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前言:

熜,意為用麻莖捆紮起來的火炬。對於一個王世子來說,這個強行傍上火字旁的名字著實不優雅,但嘉靖皇帝朱厚熜卻人如其名,像火炬一樣執著燃燒。


白撿的皇帝和被強行安排的父母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因為嘉靖作為他的年號一共使用了45年,所以他又被叫做嘉靖皇帝。

公元1521年,還在湖廣安陸為父親守孝的朱厚熜意外地被選為大明王朝的皇帝。本來如果按照正常的權力交接程序的話,這個皇帝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子嗣。如果按照兄終弟及原則的話,他唯一的弟弟朱厚煒又早就夭折了。再繼續往上翻,明孝宗(明武宗的父親)的兄長也是無後早亡,只有一個四弟興獻王留下一子,也就是朱厚熜,不得已一班大臣只得立他做了皇帝。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皇室關係圖

就這樣白白撿了一個皇帝,年僅15歲的嘉靖正沉浸在光宗耀祖的快樂中,卻突然被告知,他不需要光宗耀祖了,因為他的親生父母被替換了,事情要從禮部尚書毛澄上的一道奏章說起:

陛下郊祀甫畢,禁中失火,密達青宮,變不虛生,宜應之以實。法成湯自責,效周宣之側身…以致夫順天悅親之實。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你還沒有登基幾天,清寧宮就著火了,一定是你這個小皇帝失德,讓上天不滿意了。緊接著大臣們提出了嘉靖帝尊孝宗為皇考,當今太后為母后,稱父親為皇叔考,母親為皇叔母的辦法來讓上天滿意。

這就意味著讓嘉靖皇帝把自己過繼給先王,而且不能再認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樣嘉靖當然不樂意了,於是就出現了長達二十四年的“大禮儀"事件。


大禮儀事件的始末

  • 臣工的執著

當初立嘉靖為皇帝本來是不符合祖制的,因為《皇明祖訓》中有這樣的要求: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朱厚熜的祖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妃子而已,朱厚熜顯然不夠資格,但是沒辦法,再不立新君,必有人蠢蠢欲動,於是太后下了一道聖旨,令朱厚熜來京嗣皇帝位。言下之意就是把朱厚熜過繼給太后了。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規則的制定者明太祖朱元璋

如今,嘉靖堅決不同意大臣們強行為他指定的父母,這就等於否定了當初臣工們立他為皇帝這一行為的合法性。他這麼一變,這些決策立嗣的大臣瞬間都成十惡不赦的奸臣了,因為《皇明祖訓》還有句話“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朝廷應即斬奸臣“,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這些儒生們為什麼如此執著的為皇帝強行安排父母了。

  • 君臣交鋒

嘉靖,在明朝皇帝中幾乎是最有心眼的那一個,以興王身份進宮那天,大臣們讓他從東安門進入文華殿,但十五歲的嘉靖偏不,他熟知這是太子的路線,他接到的是即皇帝位詔,一定要走大明門,這才是皇帝專線。很明顯是這幫大臣欺他年少,故意整這麼一出立威,但精明的嘉靖一下就看穿了這一點。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嘉靖皇帝劇照

可是再有心眼,在大臣們看來初來乍到的嘉靖就是個運氣好的小孩子罷了。面對大臣們近乎”逼宮“式的建議,嘉靖還是陷入了一籌莫展,但這時觀政禮部進士張璁上書給他,大意就是古代那些個案例中以非生父為皇考的帝王都是被立為過太子,與先皇有父子之名,您這種沒一點兒問題。朱厚熜讀罷,發出‘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之嘆,於是更加堅定了他為父正名的決心。

當時,以退休大學士楊一清,心學人士及他們的祖師王陽明,張璁等人力挺皇帝。對於王陽明這種猛人,哪個敢惹,於是內閣選擇讓步,先是把嘉靖的親生父母改成了興獻帝和興獻後,而後又讓步,改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但是此時的皇帝還是有兩個爹,以後還得對自己兒子說,這是我名義上的爹,那是生我的爹,對,都是親爹。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然而,素以強悍的明朝言官們不會輕易的屈服,在吏部侍郎何孟春及楊慎(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的鼓動下,二百餘名官員於左順門外跪求朱厚熜改變他尊自己父親為皇考的決定,光六部尚書就來了五個,頓時,左順門外哭聲震天。嘉靖感覺很沒有面子,勃然大怒,下令對在場所有人進行廷杖處分,除了年紀大的和官階高的以外,有一百多名官員受到了廷杖責罰,共有16個官員死於這場責罰。這種簡單粗暴的問題解決方式非常有效,再也沒人敢反對了。

  • 如願以償

1538年,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而祖通常只能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如此把朱棣地位抬及於朱元璋相近的地位,實際是通過朱棣廟號地位的上升,加強自己作為旁系的一種正統性,畢竟明成祖也是一種旁系繼承。嘉靖對於他的伯母孝康敬皇后尤為過分,不但打擊她的孃家人,而在她去世後,以她的身份所可以承受的最低規格下葬。其實生前身後的打壓只有一個目的,提高他親媽的地位,讓天下人都明白,朱厚熜只有一個爹和一個媽。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嘉靖時代的大禮儀之變

1541年,太廟大火,朱厚熜下令重修太廟,1545年,太廟完工,嘉靖帝的24年謀劃結束了。他的父親的神位被正式的擺在了正德皇帝的上面 (原來的活動多為含糊的行為)。這看上去就像興獻王曾經統治過這個王朝一樣。


名分之爭皆為權力爭奪

嘉靖生於王府,所以他對權力爭奪看得極透。作為小宗,庶出,他認為自己很容易被質疑權威性。他一方面大力打壓明孝宗一支,並對於伯母孝康敬皇后的地位壓低;另一方面,朱厚熜抬升了威望極高而同樣是小宗的朱棣的地位,抬升父母的地位,以此,提升自己這一支宗室的地位,可謂為子孫計深遠。

楊廷和文官集團實力之強讓出身基層的嘉靖十分忌憚,楊廷和本人的權高位重也讓他很是不安。嘉靖由一個王爺登上帝位,在北京實力單薄,為了防止君權被大臣鉗制,他只能一步不讓,從初入皇宮只走皇帝專線的半任性行為到後來將父親推上一個極高的地位,他在向所有人宣視他就是正統的皇帝,他的權力至高無上。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為父正名的背後——新皇權與舊閣權之爭

嘉靖皇帝畫像

嘉靖三年,內閣大學士楊廷和在大禮議的高潮期退休了,這個權傾朝野的人明白新皇帝不需要他保駕護航了。同時,作為內閣首輔,他也很識趣,他清楚的明白當君權與閣權發生衝突時,必然不會讓自己有好下場。於是楊廷和選擇了退休,但他的兒子楊慎在大禮儀事件中卻是領軍人物。

楊慎一直想不通曾經擊敗劉瑾的父親為何面對來自安陸的黃口小兒卻如此軟弱。廷杖事件後,他被嘉靖發配到雲南,在那裡度過了一生,而嘉靖也一直沒有忘記這對父子。一直到晚年楊慎才終於理解父親選擇退出的決定,明白了嘉靖如此執著於為父正名的原因,並寫下了這麼一首詞作為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歷史中簡堂觀點君,專注三國史,宋史,明史,歡迎關注我】

參考資料:《劍橋中國明代史》 《明通鑑》 《萬曆十五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