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宰相簡史:歷朝歷代叫法不同,人越來越多,權力卻越來越小

中國古代,皇帝代天而立,是至高無上的主宰,擁有生殺予奪之權,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命令,全國上下必須無條件服從。

然而,皇帝的精力和能力畢竟有限,他也不得不將一部分權力委託給大臣。大臣之中,為首的習慣被稱作宰相,或者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實際上,宰相只是民間的叫法,正式稱呼歷朝歷代大有不同,很多時候也不止一個人。今天,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中國宰相簡史。

中國宰相簡史:歷朝歷代叫法不同,人越來越多,權力卻越來越小

秦漢:三公九卿制的嬗變

商朝時,宰相被稱作相,周朝時改稱冢宰。那時候,宰相的權力還非常大,天子見了他還得畢恭畢敬,擁有開府、組閣的權力,代天子治天下。

秦朝時,秦始皇創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指的是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和治粟內史,負責具體事務。

其中,丞相的權力最大,為百官之長,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主管監察,相當於副丞相。不過,相比商朝的相和周朝的冢宰,三公實際上被分權了。

西漢取秦而代之後,繼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作為三公之長,在西漢初期的權力依然很大,可以自行徵辟屬官。

漢武帝時,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提高了大將軍的權力,並設置了大司馬。大將軍和大司馬的出現先是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後取而代之,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伴隨大將軍和大司馬的出現,漢武帝還設置了一個名叫尚書的機構,名為皇帝的私人祕書,實則對大將軍、大司馬和丞相的權力形成了制衡。

東漢時,丞相改稱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司空,太尉改稱司馬。但大多數時候,三公只是虛銜,有名無實,必須帶錄尚書事,才算是真正的宰相。

魏晉在東漢的基礎上繼續演化,三公徹底淪為榮譽稱號,職權被尚書令、尚書僕射、侍中和中書令所取代,錄尚書事成為首席宰相。

中國宰相簡史:歷朝歷代叫法不同,人越來越多,權力卻越來越小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隋朝時,正式取消三公九卿制,代以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複核,尚書省負責執行。

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是侍中,尚書令、中書令和侍中都可以稱之為宰相,權力大小因受皇帝的寵信程度而不同。

尚書省下設兵部、吏部、禮部、工部、刑部和戶部,六部各設尚書,有點類似於秦漢時的九卿,但權力要小得多,只有執行權,而無決策權。

三省六部制確立後,在之後的近千年成為主流。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秦朝和隋朝都是新制度的開創者,卻也是過渡性質的短命王朝。

唐朝建立後,沿襲了隋朝的制度。由於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後,再也無人出任尚書令,代之以左右僕射,相當於左右丞相。

尚書省的長官成為左右僕射後,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也隨之變成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相權被進一步削弱,也沒了開府權和組閣權。

從盛唐開始,宰相的名稱又出現了新變化,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算是真正的宰相,中書令和侍中繼三公之後,也成了榮譽頭銜。

從丞相到中書令和侍中,再到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名稱的弱化也反映了權力的變小,所謂的宰相成了皇帝的祕書,從一人變成了數人。

中國宰相簡史:歷朝歷代叫法不同,人越來越多,權力卻越來越小

宋元:宰相制度的迴光返照

北宋初期,基本沿襲了唐朝的宰相制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事實上的宰相,而且還不止一位,副宰相稱之為參知政事,在政事堂集體辦公。

與此同時,宋朝還增設了樞密院,主管軍事。樞密院的長官稱之為樞密使,還有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等名稱,和政事堂合稱二府。

宋神宗元豐改制時,宰相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宋徽宗時,又曾短暫改成太宰和少宰。

南宋時,恢復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的稱謂,和樞密院長官共掌國政。但實際上,宰相往往身兼二府,樞密院成為宰相的附庸。

宋孝宗時,尚書左右僕射改稱左右丞相,宰相制度迴光返照。兩宋時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實亡,官制也最為複雜,往往一人身兼數職。

元朝基本上繼承了南宋的宰相制度,但廢除了尚書省,只設中書省,按照北方習俗,右丞相略高於左丞相,丞相權力也有一定程度上升。

中國宰相簡史:歷朝歷代叫法不同,人越來越多,權力卻越來越小

明清:宰相制度的徹底消亡

明朝初立時,也曾短暫設立丞相,但胡惟庸的倒臺標誌著宰相制度的徹底消亡。精力旺盛的朱元璋親自兼任宰相,設立內閣大學士作為祕書和顧問機構。

朱元璋死後,後代皇帝沒有他那麼旺盛的精力,內閣大學士逐漸演變成行政官員,內閣首輔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受到其他內閣大學士的制約。

明朝時,三省被內閣所取代,六部尚書卻保留了下來,而且是有實權的行政官員。秦漢時期的御史大夫被都察院所取代,權力也有所擴大,獨立性更強。

清朝初期,基本保持了明朝的制度,內閣大學士為事實上的宰相。康熙時期,南書房的出現又逐漸削弱了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內閣難逃被架空的命運。

雍正時期,為及時處理軍機,新設立了軍機處。但戰事結束後,軍機處依然保留,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權力小得可憐,淪為皇帝的祕書。

從秦漢時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時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時的徹底消亡,中國的宰相制度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新變化,變化趨勢是皇權對相權的不斷剝奪。

總而言之,在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無法容忍相權的存在,故而不斷設立新機構,而當新機構的長官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時,它的命運也就走到了盡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