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美國電影巨頭米高梅做出了一項“艱難決定”,向曼哈頓聯邦破產法庭申請破產保護。

這結局正像其代表作《亂世佳人》中的一句經典臺詞:Gone with the Wind,一切隨風而逝。

多年之後,中國也有一家影視巨頭日漸困頓。

7月3日晚間,華誼兄弟發佈售後回租公告,公司將下屬4家影院的放映設備及附屬設備、設施開展售後回租融資租賃業務,融資金額4000萬元。業界對此的解讀是,華誼兄弟希望舒緩其日益繃緊的資金鍊,拯救其連續下跌的股價。

巨人看起來又要敗給大衛了?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米高梅的前身是1904年成立的“洛爾影院公司”,為了更多的獨佔內容,它先後收購了米特羅電影製片公司和高德溫電影製片公司。

1924年,洛爾影院公司與與路易斯·梅耶的影視公司合併,正式成立了米高梅電影公司。

大繁榮時期,美國影視行業蓬勃發展,米高梅也在梅耶的帶領下高歌猛進,不光成為大蕭條期間唯一能夠實現分紅的影視公司,奧斯卡頒獎典禮和“小金人”也均出自米高梅。

米高梅公司先後200餘次在奧斯卡領獎臺上折桂,前20屆奧斯卡的40位“影帝影后”中,有11位是因為出演米高梅的影片中獲獎的。當時的好萊塢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只要簽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聘請最好的導演,僱用最好的藝術指導、服裝設計以及最好的燈光、攝影,希望每一部電影都極盡完美”。

當時的米高梅每年要生產約50部影片,為此,米高梅簽約、培養了無數明星。“我願雙膝跪地,親吻有才能的人走過的地面。” 梅耶曾如是說。

黃金時代的米高梅挖掘和培養了包括克拉克·蓋博、費雯·麗、伊麗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瓊·克勞馥等在內的一大批影視巨星,一時間,“這裡的明星比天上還多”。

簽約巨星,進行大製作,打造經典,凝聚電影票房。

以經典影片《亂世佳人》為例,這部改編自暢銷小說《飄》的鉅製,在當時耗資400多萬美元,前後歷時三年半完成,其間僱傭了十餘個編劇、五個導演,銀幕上出現了60多位主要演員和9000多名配角演員。影片放映時間長達4小時。

《亂世佳人》當年創下1.9億美元的票房,排除通貨膨脹效應,仍是美國影史票房最高的電影。

1939年,第12屆奧斯卡獎中,《亂世佳人》一舉奪得八項金獎,名利雙收。克拉克·蓋博也因之成為時代巨星,連希特勒對他都鍾愛有加。據說,二戰期間,蓋博參加了美國空軍轟炸柏林的戰鬥任務,希特勒曾派出三個飛行中隊想活捉蓋博,卻都無功而返。

米高梅的形象為一隻咆哮的獅子,“獅子搏兔”,也正是巨人米高梅的無敵戰略。這是米高梅的制勝法寶,也是好萊塢成功的祕訣,甚至影響到了後世諸多影視公司。

比如擴張期的華誼兄弟。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1994年,34歲的王中軍從美國歸來,揣著積攢下的10萬美元,與弟弟王中磊成立了“華誼兄弟”廣告公司。

正如同1920年代的美國,1990年代的中國也是飛速發展,機會遍地。人民對於精神文化的渴求,讓中國電影行業迎來一個黃金時代。

1994年是香港電影的奇蹟年,無數後世堪稱經典的影片誕生。同一年,成龍的電影《醉拳》在內地上映,拿下了1000萬元的票房,讓所有人看到了電影帶來的財富與機會。

當時,最好的市場在於賀歲片,香港電影市場是這樣,內地也是如此。

電影人高軍與張和平一起徵集劇本,電視導演馮小剛的《好夢一日遊》脫穎而出。當時,沒有人想到,據此拍出的《甲方乙方》會成為一個奇蹟。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當時,《甲方乙方》總投資600萬元,投資方除了紫禁城影業外,還需要吸引一些社會資本。在一次聚會上,王中軍認識了馮小剛,很快拿出30萬入局。

《甲方乙方》的票房超過3000萬元,此後,馮小剛憑藉《沒完沒了》《大腕》《手機》等十多部賀歲片鞏固了自己的業內地位,王中軍也藉此從一家廣告公司老闆一躍成為中國影視圈大鱷。

其繁花似錦,烈火烹油,正如同黃金時代的米高梅。

華誼兄弟20週年慶時,王中軍也拿出了一份成績單,75部電影,92億票房,26家電影院,前後擁有過300多位藝人,拍攝了3000集電視劇……當時的華誼兄弟明星資源豐富,曾經同時簽下周迅、范冰冰、許晴、鄧超、黃曉明等一線明星。

國內的明星,有一半來自華誼。”當時的王中軍,難免如同梅耶一樣得意。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米高梅與華誼兄弟當然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對某個人的過於依賴,在米高梅是梅耶,在華誼兄弟則是馮小剛。

問題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梅耶曾親手將米高梅打造成一個全球最會賺錢的電影公司,卻也因為“臭脾氣”,導致了米高梅的分崩離析。

1942年,蓋博參加了美國空軍,很快從二等兵晉升為少校。一年後,瓊·克勞馥轉投華納兄弟。明星離開後,米高梅不得不縮減了自己的電影產量,開始走下坡路。

環境變化了,但梅耶的策略還沒變,依然想追求完美,依然迷信大製作。

其中有成功的,比如1959年,花費1500萬美元重拍的《賓虛》,讓米高梅收穫了8000萬票房時,也斬獲了11項奧斯卡獎項。但更多是失敗的,比如1962年預算為1900萬美元的《叛艦喋血記》,票房收入還不到成本的一半。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米高梅迷信於過去的輝煌,沒有在環境變化中做出改變,連年虧損,巨人日漸衰弱。

而馮小剛,則成了華誼兄弟興衰的關鍵之一。

在歷次接受採訪中,王中軍都毫不避諱馮小剛的重要作用,為了留住馮小剛,華誼兄弟曾經付出過巨大代價。

2003年,《天下無賊》籌拍期間,馮小剛與華誼兄弟的第一個合約到期,曾提出想創業。隨後,華誼兄弟用現金與股權留下他,雙方簽訂了第二份合同。

2005年年底,華誼兄弟又成功進行了新一輪融資,然後憑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以換股方式收購了馮小剛電影工作室和張紀中影視製作公司。

2009年,華誼兄弟成為“影視公司”上市第一股,一夜間,馮小剛、張紀中和黃曉明三個明星股東也隨之躋身億萬富翁行列。

然而,不管是馮小剛《一九四二》的折戟沉沙,還是在“陰陽合同”的質疑中樹大招風,馮小剛都成為了華誼兄弟的難兄難弟和被攻擊對象,對股價的下跌造成了影響。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上世紀60年代以來,米高梅公司幾經易手,成了資本巨鱷手中的一塊砝碼。

1971年,米高梅宣佈,“公司決定通過涉足旅館業,實現自身的業務多樣化”。公司隨後在拉斯維加斯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娛樂性酒店:米高梅大飯店。

但這仍不足以拯救米高梅,在電視行業衝擊、資本遊戲失敗、產業鏈開發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米高梅日漸衰敗。

“大衛”們,也隨之出現了。為了適應用戶的新需求,米高梅的競爭對手慢慢佔據了多元化題材的市場,在電影製作的帶動下,發展與影片相關的產業,比如發行DVD、圖書出版、玩具和紀念品製造、主題公園等等,以衍生上下游產業鏈的方式獲得遠遠高於電影製作發行本身的利潤。

比如派拉蒙有“變形金剛”,華納兄弟有“哈利波特”,迪士尼有“加勒比海盜”,電影之外,仍大有作為。

2009年底,米高梅的債務危機爆發, 2010年,米高梅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昔日的巨人,轟然倒下。

其實,華誼兄弟曾經從米高梅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2013年,王中軍給華誼的未來定下一個方向:“去電影單一化”。目的就是擺脫對電影的依賴,降低風險,同時發展互聯網、實景娛樂等業務,增加收入來源。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問題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有媒體總結,在“去電影單一化”的業務實施後,華誼兄弟變成了一家資本公司。

“2013年9月,華誼兄弟宣佈以2.52億元收購張國立名下的浙江常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溢價36倍;2015年10月,華誼兄弟以7.56億元收購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6位明星持有的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70%的股權;同年11月又宣佈收購以馮小剛為主要股東的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70%的股權,交易對價10.5億元。”

“買買買”並未能奏效,2019年1月底,華誼兄弟公佈業績預告,宣佈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歸屬上市股東虧損9.82億至9.87億元。

近期,王中軍承認了困局存在,在4000字的一段文字中,王中軍表示,“從2019年開始,我會參與公司所有的電影項目,從孵化開發到宣發落地,全面強化對電影業務的管控,擁有一票否決權。”

重新迴歸電影主業,意味著華誼兄弟徹底丟掉了過去幾年的時間。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問題是,華誼兄弟還有機會從頭再來嗎?

相比過去的影視環境,如今深陷“影視寒冬”的中國影視界,其實堪稱戰國,群雄並起。

電影內容方面,中國第六、第七代導演已經成熟,甯浩、徐崢等開始風生水起,其背後崛起的電影公司生機勃勃,更遠處,還有更適應環境和生態的網絡大電影生產者;資本方面,阿里、騰訊、萬達紛紛佈局文化產業,重點就是視頻內容;用戶習慣方面,“賀歲片”早已不是唯一選擇,導演名氣也並非決定因素。

崔永元揭露的內幕或許是直接導致華誼兄弟危機的導火索,但華誼兄弟的衰退其實早已埋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今變幻無常的商業環境中,進化論愈發成為真理與鐵律,在這個時代,身材昂藏,輝煌一時的巨人,很可能會因為轉身困難,目標巨大等原因逐漸衰敗。

而未來,是屬於大衛的。

他們看起來很弱小,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些去中心化與小體量的經濟體,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一旦大公司犯錯,他們就會趁勢而起,扶搖直上。

這是影視巨頭的啟示錄,也是當今商業本質的啟示錄。

這家公司曾簽約中國一半影星,如今大半自謀生路,難道都怪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