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句儒家經典書籍《孟子》中的經典句子,句句戳心,發人深思'

"
"
15句儒家經典書籍《孟子》中的經典句子,句句戳心,發人深思

經典語錄一: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而矣

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三小節,梁惠王開口就對孟子說到,“我這個人為了國家,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梁惠王即即歷史上著名的魏惠王,在位52年,前期為魏國的鼎盛時期,後期則是魏國由鼎盛轉衰的時期。魏惠王也是魏國國君中第一個開始稱王之人。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而矣。”似乎大多數人都會有過這種感慨,感覺對於一件事已經竭盡所能,但結果似乎總是不盡完美。當然,這種情況也屬於正常現象了,世界沒有什麼能夠達到極盡完美的狀態。

經典語錄二:以五十步笑百步

此句也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三小節,是孟子對於梁惠王“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回答。孟子就以舉了個例子,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概念,意思很簡單,天下各國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壓榨剝削百姓的情況,或嚴重,或極端,總之半斤八兩,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經典語錄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小節,齊宣王向孟子請教齊桓公、晉文公的稱霸之術,孟子就稱不知道,而向齊宣王講述其仁政思想。告訴齊宣王,只要國家實施仁政,自然而然就可稱王於天下。

並且,孟子向齊宣王詳細暢述了對於仁政“不為”與“不能”的區別。齊宣王之所以不實施仁政,完全是“不為”。齊王如果能夠實施仁政,齊國百姓自然能夠“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推及由人,敬愛別人的長輩;愛撫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及由人,愛撫別人的孩子”。那麼,天下就可運用齊王的手掌之中了。

經典語錄四:我善養吾浩然正氣

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第二小節,孟子提出其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至於什麼是浩然正氣,孟子回答到,這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天地間之正氣,至盛至剛,與道與義相配合。

換句話說,只要以孟子的“仁義禮智”思想為指導,知行合一,切實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自然而然就能夠不斷匯聚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氣”啦。

經典語錄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第六小節,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別人受到傷害的同情心”,也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觀點。

孟子認為,每個人自從出生後,潛意識裡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後天的環境、教育能夠使之發揚光大,也可使其堙沒。人們所應該做的,就是不斷髮揚人之善,不斷學習聖賢之道,修身養性。

經典語錄六: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第八小節,孟子認為“人世間最大的善,就是與人為善了。”與人為善,一毫之善,也足以溫暖人心。

世間沒有什麼美能抵得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懷揣一顆向善的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好運自會來臨。

經典語錄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第一小節,如果非要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進行比較,孟子認為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當然了,一件事如果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話,那麼,這件事就算是想不成功也難。

經典語錄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此句也是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第一小節,道理很簡單,如果一方是站在正義方,得乎天道,自然會有很多人願意幫助他。反之,如果逆天道而行,自然很少人願意幫助他。

經典語錄九: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四小節,當有人談到騰國的國君滕文公時,稱其雖然是位賢明的君主,但是他還存在不夠賢德的地方,那就是不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在農田裡幹活。

對此,孟子講了一堆的大道理,並提出了這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千古名句。勞心的人治理人們,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則服從別人的管理。

經典語錄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小節,當縱橫家景春問孟子公孫衍、張儀兩人能不能稱得上是大丈夫時,孟子則反問了一句,這算什麼大丈夫?並且提出了大丈夫的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來,達到這三點就足以成為大丈夫了。

經典語錄十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上》第一小節,孟子說到即使有離婁(相傳黃帝時期一個視力特別好的人)的眼力,擁有魯班那樣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方尺,就畫不出標準的方形和圓形。換句話說,就是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經典語錄十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上》第二十三小節,孟子提出人最大的毛病啊,就是在於總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對於很多事情問題,總是以教導他人的姿態出現,爭論往往有勝心,總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往往忽視了對於真理本身的追求。

所以,我們應該抱著相互學習的精神去提醒別人,而不是抱有勝心,更不應該有著教導別人的心態。

經典語錄十三: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小節,“愛人、敬人”,以“仁義禮智”為思想行動指導,知行合一,自然會是“人恆愛之,人恆敬之。”

經典語錄十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此句出自《孟子·盡心上》第九小節,孟子的原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然而,傳著傳著竟然成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原文“善”字,明顯比“濟”字的含義範圍要廣的多,可以說,“濟”字所表達的救濟之一也包括於“善”字之內。而且達則兼善天下的“善”於前句的窮則獨善其身的“善”,兩者渾然一體。

經典語錄十五: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此句出自《孟子·盡心下》第三小節,孟子的原意為“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完全不要相信《尚書》。”最早的《尚書》,即名為《書》,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孟子還提到,在《尚書》一書中的《武成》篇,就只贊成其中的兩三個觀點。

當然,孟子的此句話完全可以將其《書》的範圍擴大化,即不單指《尚書》一書,而是指天下所有之書。即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完全相信,與完全不相信的結果是一樣。關鍵努力要接近於“中庸”,不偏不倚的不容易達到的天下正道、天下定理。

讀書之道,在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切記體察,知行合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