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不過,話說回來,民間的歌既然這麼傳唱,也不能說鳳陽的饑荒和討飯現象,和朱元璋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自己這塊龍興之地做了些什麼吧。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並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划進中都的管轄範圍中。

為了營建中都,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

此外,朱元璋還在鳳陽開建皇陵。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不過,話說回來,民間的歌既然這麼傳唱,也不能說鳳陽的饑荒和討飯現象,和朱元璋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自己這塊龍興之地做了些什麼吧。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並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划進中都的管轄範圍中。

為了營建中都,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

此外,朱元璋還在鳳陽開建皇陵。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為了改變鳳陽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局面,朱元璋又於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鳳陽人口的決定。先是下令從蘇、杭等州府將無田業者調入鳳陽墾種,由政府撥給牛、種、車、糧,並惠以“三年不徵其稅”。接著,特令“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後來又強令“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

營建中都和移民墾屯之外,朱元璋還效仿漢高祖劉邦恩澤沛縣的作法,下詔免除家鄉賦稅, “永不課徵”。

這幾板斧砍下來,鳳陽一下子就興旺發達起來了。

明代學者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稱,鳳陽父老為此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祝壽,場面感人。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不過,話說回來,民間的歌既然這麼傳唱,也不能說鳳陽的饑荒和討飯現象,和朱元璋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自己這塊龍興之地做了些什麼吧。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並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划進中都的管轄範圍中。

為了營建中都,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

此外,朱元璋還在鳳陽開建皇陵。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為了改變鳳陽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局面,朱元璋又於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鳳陽人口的決定。先是下令從蘇、杭等州府將無田業者調入鳳陽墾種,由政府撥給牛、種、車、糧,並惠以“三年不徵其稅”。接著,特令“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後來又強令“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

營建中都和移民墾屯之外,朱元璋還效仿漢高祖劉邦恩澤沛縣的作法,下詔免除家鄉賦稅, “永不課徵”。

這幾板斧砍下來,鳳陽一下子就興旺發達起來了。

明代學者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稱,鳳陽父老為此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祝壽,場面感人。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則記,朱元璋面對前來給自己祝壽的父老,喜孜孜地稱:父老鄉親們,你們有福的就去做父母官,無福的就給我看守陵墓,種田的不要你們交租稅,每日只管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敬獻天地,吃了豬又吃羊,逍遙快活著過日子吧!

於是,洪武年間,每遇喜慶大事,或逢年過節,都有鳳陽花鼓隊從鳳陽府一路唱到南京,給朱元璋唱讚歌。

當時的歌詞是這樣的:“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昇天金鳳翔,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不過,在鳳陽原住居民載歌載舞的同時,江浙移民卻對朱元璋怨恨不已。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任鳳陽知縣的袁文新就記:太祖時遷徙到鳳陽的百姓的後代,長期不滿,怨嗟之聲,充斥園邑。

營建中都,雖然使鳳陽一下子熱鬧起來,但“役重傷人”,建造者不堪其苦,“多以疫死”。

洪武八年,朱元璋回鳳陽視察,目睹此弊,下詔停建中都。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取了皇位,將都城遷到了北京。鳳陽、南京的地位也因之陡然下降。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不過,話說回來,民間的歌既然這麼傳唱,也不能說鳳陽的饑荒和討飯現象,和朱元璋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自己這塊龍興之地做了些什麼吧。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並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划進中都的管轄範圍中。

為了營建中都,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

此外,朱元璋還在鳳陽開建皇陵。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為了改變鳳陽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局面,朱元璋又於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鳳陽人口的決定。先是下令從蘇、杭等州府將無田業者調入鳳陽墾種,由政府撥給牛、種、車、糧,並惠以“三年不徵其稅”。接著,特令“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後來又強令“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

營建中都和移民墾屯之外,朱元璋還效仿漢高祖劉邦恩澤沛縣的作法,下詔免除家鄉賦稅, “永不課徵”。

這幾板斧砍下來,鳳陽一下子就興旺發達起來了。

明代學者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稱,鳳陽父老為此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祝壽,場面感人。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則記,朱元璋面對前來給自己祝壽的父老,喜孜孜地稱:父老鄉親們,你們有福的就去做父母官,無福的就給我看守陵墓,種田的不要你們交租稅,每日只管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敬獻天地,吃了豬又吃羊,逍遙快活著過日子吧!

於是,洪武年間,每遇喜慶大事,或逢年過節,都有鳳陽花鼓隊從鳳陽府一路唱到南京,給朱元璋唱讚歌。

當時的歌詞是這樣的:“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昇天金鳳翔,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不過,在鳳陽原住居民載歌載舞的同時,江浙移民卻對朱元璋怨恨不已。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任鳳陽知縣的袁文新就記:太祖時遷徙到鳳陽的百姓的後代,長期不滿,怨嗟之聲,充斥園邑。

營建中都,雖然使鳳陽一下子熱鬧起來,但“役重傷人”,建造者不堪其苦,“多以疫死”。

洪武八年,朱元璋回鳳陽視察,目睹此弊,下詔停建中都。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取了皇位,將都城遷到了北京。鳳陽、南京的地位也因之陡然下降。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明代學者李翊在《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記載:南京人有一習俗,每年新年前一個月,就沿街鳴鑼,跳唱乞米,名為“打春”。那些原來每年新春進宮向朱元璋獻禮的鳳陽、南京、江寧等府縣的花鼓藝人便加入了“沿街鳴鑼,跳唱乞米”的“打春”隊伍,給沿路居民送新春祝福,討點新年利市。

而那些江浙移民也開始“託焉潛回,省墓探親”。甚至在明末,出現了移民大回遷。他們在回遷、流亡途中,就以演唱《鳳陽歌》作為索錢財、討飯吃的手段。

明亡後,南明魯王(朱以海)駐守金門,閩中尤其是福州一帶。清政府就大批量徵收花鼓隊,讓他們唱著咒罵朱皇帝的《鳳陽歌》,以瓦解南明軍隊的戰鬥意志。“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應該就產生在這個背景下。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不過,話說回來,民間的歌既然這麼傳唱,也不能說鳳陽的饑荒和討飯現象,和朱元璋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自己這塊龍興之地做了些什麼吧。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並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划進中都的管轄範圍中。

為了營建中都,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

此外,朱元璋還在鳳陽開建皇陵。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為了改變鳳陽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局面,朱元璋又於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鳳陽人口的決定。先是下令從蘇、杭等州府將無田業者調入鳳陽墾種,由政府撥給牛、種、車、糧,並惠以“三年不徵其稅”。接著,特令“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後來又強令“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

營建中都和移民墾屯之外,朱元璋還效仿漢高祖劉邦恩澤沛縣的作法,下詔免除家鄉賦稅, “永不課徵”。

這幾板斧砍下來,鳳陽一下子就興旺發達起來了。

明代學者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稱,鳳陽父老為此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祝壽,場面感人。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則記,朱元璋面對前來給自己祝壽的父老,喜孜孜地稱:父老鄉親們,你們有福的就去做父母官,無福的就給我看守陵墓,種田的不要你們交租稅,每日只管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敬獻天地,吃了豬又吃羊,逍遙快活著過日子吧!

於是,洪武年間,每遇喜慶大事,或逢年過節,都有鳳陽花鼓隊從鳳陽府一路唱到南京,給朱元璋唱讚歌。

當時的歌詞是這樣的:“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昇天金鳳翔,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不過,在鳳陽原住居民載歌載舞的同時,江浙移民卻對朱元璋怨恨不已。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任鳳陽知縣的袁文新就記:太祖時遷徙到鳳陽的百姓的後代,長期不滿,怨嗟之聲,充斥園邑。

營建中都,雖然使鳳陽一下子熱鬧起來,但“役重傷人”,建造者不堪其苦,“多以疫死”。

洪武八年,朱元璋回鳳陽視察,目睹此弊,下詔停建中都。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取了皇位,將都城遷到了北京。鳳陽、南京的地位也因之陡然下降。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明代學者李翊在《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記載:南京人有一習俗,每年新年前一個月,就沿街鳴鑼,跳唱乞米,名為“打春”。那些原來每年新春進宮向朱元璋獻禮的鳳陽、南京、江寧等府縣的花鼓藝人便加入了“沿街鳴鑼,跳唱乞米”的“打春”隊伍,給沿路居民送新春祝福,討點新年利市。

而那些江浙移民也開始“託焉潛回,省墓探親”。甚至在明末,出現了移民大回遷。他們在回遷、流亡途中,就以演唱《鳳陽歌》作為索錢財、討飯吃的手段。

明亡後,南明魯王(朱以海)駐守金門,閩中尤其是福州一帶。清政府就大批量徵收花鼓隊,讓他們唱著咒罵朱皇帝的《鳳陽歌》,以瓦解南明軍隊的戰鬥意志。“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應該就產生在這個背景下。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清朝完成了一統天下大業。移民回鄉“省墓探親”結束後,還得重新回鳳陽。

於是,“借唱行乞,冬出春歸”,便漸漸成為了淮河兩岸許多縣鄉的風俗。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卷41《鳳陽丐者》記,在江蘇諸郡,每年冬暮歲盡,必定有鳳陽人湧來,這些鳳陽人老幼男婦成群結隊,散入各村落間行乞討飯,要到明年春二三月才回去。他們唱歌歌詞是:“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家都以為他們是因為饑荒而背井離鄉,其實不是的。即使沒發生饑荒,他們也來行乞如故。《蚓庵瑣語》上寫:明太祖時期,曾遷徙蘇、鬆、杭、嘉、湖近十四萬戶富民以充實鳳陽,嚴禁逃歸,所以有人就化裝成乞丐潛回家鄉省墓探親,慢慢形成了風俗,至今不改。這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

安徽巡撫潘思榘也曾於乾隆十二年把這種反常的情況報告朝廷:鳳陽的百姓喜歡漂泊,即使是豐收之年,他們忙完了秋收,種下了二麥,就拖家帶口外出,要到明年春熟方歸。

光緒《鳳臺縣志》記載:鳳陽“民性不戀土”。

"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五十回有這樣一段對話:

康熙皇帝道:“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臺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

韋小寶說道:“奴才聽打鳳陽花鼓的人唱歌兒,說什麼‘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現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鳥生魚湯(堯舜禹湯),朱皇帝跟你差了十萬八千里,拍馬也追不上。”

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來罷!”

金庸先生筆法精妙,寫人狀物,入木三分。其筆下人物形象中,韋小寶最為豐滿傳神。韋小寶貌似無賴,實則老奸巨猾,善於鑽營和阿諛,拍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無人能敵。

你看,他發現康熙皇帝悶悶不樂,只開口說了幾句話,便讓康熙皇帝笑逐顏開。

韋小寶這幾句話,是非常高明的。清人入關,屬於初來乍到,最擔心民心不附、龍庭坐不穩。當時,“反清復明”的口號甚囂塵上,民心的向背,往往就在“明”與“清”的比較中作選擇。明朝的皇帝中,威望最著、建樹最高的,就是太祖朱元璋。韋小寶引用了一句民間傳唱的歌詞,立馬把明朝的統治水平貶到最低,從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統治的聖明,可謂高下立判,不由得康熙皇帝不歡喜。

不過,話說回來,韋小寶這番說詞雖說是純屬拍馬屁,但他所引用的民間歌詞倒不是他信口胡編,按照清朝人編的史料來說,這些唱詞是誕生於明朝民間,而且傳播量非常巨大,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先來看看,鳳陽花鼓《鳳陽歌》是這樣唱的:“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只會唱首鳳陽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鳳陽。小鳳陽,鳳陽城裡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文王,坐落龍廷倒有九年荒。九呀九年荒。有錢之人賣田莊,無錢之人賣了兒郎。夫妻二人無有田莊賣,打鼓賣藝走他鄉。走呀走他鄉。”

從歌詞內容來看,是怨恨鳳陽寶地養育出了朱元璋朱皇帝,搞得鳳陽年年饑荒,有錢人賣田賣地,無錢人賣兒賣女,無田無地、無兒無女的,只有乞討過日子了。

試想想,朱元璋要真是鳳陽人,那鳳陽豈不是龍興之地了嗎?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高度重視自己的龍興之地,這朱元璋倒好,竟然把龍興之地搞得民不聊生,那其他地方豈不就更加不像話了?

可是不對呀。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不但行軍打仗有一套,治理天下也很有兩把刷子。他平定了天下後,就大力推行耕熟墾荒、獎勵農桑的政策,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可耕種田地已達850多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府庫民室都儲糧豐富。按照《明史·食貨志二》上的說法:當時海內富庶,府縣倉庫收上來的糧食,怎麼吃都吃不完,屯積到發紅變腐。

這樣看來洪武之治,分明就是一個由亂入治的盛世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盛世,鳳陽家鄉的人民怎麼會困苦不堪,以至在外出討飯時不忘編歌詞擠兌朱元璋呢?

朱元璋到底得對家鄉鳳陽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才招致這麼大的仇恨啊?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其實,歌裡唱的東西有些言過其實了。

歌裡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首先,“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起的。此前的名字叫鍾離、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在此建中都皇城,“席鳳凰山為殿,勢如鳳凰,斯飛鳴而朝陽,故曰‘鳳陽’”。

鳳陽府的管轄範圍共有九州十八縣,多為今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各縣。其次,這一片地方,北靠淮河,南臨長江,西北古為大澤所隔,閉塞於江淮之間,以農業耕種為主。淮河難於治理,水災頻發,黃河奪淮之後,大部分地區更是時時以水鄉澤國的面目出現。而又因為淮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對峙的天然分割線(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都基本是以淮河為界),淮河兩岸,長年兵連禍結,戰亂不息,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另外,淮河河水又常常被應用到軍事上,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梁武帝築浮山堰以淹壽州,彼時,堰崩水濫,幾十萬百姓葬身魚腹,他們的家園則全被洪水吞噬。所以,稱“鳳陽本是個好地方”並不成立。再次,這種地方,鬧水災已是家常便飯,出現饑荒,那是見怪不怪,而不能說是因為“自從出了個朱皇帝”,才造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不過,話說回來,民間的歌既然這麼傳唱,也不能說鳳陽的饑荒和討飯現象,和朱元璋一點兒關係也沒有。還是讓我們來看看朱元璋對自己這塊龍興之地做了些什麼吧。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詔定臨濠為中都,並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划進中都的管轄範圍中。

為了營建中都,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萬人,再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

此外,朱元璋還在鳳陽開建皇陵。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為了改變鳳陽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局面,朱元璋又於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鳳陽人口的決定。先是下令從蘇、杭等州府將無田業者調入鳳陽墾種,由政府撥給牛、種、車、糧,並惠以“三年不徵其稅”。接著,特令“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後來又強令“遷徙江南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

營建中都和移民墾屯之外,朱元璋還效仿漢高祖劉邦恩澤沛縣的作法,下詔免除家鄉賦稅, “永不課徵”。

這幾板斧砍下來,鳳陽一下子就興旺發達起來了。

明代學者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稱,鳳陽父老為此歡天喜地,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祝壽,場面感人。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則記,朱元璋面對前來給自己祝壽的父老,喜孜孜地稱:父老鄉親們,你們有福的就去做父母官,無福的就給我看守陵墓,種田的不要你們交租稅,每日只管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敬獻天地,吃了豬又吃羊,逍遙快活著過日子吧!

於是,洪武年間,每遇喜慶大事,或逢年過節,都有鳳陽花鼓隊從鳳陽府一路唱到南京,給朱元璋唱讚歌。

當時的歌詞是這樣的:“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昇天金鳳翔,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蕩,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

不過,在鳳陽原住居民載歌載舞的同時,江浙移民卻對朱元璋怨恨不已。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出任鳳陽知縣的袁文新就記:太祖時遷徙到鳳陽的百姓的後代,長期不滿,怨嗟之聲,充斥園邑。

營建中都,雖然使鳳陽一下子熱鬧起來,但“役重傷人”,建造者不堪其苦,“多以疫死”。

洪武八年,朱元璋回鳳陽視察,目睹此弊,下詔停建中都。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取了皇位,將都城遷到了北京。鳳陽、南京的地位也因之陡然下降。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明代學者李翊在《戒庵老人漫筆?南都打春》記載:南京人有一習俗,每年新年前一個月,就沿街鳴鑼,跳唱乞米,名為“打春”。那些原來每年新春進宮向朱元璋獻禮的鳳陽、南京、江寧等府縣的花鼓藝人便加入了“沿街鳴鑼,跳唱乞米”的“打春”隊伍,給沿路居民送新春祝福,討點新年利市。

而那些江浙移民也開始“託焉潛回,省墓探親”。甚至在明末,出現了移民大回遷。他們在回遷、流亡途中,就以演唱《鳳陽歌》作為索錢財、討飯吃的手段。

明亡後,南明魯王(朱以海)駐守金門,閩中尤其是福州一帶。清政府就大批量徵收花鼓隊,讓他們唱著咒罵朱皇帝的《鳳陽歌》,以瓦解南明軍隊的戰鬥意志。“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應該就產生在這個背景下。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清朝完成了一統天下大業。移民回鄉“省墓探親”結束後,還得重新回鳳陽。

於是,“借唱行乞,冬出春歸”,便漸漸成為了淮河兩岸許多縣鄉的風俗。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卷41《鳳陽丐者》記,在江蘇諸郡,每年冬暮歲盡,必定有鳳陽人湧來,這些鳳陽人老幼男婦成群結隊,散入各村落間行乞討飯,要到明年春二三月才回去。他們唱歌歌詞是:“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家都以為他們是因為饑荒而背井離鄉,其實不是的。即使沒發生饑荒,他們也來行乞如故。《蚓庵瑣語》上寫:明太祖時期,曾遷徙蘇、鬆、杭、嘉、湖近十四萬戶富民以充實鳳陽,嚴禁逃歸,所以有人就化裝成乞丐潛回家鄉省墓探親,慢慢形成了風俗,至今不改。這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

安徽巡撫潘思榘也曾於乾隆十二年把這種反常的情況報告朝廷:鳳陽的百姓喜歡漂泊,即使是豐收之年,他們忙完了秋收,種下了二麥,就拖家帶口外出,要到明年春熟方歸。

光緒《鳳臺縣志》記載:鳳陽“民性不戀土”。

鳳陽花鼓為何會出現“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唱詞


朱元璋禍害家鄉的惡名也因《鳳陽歌》的傳唱而深入人心,在近、現代許多人的腦海中成為了一個大壞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