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只是會做木匠

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只是會做木匠

秀氣的天啟皇帝朱由校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29天就駕崩了,年僅38歲。這個東林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推上皇位的人,很不給東林黨面子,還來不及施恩於這些幫助過自己的人,就追隨父皇萬曆帝於九泉。

朱常洛出生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即張居正去世的這一年,是萬曆帝朱翊鈞的長子。朱常洛的母親是一名宮女,但長子出生,萬曆帝還是很高興,革命事業後繼有人,為此昭告天下,皇室內喜氣洋洋。但是,萬曆帝並沒有像其他先皇一樣,早早立長子為太子,而是一拖再拖。四年後,福王朱常洵出生,朱常洵的母親是著名的鄭貴妃,是萬曆帝最寵愛的妃子,大明朝的大臣與萬曆帝由此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的國本之爭,萬曆帝大概想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但萬曆帝從來沒有正式表露這個想法。

萬曆帝為什麼遲遲不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呢?筆者推測,原因有兩:一是長子朱常洛的身體素質不太好。這個從《神宗實錄》可以看出來,如果將身體素質不太好的朱常洛早早立為太子,恐怕對太子不好,風口浪尖,萬曆帝的父親隆慶、祖父嘉靖都是很早立長子為太子,但太子都早夭了,所以萬曆帝不著急立,當了父親的人都知道,兒子都是心中的寶貝,再怎麼樣,也是疼愛有加的。二是萬曆帝的確十分寵愛朱常洵。從後來的情況看,萬曆帝對福王朱常洵的確寵愛有加。但飽讀歷史的萬曆帝,不會真愚蠢到強行廢長立幼,他知道祖宗家法的厲害,這一點萬曆帝心中有數。那萬曆帝在等什麼?筆者斗膽猜測萬曆帝的心思:不急。反正孩子生下來了,皇位繼承不愁沒人,萬一身體素質差、抵抗力差的長子朱常洛夭折,那就順其自然地立老二朱常洵為太子。

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只是會做木匠

後來,大臣不斷上疏要求力朱常洛為太子,萬曆帝就是不答應。直到萬曆二十九年,朱常洛19歲了,長大成人了,萬曆帝才立朱常洛為太子。

但是,當了19年太子的朱常洛在登基第四天即臥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身體素質果然差。歷史就是這樣開玩笑,大臣們爭了15年,竟然落到這樣一個結局,真是造化弄人。

朱常洛駕崩後,朱常洛的長子,時年15歲的朱由校成了皇位繼承人,按照慣例,父親剛死,哪能那麼急登基當皇帝?總要大臣勸進一番再說。但是,東林黨人坐不住了。《熹宗實錄》卷一記載:“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吏部尚書周嘉謨,戶部尚書李汝華,兵科左給事中楊漣,署禮科事刑科給事中暴謙貞,懇乞速登寶位以定天下以安人心,考孝宗皇帝崩於五月辛卯, 武宗皇帝即位於次日壬辰今日,主少國疑更宜急於前時。”《熹宗實錄》就是記錄明熹宗天啟皇帝的工作筆記。

媽蛋,方從哲你們這些人搞什麼?這是什麼意思哈?拿誰做例子不好?偏偏拿武宗朱厚照這個負面典型做例子,多不吉利啊。方從哲這些人說的意思是:懇請朱由校不要按照以前那些勸來勸去的老一套,推三阻四、慢慢悠悠登基,當務之急是應該趕緊登基,以安定天下人心,比如孝宗皇帝朱祐樘去世,他的兒子朱厚照第二天就繼位當皇帝,現在主少國疑,必須抓緊繼位。

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只是會做木匠

你說舉什麼例子不好,偏偏舉明武宗朱厚照的例子,明武宗繼位後,太監劉謹弄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明武宗最後因為坐船遊玩掉到水裡,肺積水而死,明武宗無子,死後皇位由堂弟朱厚熜繼承。朱由校繼位後,年號天啟,又叫天啟皇帝,諡號熹宗。登機不久,太監魏忠賢開始弄權,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明熹宗生了三個兒子,全部夭折;明熹宗最後也是因為坐船遊玩掉到水裡後不久病死,皇位由弟弟朱由檢繼承。

哇塞,歷史真是驚人地相似。要怪就怪東林黨那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正人君子,天天瞎操心,還舉了個不吉利的例子,導致開局不好,結局悽慘。要是朱由校當時反應過來了,非大發雷霆不可。

筆者看《熹宗實錄》,覺得明熹宗朱由校真是個可憐的孩子,幼年喪母、少年喪父,青年而亡,無子女存世。一上臺就遇上遼陽和瀋陽失陷,遼東形勢急劇直下;隨後四川土司奢崇明聚集數萬兵馬謀反,攻佔重慶等重要城市,圍困成都一百多天。就像他自己說的,現在是“多事之秋”,大家應該精誠團結,“共度時艱”。可惜那些文官們不講大局、不講團結,吵吵鬧鬧,又手無良策,讓人不得安心。

後人把天啟皇帝朱由校比作木匠皇帝,說他天天做木匠,筆者覺得好笑,你才天天做木匠。明朝總共276年,明實錄總共1600萬字;看看《熹宗實錄》,明熹宗總共在位只有7年,《熹宗實錄》總共140萬字;在位時間是明朝的將近四十分之一,《熹宗實錄》的篇幅是《明實錄》的十 一分之一左右,說明什麼?說明事太多,“多事之秋”。從《熹宗實錄》的內容看,這7年,天啟皇帝朱由校都是備受煎熬的,參加日講、召見大臣、商議對策等等,忙得不可開交;明熹宗的一些批示、指示和處裡問題的方式,都體現了明熹宗較高的政治修養;字裡行間,也體現了天啟皇帝朱由校對時局的擔憂。

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只是會做木匠

明熹宗朱由校最大的優點也是他最大的缺點,他知道自己“幼衝”(年少),能力有限,為此,明熹宗牢牢依靠經驗豐富的太監魏忠賢,對他寵幸至極,這種寵幸超過了萬曆帝母子對張居正的寵幸程度。為此,熹宗一朝,7年時間,在事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構築了關錦防線,取得了寧錦大捷,遼東形勢得以緩解,局面得以好轉。但是,明熹宗重用太監魏忠賢,結果壞了明熹宗自己的名聲,因為太監自從趙高以來,名聲就十分糟糕。

一個天姿英挺、頭腦清醒、文化修養很高、勤政的少年天子竟然被後世抹黑成一個不識字的皇帝。天啟皇帝或許會做木匠、愛做木匠,但這和明宣宗鬥蛐蛐有什麼區別?和現在每天游泳一千米有什麼區別?總要有點業餘愛好吧?

倘若明朝的政局不是內閣和司禮監雙重製約的格局,倘若司禮監的名字叫明朝人大,倘若這裡的官員不是被閹割過的太監,而是正常的文官,那明熹宗的形象又會如何?倘若魏忠賢不是“刑餘”之人、不是閹人,而是正常的男人,魏忠賢的形象又會如何?張居正在的時候,也有政治鬥爭。作為先天不足的太監,在氣場上首先就輸了一籌。但是,天啟皇帝何嘗不想找個張居正,但名相可遇不可求。

所以說,制度很重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