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

說起嚴嵩、嚴世蕃父子,應該是整個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之二”了。在京劇、豫劇以及各種其他傳統地方戲曲中,這對父子的形象就是禍國殃民、貪得無厭、殘害忠良的大奸大惡的形象。而這對父子是戲曲舞臺上的“白鼻頭”,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無幾。

說起來,嚴嵩曾經也是三觀很正,年少有為的莘莘學子之一。嚴嵩的父親對他給予厚望,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輕時候的嚴嵩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擔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風頭更盛。

"

說起嚴嵩、嚴世蕃父子,應該是整個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之二”了。在京劇、豫劇以及各種其他傳統地方戲曲中,這對父子的形象就是禍國殃民、貪得無厭、殘害忠良的大奸大惡的形象。而這對父子是戲曲舞臺上的“白鼻頭”,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無幾。

說起來,嚴嵩曾經也是三觀很正,年少有為的莘莘學子之一。嚴嵩的父親對他給予厚望,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輕時候的嚴嵩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擔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風頭更盛。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嵩真正開始嶄露頭角,是在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之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即名義上的父皇)由此完成合法繼承。沒想到剛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應,堅持要以自己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入太廟。

當時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極力反對,因為這樣做在他們看來就等於“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惱火,當場廷杖了數十個反對的大臣,甚至有些年邁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現場,可就是不願意鬆口。就在此時,時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的嚴嵩上表,義正言辭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正孤立無援的嘉靖皇帝頓時喜出望外,馬上任命嚴鬆主持入祀大禮,禮成後重賞了嚴嵩。

"

說起嚴嵩、嚴世蕃父子,應該是整個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之二”了。在京劇、豫劇以及各種其他傳統地方戲曲中,這對父子的形象就是禍國殃民、貪得無厭、殘害忠良的大奸大惡的形象。而這對父子是戲曲舞臺上的“白鼻頭”,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無幾。

說起來,嚴嵩曾經也是三觀很正,年少有為的莘莘學子之一。嚴嵩的父親對他給予厚望,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輕時候的嚴嵩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擔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風頭更盛。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嵩真正開始嶄露頭角,是在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之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即名義上的父皇)由此完成合法繼承。沒想到剛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應,堅持要以自己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入太廟。

當時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極力反對,因為這樣做在他們看來就等於“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惱火,當場廷杖了數十個反對的大臣,甚至有些年邁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現場,可就是不願意鬆口。就在此時,時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的嚴嵩上表,義正言辭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正孤立無援的嘉靖皇帝頓時喜出望外,馬上任命嚴鬆主持入祀大禮,禮成後重賞了嚴嵩。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嚐到甜頭的嚴嵩,從此加倍的奉承討好嘉靖皇帝,支持他煉丹、支持他崇信道教,還寫得一手好青詞(道教祭祀儀式上用的祝禱詞),於是越來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從此加官晉爵,平步青雲,官至內閣首輔,權力近似於宰相。

而“官二代”嚴世蕃呢,也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酒囊飯袋,他機智敏銳,體察聖心的本事比起父親嚴嵩是青出於藍,一手青詞寫的更是爐火純青,據說經常替父親代筆。後來,嚴嵩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暗中“請教”嚴世蕃,以致民間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說法,大丞相是嚴嵩,小丞相嚴世蕃。嚴世蕃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但他仰賴父親的勢力在國子監讀書,走“綠色通道”直接入仕,承襲嚴嵩的勢力,官至刑部尚書。

父子二人可以說是隻手遮天,叱吒風雲二十年,公開賣官鬻爵,大肆斂財,奢華享樂無度,導致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皆側目。在這二十年裡,凡是彈劾過他們的大臣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比如楊繼盛、比如沈鍊。

"

說起嚴嵩、嚴世蕃父子,應該是整個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之二”了。在京劇、豫劇以及各種其他傳統地方戲曲中,這對父子的形象就是禍國殃民、貪得無厭、殘害忠良的大奸大惡的形象。而這對父子是戲曲舞臺上的“白鼻頭”,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無幾。

說起來,嚴嵩曾經也是三觀很正,年少有為的莘莘學子之一。嚴嵩的父親對他給予厚望,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輕時候的嚴嵩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擔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風頭更盛。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嵩真正開始嶄露頭角,是在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之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即名義上的父皇)由此完成合法繼承。沒想到剛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應,堅持要以自己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入太廟。

當時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極力反對,因為這樣做在他們看來就等於“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惱火,當場廷杖了數十個反對的大臣,甚至有些年邁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現場,可就是不願意鬆口。就在此時,時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的嚴嵩上表,義正言辭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正孤立無援的嘉靖皇帝頓時喜出望外,馬上任命嚴鬆主持入祀大禮,禮成後重賞了嚴嵩。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嚐到甜頭的嚴嵩,從此加倍的奉承討好嘉靖皇帝,支持他煉丹、支持他崇信道教,還寫得一手好青詞(道教祭祀儀式上用的祝禱詞),於是越來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從此加官晉爵,平步青雲,官至內閣首輔,權力近似於宰相。

而“官二代”嚴世蕃呢,也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酒囊飯袋,他機智敏銳,體察聖心的本事比起父親嚴嵩是青出於藍,一手青詞寫的更是爐火純青,據說經常替父親代筆。後來,嚴嵩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暗中“請教”嚴世蕃,以致民間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說法,大丞相是嚴嵩,小丞相嚴世蕃。嚴世蕃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但他仰賴父親的勢力在國子監讀書,走“綠色通道”直接入仕,承襲嚴嵩的勢力,官至刑部尚書。

父子二人可以說是隻手遮天,叱吒風雲二十年,公開賣官鬻爵,大肆斂財,奢華享樂無度,導致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皆側目。在這二十年裡,凡是彈劾過他們的大臣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比如楊繼盛、比如沈鍊。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縱橫朝野20餘年的嚴氏父子,終究遇到了他們的對手——徐階。作為一個同樣被嘉靖皇帝重用,同樣混跡官場幾十年,同樣對嘉靖皇帝的性格和心理了然於胸的人,徐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指使有名的道士暗示嘉靖皇帝嚴嵩是“奸臣”,又適時派人呈上嚴嵩父子的罪狀,矛頭直指“作亂、通敵、謀反”三個嘉靖皇帝最忌諱的話題,最終讓嘉靖下定決心剷除了嚴氏的勢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嚴世蕃因罪被斬首示眾,妻子家眷被髮配充軍,全部家產充公。可是無論群臣怎樣上奏揭露嚴嵩的罪行,嘉靖皇帝就是不肯殺嚴嵩,只是下令讓他致仕(退休)。

常言道:子不言,父之過。更何況嚴世蕃胡作非為這麼多年,根本就是仰仗父親嚴嵩的勢力,父子二人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殺了嚴世蕃,卻不肯殺嚴嵩呢?其實嘉定皇帝殺嚴世蕃是因為他的野心已經太過膨脹了,不僅讓未來的皇儲裕王給自己送禮,並公開宣揚“天子的兒子都要給我送禮。”還在風水寶地建立規格堪比皇宮的府邸,私庫更是富可敵國,富到皇帝都嫉妒了。嘉靖又怎麼可能容許這種得意忘形的人存在呢?

"

說起嚴嵩、嚴世蕃父子,應該是整個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之二”了。在京劇、豫劇以及各種其他傳統地方戲曲中,這對父子的形象就是禍國殃民、貪得無厭、殘害忠良的大奸大惡的形象。而這對父子是戲曲舞臺上的“白鼻頭”,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無幾。

說起來,嚴嵩曾經也是三觀很正,年少有為的莘莘學子之一。嚴嵩的父親對他給予厚望,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輕時候的嚴嵩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擔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風頭更盛。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嵩真正開始嶄露頭角,是在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之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即名義上的父皇)由此完成合法繼承。沒想到剛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應,堅持要以自己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入太廟。

當時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極力反對,因為這樣做在他們看來就等於“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惱火,當場廷杖了數十個反對的大臣,甚至有些年邁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現場,可就是不願意鬆口。就在此時,時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的嚴嵩上表,義正言辭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正孤立無援的嘉靖皇帝頓時喜出望外,馬上任命嚴鬆主持入祀大禮,禮成後重賞了嚴嵩。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嚐到甜頭的嚴嵩,從此加倍的奉承討好嘉靖皇帝,支持他煉丹、支持他崇信道教,還寫得一手好青詞(道教祭祀儀式上用的祝禱詞),於是越來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從此加官晉爵,平步青雲,官至內閣首輔,權力近似於宰相。

而“官二代”嚴世蕃呢,也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酒囊飯袋,他機智敏銳,體察聖心的本事比起父親嚴嵩是青出於藍,一手青詞寫的更是爐火純青,據說經常替父親代筆。後來,嚴嵩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暗中“請教”嚴世蕃,以致民間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說法,大丞相是嚴嵩,小丞相嚴世蕃。嚴世蕃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但他仰賴父親的勢力在國子監讀書,走“綠色通道”直接入仕,承襲嚴嵩的勢力,官至刑部尚書。

父子二人可以說是隻手遮天,叱吒風雲二十年,公開賣官鬻爵,大肆斂財,奢華享樂無度,導致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皆側目。在這二十年裡,凡是彈劾過他們的大臣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比如楊繼盛、比如沈鍊。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縱橫朝野20餘年的嚴氏父子,終究遇到了他們的對手——徐階。作為一個同樣被嘉靖皇帝重用,同樣混跡官場幾十年,同樣對嘉靖皇帝的性格和心理了然於胸的人,徐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指使有名的道士暗示嘉靖皇帝嚴嵩是“奸臣”,又適時派人呈上嚴嵩父子的罪狀,矛頭直指“作亂、通敵、謀反”三個嘉靖皇帝最忌諱的話題,最終讓嘉靖下定決心剷除了嚴氏的勢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嚴世蕃因罪被斬首示眾,妻子家眷被髮配充軍,全部家產充公。可是無論群臣怎樣上奏揭露嚴嵩的罪行,嘉靖皇帝就是不肯殺嚴嵩,只是下令讓他致仕(退休)。

常言道:子不言,父之過。更何況嚴世蕃胡作非為這麼多年,根本就是仰仗父親嚴嵩的勢力,父子二人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殺了嚴世蕃,卻不肯殺嚴嵩呢?其實嘉定皇帝殺嚴世蕃是因為他的野心已經太過膨脹了,不僅讓未來的皇儲裕王給自己送禮,並公開宣揚“天子的兒子都要給我送禮。”還在風水寶地建立規格堪比皇宮的府邸,私庫更是富可敵國,富到皇帝都嫉妒了。嘉靖又怎麼可能容許這種得意忘形的人存在呢?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世蕃當然非死不可。但是嚴嵩不一樣,他始終是清醒的,也是對皇帝保持忠誠的。皇帝之所以重用嚴嵩就是因為他需要一個靶子,成為文官們攻擊的目標,替自己擋住所有的口誅筆伐,好讓自己在恍然不覺中好好地修道,好讓所有大臣雖不情願,雖無奈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嚴嵩替他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對嚴嵩其實並不反感。

而且嚴世蕃不過是仗著父親的勢力,可嚴嵩是嘉靖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對他寵幸了20多年。治了嚴嵩的罪他就是明君嗎?不,恰恰相反,嚴嵩的罪越重,他則越是“昏聵”,他會承認自己錯了嗎?不可能。再說那幫大臣一天到晚沒少給他添堵,他知道有不少大臣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嚴嵩死,他就順了他們的意嗎?他偏不。嘉靖是個極為自負的皇帝,一切大的主意必須自己定奪,大臣們希望嚴嵩死,他就偏要讓嚴嵩活。

"

說起嚴嵩、嚴世蕃父子,應該是整個明朝最著名的大臣“之二”了。在京劇、豫劇以及各種其他傳統地方戲曲中,這對父子的形象就是禍國殃民、貪得無厭、殘害忠良的大奸大惡的形象。而這對父子是戲曲舞臺上的“白鼻頭”,在正史中的形象也相差無幾。

說起來,嚴嵩曾經也是三觀很正,年少有為的莘莘學子之一。嚴嵩的父親對他給予厚望,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啟蒙,九歲入縣學,十歲過縣試,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進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輕時候的嚴嵩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擔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風頭更盛。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嵩真正開始嶄露頭角,是在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之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為皇考(即名義上的父皇)由此完成合法繼承。沒想到剛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應,堅持要以自己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獻皇帝”,入太廟。

當時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極力反對,因為這樣做在他們看來就等於“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惱火,當場廷杖了數十個反對的大臣,甚至有些年邁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現場,可就是不願意鬆口。就在此時,時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的嚴嵩上表,義正言辭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正孤立無援的嘉靖皇帝頓時喜出望外,馬上任命嚴鬆主持入祀大禮,禮成後重賞了嚴嵩。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嚐到甜頭的嚴嵩,從此加倍的奉承討好嘉靖皇帝,支持他煉丹、支持他崇信道教,還寫得一手好青詞(道教祭祀儀式上用的祝禱詞),於是越來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從此加官晉爵,平步青雲,官至內閣首輔,權力近似於宰相。

而“官二代”嚴世蕃呢,也不是我們一般所想的酒囊飯袋,他機智敏銳,體察聖心的本事比起父親嚴嵩是青出於藍,一手青詞寫的更是爐火純青,據說經常替父親代筆。後來,嚴嵩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暗中“請教”嚴世蕃,以致民間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說法,大丞相是嚴嵩,小丞相嚴世蕃。嚴世蕃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但他仰賴父親的勢力在國子監讀書,走“綠色通道”直接入仕,承襲嚴嵩的勢力,官至刑部尚書。

父子二人可以說是隻手遮天,叱吒風雲二十年,公開賣官鬻爵,大肆斂財,奢華享樂無度,導致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皆側目。在這二十年裡,凡是彈劾過他們的大臣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比如楊繼盛、比如沈鍊。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縱橫朝野20餘年的嚴氏父子,終究遇到了他們的對手——徐階。作為一個同樣被嘉靖皇帝重用,同樣混跡官場幾十年,同樣對嘉靖皇帝的性格和心理了然於胸的人,徐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指使有名的道士暗示嘉靖皇帝嚴嵩是“奸臣”,又適時派人呈上嚴嵩父子的罪狀,矛頭直指“作亂、通敵、謀反”三個嘉靖皇帝最忌諱的話題,最終讓嘉靖下定決心剷除了嚴氏的勢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嚴世蕃因罪被斬首示眾,妻子家眷被髮配充軍,全部家產充公。可是無論群臣怎樣上奏揭露嚴嵩的罪行,嘉靖皇帝就是不肯殺嚴嵩,只是下令讓他致仕(退休)。

常言道:子不言,父之過。更何況嚴世蕃胡作非為這麼多年,根本就是仰仗父親嚴嵩的勢力,父子二人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殺了嚴世蕃,卻不肯殺嚴嵩呢?其實嘉定皇帝殺嚴世蕃是因為他的野心已經太過膨脹了,不僅讓未來的皇儲裕王給自己送禮,並公開宣揚“天子的兒子都要給我送禮。”還在風水寶地建立規格堪比皇宮的府邸,私庫更是富可敵國,富到皇帝都嫉妒了。嘉靖又怎麼可能容許這種得意忘形的人存在呢?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嚴世蕃當然非死不可。但是嚴嵩不一樣,他始終是清醒的,也是對皇帝保持忠誠的。皇帝之所以重用嚴嵩就是因為他需要一個靶子,成為文官們攻擊的目標,替自己擋住所有的口誅筆伐,好讓自己在恍然不覺中好好地修道,好讓所有大臣雖不情願,雖無奈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嚴嵩替他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對嚴嵩其實並不反感。

而且嚴世蕃不過是仗著父親的勢力,可嚴嵩是嘉靖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對他寵幸了20多年。治了嚴嵩的罪他就是明君嗎?不,恰恰相反,嚴嵩的罪越重,他則越是“昏聵”,他會承認自己錯了嗎?不可能。再說那幫大臣一天到晚沒少給他添堵,他知道有不少大臣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嚴嵩死,他就順了他們的意嗎?他偏不。嘉靖是個極為自負的皇帝,一切大的主意必須自己定奪,大臣們希望嚴嵩死,他就偏要讓嚴嵩活。

嚴嵩父子狼狽為奸,為什麼嘉靖皇帝只處死嚴世蕃卻不殺嚴嵩?

不過,嘉靖皇帝雖然沒有殺嚴嵩,但他對嚴嵩的處罰其實比嚴世藩更狠。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嚴府被抄,嚴世蕃被斬。此時的嚴嵩已經是一個83歲的耄耋老人了。嚴世蕃是他的獨生子,皇帝“天子一怒”,奪走的的不僅是他的家產,還有他的兒子孫子,他的所有親人以及他曾經所在乎的一切。他從什麼都有一下子變得一無所有,只剩一副衰老的軀殼,在這世界上踽踽獨行。

兩年之後,嚴嵩就去世了。據說他是人生的最後兩年是以乞討為生,死後無人安葬,只好草草埋在亂葬崗。

一直覺得嘉靖皇帝是一個極為冷血的帝王,他恨不得用他的帝王權術將所有人都玩弄於股掌之間,忠臣、奸臣都是嘉靖皇帝手中的棋子,嚴嵩又有什麼例外?

參考文獻:《明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