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你去過音樂節嗎?

你聽過音樂節上山呼海嘯的尖叫聲嗎?

你感受過人山人海層層疊疊的熱浪嗎?

如果你有過,那你一定知道新綜藝《樂隊的夏天》意味著什麼。

熱血,搖滾,樂隊,尖叫。

如雷貫耳,此起彼伏,成群結隊,經久不息。

如果你沒有過,那也不要緊。

你一定聽過他們的歌,在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

反光鏡樂隊,新褲子樂隊,鹿先森樂隊,痛仰樂隊,旅行團樂隊……

用節目組自己的話說,就是: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

不看《樂隊的夏天》的人不快樂。

並且友情提示,建議攜帶老父親一同觀看,會有奇效。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樂隊來了!

我至今都不敢相信,毫無音樂基因的馬東(dbq)是怎樣集齊這31支樂隊的。

在大眾認知裡,做樂隊的人都酷酷的,有點小眾,有點特立獨行。想要說服這幫人來參加一個競技類節目,馬東得有洪濤的嘴皮子和耐力才行。

而當他真的集齊了,第一期節目呈現在我們眼前時,一切又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節目一開始讓樂隊們坐在一起,每個樂隊可以選出自己喜歡的5支樂隊投票。

投票道具是印著自己樂隊logo的CD盤。

我感到了節目組的小惡趣味:音樂人都很real嘛,那我們就實名投票吧!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結果沒有劍拔弩張,沒有硝煙四起,不像之前rap競技節目裡面充滿了互嗆。

大家都很得體,以及可愛。

旺福樂隊為了公平起見,在投給誰都不太好的情況下,把5票都投給了自己,贏得全場喝彩。

有頭有臉的老牌樂隊出場,其他人都站起來,接到了前輩投的票,大喊一聲“謝謝三哥”,沉浸在被認可的喜悅裡好久都出不來,“求表揚”的小臉美滋滋的。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還沒唱歌呢,大家就開始發射可愛了。

節目按照此類綜藝的慣例,邀請了一些大咖,但並不是請來導師,沒有分門別派地打擂臺,而是稱作「超級樂迷」。

吳青峰坐在那裡聽得入神,聊到樂隊發展的困難會紅眼眶;喬杉一臉嚮往,和樂隊的交流充滿了小心翼翼;張亞東一身榮譽,認真感謝堅持做樂隊的所有人;

“非我族類”的馬東就更可愛了,你能看到他是外行,是普通人,是被打動的我們。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我敏銳地感到了這檔音樂節目的不同。

它沒有那麼拳拳到肉的叛逆,也不具備旁門左道的邪氣。

這檔節目實在是有些「端莊」。

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表達方式,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是表達更重要,還是營造某種曲高和寡的氛圍更重要?

《樂隊的夏天》斬釘截鐵地奏響了答案:當然是表達。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啥是老炮兒?

當然我們不方便過多誇讚節目組。

他們再好,也只是個舞臺架子;觸及人心的是舞臺上的那群人。

這個節目裡最打動我的(沒有之一),就是面孔樂隊的那群老炮兒。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節目組在開頭一個勁兒渲染,這支樂隊年頭久遠,曾經在搖滾樂的黃金時代大放異彩,同行者是大名鼎鼎的竇唯,如今的天后王菲當時在臺下像每個跟著音樂擺動的我們。

我看在眼裡,其實有點兒反感。

年輕人對這種超大排場的擁護,往往帶著牴觸和不屑。

結果一曲結束,我成功地真香了。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太颯了,太酷了,太穩了,太清爽了。

沒有自恃身份,沒有擺譜兒,沒有大談特談自己以前多牛掰,跟超級樂迷的互動姿態,甚至比很多年輕人樂隊更謙遜低調。

中年男人油膩的汙名被面孔樂隊一洗而空,他們身體力行證明了愛音樂的孩子不會老。

吳青峰問樂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面孔說是成員的分分合合。

一時大家都有些沉默,吳青峰點點頭,許多沒講出口的話在眼睛裡流轉。

在提到曾經的歲月時,貝斯手歐洋眼眶發紅,有人說“三哥掛淚了”。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這聽起來是個很動人的故事,繁華過後轉身看,人到中年也有情不自禁。

然而在採訪里歐洋解釋道:“我沒哭。我只是那幾天睡得都比較晚,特別累。我真沒哭。”

這是個美麗的誤會。

與其說他真的在堅持做樂隊30年後的舞臺上眼含熱淚打動人,不如說這個迴應更令我觸動。

因為他沒有想討好任何人,拒絕給網絡一個值得講的故事。

唏噓感嘆是有,但他“真沒哭”。

這個坦蕩勁兒,我真的挺服的。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面孔30年,我問他(對沒錯我得到了三哥的採訪機會)現在的面孔和曾經的有什麼不一樣,又有什麼沒變過。

他說:“沒變的是對激情的保持,不一樣的是樂隊成員之間更加緊密、更加理解對方了。”

他是個清醒的人,知道30年變遷更迭,許多事和人都有了變化,形容如今的面孔樂隊,更恰當的形容詞是“老練”和“大哥”。

面孔樂隊穩,足夠穩。這種穩令人感動。

面孔樂隊也大,像它的成員一樣活成了老炮兒,在穩的基礎上仍舊有搖滾樂的痞氣和社會氣。

“調皮的狀態是很重要的。”歐洋說。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讓他們看起來一點都不中年的原因。

但我在想,他們是我爸爸那個年紀的人了,站在臺上彈著琴唱著歌,不令人動容實在很難。

恍惚之間歲月送人皺紋,也送人故事,站在那裡不必開口,自成一段傳說。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酷的三六九等

做樂隊的人,不說自己樂隊成立了十幾年,好像都有點丟人。

盤尼西林樂隊成立於2013年,三個樂隊成員都是90後,打鼓的是個99年的弟弟。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在一眾10年起跳的樂隊中間,盤尼西林足夠“鮮”,跟著鮮一起的,是足夠“酷”。

介紹小片裡有人問他們,是90後樂隊裡最強的嗎。

主唱小樂說,是吧,這個也沒必要謙虛了,說不是最強的就假了。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牛,承認自己酷,承認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是90後一代人的坦誠屬性。盤尼西林把這個特性發揮得尤為極致。

他們在樂隊表演中進行了很長的一段器樂表演,沒有人聲。

有人評價:這個樂隊膽子很大啊,牛。

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是盤尼西林樂隊成員的默契。

表演結束,高曉鬆按照自己人設的慣例對他們的歌詞進行了指導和修改,主唱小樂十動然拒:“很謝謝你的建議,不過我們不打算改了。”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夠直接,夠爽快,夠颯。

小樂對“自己的音樂”的定義很嚴格,要是原創的東西,那就不能改成高曉鬆的歌詞。

這種酷勁兒不是無厘頭的“我不服”,而是對音樂熱愛後的堅守。

不迂迴,趁著年輕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是他們的態度。

被問到什麼是酷,小樂回答:“不考慮後果就是酷。”

“我不考慮後果,我想去的地方就去了,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但可能不考慮後果也會有危險,但那是另一回事兒了。”

而面對更“世俗化”的問題,如果自己的直率發言影響了樂隊形象怎麼辦,小樂和其他兩位成員小羊、熊花表現得十分默契:“不會傷害到樂隊。”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所有的罵聲,詆譭,嘲諷,都不會影響樂隊。因為他們不在乎。

“我們不在乎,我們就是做音樂。”

在年輕人普遍被酷詛咒的背景下,盤尼西林樂隊似乎十分合時宜:他們任性,不屈從,拒絕娛樂化,對名氣也沒有很喜歡,能賺錢就行,愛聽他們的歌他們就開心。

然而這背後又是另一層的“不合時宜”:他們的酷無論多麼取悅大眾(或是激怒大眾),他們都不care。

世界上最酷的事,應該就是做自己,做音樂,做音樂的時候仍舊做自己。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當我們在聽音樂時,我們在聽什麼呢?

我覺得我們在聽一份狀態,一種情緒,一個故事。

少年人有少年人的銳氣,中年人有了中年人的平靜,

但我們殊途同歸,都是音樂的孩子。

《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最友好的地方在於,有一個馬東。

《樂隊的夏天》:我才20歲,卻為30年的樂隊流眼淚

超級樂迷張亞東的小半生都獻給了音樂;而他旁邊的是音痴馬東。

他像《神奇動物在哪裡》裡的小胖子麻雞雅各布,是我們普通人的視角。

可能只偶爾聽過一首歌,只聽別人提過幾個名字,但我們的情緒、狀態是相通的,我們為了好故事感動的心是一致的。

就像這個節目一開始的樣子,所有樂隊排排坐,在鏡頭前一覽無遺。

因為音樂,我們彼此都是赤裸的。

我喜歡樂隊們,因為他們酷,但又不會過於酷;他們穩,但又不會過於穩。

我也喜歡這個節目,因為它端莊,但又不會過於端莊;它可愛,但又不會過於可愛。

大家的雄心和熱血排排坐,去掉形式和噱頭,音樂表達永遠是最重要的。

作者:王火火

視覺:鮮和奶油

圖片來源於《樂隊的夏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