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蒙古族長調被稱為遊牧文化中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哪裡有草原,哪裡就有長調;哪裡有牧民,哪裡就有長調。多少年來,哈扎布、拉蘇榮、扎格達蘇榮等蒙古族歌唱家代代相傳,口承心授,使蒙古族長調成為具有成熟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2005年,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原生態演唱

在扎格達蘇榮的印象中,家鄉錫林郭勒蘇尼特草原的牧民都能歌善舞,他的養母就是一位出色的民間歌手。他說,他小時候就是聽著養母的歌聲長大的。1974年,他被招入蘇尼特左旗烏蘭牧騎,成為一名專業蒙古族長調歌手,師從照那蘇圖老師和著名長調歌王哈扎布,學習長調的演唱技法。

2000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CCTV 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上,他榮獲“蒙古族長調最佳歌手獎”“原生民歌獨唱組金獎”“原生民歌多聲部組金獎”等多個獎項。扎格達蘇榮被稱為目前最具原生態品質和傳統韻味的長調演唱家和當代蒙古族長調錫林郭勒風格流派的傑出代表,併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一種口傳文化

蒙古族長調是民族識別的標誌。你可以不懂蒙古語,但無法不為蒙古族長調所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蒙古族長調是一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族音樂的活化石”。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族長調民歌名列其中。

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楊玉成教授說,長調民歌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遊牧生活中創造產生,根據內容題材,長調民歌可分為讚歌、哲理歌、訓諭歌、情歌、思念歌、敘事歌等;根據民俗功能和體裁特徵可以分為宴歌、婚禮歌、牧歌、娛樂歌、勸奶歌等多種。楊玉成認為,在歷史的傳承中,由於蒙古高原地域遼闊、自然生態複雜,且各個部族在語言、風俗習慣、社會歷史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長調形成了部族化、地區化、時代和個人的諸多風格系統。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旋律極富裝飾性

內蒙古藝術學院民族聲樂系長調民歌演唱專業資深教師朝克圖老師從教35年來,為我區培養了一大批長調民歌演唱人才。他說,蒙古族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腔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尤以“諾古拉”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創新傳承模式

楊玉成教授說,從2011年開始,內蒙古藝術學院嘗試啟動了“民族音樂傳承班”的新教學傳承模式,針對一些傳統音樂的珍貴體裁及重要風格,根據其保護傳承、發展弘揚的價值,在對其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聘請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到學校,組建本科層次專項傳承班進行教學傳承。一年招收一個班,扎格達蘇榮負責傳承的是由6名學生組成的2014級錫林郭勒民歌傳承班。目前,6名學生已經圓滿畢業,畢業後為人們重現了近30首錫林郭勒長調瀕臨失傳傳統曲目。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內容來源:內蒙古旅遊報

作者:李櫻桃

圖片:採訪對像提供

責任編輯:季旭穎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旅遊報》,我們保留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一切法律權利。

推 薦 閱 讀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遊公子和小招喵搜吃

普通手機可連5G網嗎?答案來了

呼市這家兒童探索博物館很不錯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點亮

文化 | 蒙古族長調: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提醒更多人知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