'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一個詞,是溫縣人表示時間概念的,叫飯時,便是古代溫縣人對時間的一種界定,古代人,一天吃兩頓飯,而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九點左右,所以我想人們用飯時來界定這段時間。

還有一個詞,也是溫縣話裡一種計時方式,叫卯兒,溫縣人,特別是小孩子在做遊戲時,愛說,這一卯兒不算,再來一卯兒,這個卯兒字用作量詞,當這一局來講,但以前這個卯兒是名詞,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而卯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衙門要辦公,軍隊也在這個時間點名,但這個時間跨度又太大,就又把這兩個小時分成三份。即頭卯,二卯,三卯,一卯大約四十分鐘,久而久之,這卯兒便由名詞變成了量詞,當一局一輪講了。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一個詞,是溫縣人表示時間概念的,叫飯時,便是古代溫縣人對時間的一種界定,古代人,一天吃兩頓飯,而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九點左右,所以我想人們用飯時來界定這段時間。

還有一個詞,也是溫縣話裡一種計時方式,叫卯兒,溫縣人,特別是小孩子在做遊戲時,愛說,這一卯兒不算,再來一卯兒,這個卯兒字用作量詞,當這一局來講,但以前這個卯兒是名詞,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而卯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衙門要辦公,軍隊也在這個時間點名,但這個時間跨度又太大,就又把這兩個小時分成三份。即頭卯,二卯,三卯,一卯大約四十分鐘,久而久之,這卯兒便由名詞變成了量詞,當一局一輪講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前面說的是我對溫縣話一些詞的理解,是從字意上講,而從字音上,溫縣話也很有特點。

先說合成音,也叫連韻,就是一個詞的兩個字,用前邊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字音來表示這個詞,比如,出來這個詞,用前邊出這個字的聲母Ch,用後一個字的韻母ai,你拼拼看,是不是溫縣話表示出來這個意思。

類似的還很多,例如,知道,幾個,親家,很多的,你若有興趣,可以找一找,讀一讀,讀著讀著,溫縣人那特有的靈氣和乾脆勁立馬鮮活的出現在你面前。

還有一種叫變韻,溫縣話裡聲母sh的會變韻發f,比如,普通話裡的,樹,刷,在溫縣話裡聲母由Sh變韻發為f,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個兒化韻時字意的改變,比如,小,這個字,沒有兒化韻時,與大相對,兒化韻後專指小男孩,讀作:“小兒”。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一個詞,是溫縣人表示時間概念的,叫飯時,便是古代溫縣人對時間的一種界定,古代人,一天吃兩頓飯,而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九點左右,所以我想人們用飯時來界定這段時間。

還有一個詞,也是溫縣話裡一種計時方式,叫卯兒,溫縣人,特別是小孩子在做遊戲時,愛說,這一卯兒不算,再來一卯兒,這個卯兒字用作量詞,當這一局來講,但以前這個卯兒是名詞,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而卯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衙門要辦公,軍隊也在這個時間點名,但這個時間跨度又太大,就又把這兩個小時分成三份。即頭卯,二卯,三卯,一卯大約四十分鐘,久而久之,這卯兒便由名詞變成了量詞,當一局一輪講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前面說的是我對溫縣話一些詞的理解,是從字意上講,而從字音上,溫縣話也很有特點。

先說合成音,也叫連韻,就是一個詞的兩個字,用前邊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字音來表示這個詞,比如,出來這個詞,用前邊出這個字的聲母Ch,用後一個字的韻母ai,你拼拼看,是不是溫縣話表示出來這個意思。

類似的還很多,例如,知道,幾個,親家,很多的,你若有興趣,可以找一找,讀一讀,讀著讀著,溫縣人那特有的靈氣和乾脆勁立馬鮮活的出現在你面前。

還有一種叫變韻,溫縣話裡聲母sh的會變韻發f,比如,普通話裡的,樹,刷,在溫縣話裡聲母由Sh變韻發為f,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個兒化韻時字意的改變,比如,小,這個字,沒有兒化韻時,與大相對,兒化韻後專指小男孩,讀作:“小兒”。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老這個字,正常讀音與年輕相對,兒化韻後專指說話人的父母或長輩,讀作:“老兒”。你看,聰明的溫縣人,同一個字加一個小小的兒字,意思也就變了。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一個詞,是溫縣人表示時間概念的,叫飯時,便是古代溫縣人對時間的一種界定,古代人,一天吃兩頓飯,而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九點左右,所以我想人們用飯時來界定這段時間。

還有一個詞,也是溫縣話裡一種計時方式,叫卯兒,溫縣人,特別是小孩子在做遊戲時,愛說,這一卯兒不算,再來一卯兒,這個卯兒字用作量詞,當這一局來講,但以前這個卯兒是名詞,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而卯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衙門要辦公,軍隊也在這個時間點名,但這個時間跨度又太大,就又把這兩個小時分成三份。即頭卯,二卯,三卯,一卯大約四十分鐘,久而久之,這卯兒便由名詞變成了量詞,當一局一輪講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前面說的是我對溫縣話一些詞的理解,是從字意上講,而從字音上,溫縣話也很有特點。

先說合成音,也叫連韻,就是一個詞的兩個字,用前邊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字音來表示這個詞,比如,出來這個詞,用前邊出這個字的聲母Ch,用後一個字的韻母ai,你拼拼看,是不是溫縣話表示出來這個意思。

類似的還很多,例如,知道,幾個,親家,很多的,你若有興趣,可以找一找,讀一讀,讀著讀著,溫縣人那特有的靈氣和乾脆勁立馬鮮活的出現在你面前。

還有一種叫變韻,溫縣話裡聲母sh的會變韻發f,比如,普通話裡的,樹,刷,在溫縣話裡聲母由Sh變韻發為f,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個兒化韻時字意的改變,比如,小,這個字,沒有兒化韻時,與大相對,兒化韻後專指小男孩,讀作:“小兒”。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老這個字,正常讀音與年輕相對,兒化韻後專指說話人的父母或長輩,讀作:“老兒”。你看,聰明的溫縣人,同一個字加一個小小的兒字,意思也就變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更為奇妙的是,溫縣雖小,但又以縣城為界,分東鄉話,西鄉話,似乎又涇渭分明,各成體系。我舉個例子,玉米,這東鄉人西鄉人叫法都不同,東鄉人叫玉黍,其實這玉米也不產自中國,大約是在明代由美州傳入中國的,但東鄉人叫玉黍,這個黍字卻很古老,為五穀之一,現在已經沒人種植了,它類似小米,有粘性,但吃起來口感不太好,據說可以用來釀酒。東鄉人在黍字前加個玉字,把玉米粒的光澤和硬度比做白玉,真是貼切而傳神,把黍字加在玉後,表明溫縣人把玉米擺在五穀的位置上,言其重要。但同樣的玉米,西鄉人卻叫它玉茭草,茭也是古代的一種植物,但西鄉人讀玉茭草這個詞時要輕巧好聽的多,更令我這個東鄉人眼熱的是,西鄉人發,鹽,錢,線,這些韻母是ian,的時候,舌頭位置靠前,而東鄉人發這些音時,舌頭位靠後。溫縣的老人們一聽話音,就知道你是東鄉人還是西鄉人。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一個詞,是溫縣人表示時間概念的,叫飯時,便是古代溫縣人對時間的一種界定,古代人,一天吃兩頓飯,而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九點左右,所以我想人們用飯時來界定這段時間。

還有一個詞,也是溫縣話裡一種計時方式,叫卯兒,溫縣人,特別是小孩子在做遊戲時,愛說,這一卯兒不算,再來一卯兒,這個卯兒字用作量詞,當這一局來講,但以前這個卯兒是名詞,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而卯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衙門要辦公,軍隊也在這個時間點名,但這個時間跨度又太大,就又把這兩個小時分成三份。即頭卯,二卯,三卯,一卯大約四十分鐘,久而久之,這卯兒便由名詞變成了量詞,當一局一輪講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前面說的是我對溫縣話一些詞的理解,是從字意上講,而從字音上,溫縣話也很有特點。

先說合成音,也叫連韻,就是一個詞的兩個字,用前邊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字音來表示這個詞,比如,出來這個詞,用前邊出這個字的聲母Ch,用後一個字的韻母ai,你拼拼看,是不是溫縣話表示出來這個意思。

類似的還很多,例如,知道,幾個,親家,很多的,你若有興趣,可以找一找,讀一讀,讀著讀著,溫縣人那特有的靈氣和乾脆勁立馬鮮活的出現在你面前。

還有一種叫變韻,溫縣話裡聲母sh的會變韻發f,比如,普通話裡的,樹,刷,在溫縣話裡聲母由Sh變韻發為f,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個兒化韻時字意的改變,比如,小,這個字,沒有兒化韻時,與大相對,兒化韻後專指小男孩,讀作:“小兒”。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老這個字,正常讀音與年輕相對,兒化韻後專指說話人的父母或長輩,讀作:“老兒”。你看,聰明的溫縣人,同一個字加一個小小的兒字,意思也就變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更為奇妙的是,溫縣雖小,但又以縣城為界,分東鄉話,西鄉話,似乎又涇渭分明,各成體系。我舉個例子,玉米,這東鄉人西鄉人叫法都不同,東鄉人叫玉黍,其實這玉米也不產自中國,大約是在明代由美州傳入中國的,但東鄉人叫玉黍,這個黍字卻很古老,為五穀之一,現在已經沒人種植了,它類似小米,有粘性,但吃起來口感不太好,據說可以用來釀酒。東鄉人在黍字前加個玉字,把玉米粒的光澤和硬度比做白玉,真是貼切而傳神,把黍字加在玉後,表明溫縣人把玉米擺在五穀的位置上,言其重要。但同樣的玉米,西鄉人卻叫它玉茭草,茭也是古代的一種植物,但西鄉人讀玉茭草這個詞時要輕巧好聽的多,更令我這個東鄉人眼熱的是,西鄉人發,鹽,錢,線,這些韻母是ian,的時候,舌頭位置靠前,而東鄉人發這些音時,舌頭位靠後。溫縣的老人們一聽話音,就知道你是東鄉人還是西鄉人。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一口濃濃的溫縣話,承載了多少歷史的痕跡,我愛溫縣話,愛聽這濃濃的鄉音,更愛這淳樸,善良的溫縣人。


"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從小聽著濃濃的鄉音長大,是那麼的親切和自然。閒來無事,琢磨著其中的淵源,品味著其中的韻律,竟然有些發現,便寫了下來,想個題目吧,就叫閒說吧。一來我的學識太淺,二來有些見解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只能是一家之言。

提起溫縣話便不能不說溫縣人的來歷。隨便問上一個溫縣人,他便會說,我們是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溫縣的。而溫縣話裡的把上廁所叫解手,正是記錄這段辛酸的移民史。

明朝初年,戰亂導致溫縣的人口幾乎滅絕。所以官府從洪洞縣移民。其實全國不少地方的人都自稱自己是從洪洞縣遷移而來的。而小小的洪洞縣哪有那麼多人口?想來洪洞縣可能是當時移民事務的所在地。山西各地的移民要先集中在大槐樹下,再往全國各地遷移,這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故土難離呀!更何況是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不願意去,所以官府就用繩子拴住移民的手,一個接一個拴成啦一大串。驅趕著人們走向漫長的移民之路。走到半路,人們如果需要上廁所方便,便會對押解他們的人喊,解手,解手,意思是把手解開。人們也許趁著被解開手的一小會時間,轉過身看一眼故土,那邊的山坡上也許埋葬者自己的先輩,村頭的大槐樹下,彷彿還留著自己兒時嬉鬧的聲音。眼中的淚滴在腳下的這片故土裡,走一步就離那老槐樹遠一步。難捨的故土也許只能出現在夢中啦。人群中不斷有人要求把手解開,回頭再望一望故鄉。面對著給我講這個故事的老人們。我也知道,其實解手的手應該是溲。溲在古代當糞便講,但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說,六百年過去啦,積聚在溫縣人心中的怨氣,卻一直流傳下來,口誅筆伐的依然是那段心酸的歷史。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下面我再說一個詞,年齡大一點兒的還可能親手做過,胡砌,我小的時候蓋房子大都用胡砌做牆體材料。胡砌,長一尺多,寬八寸,用土夯成。說起這個胡砌的含義,要先說這砌字的含義,有人說是葺,但葺是指用茅草覆蓋房頂,與胡字組合含義不明確,所以我個人認為胡砌是胡人的砌牆方式。胡人,古代專指西北少數民族。我看到一個文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圓沙古城遺址裡。其城牆拐角處用的牆體材料,便是用河裡的淤泥切成長條後晒乾做成的。據此,我推想,胡砌,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對胡人砌牆方式的一種簡稱。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而打胡砌,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質,我專門問過上年齡的老人。土裡含沙不能多,沙多了打出的胡砌不耐用,土裡也不能有膠泥,有膠泥胡砌容易裂。最合適的土叫兩合土,兼有沙土的韌性和壚土的強度。

打胡砌一般要兩個人配合,更多的是夫妻兩個人,男人拿杵夯土。女人往模板裡添土。一塊胡砌十二杵,不多不少,四角砸到。

寫到這裡,我眼前出現這麼一副畫面,在落日的餘暉下,男人赤裸的上身,古銅色的脊樑上,汗水像小溪一樣流淌,隨著有力的夯聲,汗水依偎著肌肉,女人頭上扎著毛巾,彎腰添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啊!因為女人每添一次土,就像為這個家添一份愛,男人每一次有力的夯聲,會讓這個家更安全和溫暖。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溫縣人餵豬吃食的時候,嘴裡總愛發出“牢牢牢”這個聲音,把豬叫牢牢,我想這與古代的祭禮有關,古代用於祭祀的牲畜在祭祀前要先在圈裡養一段時間,這個圈就叫牢,牢房正是從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古代把有一隻羊,一頭豬,一頭牛的祭禮叫太牢,而只選一種的叫少牢,而古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歷代多禁止宰殺,而羊的數量也不多,而豬作為一種最早馴化的家畜,成為先民們首選的祭品,久而久之,溫縣人就把豬叫牢牢了。

你看,一句短短的溫縣話,一頭連著我們現代的生活,一頭卻連著悠遠的古代,細細的品味著溫縣話,我們的先人也許會告訴你許多……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一個詞,是溫縣人表示時間概念的,叫飯時,便是古代溫縣人對時間的一種界定,古代人,一天吃兩頓飯,而吃早飯的時間大約在九點左右,所以我想人們用飯時來界定這段時間。

還有一個詞,也是溫縣話裡一種計時方式,叫卯兒,溫縣人,特別是小孩子在做遊戲時,愛說,這一卯兒不算,再來一卯兒,這個卯兒字用作量詞,當這一局來講,但以前這個卯兒是名詞,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而卯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至七點這段時間,衙門要辦公,軍隊也在這個時間點名,但這個時間跨度又太大,就又把這兩個小時分成三份。即頭卯,二卯,三卯,一卯大約四十分鐘,久而久之,這卯兒便由名詞變成了量詞,當一局一輪講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前面說的是我對溫縣話一些詞的理解,是從字意上講,而從字音上,溫縣話也很有特點。

先說合成音,也叫連韻,就是一個詞的兩個字,用前邊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字音來表示這個詞,比如,出來這個詞,用前邊出這個字的聲母Ch,用後一個字的韻母ai,你拼拼看,是不是溫縣話表示出來這個意思。

類似的還很多,例如,知道,幾個,親家,很多的,你若有興趣,可以找一找,讀一讀,讀著讀著,溫縣人那特有的靈氣和乾脆勁立馬鮮活的出現在你面前。

還有一種叫變韻,溫縣話裡聲母sh的會變韻發f,比如,普通話裡的,樹,刷,在溫縣話裡聲母由Sh變韻發為f,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個兒化韻時字意的改變,比如,小,這個字,沒有兒化韻時,與大相對,兒化韻後專指小男孩,讀作:“小兒”。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還有老這個字,正常讀音與年輕相對,兒化韻後專指說話人的父母或長輩,讀作:“老兒”。你看,聰明的溫縣人,同一個字加一個小小的兒字,意思也就變了。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更為奇妙的是,溫縣雖小,但又以縣城為界,分東鄉話,西鄉話,似乎又涇渭分明,各成體系。我舉個例子,玉米,這東鄉人西鄉人叫法都不同,東鄉人叫玉黍,其實這玉米也不產自中國,大約是在明代由美州傳入中國的,但東鄉人叫玉黍,這個黍字卻很古老,為五穀之一,現在已經沒人種植了,它類似小米,有粘性,但吃起來口感不太好,據說可以用來釀酒。東鄉人在黍字前加個玉字,把玉米粒的光澤和硬度比做白玉,真是貼切而傳神,把黍字加在玉後,表明溫縣人把玉米擺在五穀的位置上,言其重要。但同樣的玉米,西鄉人卻叫它玉茭草,茭也是古代的一種植物,但西鄉人讀玉茭草這個詞時要輕巧好聽的多,更令我這個東鄉人眼熱的是,西鄉人發,鹽,錢,線,這些韻母是ian,的時候,舌頭位置靠前,而東鄉人發這些音時,舌頭位靠後。溫縣的老人們一聽話音,就知道你是東鄉人還是西鄉人。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一口濃濃的溫縣話,承載了多少歷史的痕跡,我愛溫縣話,愛聽這濃濃的鄉音,更愛這淳樸,善良的溫縣人。


閒說溫縣話---段建東



作者簡介:段建東,男,溫縣朱溝人,河南師範大學畢業,現為工廠焊工。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寫作,擅長小說和散文,作品多在地方報紙和網絡平臺上發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