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一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一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一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二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一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二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一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二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9年9月,蔡元培於五四運動後重返北京大學,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教育理念,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大學走上了崇尚文化、追求真理的現代學術發展道路,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現代教育家。

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張伯苓之於南開大學,吳玉章之於中國人民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竺可楨之於浙江大學,羅家倫之於中央大學……這一批文化巨匠成為中國一代傑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深遠之目光、非凡之勇氣,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走向奠定了基礎。

穿越百年曆史長河,他們的思想光芒仍舊熠熠生輝。“流金文叢”第三輯選取了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傅斯年、羅家倫和成仿吾六位先生頗具可讀性的文字,論學述史,懷人憶舊,重溫當年。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第三輯

《蔡元培 文錄》

《蔣夢麟 述懷》

《梅貽琦 日記》

《傅斯年 札記》

《羅家倫 文萃》

《成仿吾 往憶》

1.《蔡元培 文錄》

展現蔡元培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蔡元培與夫人周峻

《蔡元培文錄》分“平生事略”“教育文錄”“追懷師友”三個部分,共收錄蔡元培的自述文字12篇,記述了先生的讀書經歷、教育經驗和人生閱歷;收錄論美育、教育、倫理、文化、政治等的隨筆32篇,展現了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深邃思想;收錄追念師友的文字38篇,記敘了先生與夏瑞芳、孫中山、秋瑾、劉半農、曾孟樸、丁文江、章太炎、劉師培、魯迅等20餘位文化名人和革命鬥士的交遊過從,從細微平凡處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18年8月,北京大學哲學門師生合影

前排右四為蔡元培,右三為陳獨秀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2.《梅貽琦 日記》

“清華永遠的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率先倡導“通才教育”

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

首次在大陸出版

再現梅貽琦校長獻身清華的教育家魅力

由教授到校長,梅貽琦為清華服務近半個世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見的。他出任清華校長後創造了清華的黃金期,全面提升了清華的素質和聲譽,厥功至偉,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同仁合影

前排左起:葉企孫、潘光旦、羅家倫、梅貽琦、馮友蘭、朱自清

後排左起:劉崇 、浦薛鳳、陳岱孫、顧毓琇 、沈履

《梅貽琦日記》共收錄梅貽琦校長日記三百餘篇,真實地再現了梅貽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現了其獻身於清華的人生歷程:1941—1946年西南聯大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在國難當頭、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嘔心瀝血,創造出了聯大“篳路藍縷,絃歌不輟”的局面;1956—1960年期間的日記系首次在大陸出版,為梅校長生前最後五年間的日記,記錄了梅校長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建置東亞第一座原子爐的的點點滴滴,其苦心孤詣存於日記的字裡行間。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3.《蔣夢麟 述懷》

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養成獨立不移之精神”

“養成健全之人格”

“養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20年,(左起)蔣夢麟與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在北京臥佛寺

《蔣夢麟述懷》主要從其文集《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和其自傳《西潮》《新潮》中選編了以文化與教育為主題的思想性散文和回憶性散文。其中“幽寄寫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關於北大的幾次演講,闡釋了北大精神,以及他對教育、學術和人生的論述;“《西潮》節萃”主要選取了蔣夢麟對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對重要歷史事件的回憶,“《新潮》節萃”主要收錄了蔣夢麟對吳稚暉、孫中山、蔡元培、傅斯年等重要歷史人物的追憶。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4.《傅斯年 札記

反映傅斯年教育理念和愛國情懷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

著名教育家和史學家

愛國的民族氣節

果敢的辦事魄力

唯視民族為重、唯國家為最的傅斯年,卻不能不令人刮目:他給兒子取名為“仁軌”,以紀念中國第一個能在朝鮮對日本兵打殲滅戰的唐朝的劉仁軌;“九一八事變”後,他首倡“書生何以報國”的話題,極力主張抗戰,反對妥協……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五排右二為傅斯年,前排左五為張元濟,前排右四為胡適

《傅斯年札記》分“世事雜記”“月旦人物”“簡牘傳音”三個部分,收錄了傅斯年談社會、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隨筆二十篇,回憶和評述汪精衛、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與魯迅、胡適、蔡元培、蔣介石、蔣夢麟、張元濟、趙元任、陳寅恪等當時學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來書函十五篇,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5.《羅家倫 文萃

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第一次提出了“五四運動”的概念

“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和命名者

全面反映羅家倫的人生經歷和思想

1917年,一位頗有才華的考生以作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蔡元培、胡適執意破格錄取於北京大學,他就是羅家倫。在北大,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出版《新潮》雜誌;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被北大學生公推為代表,組織參加了“五四”大遊行,並起草了《五四運動宣言》。“五四運動”這一概念,也是由羅家倫第一次提出的。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大典,羅家倫與尼赫魯合影

《羅家倫文萃》共收錄羅家倫的散文隨筆三十餘篇,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其對五四運動和抗戰時期辦學經歷的回憶,以及關於人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隨筆;下編收錄其對辜鴻銘、蔡元培、吳稚暉、蔣夢麟、胡適、戴季陶、朱騮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憶性散文。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6.《成仿吾 往憶

無產階級教育家成仿吾風雲激盪的人生往憶

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

唯一參加過長征的紅色教授

先後擔任: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2—1958

山東大學校長1958—1974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1978—1983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49年10月9日,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的教育界首席代表

後排左起:江隆基、陳鶴琴、葛志成

中排左起:葉聖陶、葉企孫、戴伯韜、柳湜、張如心、錢俊瑞、晁哲甫

前排左起:湯用彤、姜恆源、成仿吾、林礪儒、俞慶棠、竺可楨

從1931年參與創辦中央黨校起,成仿吾一直戰鬥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 作為文學家,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共同發起創建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作與翻譯了許多文論、小說和詩歌;

  • 作為革命者,成仿吾於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徵;

  • 1937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陝北公學,1949年後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

  • 自1927年起五次翻譯《共產黨宣言》:成仿吾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1983年成仿吾與家人在中央黨校

《成仿吾往憶》主要收錄成仿吾對長征的回憶,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回憶,讓我們對革命戰爭年代的無產階級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認識。本書亦同時收錄了他懷人憶舊的隨筆和遊記,如《紀念魯迅》《懷念郭沫若》《太湖紀遊》《人生的開始》《維持我們對於時代的信仰》等文章。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一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流金文叢 · 第二輯

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之大,“有大師之謂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