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讓小蜜桃走向大世界

“一帶一路”讓小蜜桃走向大世界

“2018年,我們開闢了俄羅斯、孟加拉、坦桑尼亞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出口的桃子一個就能賣到50元。”盤點2018年收入時,蒙陰縣宗路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宗路喜上眉梢。

蒙陰地形多以山地丘陵為主,這為蜜桃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目前該縣有65萬畝蜜桃,年產量達22億斤。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山路不通、交通不便,水果根本運不出去,每斤只能賣到兩三毛錢,果農收入低且不穩定。如何助推蒙陰蜜桃打開國內市場,繼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幾年,蒙陰加快開拓市場,藉助品種改良、質量提升、科技注入等,帶動果品奔向了“一帶一路”沿線國。

品種改良打造多元果品市場

2008年以前,蒙陰蜜桃多為紅桃,品種單一,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大。當得知縣果樹所新引進黃桃品種後,蒙陰街道三教堂村果農陳文祥把自家處於盛果期的紅桃全部砍掉,改種黃桃1000餘棵。這一冒險的舉動讓他成為了遠近親朋眼中的“大冒失”。3年後,黃桃開始坐果,口感和香型贏得市場青睞,每斤賣價比紅桃高出6倍多。

“文祥也給我嫁接了400棵黃桃。我怕不好賣,就偷著改了200棵‘春雪’。結果200棵黃桃賣了近10萬元,那200棵‘春雪’才賣了不到2萬元。真後悔沒聽他的話。”提起這事,果農密學福懊惱不已。 近年來,由北京市林果所、上海市林果所、江蘇省果樹所、山東省果樹所等國內多個科研院所研究開發的新技術、新品種在蒙陰縣成功推廣應用,為果品生產提質增效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新技術、新成果應用覆蓋率達到100%,標準化生產達到90%,每年引進和推廣3到5個蜜桃新品種。

“產業規模上來了,內部的結構調整就更為重要。只有不斷更新技術、果品換代,才能不斷適應市場要求,蒙陰蜜桃產業才能長盛不衰。”蒙陰縣縣長王麗雲說。該縣先後引進桃樹品種200多個,還自主選育了60餘個優良蜜桃品種,涵蓋毛桃、油桃、蟠桃各系列。 高質量果品讓蒙陰蜜桃“一炮走紅” 經過多年發展,蒙陰蜜桃在國內市場佔據了優勢地位。但是隨著國內市場開發空間飽和以及競爭加劇,蜜桃種植利潤不斷減少。長年做水果生意的劉宗路萌生了向國外供貨的念頭,但要想邁出國門,果品質量必須過關。

為此,劉宗路按照“基地+農戶+合作社+市場”的模式,規劃建設了野店鎮毛坪片果品生產基地。2012年,蒙陰蜜桃開始出口到新加坡、孟加拉、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

“2014年,我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束懷瑞合作,成立了臨沂首個果業院士工作站。”劉宗路介紹,借力院士工作站這一平臺,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整體提升科技含量,為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增強後勁。“到2015年,我們生產基地園區內的果品高檔果比率比2008年提高30%,平均價格比2008年提高了35%。”

高品質蜜桃吸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目光。2018年,宗路果品專業合作社全年累計出口果品1.6萬餘噸,銷售收入達5000多萬美元,帶動了毛坪、煙莊等18個村2200戶果農戶均增收6000餘元。

蒙陰還整合農業、質檢等資源,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嚴格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蒙陰縣果業局局長張茂玲介紹,縣裡制定了多項生產技術規程和質量安全標準,“80%的果品生產實現標準化,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等各個環節”。

融合理念放大綜合效益

初夏時節,站在高處俯瞰蒙陰街道八大峪村,果樹蔥蘢,白牆紅瓦,風景秀麗如畫。“一片桃園一座房,一圈兔舍做圍牆”是八大峪村的真實寫照。“兔、沼、果”的循環農業模式也為蒙陰蜜桃的品質增磚添瓦。

針對百萬畝林果每年產生的12萬噸果樹殘枝,該縣依託山東御苑生物科技公司的專利技術,大力發展“果-菌-肥”循環農業。目前,全縣已建成香菇種植基地1200畝,年消化果樹殘枝4萬噸,生產香菇菌棒1000萬棒,80%出口歐美市場。

在蜜桃產業發展中,蒙陰縣堅持貿工農一體、農商文旅融合,推動產業鏈條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共贏。

通過持續的山區綜合開發和發展循環農業,荒山禿嶺變成了“花果山”“流銀川”,林木覆蓋率達73%,全縣320個果品專業村成線成片。蒙陰縣先後榮獲“中國蜜桃之都”“中國桃鄉”“全國果品十強縣”“國家級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範區”等稱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