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藉口將丞相之位廢除,分權於六部百司。朱元璋還下令:“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這件事情引起了朝野巨震,千百年來,皇權與相權一直都交織在中央政府權力的中心地帶,兩者自誕生起便互有壓制作用,有時相權甚至還要壓過皇權一頭,比如霍光與漢宣帝。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朱元璋畫像

從朱元璋廢丞相,及其大肆屠殺開國元勳(胡藍黨案)之事,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本意實為鞏固皇權,消滅殆盡一切可能影響朱家權位之因素。然而,朱元璋絕不會想到的是,因為他廢除丞相,後世又多出了一個“有相權而無相名”的機構,這就是內閣

內閣的權力,從最初的“只備顧問”猛然變換到後來的“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其中反差之大,足令人瞠目結舌。事出必有其因果,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內閣的權力因何而變化。筆者學識淺薄,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方家賜教。

明朝官制的特點與內閣的產生

朱元璋在官制上的變革,可用一語概括:“分權於百司,帝方自操威柄。

這是一種權力上的制衡,在這之前,丞相統領百官,開府領政,權力僅次於帝王。勢力龐大的相權帶來的威脅總讓皇帝們在夜間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俗語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而朱元璋又是個權欲心極重的人,所以他才做出來如此舉動。

其實在廢丞相之前,朱元璋就開始著手削弱能夠專斷獨行之官職了。洪武九年,他廢掉地方上的行中書省,把軍政大權與司法權分於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各司長官每逢大事皆不能自作主張,必須會同三司商議後上報於中央決定。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布政使官契

明史記載,廢丞相後:“......其糾劾則責之都察院,章奏則達之通政司,平反則參之大理寺......分大都督府為五,而徵調隸於兵部。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

表面上,丞相的權力被各部分管,但實際上,是皇帝兼任了丞相之職。這樣一來,每天的奏章堆積成山等待皇帝一人處理,朱元璋只能“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勞累不已,故他設下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備顧問,此為內閣之前身。

權力全部彙集於皇帝身上,這種模式似乎是隻適合朱元璋的,原因大概有三:

  • 朱元璋權欲之心極重
  • 其擁有充沛的精力去應付繁瑣的奏章
  • 政治上的才能讓他能完善處理政事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文淵閣

雖說朱元璋勤於政事,但其後世的皇帝或懶惰、或怠慢,沒有能力做到祖先這樣的高度,對相權反而感覺到是一種累贅,他們又不好直接違抗祖宗的法令,於是內閣便應運而生。

明成祖時,“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至此正式成立。

內閣權力的發展

太祖初,大學士尚無權力而僅備顧問,等到明成祖時,開始參與機務。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仁宣兩朝的內閣開始執掌朝政。

宣德年間,內閣之閣臣大多由各部尚書擔任,且閣臣們又為皇帝之師,故內閣在朝地位崇高,聲望日隆,宣宗更是試驗性的給予了內閣“票擬”的權力。

票擬,指奏章先由閣臣閱覽商議後,將處理的意見寫在小票上連同奏章一起呈給皇上,選擇與否還要看皇帝的“批紅”。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票擬雖說可以參與機務,但其初卻無法決策政事,其權力也受到皇帝“批紅”的限制。但是到後來,票擬卻變了個樣,閣臣甚至可以利用他來壓制皇上。

當是時,健等三人同心輔政,竭情盡慮,知無不言。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呼為“先生”而不名。——《明史·劉健傳》

孝宗年間,劉健等人所奏請的票擬“無不納”,其形成之原因該是皇帝承認閣臣之威望與能力,全權放任與內閣,故孝宗“呼為先生而不名”。這個時候可以說,內閣已經擁有了宰相的性質了。

孝宗之前,景泰年間亦有如此的記載:“帝欲易太子,內畏諸閣臣,先期賜(陳)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鎡半之。”皇帝想要更換太子,首先考慮的竟是賄賂閣臣,其中之意思,莫不是皇帝在某些方面還要受閣臣限制?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劉健畫像

孝宗逝世,武宗繼位,內閣此時已經有抑制皇權的意思了。是時,劉瑾等太監弄權,劉健等人力諫,終於將自己的想法加於皇帝身上並逼迫其實行。據記載:

劉瑾者,東宮舊豎也,與馬永成......等八人俱用事,時謂之“八黨”。日導帝遊戲,詔條率沮格不舉......健等擬旨,上不從,令再擬。健等力諫,謂:......所擬四疏,不敢更易,謹以原擬封進。”不報。居數日,又言:“......(以辭職相威脅)”帝優旨慰留之,疏仍不下。越五日,健等覆上疏......帝不得已,始下前疏,命所司詳議。健知志終不行,首上章乞骸骨,李東陽、謝遷繼之,帝皆不許。既而所司議上,一如健等指。帝勉從之。

我們可以看到,武宗由最開始的“不從”到“勉從之”這個過程,是內閣權力逼迫所至。此時,皇帝要是沒有適當的理由,是無法否決內閣的票擬的,所以武宗以“不從”來拖延時間,但最後,他還是因“所司祥議”後被迫遵從內閣之決策。眾所周知,武宗一直是一個“灑脫”的君王,連他都為內閣所限制,這足以說明內閣在此時地位之崇高。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明武宗朱厚照

嘉靖時期,世宗痴迷道教,一心修道,深居簡出,他為了不被俗物纏身,便選取嚴嵩為代理人,所有政事都放任不再過問。這個時候的內閣,已經是權壓六部、赫然真宰的存在了,而其權力的擴大雖說是皇帝昏庸所至,但亦可以說是沿用前習了。

內閣之權鼎盛時期,該是神宗時張居正執政的時候,這一段我們要重點講講。

張居正時期內閣的鼎盛

張居正自叔大,號太嶽,荊州人士,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曾經開玩笑似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明朝的國運是一個“M”型的走勢,張居正改革就位於最後的那個尖上。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張居正畫像

張居正是一個政治天才,他對於權勢有著超乎常人的慾望,明史謂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令人佩服的是,嘉靖、隆慶時期的各代首輔之間勢同水火,但他們都與張居正保持著非常友好的關係,這讓人不得不讚嘆其在官場的遊刃有餘。

神宗繼位時年僅十歲,張居正出任首輔兼帝王師,頗受太后信任。居正勾結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把持朝政開始一系列改革。

為什麼要勾結太監?這與明代宦官干政的事情有關。明初,太監本不許識字,後來宣宗破例,允許太監讀書識字。太監們因為整日侍奉於皇帝身邊,某些懶惰的皇帝便將“批紅”交於太監執行,後來轉為慣例。而批紅又限制“票擬”,故出現如此現象:“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

明代的內閣,是怎麼一步步取得丞相權力的?

張居正改革最出名的,莫過於用考成法來肅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官員的大小事情將被記載在三本賬簿上,一本送往六部與都察院,一本送往六科,一本送往內閣。六部與都察院根據賬簿審查官員;六科根據其賬簿審查六部的執行情況;最後內閣根據賬簿審查六科的工作如何。

這是一個金字塔一般的結構,內閣控制六科,然後通過六科來控制六部、百司。

六科,乃是言官之一,為明代監督機構,六科官員俗稱諫官。其職責為規勸聖上,糾察百司。諫官們雖品級低下(七品),但手握之權力甚大。

天下事惟輔臣得議,惟諫官得言,諫官雖卑,與輔臣等。這句話是居正為首輔之前的狀況,諫官設立之初本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但居正卻將他變成了附屬,成為把持朝政的工具。這為張居正死後被彈劾埋下伏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結語:

明代內閣到萬曆年間張居正為首輔時,權力達到頂峰。此時皇帝年幼,百官盡受轄於內閣,大臣專權擅政,把持朝政,皇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但在萬曆皇帝親政後,廢除張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並刻意壓制內閣之權力,內閣由此衰弱,再無法達到張居正時的巔峰狀態了。

參考資料: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

《中國斷代史系列·明史》

《張居正大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