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在中國歷史上因短暫而強大秦朝的建立,有了“千古一帝”和“千古一將”之說。秦始皇因建立對中國歷史有巨大影響的秦朝,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信賴得力立有不朽功勳,被稱為“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將軍被稱為“千古一將”。

一、 蒙氏家族、蒙恬祖籍地望考

考蒙姓之源,據有關志書如,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及有關“中華姓氏源譜研究”等書籍知,蒙姓是中國姓氏,主要淵源出自山名、國名為氏。周左丘明《帝系譜》載:蒙姓來源於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高陽氏老童封(山東)蒙山,以國為姓。另有記,蒙山蒙氏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顓頊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為氏。夏朝出於對古人黃帝之敬,封其後代老童到(山東)蒙山至雙八之城(蒙雙城),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蒙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雙氏。包羲伏羲氏後裔掌管(山東蒙山)蒙山之祀,建立東夷蒙國,世為東蒙主,屬於以國為氏。在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並設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為東蒙主。東蒙主的後裔子孫中,世代居於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以山名為姓氏,稱蒙山氏、東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恬之家族源於哪裡?有關史志記載:秦朝蒙氏家族,蒙恬之先祖原在今山東蒙陰。如,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載“蒙恬者,其先齊(山東)人也”。蒙恬是將門之後,其祖父蒙驁原居齊國,於秦昭襄王時來到秦國,投奔秦昭王,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起,為秦將。現代有關志書記載:蒙恬故里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聯城鄉,地處蒙陰縣西南,東與蒙陰鎮、桃墟鎮,北與蒙陰鎮、常路鎮相鄰,西與新泰市、平邑縣接壤,為三縣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陰縣人民政府在聯城鄉立“蒙恬故里碑”;在縣城修建了“將軍亭”;2000年,臨沂市人民政府在臨沂廣場樹蒙恬雕像,將其列為臨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二、秦朝蒙氏家族發達與歸秦之因

秦朝蒙氏家族因原在齊地,而蒙恬身為將門之後,這一特殊機遇和環境,成了其家族發達之因,也奠定了蒙恬有巨大成就的個人之因、也就是成為大將之才的基礎。這個“發達之因”“大將之才的基礎”是什麼呢?今天山東蒙山,曾是周代王室祭天的地方,也是諸侯國齊國的領地。齊國最早是周朝太師(兵馬大元帥)後世尊為兵祖姜子牙(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善謀略精兵法,所以齊地的兵學淵源非常深厚,第一任國君、兵祖的治國之才、謀略、兵書戰策對後人、齊人很有影響,故在齊國先後出了孫武、孫臏等軍事奇才。當然對蒙氏人也定有影響。蒙驁家族與眾不同,好學勤奮不甘人下,很有上進心,自然也就要學習掌握兵法謀略。蒙驁家在齊國名聲不怎麼顯赫,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當時齊等六國,都有一個很不好的社會制度。在幫助秦始皇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中,絕大多數都是被六國排擠出來的人。正如後來唐朝杜牧所說,在秦掃除六國的戰爭中,滅六國的是他們自己。蒙恬之祖也是如此,到了蒙驁這一輩,齊國上層發生內亂,社會中低層能人精英難以啟用,被偏遠的燕國打得一敗塗地,共有七十多座城池淪陷。於是,蒙驁帶著家人來到了秦國,就開始在秦國放光發熱。

三、 蒙恬對秦王朝的貢獻即對中國的歷史貢獻

蒙恬家族三代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豐功偉績,特別是蒙恬,為秦朝建立,其貢獻更為突出卓著、耀眼。因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里程碑式的作用,這就有了蒙恬的貢獻。史志書籍對蒙恬有專文記載,如司馬遷《史記》中就有《蒙恬列傳》。足見蒙恬這個立有殊功的“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對中國的歷史貢獻和後世影響。

"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在中國歷史上因短暫而強大秦朝的建立,有了“千古一帝”和“千古一將”之說。秦始皇因建立對中國歷史有巨大影響的秦朝,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信賴得力立有不朽功勳,被稱為“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將軍被稱為“千古一將”。

一、 蒙氏家族、蒙恬祖籍地望考

考蒙姓之源,據有關志書如,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及有關“中華姓氏源譜研究”等書籍知,蒙姓是中國姓氏,主要淵源出自山名、國名為氏。周左丘明《帝系譜》載:蒙姓來源於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高陽氏老童封(山東)蒙山,以國為姓。另有記,蒙山蒙氏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顓頊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為氏。夏朝出於對古人黃帝之敬,封其後代老童到(山東)蒙山至雙八之城(蒙雙城),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蒙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雙氏。包羲伏羲氏後裔掌管(山東蒙山)蒙山之祀,建立東夷蒙國,世為東蒙主,屬於以國為氏。在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並設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為東蒙主。東蒙主的後裔子孫中,世代居於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以山名為姓氏,稱蒙山氏、東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恬之家族源於哪裡?有關史志記載:秦朝蒙氏家族,蒙恬之先祖原在今山東蒙陰。如,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載“蒙恬者,其先齊(山東)人也”。蒙恬是將門之後,其祖父蒙驁原居齊國,於秦昭襄王時來到秦國,投奔秦昭王,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起,為秦將。現代有關志書記載:蒙恬故里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聯城鄉,地處蒙陰縣西南,東與蒙陰鎮、桃墟鎮,北與蒙陰鎮、常路鎮相鄰,西與新泰市、平邑縣接壤,為三縣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陰縣人民政府在聯城鄉立“蒙恬故里碑”;在縣城修建了“將軍亭”;2000年,臨沂市人民政府在臨沂廣場樹蒙恬雕像,將其列為臨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二、秦朝蒙氏家族發達與歸秦之因

秦朝蒙氏家族因原在齊地,而蒙恬身為將門之後,這一特殊機遇和環境,成了其家族發達之因,也奠定了蒙恬有巨大成就的個人之因、也就是成為大將之才的基礎。這個“發達之因”“大將之才的基礎”是什麼呢?今天山東蒙山,曾是周代王室祭天的地方,也是諸侯國齊國的領地。齊國最早是周朝太師(兵馬大元帥)後世尊為兵祖姜子牙(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善謀略精兵法,所以齊地的兵學淵源非常深厚,第一任國君、兵祖的治國之才、謀略、兵書戰策對後人、齊人很有影響,故在齊國先後出了孫武、孫臏等軍事奇才。當然對蒙氏人也定有影響。蒙驁家族與眾不同,好學勤奮不甘人下,很有上進心,自然也就要學習掌握兵法謀略。蒙驁家在齊國名聲不怎麼顯赫,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當時齊等六國,都有一個很不好的社會制度。在幫助秦始皇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中,絕大多數都是被六國排擠出來的人。正如後來唐朝杜牧所說,在秦掃除六國的戰爭中,滅六國的是他們自己。蒙恬之祖也是如此,到了蒙驁這一輩,齊國上層發生內亂,社會中低層能人精英難以啟用,被偏遠的燕國打得一敗塗地,共有七十多座城池淪陷。於是,蒙驁帶著家人來到了秦國,就開始在秦國放光發熱。

三、 蒙恬對秦王朝的貢獻即對中國的歷史貢獻

蒙恬家族三代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豐功偉績,特別是蒙恬,為秦朝建立,其貢獻更為突出卓著、耀眼。因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里程碑式的作用,這就有了蒙恬的貢獻。史志書籍對蒙恬有專文記載,如司馬遷《史記》中就有《蒙恬列傳》。足見蒙恬這個立有殊功的“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對中國的歷史貢獻和後世影響。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祖籍齊國(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蒙恬出身於兩代名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1、蒙恬年輕時曾作掌管司法的官吏,公元前224年,35歲的蒙恬被任命為李信的副將(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一起帶兵20萬攻楚。蒙恬帶領所屬小部分隊伍攻克了楚國的寢丘(安徽臨泉),李信在攻破鄢(河南鄢陵)後,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河南寶豐縣東)會合。後不久李信軍被楚軍擊敗。正是此次秦楚之戰使蒙恬嶄露鋒芒,年輕的他獨自率兵攻克寢丘,證實了自己的軍事能力,為以後獨自帶兵打下基礎。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38歲的蒙恬被封為將軍,和王翦之子王憤帶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俘虜齊王建,滅掉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長官)。

3、蒙恬率兵北擊匈奴,建巨功。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憂心於北方匈奴侵擾,令得力信任將軍蒙恬,率軍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派長子扶蘇隨作監軍以歷練。蒙恬運用傑出的軍事才華,初修直道,以承擔大規模戰爭物資運輸任務,保證戰備後勤供應;同時,將各種重型武器,如連弩、戰車、壕溝車,及騎兵用的大量單兵弓弩箭、大量優良戰馬、充足糧草,充分集中到河南地的秦軍基地;諸事齊備後,蒙恬對北方九原和西部臨洮兩個戰場的匈奴進行了兩次大反擊。公元215年秦始皇32年,開始第一次北方九原大反擊。蒙恬根據古代草原作戰的基本特點規律,決定與春末夏初展開。此時,匈奴遊牧族群已經佔據陰山草原與敕勒川地帶近20年,春夏之交大舉南下牧馬已成慣例。蒙恬率大軍出其不意對其包圍攻擊,大規模地殲滅了匈奴軍隊,取得了對匈奴之戰歷史性的大勝利。一是,全部奪取佔領了處於拉鋸狀態的河南地,置於秦朝所控;二是,全部控制了陰山草原與敕勒川地區。兩地共計設建44個縣,並正式設置九原郡,統一在大秦版圖內。在134年後漢昭帝時期一次會議上,描述此次戰役“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

"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在中國歷史上因短暫而強大秦朝的建立,有了“千古一帝”和“千古一將”之說。秦始皇因建立對中國歷史有巨大影響的秦朝,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信賴得力立有不朽功勳,被稱為“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將軍被稱為“千古一將”。

一、 蒙氏家族、蒙恬祖籍地望考

考蒙姓之源,據有關志書如,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及有關“中華姓氏源譜研究”等書籍知,蒙姓是中國姓氏,主要淵源出自山名、國名為氏。周左丘明《帝系譜》載:蒙姓來源於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高陽氏老童封(山東)蒙山,以國為姓。另有記,蒙山蒙氏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顓頊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為氏。夏朝出於對古人黃帝之敬,封其後代老童到(山東)蒙山至雙八之城(蒙雙城),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蒙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雙氏。包羲伏羲氏後裔掌管(山東蒙山)蒙山之祀,建立東夷蒙國,世為東蒙主,屬於以國為氏。在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並設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為東蒙主。東蒙主的後裔子孫中,世代居於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以山名為姓氏,稱蒙山氏、東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恬之家族源於哪裡?有關史志記載:秦朝蒙氏家族,蒙恬之先祖原在今山東蒙陰。如,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載“蒙恬者,其先齊(山東)人也”。蒙恬是將門之後,其祖父蒙驁原居齊國,於秦昭襄王時來到秦國,投奔秦昭王,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起,為秦將。現代有關志書記載:蒙恬故里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聯城鄉,地處蒙陰縣西南,東與蒙陰鎮、桃墟鎮,北與蒙陰鎮、常路鎮相鄰,西與新泰市、平邑縣接壤,為三縣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陰縣人民政府在聯城鄉立“蒙恬故里碑”;在縣城修建了“將軍亭”;2000年,臨沂市人民政府在臨沂廣場樹蒙恬雕像,將其列為臨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二、秦朝蒙氏家族發達與歸秦之因

秦朝蒙氏家族因原在齊地,而蒙恬身為將門之後,這一特殊機遇和環境,成了其家族發達之因,也奠定了蒙恬有巨大成就的個人之因、也就是成為大將之才的基礎。這個“發達之因”“大將之才的基礎”是什麼呢?今天山東蒙山,曾是周代王室祭天的地方,也是諸侯國齊國的領地。齊國最早是周朝太師(兵馬大元帥)後世尊為兵祖姜子牙(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善謀略精兵法,所以齊地的兵學淵源非常深厚,第一任國君、兵祖的治國之才、謀略、兵書戰策對後人、齊人很有影響,故在齊國先後出了孫武、孫臏等軍事奇才。當然對蒙氏人也定有影響。蒙驁家族與眾不同,好學勤奮不甘人下,很有上進心,自然也就要學習掌握兵法謀略。蒙驁家在齊國名聲不怎麼顯赫,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當時齊等六國,都有一個很不好的社會制度。在幫助秦始皇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中,絕大多數都是被六國排擠出來的人。正如後來唐朝杜牧所說,在秦掃除六國的戰爭中,滅六國的是他們自己。蒙恬之祖也是如此,到了蒙驁這一輩,齊國上層發生內亂,社會中低層能人精英難以啟用,被偏遠的燕國打得一敗塗地,共有七十多座城池淪陷。於是,蒙驁帶著家人來到了秦國,就開始在秦國放光發熱。

三、 蒙恬對秦王朝的貢獻即對中國的歷史貢獻

蒙恬家族三代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豐功偉績,特別是蒙恬,為秦朝建立,其貢獻更為突出卓著、耀眼。因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里程碑式的作用,這就有了蒙恬的貢獻。史志書籍對蒙恬有專文記載,如司馬遷《史記》中就有《蒙恬列傳》。足見蒙恬這個立有殊功的“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對中國的歷史貢獻和後世影響。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祖籍齊國(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蒙恬出身於兩代名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1、蒙恬年輕時曾作掌管司法的官吏,公元前224年,35歲的蒙恬被任命為李信的副將(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一起帶兵20萬攻楚。蒙恬帶領所屬小部分隊伍攻克了楚國的寢丘(安徽臨泉),李信在攻破鄢(河南鄢陵)後,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河南寶豐縣東)會合。後不久李信軍被楚軍擊敗。正是此次秦楚之戰使蒙恬嶄露鋒芒,年輕的他獨自率兵攻克寢丘,證實了自己的軍事能力,為以後獨自帶兵打下基礎。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38歲的蒙恬被封為將軍,和王翦之子王憤帶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俘虜齊王建,滅掉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長官)。

3、蒙恬率兵北擊匈奴,建巨功。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憂心於北方匈奴侵擾,令得力信任將軍蒙恬,率軍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派長子扶蘇隨作監軍以歷練。蒙恬運用傑出的軍事才華,初修直道,以承擔大規模戰爭物資運輸任務,保證戰備後勤供應;同時,將各種重型武器,如連弩、戰車、壕溝車,及騎兵用的大量單兵弓弩箭、大量優良戰馬、充足糧草,充分集中到河南地的秦軍基地;諸事齊備後,蒙恬對北方九原和西部臨洮兩個戰場的匈奴進行了兩次大反擊。公元215年秦始皇32年,開始第一次北方九原大反擊。蒙恬根據古代草原作戰的基本特點規律,決定與春末夏初展開。此時,匈奴遊牧族群已經佔據陰山草原與敕勒川地帶近20年,春夏之交大舉南下牧馬已成慣例。蒙恬率大軍出其不意對其包圍攻擊,大規模地殲滅了匈奴軍隊,取得了對匈奴之戰歷史性的大勝利。一是,全部奪取佔領了處於拉鋸狀態的河南地,置於秦朝所控;二是,全部控制了陰山草原與敕勒川地區。兩地共計設建44個縣,並正式設置九原郡,統一在大秦版圖內。在134年後漢昭帝時期一次會議上,描述此次戰役“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北方九原第二次戰役。公元前214年,蒙恬率軍連續發動長距離追擊戰,匈奴一戰大敗,遠距離北逃,一定時期再不敢大舉南下。於是,蒙恬就親率騎兵10萬,在第二年對匈奴展開了遠距離的追擊戰。

蒙恬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蒙恬征戰北疆、駐守九原郡十餘年,威震北疆,使匈奴不敢南望牧馬。對照以後各朝在反擊匈奴侵略戰爭中,還無出其上者,蒙恬被稱為“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當之無愧。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蒙恬奉秦始皇之命,令軍隊在當地開耕農田,率軍督民把原燕、趙、秦長城築連為一體,修築成了西起隴西的臨洮(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蒙恬把長城改建為一個可進攻防禦的軍事體系工程,除要阻擋敵人,首要作用還有預警報警,在城牆上設瞭望哨,修烽火臺;在長城沿線還修建了不少,由堅固長城圍起的小城,是戍邊軍民的居所;在離長城一定距離的後方,還修築了屯兵要塞。長城作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人造奇蹟,是秦始皇的規劃構想,是蒙恬奉命親自主持整個工程具體實施落實完成的。

5、秦國統一後,秦始皇要巡遊天下,修築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直道九條大道。其中北方大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蒙恬受遣修築,是難度最大的直道,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僅從九原郡(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全長就一千八百里,是交通幹道,也是軍事交通工程,歷時兩年半。這種直道遠非今天人們想象的泥土路。據考古發現,秦時的直道就是國道,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在平坦處道寬約69米,隔約7米植樹一棵,兩旁道邊路肩用金屬錐將混粘土夯築砸實,每隔一段留有淌水口,路基高過兩旁,路面厚實平直。

6、蒙恬造筆。歷史上對於蒙恬造筆就有記載:晉張華《博物志》記“蒙恬造筆”;晉崔豹《古今注》載“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載:蒙恬始作秦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謂之“蒼毫”。南北朝周興嗣《千字文》有“恬筆倫紙”;北宋李昉奉詔主纂扈蒙等十餘人修編《太平御覽》引《博物志》“蒙恬造筆”; 自古就有蒙恬創造毛筆之說,被後世尊為毛筆之祖。

秦始皇看奏章字跡美觀秀麗,與其他不同。問知是蒙恬用狼毫做毛筆,以灰油制墨所寫,認為很好就讓推廣,傳到全國各地,流傳至今。後來,蒙恬和夫人卜香蓮(善蓮西堡人)又研製改進了筆和墨、硯的製作方法,並將此法傳於當地百姓。百姓感恩,在村西建蒙公祠廟,奉蒙恬為筆祖,夫人為筆娘娘,繞村一溪改叫蒙溪。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蒙恬和夫人生日,辦廟會搭臺唱戲紀念。

考古發現所謂“筆”,在秦代以前(周前)就有了,它是有一頭尖的竹籤、骨籤、金屬籤;也有“毛筆”,使用細竹、木棍劈夾毫毛,或將毛縛扎與棍外而成。劈夾“筆”毛扁,毛扎棍外“筆”中空,都不便蘸墨書寫。而秦筆,應該說是蒙恬創制的毛筆,是將經過挑選適於書寫的毫毛,經浸泡脫脂後,按所寫字體大小捆紮粘膠成大小束,緊填竹木材質筆桿孔裡並加固。這種毛筆較前所有書寫之具都優越:能吸附多墨、能書寫粗細不同的筆劃,提高了速度和用筆技巧,可提、壓、頓、挑,寫出賞心悅目的字體。秦始皇令李斯作書同文,蒙恬則提供了統一的書寫先進工具。蒙恬筆對中國文化的使用、保護、傳播等貢獻,提供了一個使用至今的先進武器。由此說蒙恬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非同尋常,功不可沒。

"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在中國歷史上因短暫而強大秦朝的建立,有了“千古一帝”和“千古一將”之說。秦始皇因建立對中國歷史有巨大影響的秦朝,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信賴得力立有不朽功勳,被稱為“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將軍被稱為“千古一將”。

一、 蒙氏家族、蒙恬祖籍地望考

考蒙姓之源,據有關志書如,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及有關“中華姓氏源譜研究”等書籍知,蒙姓是中國姓氏,主要淵源出自山名、國名為氏。周左丘明《帝系譜》載:蒙姓來源於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高陽氏老童封(山東)蒙山,以國為姓。另有記,蒙山蒙氏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孫顓頊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為氏。夏朝出於對古人黃帝之敬,封其後代老童到(山東)蒙山至雙八之城(蒙雙城),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蒙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雙氏。包羲伏羲氏後裔掌管(山東蒙山)蒙山之祀,建立東夷蒙國,世為東蒙主,屬於以國為氏。在蒙山設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並設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為東蒙主。東蒙主的後裔子孫中,世代居於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以山名為姓氏,稱蒙山氏、東蒙氏,後省文簡改單姓蒙氏、東氏,世代相傳至今。

蒙恬之家族源於哪裡?有關史志記載:秦朝蒙氏家族,蒙恬之先祖原在今山東蒙陰。如,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載“蒙恬者,其先齊(山東)人也”。蒙恬是將門之後,其祖父蒙驁原居齊國,於秦昭襄王時來到秦國,投奔秦昭王,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起,為秦將。現代有關志書記載:蒙恬故里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聯城鄉,地處蒙陰縣西南,東與蒙陰鎮、桃墟鎮,北與蒙陰鎮、常路鎮相鄰,西與新泰市、平邑縣接壤,為三縣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陰縣人民政府在聯城鄉立“蒙恬故里碑”;在縣城修建了“將軍亭”;2000年,臨沂市人民政府在臨沂廣場樹蒙恬雕像,將其列為臨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二、秦朝蒙氏家族發達與歸秦之因

秦朝蒙氏家族因原在齊地,而蒙恬身為將門之後,這一特殊機遇和環境,成了其家族發達之因,也奠定了蒙恬有巨大成就的個人之因、也就是成為大將之才的基礎。這個“發達之因”“大將之才的基礎”是什麼呢?今天山東蒙山,曾是周代王室祭天的地方,也是諸侯國齊國的領地。齊國最早是周朝太師(兵馬大元帥)後世尊為兵祖姜子牙(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善謀略精兵法,所以齊地的兵學淵源非常深厚,第一任國君、兵祖的治國之才、謀略、兵書戰策對後人、齊人很有影響,故在齊國先後出了孫武、孫臏等軍事奇才。當然對蒙氏人也定有影響。蒙驁家族與眾不同,好學勤奮不甘人下,很有上進心,自然也就要學習掌握兵法謀略。蒙驁家在齊國名聲不怎麼顯赫,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當時齊等六國,都有一個很不好的社會制度。在幫助秦始皇打天下的文臣武將中,絕大多數都是被六國排擠出來的人。正如後來唐朝杜牧所說,在秦掃除六國的戰爭中,滅六國的是他們自己。蒙恬之祖也是如此,到了蒙驁這一輩,齊國上層發生內亂,社會中低層能人精英難以啟用,被偏遠的燕國打得一敗塗地,共有七十多座城池淪陷。於是,蒙驁帶著家人來到了秦國,就開始在秦國放光發熱。

三、 蒙恬對秦王朝的貢獻即對中國的歷史貢獻

蒙恬家族三代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豐功偉績,特別是蒙恬,為秦朝建立,其貢獻更為突出卓著、耀眼。因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里程碑式的作用,這就有了蒙恬的貢獻。史志書籍對蒙恬有專文記載,如司馬遷《史記》中就有《蒙恬列傳》。足見蒙恬這個立有殊功的“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對中國的歷史貢獻和後世影響。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祖籍齊國(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蒙恬出身於兩代名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1、蒙恬年輕時曾作掌管司法的官吏,公元前224年,35歲的蒙恬被任命為李信的副將(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一起帶兵20萬攻楚。蒙恬帶領所屬小部分隊伍攻克了楚國的寢丘(安徽臨泉),李信在攻破鄢(河南鄢陵)後,引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河南寶豐縣東)會合。後不久李信軍被楚軍擊敗。正是此次秦楚之戰使蒙恬嶄露鋒芒,年輕的他獨自率兵攻克寢丘,證實了自己的軍事能力,為以後獨自帶兵打下基礎。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38歲的蒙恬被封為將軍,和王翦之子王憤帶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俘虜齊王建,滅掉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長官)。

3、蒙恬率兵北擊匈奴,建巨功。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憂心於北方匈奴侵擾,令得力信任將軍蒙恬,率軍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派長子扶蘇隨作監軍以歷練。蒙恬運用傑出的軍事才華,初修直道,以承擔大規模戰爭物資運輸任務,保證戰備後勤供應;同時,將各種重型武器,如連弩、戰車、壕溝車,及騎兵用的大量單兵弓弩箭、大量優良戰馬、充足糧草,充分集中到河南地的秦軍基地;諸事齊備後,蒙恬對北方九原和西部臨洮兩個戰場的匈奴進行了兩次大反擊。公元215年秦始皇32年,開始第一次北方九原大反擊。蒙恬根據古代草原作戰的基本特點規律,決定與春末夏初展開。此時,匈奴遊牧族群已經佔據陰山草原與敕勒川地帶近20年,春夏之交大舉南下牧馬已成慣例。蒙恬率大軍出其不意對其包圍攻擊,大規模地殲滅了匈奴軍隊,取得了對匈奴之戰歷史性的大勝利。一是,全部奪取佔領了處於拉鋸狀態的河南地,置於秦朝所控;二是,全部控制了陰山草原與敕勒川地區。兩地共計設建44個縣,並正式設置九原郡,統一在大秦版圖內。在134年後漢昭帝時期一次會議上,描述此次戰役“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北方九原第二次戰役。公元前214年,蒙恬率軍連續發動長距離追擊戰,匈奴一戰大敗,遠距離北逃,一定時期再不敢大舉南下。於是,蒙恬就親率騎兵10萬,在第二年對匈奴展開了遠距離的追擊戰。

蒙恬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蒙恬征戰北疆、駐守九原郡十餘年,威震北疆,使匈奴不敢南望牧馬。對照以後各朝在反擊匈奴侵略戰爭中,還無出其上者,蒙恬被稱為“秦朝武將之巔”“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當之無愧。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蒙恬奉秦始皇之命,令軍隊在當地開耕農田,率軍督民把原燕、趙、秦長城築連為一體,修築成了西起隴西的臨洮(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蒙恬把長城改建為一個可進攻防禦的軍事體系工程,除要阻擋敵人,首要作用還有預警報警,在城牆上設瞭望哨,修烽火臺;在長城沿線還修建了不少,由堅固長城圍起的小城,是戍邊軍民的居所;在離長城一定距離的後方,還修築了屯兵要塞。長城作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人造奇蹟,是秦始皇的規劃構想,是蒙恬奉命親自主持整個工程具體實施落實完成的。

5、秦國統一後,秦始皇要巡遊天下,修築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直道九條大道。其中北方大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蒙恬受遣修築,是難度最大的直道,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僅從九原郡(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全長就一千八百里,是交通幹道,也是軍事交通工程,歷時兩年半。這種直道遠非今天人們想象的泥土路。據考古發現,秦時的直道就是國道,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在平坦處道寬約69米,隔約7米植樹一棵,兩旁道邊路肩用金屬錐將混粘土夯築砸實,每隔一段留有淌水口,路基高過兩旁,路面厚實平直。

6、蒙恬造筆。歷史上對於蒙恬造筆就有記載:晉張華《博物志》記“蒙恬造筆”;晉崔豹《古今注》載“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載:蒙恬始作秦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謂之“蒼毫”。南北朝周興嗣《千字文》有“恬筆倫紙”;北宋李昉奉詔主纂扈蒙等十餘人修編《太平御覽》引《博物志》“蒙恬造筆”; 自古就有蒙恬創造毛筆之說,被後世尊為毛筆之祖。

秦始皇看奏章字跡美觀秀麗,與其他不同。問知是蒙恬用狼毫做毛筆,以灰油制墨所寫,認為很好就讓推廣,傳到全國各地,流傳至今。後來,蒙恬和夫人卜香蓮(善蓮西堡人)又研製改進了筆和墨、硯的製作方法,並將此法傳於當地百姓。百姓感恩,在村西建蒙公祠廟,奉蒙恬為筆祖,夫人為筆娘娘,繞村一溪改叫蒙溪。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蒙恬和夫人生日,辦廟會搭臺唱戲紀念。

考古發現所謂“筆”,在秦代以前(周前)就有了,它是有一頭尖的竹籤、骨籤、金屬籤;也有“毛筆”,使用細竹、木棍劈夾毫毛,或將毛縛扎與棍外而成。劈夾“筆”毛扁,毛扎棍外“筆”中空,都不便蘸墨書寫。而秦筆,應該說是蒙恬創制的毛筆,是將經過挑選適於書寫的毫毛,經浸泡脫脂後,按所寫字體大小捆紮粘膠成大小束,緊填竹木材質筆桿孔裡並加固。這種毛筆較前所有書寫之具都優越:能吸附多墨、能書寫粗細不同的筆劃,提高了速度和用筆技巧,可提、壓、頓、挑,寫出賞心悅目的字體。秦始皇令李斯作書同文,蒙恬則提供了統一的書寫先進工具。蒙恬筆對中國文化的使用、保護、傳播等貢獻,提供了一個使用至今的先進武器。由此說蒙恬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非同尋常,功不可沒。

走近“千古一將”蒙恬及其家族

四、對蒙恬的歷史評價

在古代能夠取得君王信任的人有兩種,一是對他極度忠誠的人,君臣相互認可,二是對他的權利構不成不具威脅的人。蒙恬對秦始皇是第一種人。秦始皇之所以信任蒙恬,一是蒙氏幾代忠於秦國君王、皇帝,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二是蒙恬是有戰功有謀略、才能、智慧的將領。三是秦始皇和蒙恬同歲,蒙恬功高不驕縱,彼此都相互看得明白。兄弟兩對秦始皇非常忠誠忠信,任勞任怨,都為秦國赴湯蹈火。對一個怎麼看都是忠臣的人,誰不信任呢。從胡亥篡召繼位、趙高弄權陷害蒙恬看,對蒙恬忠君忠秦的耿耿忠心,秦始皇確實沒有看錯蒙恬。當然,這也是蒙恬的死因,趙高也正是利用了他這一點。也足見秦始皇當時之威,一道假遺詔就能讓自己的長子自盡而死。蒙恬也是死於二世皇帝指令,被迫服毒自殺。蒙恬之死可說是開了歷史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先河,成了慘烈、令人嘆惜的愚忠榜樣。這也可說是,在對忠君上的一份,特殊的帶有苦味的貢獻。“屈死也要忠君”,果然後來有了宋朝的岳飛等人步了後塵。

1、在同一時期的武將文臣中,秦始皇對蒙恬給與了非常的信任,君臣間無猜忌,特別放心的將三十萬大軍交給蒙恬攻擊匈奴,獨自經營地域廣闊的北疆十餘年。就連長子扶蘇做監軍,也是秦始皇讓其跟著蒙恬歷練並非監督。秦始皇病死前遺詔託孤就是佐證,秦始皇病重期間“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見《史記·李斯列傳》,“以兵屬蒙恬”,這不是託孤,信任嗎?

2、開疆擴土,固邊安民,是歷史上反擊驅除匈奴強敵,取得最大勝利第一將,第一人。秦統一後,蒙恬奉命率軍北上反擊,兩戰消滅匈奴主力,使匈奴不敢南望,開疆設44縣一郡,邊固民安十餘年。是有也能戰場拼殺,攻城掠地之將,且也是奪城數十座,闢地數百里,但都是下馬由朝廷派員接管。就是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取得戰果上,以及戰後安邊治理上,都不如蒙恬率軍的對匈奴的反擊戰宏大和輝煌。基於此稱蒙恬為“中華第一勇士”“千古一將”是當之無愧的。

3、長城,至今這個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血汗的偉大建築,巍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上。修長城,築直道,利在當時和後世;功在秦朝,名留後世,名揚中國、世界。

4、製造毛筆,進行了事實上的中國書寫工具改革,為中國文化、漢字書寫提供了,較前更為方便、實用、效果好、效率高的先進工具。對中國文化貢獻是巨大的,顯而易見的,功不可沒的。

今作蒙恬賦。蒙恬者,先祖齊人,秦朝名將也。將門之後,幼詳兵學,立志秦國。攻楚敗齊,掃除匈奴,上馬開疆,保邊安民,郡置縣設。修築長城,修築直道。下馬造筆,書器新革。生前君寵,死義忠烈。與武與文,績偉功高,名留青史,輝映山河。縱觀歷史,何將比肩?送謂由我:既有秦皇千古一帝,亦有蒙恬千古一將。思之良久,此語此言,吾倡首說,名實正得。

能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此耀目之光的家族、人物不多。山東有四家四人,文有孔孟;武有孫蒙。人物有四人,文有孔子孟子;武有孫臏蒙恬。他們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貢獻名垂史冊。

(感謝“蒙氏文化傳播”文稿,有刪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