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明朝 張士誠 清朝 朱元璋 荔枝新聞 2017-05-19

擁有一個稀有姓氏是什麼體驗?

如果你的姓很特別,從小到大,你一定遇到過這些事↓

老師點名時會格外青睞,從此再也別想蹺課;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常常被人問,你這個字念啥?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快遞小哥滿臉嚴肅地告訴你,不能用網名;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打字時要總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找字……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但是你有了解過,這個稀有的姓背後有著一段什麼樣的歷史嗎?荔枝姓氏小課堂開課啦!小編盤點了一些與江蘇有關的稀有姓氏,如果你是這些稀有姓,那你的祖先十有八九是江蘇人!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團姓,其實是以行伍為姓,如:將、帥、師、團、營……團姓在數千個姓氏當中,是極其罕見的稀有姓氏之一,其根在鎮江,鄰近的揚州、泰州也有此姓。《團氏南北合訂宗譜》更是很少有人瀏覽過,其價值可見是非常珍貴。 據最新人口信息系統顯示,全國團姓人口僅有千餘人,意味著全國平均每一百萬人才有一個人姓團。

不過,團姓人口雖不多,但在清代出了不少地方文化名人。學者阮元輯纂《淮海英靈集》,收錄清代揚州府、南通州詩人近千家詩集,其中就有團鴻、團昇、團維墀、團連城4位團姓詩人的作品,《江蘇藝文志·揚州卷》著錄有清代團姓作者的詩文集近20種。以團鴻、團昇、團維墉為代表的“海陵團氏家族”更是詩書畫知名。。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佴姓,注意咯,作為姓的時候不讀ěr,而是讀nài、。雖然此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與江蘇淵源頗深:南京江浦縣石橋鎮有一個佴家莊,分佴南組和佴北組,每隔三年祭奠祖先一次,整個佴家莊依據祖先後人繁衍尊卑分出佴氏八大家。

句容市陳武有佴池,那裡的佴姓人士都按詞典上稱“姓 Nài”。

揚州市東南40公里處有座奇特的村莊,全村大部分人都鼻樑高挺,雙眼深凹,男子兩頰留長鬚,村莊叫波斯村。村裡100多戶姓佴,這些人都承認自己是波斯人的後裔。奇怪的是這裡姓佴的稱自己姓“li”,而不是與中國其它地方姓佴的念“Nài”,他們認為這是因為“li”中的“i”的發音與伊朗、伊拉克中的伊字發音相同。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環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環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環人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環氏。環姓在蘇州一帶本是個“大姓”,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為報復江南地主富紳及普通百姓對張士誠的擁戴,將這些人成批驅趕至淮河兩岸、蘇北等條件艱苦的地方——這就是歷史上的“洪武趕散”事件,在這次驅趕中,大批的“環”姓流落至高郵三垛一帶生活。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據說,府姓的由來也有一段故事,明初姑蘇王張士誠戰敗後,他的後代有很多被朱元璋虜獲,只有一個兒子逃了出來。逃亡路上,遇到天黑,這個張姓後人打著一盞上寫“張府”兩字的燈籠照明。那天晚上,幾個朱元璋的士兵截住了他,情急之下,這個張姓後人連忙用手捂住燈籠上的“張”字,謊稱自己姓“府”,才得以脫險。後來,這個張士誠後代隱居鄉間,索性改姓為“府”。

據統計,府姓的絕大部分分佈在江蘇無錫、蘇州、南京、揚州,浙江舟山也有部分分佈,而蘇州西郊光福鎮也有一個村,因村民中許多人姓府,所以叫府巷。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念”咋“還是”炸“?錯啦!其實這個字普通話讀 z é,方言念 z á。外地人都說沒聽見過“迮”姓,《百家姓》上也沒有。一般字典上也沒有註釋為姓氏用字。蘇州吳江的蘆墟、莘塔一帶才有迮姓家族。

元末農民大起義,元順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達官貴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遷移到吳江,避居南莘塔村。為防備不測,只得放棄蒙古族姓氏,改用漢字“迮”姓。起先選擇“昨”字作姓,寓意“不忘昨天”。後來又覺得不妥,“昨”字易遭人猜疑,聯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於是去掉“日”字,加走之底成“迮”字。而“迮”字本意逼迫、倉促,又有半個“昨”字。一個“迮”字竟然隱含家族命運的幾重意義,太有文化了有木有!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暨姓是彭祖的後裔。根據《姓考》及《姓氏考略》等古籍的考證,兩部古籍是這樣記載的,大彭的後裔被封於暨,在今天的江蘇省江陰縣東莫鄉城,也有說法在常熟市的。子孫因此就“因地命氏”以暨為姓。暨氏家族雖然一直都繁衍於江、浙一帶,卻是黃帝的子孫。中國的廣大領域上,以暨為地名之處有兩個,一個是晉唐之際,在江蘇江陰東方的暨陽,另一個即現在浙江省的諸暨縣。暨陽和諸暨都在江浙地區,與長久以來的暨氏家族活動於江浙一帶的淵源是一致的。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熱傳的霸氣側露的高考准考證上的“是朕”嗎?是姓,是已有1800年曆史的姓氏。據統計,目前全國是姓人口約有8000餘人,許多縣、市沒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鄰近的無錫、江陰、宜興等地,是姓人口約有4000多人,可見常州的是姓為全國是姓人口的50%。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支姓也是一個多源流姓氏,支姓一族如今已遍佈25省310多處集居地,人口約17.3萬。支姓的來源比較複雜,而且模糊。相傳堯舜二帝時有個名叫支父的人,他的後代就是支氏。亦有一說是源於周朝後代中一個姓支的氏族。西漢時中亞有一個月支國,是秦朝、漢朝時候,位於絲調之路上敦煌那一帶的一個小國,位於今甘肅省中西部和青海省東部。最初在陝西、山西等地落腳,後逐漸移遷分佈於全國各地。

粗一看,似乎與江蘇關係不大,但事實上,江蘇省的支姓人數排名第一。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幹( gān)姓也作邗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幹姓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一為以國為姓。古代有幹國(在江蘇揚州一帶)。春秋時被吳國所滅,國人便以國名為姓,遂成幹氏。其二認為出自子姓。比干之後,為避禍改姓。春秋時,宋國有一大夫幹犨,他的後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幹"字為姓,亦稱幹氏,成為幹姓的一支。

“邗”字,最初見於史籍《左傳》中的記載:“魯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在典籍《辭海》中注“邗”時有兩個義項:一是“古國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東北部,稱作邗,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成為吳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吳國所築,故址一說在今揚州市蜀岡上,一說在市東南瀕江處。

小蘇說:這些稀有姓氏,祖先多是江蘇人!

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姓。惲(yùn)姓在中國極少見,《中國姓氏大全》將惲歸為罕見姓,而在常州卻是常見姓。據統計,常州市惲姓位列第83位。惲姓代表人物有惲巍、惲代英、惲良等,作為一個冷僻姓,惲姓倒是出了不少名家名流。

想不到,小小一個姓,竟然背後有這些追源溯古的一段歷史。姓氏是血脈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承,這些江蘇稀有姓,有你的姓氏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