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 春秋戰國 植物 談文化論教育 2019-08-08
"
"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戰國時孟子曾提出個問題: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回答說:“不若與眾”,大家一起比較開心。哲學家也說,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理論上都喜歡扎堆湊熱鬧。

但當到處都是熙熙攘攘,人口爆炸,都市膨脹,很多人又很恐懼,就像密集恐懼症,對人群也有種窒息感。每天下班都要穿過幾條街幾個路口,每次停在主幹道的十字路口處等信號燈,看著斜對面巨大的電視屏播放著各種廣告和口號,四周高樓林立,霓虹燈閃爍,當人行道綠燈亮起,人潮就像設定好程序一樣,步伐迅速地穿梭在路口,人們習以為常而又漠然地擦肩而過,為著各自頭腦裡的目標讓肢體按照規則快速地行動著。步履匆匆的人們似乎是要去趕赴一場會有美好收穫的約會,又或是去奔赴一場攸關生存的談判,抑或是去處理一件棘手的人際關係……

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千奇百怪的表情,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彼此之間毫無關聯,冷漠是隔閡的初始表情。每個人都很煩躁、焦慮,為了昨天或明天,獨獨不為今天,真是細思極恐,我們都在忙碌著什麼?又快樂或焦躁著什麼?

"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戰國時孟子曾提出個問題: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回答說:“不若與眾”,大家一起比較開心。哲學家也說,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理論上都喜歡扎堆湊熱鬧。

但當到處都是熙熙攘攘,人口爆炸,都市膨脹,很多人又很恐懼,就像密集恐懼症,對人群也有種窒息感。每天下班都要穿過幾條街幾個路口,每次停在主幹道的十字路口處等信號燈,看著斜對面巨大的電視屏播放著各種廣告和口號,四周高樓林立,霓虹燈閃爍,當人行道綠燈亮起,人潮就像設定好程序一樣,步伐迅速地穿梭在路口,人們習以為常而又漠然地擦肩而過,為著各自頭腦裡的目標讓肢體按照規則快速地行動著。步履匆匆的人們似乎是要去趕赴一場會有美好收穫的約會,又或是去奔赴一場攸關生存的談判,抑或是去處理一件棘手的人際關係……

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千奇百怪的表情,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彼此之間毫無關聯,冷漠是隔閡的初始表情。每個人都很煩躁、焦慮,為了昨天或明天,獨獨不為今天,真是細思極恐,我們都在忙碌著什麼?又快樂或焦躁著什麼?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現代人在手機電腦的包圍中似乎更重“獨樂”。地鐵裡、公交上,到處可見低頭族;飯桌上,馬路邊,隨處可見手機控。這是獨樂還是與眾樂呢?或許手機的對面是人們更想要分享快樂的人,或許微信群裡有著更為親密的牽掛……而當我們都去依賴無線網絡所連接和傳遞的溫度時,又如何為現實空間保溫?引用莎翁的經典臺詞“to be or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們的孔老夫子似乎更為豁達,他四兩撥千斤地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看過《荒野生存》這部電影的人一定對主人公的原型有所瞭解,那個名叫克里斯多福·強森·麥克肯多斯的是個出身於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男子,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即與家人失聯。他嚮往迴歸自然的原始生活,於是改名換姓,燒掉現金,放棄車子和大部分財產,從此在北美大陸漂泊。他充滿強烈理想性地想要追尋超越人類物質的經驗,摒棄了現實社會中的金錢和地位,只為追求自由,流浪中的他認識了很多人,也克服了常人所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但是由於誤食了一種植物,最終還是難逃死的命運。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在日記上寫道:“只有分享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Happiness onlyrealwhen shared)。”

"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戰國時孟子曾提出個問題: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回答說:“不若與眾”,大家一起比較開心。哲學家也說,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理論上都喜歡扎堆湊熱鬧。

但當到處都是熙熙攘攘,人口爆炸,都市膨脹,很多人又很恐懼,就像密集恐懼症,對人群也有種窒息感。每天下班都要穿過幾條街幾個路口,每次停在主幹道的十字路口處等信號燈,看著斜對面巨大的電視屏播放著各種廣告和口號,四周高樓林立,霓虹燈閃爍,當人行道綠燈亮起,人潮就像設定好程序一樣,步伐迅速地穿梭在路口,人們習以為常而又漠然地擦肩而過,為著各自頭腦裡的目標讓肢體按照規則快速地行動著。步履匆匆的人們似乎是要去趕赴一場會有美好收穫的約會,又或是去奔赴一場攸關生存的談判,抑或是去處理一件棘手的人際關係……

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千奇百怪的表情,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彼此之間毫無關聯,冷漠是隔閡的初始表情。每個人都很煩躁、焦慮,為了昨天或明天,獨獨不為今天,真是細思極恐,我們都在忙碌著什麼?又快樂或焦躁著什麼?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現代人在手機電腦的包圍中似乎更重“獨樂”。地鐵裡、公交上,到處可見低頭族;飯桌上,馬路邊,隨處可見手機控。這是獨樂還是與眾樂呢?或許手機的對面是人們更想要分享快樂的人,或許微信群裡有著更為親密的牽掛……而當我們都去依賴無線網絡所連接和傳遞的溫度時,又如何為現實空間保溫?引用莎翁的經典臺詞“to be or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們的孔老夫子似乎更為豁達,他四兩撥千斤地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看過《荒野生存》這部電影的人一定對主人公的原型有所瞭解,那個名叫克里斯多福·強森·麥克肯多斯的是個出身於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男子,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即與家人失聯。他嚮往迴歸自然的原始生活,於是改名換姓,燒掉現金,放棄車子和大部分財產,從此在北美大陸漂泊。他充滿強烈理想性地想要追尋超越人類物質的經驗,摒棄了現實社會中的金錢和地位,只為追求自由,流浪中的他認識了很多人,也克服了常人所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但是由於誤食了一種植物,最終還是難逃死的命運。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在日記上寫道:“只有分享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Happiness onlyrealwhen shared)。”

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