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古訓中往往富含哲理,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舊適用於現代生活。

閱讀古訓可以知理明智,學習古訓可以受用一生。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多與高人來往

《荀子》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這句話是說,學習沒有比親近高人、良師更便捷的了。

《禮經》《樂經》有法度但疏略難解,《詩經》《尚書》古樸但遠離現實,《春秋》簡略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薰陶三次搬家,更說明了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提升自己的學識和境界,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這樣的大聖人遇到比自己賢良的人也要向他學習,還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呢?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勤與能人共事

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歐陽修在潁州做官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

有一次,歐陽修的好友范仲淹路過這裡,便到他家中拜訪,歐陽修邀請呂公著一同待客。

席間,范仲淹對呂公著說:“你能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你應該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

此後,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王陽明說,人要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做事有時候就是最好的修行。而與能人共事,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促進我們迅速成長。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樂與眾人分享

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幸福越與人共享,它的價值越增加。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

特別是在利益面前,切記要學會分享。

曾國藩早期以道義號召眾人與他一起抵擋太平軍,認為有道義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但是他慢慢發現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裡,於是就問幕僚趙烈文:“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

趙烈文回答:“人都有私心,在你那裡得不到官,也發不了財,不走還等什麼?”

曾國藩又問:“那該如何呢?”趙烈文回答:“利用眾人的私心來做事,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公義。”

曾國藩連連點頭,從此以後對有功的部下大力獎賞,特別是擔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以後,經常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

同時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注重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採取“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的措施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軍心一統,為最終成就平定太平軍的功業奠定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在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快樂也能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在每一次交流中我們都會收穫友情、知識,也收穫了快樂,而分享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快樂。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常與親人相伴

人生短短几十年,親人是我們最近的人。

中國人有很多有道理的話,打斷骨頭連著筋,血濃於水,這都是指親情的堅固。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人生,像路上急行的車子一樣,時間匆匆流逝。

失去的不再重來,趁現在一切都尚早,而不是當失去了才來跪地大哭。現在有著不少人,像是被手機捆上了鎖鏈,放下手機吧,多陪陪親人。

多與高人來往,勤與能人共事,樂與眾人分享,常與親人相伴

鄭板橋老年得子,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親自教導,直到臨終前,他給子女留下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

這則遺言,是對孩子們的囑咐,也是他對子女多年教育陪伴的終點站。

真正的成功,就是陪伴家人。

事情是做不完的,但是家人,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等你的時間卻有限。家人的陪伴就是最簡單的幸福。

孩子會很快長大,童年缺失的愛補不回來;老人,則可能隨時撒手而去,“子欲養而親不待”。

如果你連時間都不願意付出,又有什麼資格說愛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