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


"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儒家經典《孟子》是介紹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全書共七篇,261章。這部誕生於二千多年以前的經典,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層面的智慧,為人生注入活力和本真,給人以啟迪。

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人沒有志向,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與禽獸有什麼分別呢?正所謂,“人無志非人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逐層從生理需求一直提升到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意味著,志向之於人,是不只滿足於吃喝的生理層面上的本能慾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不斷向前的動力。

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淳于髡曾經與孟子有一場關於男女之間交往界限的辯論。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孟子回答,“是禮。”淳于髡又問,“那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我嫂子掉進水裡了,我就不用救她了吧?”孟子答,“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在孟子看來,男女之防是禮教應當遵守的,但是嫂子掉進水裡施以援手,這是通權達變。學會變通審時度勢,而不單單以智慧取勝,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有很多人喜歡做別人的老師,享受居高臨下地教育別人的虛榮滿足感,其中體現出來的就是自我膨脹的處世態度。孟子這句話其實是警示我們,如果願意傳播知識,要盡心盡力,但是千萬不要自視過高、自以為是。

"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儒家經典《孟子》是介紹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全書共七篇,261章。這部誕生於二千多年以前的經典,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層面的智慧,為人生注入活力和本真,給人以啟迪。

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人沒有志向,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與禽獸有什麼分別呢?正所謂,“人無志非人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逐層從生理需求一直提升到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意味著,志向之於人,是不只滿足於吃喝的生理層面上的本能慾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不斷向前的動力。

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淳于髡曾經與孟子有一場關於男女之間交往界限的辯論。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孟子回答,“是禮。”淳于髡又問,“那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我嫂子掉進水裡了,我就不用救她了吧?”孟子答,“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在孟子看來,男女之防是禮教應當遵守的,但是嫂子掉進水裡施以援手,這是通權達變。學會變通審時度勢,而不單單以智慧取勝,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有很多人喜歡做別人的老師,享受居高臨下地教育別人的虛榮滿足感,其中體現出來的就是自我膨脹的處世態度。孟子這句話其實是警示我們,如果願意傳播知識,要盡心盡力,但是千萬不要自視過高、自以為是。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4、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信是自然天理的規律,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規律。所謂“誠”,就是“內誠於心”,注重內心真摯的道德層面的不斷追求;“信”是“外信於人”,講究的是重信義、言出必踐。

莎士比亞寫過這樣一句話,“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足可見一言九鼎的分量,更可見一諾千金對於人之立身的重要性。“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而不興,國無信而不強”。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義”的選擇實則是高度自覺的道德行為,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有人會沾染濃濃的銅臭味,但同樣也有人憑藉內心的自我約束力和道德修養,培育正確的義利觀,做出正確的選擇。

6、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仰起頭來看看天,心中無愧;低下頭反思一下,覺得心中也無愧。若是做到了這兩點,那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浩浩蕩蕩人生幾十年,問心無愧地放懷一笑,平生足矣。

"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儒家經典《孟子》是介紹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全書共七篇,261章。這部誕生於二千多年以前的經典,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層面的智慧,為人生注入活力和本真,給人以啟迪。

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人沒有志向,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與禽獸有什麼分別呢?正所謂,“人無志非人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逐層從生理需求一直提升到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意味著,志向之於人,是不只滿足於吃喝的生理層面上的本能慾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不斷向前的動力。

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淳于髡曾經與孟子有一場關於男女之間交往界限的辯論。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孟子回答,“是禮。”淳于髡又問,“那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我嫂子掉進水裡了,我就不用救她了吧?”孟子答,“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在孟子看來,男女之防是禮教應當遵守的,但是嫂子掉進水裡施以援手,這是通權達變。學會變通審時度勢,而不單單以智慧取勝,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有很多人喜歡做別人的老師,享受居高臨下地教育別人的虛榮滿足感,其中體現出來的就是自我膨脹的處世態度。孟子這句話其實是警示我們,如果願意傳播知識,要盡心盡力,但是千萬不要自視過高、自以為是。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4、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信是自然天理的規律,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規律。所謂“誠”,就是“內誠於心”,注重內心真摯的道德層面的不斷追求;“信”是“外信於人”,講究的是重信義、言出必踐。

莎士比亞寫過這樣一句話,“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足可見一言九鼎的分量,更可見一諾千金對於人之立身的重要性。“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而不興,國無信而不強”。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義”的選擇實則是高度自覺的道德行為,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有人會沾染濃濃的銅臭味,但同樣也有人憑藉內心的自我約束力和道德修養,培育正確的義利觀,做出正確的選擇。

6、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仰起頭來看看天,心中無愧;低下頭反思一下,覺得心中也無愧。若是做到了這兩點,那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浩浩蕩蕩人生幾十年,問心無愧地放懷一笑,平生足矣。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順風順水的人生總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而現實的情況是,折磨和挫折總是不約而至。“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只有經歷過失敗、承受過競爭壓力的人,才能夠調整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時刻保持警醒,逆風生長。

8、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和諧社會的實現其實沒有那麼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捨近求遠。其實最簡單的辦法也恰恰是最有效的:只要各人孝敬愛護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也就開始了。

9、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一個人要能控制自己,要有底線,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能做。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才能夠真正有所作為。“無為”是碌碌虛度,“不為”是恪守底線、蓄力醞釀,“有為”則是最後傲骨凌人地綻放。

"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儒家經典《孟子》是介紹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全書共七篇,261章。這部誕生於二千多年以前的經典,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層面的智慧,為人生注入活力和本真,給人以啟迪。

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人沒有志向,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與禽獸有什麼分別呢?正所謂,“人無志非人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逐層從生理需求一直提升到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意味著,志向之於人,是不只滿足於吃喝的生理層面上的本能慾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不斷向前的動力。

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淳于髡曾經與孟子有一場關於男女之間交往界限的辯論。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孟子回答,“是禮。”淳于髡又問,“那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我嫂子掉進水裡了,我就不用救她了吧?”孟子答,“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在孟子看來,男女之防是禮教應當遵守的,但是嫂子掉進水裡施以援手,這是通權達變。學會變通審時度勢,而不單單以智慧取勝,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有很多人喜歡做別人的老師,享受居高臨下地教育別人的虛榮滿足感,其中體現出來的就是自我膨脹的處世態度。孟子這句話其實是警示我們,如果願意傳播知識,要盡心盡力,但是千萬不要自視過高、自以為是。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4、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信是自然天理的規律,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規律。所謂“誠”,就是“內誠於心”,注重內心真摯的道德層面的不斷追求;“信”是“外信於人”,講究的是重信義、言出必踐。

莎士比亞寫過這樣一句話,“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足可見一言九鼎的分量,更可見一諾千金對於人之立身的重要性。“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而不興,國無信而不強”。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義”的選擇實則是高度自覺的道德行為,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有人會沾染濃濃的銅臭味,但同樣也有人憑藉內心的自我約束力和道德修養,培育正確的義利觀,做出正確的選擇。

6、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仰起頭來看看天,心中無愧;低下頭反思一下,覺得心中也無愧。若是做到了這兩點,那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浩浩蕩蕩人生幾十年,問心無愧地放懷一笑,平生足矣。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順風順水的人生總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而現實的情況是,折磨和挫折總是不約而至。“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只有經歷過失敗、承受過競爭壓力的人,才能夠調整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時刻保持警醒,逆風生長。

8、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和諧社會的實現其實沒有那麼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捨近求遠。其實最簡單的辦法也恰恰是最有效的:只要各人孝敬愛護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也就開始了。

9、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一個人要能控制自己,要有底線,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能做。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才能夠真正有所作為。“無為”是碌碌虛度,“不為”是恪守底線、蓄力醞釀,“有為”則是最後傲骨凌人地綻放。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10、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無論窮、達處境如何,都應當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辦事。

諸葛亮隱居隆中,是士窮之時,“修身見於世”也,世稱“臥龍”;到後來身居丞相高位,生活依舊儉樸,兩袖清風,因此臣民也都沒有失望,反而更得民心。

11、其進銳者,其退速。

往往急於求成的進步者他的退步的速度也是極快。張岱在《募修嶽鄂王祠墓疏》中就寫道:“餘謂天下凡事必須量力為之。其進銳者其退速,其願奢者其就小。”這就告誡我們做事情要尊重事物發展應有的規律,認清自己的實力,不要過分求高求快,否則往往得不償失。

12、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有賢德的人要處在掌權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擔任相應的職位。這句話第一層意思是什麼人應當在什麼位置上,因才設置,這樣才能各機構單位高效和諧運轉;第二層則可以理解為,不必過分看重形式上的認定,渾身才能總比一紙文憑更有說服力。

"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儒家經典《孟子》是介紹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全書共七篇,261章。這部誕生於二千多年以前的經典,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層面的智慧,為人生注入活力和本真,給人以啟迪。

1、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人沒有志向,只能為了活著而活著,那與禽獸有什麼分別呢?正所謂,“人無志非人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逐層從生理需求一直提升到自我實現需求。這就意味著,志向之於人,是不只滿足於吃喝的生理層面上的本能慾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不斷向前的動力。

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淳于髡曾經與孟子有一場關於男女之間交往界限的辯論。

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孟子回答,“是禮。”淳于髡又問,“那按照這個道理,如果我嫂子掉進水裡了,我就不用救她了吧?”孟子答,“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在孟子看來,男女之防是禮教應當遵守的,但是嫂子掉進水裡施以援手,這是通權達變。學會變通審時度勢,而不單單以智慧取勝,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有很多人喜歡做別人的老師,享受居高臨下地教育別人的虛榮滿足感,其中體現出來的就是自我膨脹的處世態度。孟子這句話其實是警示我們,如果願意傳播知識,要盡心盡力,但是千萬不要自視過高、自以為是。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4、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信是自然天理的規律,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規律。所謂“誠”,就是“內誠於心”,注重內心真摯的道德層面的不斷追求;“信”是“外信於人”,講究的是重信義、言出必踐。

莎士比亞寫過這樣一句話,“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足可見一言九鼎的分量,更可見一諾千金對於人之立身的重要性。“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而不興,國無信而不強”。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義”的選擇實則是高度自覺的道德行為,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有人會沾染濃濃的銅臭味,但同樣也有人憑藉內心的自我約束力和道德修養,培育正確的義利觀,做出正確的選擇。

6、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仰起頭來看看天,心中無愧;低下頭反思一下,覺得心中也無愧。若是做到了這兩點,那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浩浩蕩蕩人生幾十年,問心無愧地放懷一笑,平生足矣。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順風順水的人生總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而現實的情況是,折磨和挫折總是不約而至。“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只有經歷過失敗、承受過競爭壓力的人,才能夠調整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時刻保持警醒,逆風生長。

8、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和諧社會的實現其實沒有那麼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捨近求遠。其實最簡單的辦法也恰恰是最有效的:只要各人孝敬愛護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也就開始了。

9、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一個人要能控制自己,要有底線,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能做。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才能夠真正有所作為。“無為”是碌碌虛度,“不為”是恪守底線、蓄力醞釀,“有為”則是最後傲骨凌人地綻放。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10、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無論窮、達處境如何,都應當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辦事。

諸葛亮隱居隆中,是士窮之時,“修身見於世”也,世稱“臥龍”;到後來身居丞相高位,生活依舊儉樸,兩袖清風,因此臣民也都沒有失望,反而更得民心。

11、其進銳者,其退速。

往往急於求成的進步者他的退步的速度也是極快。張岱在《募修嶽鄂王祠墓疏》中就寫道:“餘謂天下凡事必須量力為之。其進銳者其退速,其願奢者其就小。”這就告誡我們做事情要尊重事物發展應有的規律,認清自己的實力,不要過分求高求快,否則往往得不償失。

12、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有賢德的人要處在掌權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擔任相應的職位。這句話第一層意思是什麼人應當在什麼位置上,因才設置,這樣才能各機構單位高效和諧運轉;第二層則可以理解為,不必過分看重形式上的認定,渾身才能總比一紙文憑更有說服力。

《孟子》精華15句,養正氣,行正道


13、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裡的“浩然之氣”,實際上指的是一種至大至剛的氣,而且必須用正義和道去配合它。善養浩然正氣的人格追求,在後來逐漸擴展為骨氣、英雄之氣、愛國之氣,以文天祥、辛棄疾等人為首的仁人志士,就是體內充盈著剛健雄風的浩然之氣,坦蕩地立足於天地之間。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句話意思是,富貴不能使我放縱享樂,貧賤不能使我志向消磨轉移,武力不能使我低頭屈服。這是孟子對“大丈夫”人格精神的理想化追求。他強調了富貴的誘惑、貧賤的折磨、威武的壓迫都是對“大丈夫”人格塑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鍛鍊和考驗。只有經受住了這些,“大丈夫”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出現。

1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氣時令的配合不如地理環境的優越,地理環境的獨特優越不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總而言之,孟子強調的是“施仁政”的必要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之滅亡就是典型的反例,“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暴政的最終導向往往都是怒不可遏的揭竿而起。

來源:京博國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