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錢是什麼?

估計任何一個人提到“錢”都會想起一句名言:“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

據說,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裡的一句話,我沒有考證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魯迅說的。

不僅現代人這樣看,古人也是這般認為。

錢是什麼?我們來看看明代人是如何定位的。


明代中後期,士風裂變,出現了嚴重的拜金主義傾向.在明代人眼裡,錢就是“英雄好漢”,是一切的主宰。

明代散曲家薛論道曾寫過一段關於錢的散曲,其中有兩段是這樣說的:

不得你見官無理,不得你與吏為敵,不得你反是非,不得你違條例,不得你禍福時移。哪怕胸中氣正直,空著手先不減喜。

不得你英雄失色,不得你壯士傷懷。不得你家國亡,不得你功名敗,不得你美玉塵埋。哪怕胸藏八斗才,空著手人先不睬。

這段散曲特別寫實,今天讀來仍舊讓你無法反駁。

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明朝宗室、音律家朱載堉曾留下一篇叫《醒世詞》著作,書中有一首名為《山坡羊·錢是好漢》的散曲。

錢是什麼?從散曲的名稱上就知道——錢就是好漢。

《山坡羊·錢是好漢》是這樣說的:

世間人睜眼觀見,論英雄錢是好漢。有了他諸般趁,沒了他寸步也難。柺子有錢,走歪步合款。啞叭有錢,打手勢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錢,蒯文通無錢也說不過潼關。實言,人為銅錢,遊遍世間;實言,求人一文,跟後擦前。

明末吏部尚書徐石麟創作過一首《錢難自度曲》,辛辣諷刺當時的拜金主義現象,其中一段這樣寫道:

為什麼父子們平白地起風波?為什麼兄弟們頃刻間成水火?為什麼朋友們陡的動干戈?

見只見貪贓的欺了君父,愛小的滅了公婆。下多少鑽謀,添多少絮聒。直吵得六親無可靠,九族不相和,您罪也如何!

從以上的這幾段文字可以看到,明朝中期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盛行,世人對金錢的渴望與認知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南都繁會圖》局部

這種認識很接近經濟發展中錢的本質含義。

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貨幣是“萬物的結晶”,是“商品中的上帝”。

明代中期興起的這股拜金主義的風潮不可避免的影響到讀書人,由此引起了文風士風的裂變——棄義趨利。

而這種士風文風的裂變反過來又影響全社會,將拜金風潮推向高潮。

“今之仕宦,有教士、長民之責者。此皆士風、民俗之所表率。苟一倡之於上,則天下之人群趨影附,如醉如狂。”

這樣的社會是病態的,可怖的。

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王守仁

著名的牛人王守仁在嘉靖初年曾說道:

“今夫天下之不治,由於士風之衰微。”

嘉靖時期的文學家王世貞更是痛心疾首的哀嘆:

“古之時化天下之氓使為士,而後之時驅天下之士使為市氓。”

古時候是要教化百姓使之成為“士”,而現在是“士”變成了市井小民。

嘉靖時期的歸有光也說道:“古者四民異業,至於後世而士與農商常相混。”

很多世家大族都從事“貨殖”,遊於四方去經商。

嘉靖年間左都御史王廷相上書之言道:

“昔在先朝,蓋有賄者矣,然猶有百金稱多,而今則累千鉅萬以為常;蓋有貪者矣,然猶宵行畏人,而今則張膽明目而無忌。士風之壞一至於此,真可痛也。”

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王廷相

王廷相弘治年間入仕途,經過正德朝,再入嘉靖朝十七八年。比之正德朝,嘉靖朝時天下貪汙受賄之風比之以往更加嚴重,壞到了王廷相不可想象的地步。

幸虧王廷相沒有活到明末面,不然見到了明朝後期的景象,他會更痛心。

明末進士徐芳深感士風敗壞,作《三民論》,對拜金主義的批判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今天下之士,未有不汲汲於利者也。夫果汲汲於利也,而可謂之士乎?我直以為商焉而已。故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何謂三民?

古有四民之說——士農工商,這個劃分影響深遠,但是到了明中後期,隨著拜金風潮的影響,“士農工商”四民,只餘三民。

排在四民之首的士人階層汲汲於利,士人的所有志向和行為是為了利益,和商人別無二致,可以劃到商人之列了。

所以徐芳痛心疾首且一針見血地說道:“故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棄義趨利從明朝中期開始已經成為士階層的普遍現象,尤其是嘉靖年間是大嬗變時期。

士風的裂變使士大夫道德情懷嚴重滑坡,社會責任意識喪失殆盡。

什麼忠君報國,什麼天下興亡,什麼為萬世開太平,統統都是虛的,只有白花花的銀子才是真的。

明末,曾任內閣首輔朱國禎在自己的著作《湧幢小品》中直言道:

“做官只有兩件:為國家幹事,為自己營私。二者俱做不得,真極痴極蠢人。”

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湧幢小品》

在當時的士人們看來,為國家出力幹事的同時為個人謀些好處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你要是不這麼做,你就是傻子蠢貨。

一個曾任內閣首輔的超高級士人都是如此看法,何況那些一般的士人呢?

明清易代之際,潮州總兵劉伯祿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極具批判性:

“明末人最是皮厚,掐之無一點血出,故於君親一毫無情。”

同時期的學者魏禧對這位武人出身的評價十分歎服,論道:“百千士夫竟被武人一語罵殺”。

明代士風的裂變:今天下之士,非士也,商也!

《杏園雅集圖》局部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來看,利慾意識增強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明代中後期提出的“人慾即是天理”總比之前的“存天理、滅人慾”理學觀念更順應人性發展和時代演進。

如果人能把人慾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讓人慾氾濫,則是好事且應是此觀點的本來面目。但是在現實操作中,人慾無所羈絆,貪瀆無節,受賄成風,吏治腐敗不堪,肩負著教化百姓的士大夫階層風氣首先崩塌,影響尤為惡劣。

明朝的最終滅亡與明代士風的裂變有著莫大的關聯,這種現象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警醒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