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過了500多個春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政府官員對本土西域文化蘊藏的漠然與亞洲及西方陡然興起的“西域熱”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他們對異域物質文明及金錢的傾羨,又使西域之門為外人洞開。緣此,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強烈探險與考古慾望的異域人接連不斷地走進西域深入腹地,甚至從容不迫地攫取這裡豐富的歷史遺產。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兩次進人黑城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穫。1926年,已榮膺俄國、意大利、英國地理學會獎章的柯茲洛夫這樣敘述他在黑城所獲之豐:“19年前曾從黑城廢墟運出了40駝,駱駝運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計有2.4萬卷。”

柯茲洛夫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對在西域活動已久的考古學家無疑引發了更為強烈的慾望。1915年,第三次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的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追隨被他稱為“歐洲第一探考家柯茲洛夫上校”之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黑城。具有豐富考古學知識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統發掘,必定會進步發現考古學的寶藏。於是黑城再次遭遇了異域人的挖掘, 230餘冊漢文古籍與數百頁西夏文書為其所獲。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過了500多個春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政府官員對本土西域文化蘊藏的漠然與亞洲及西方陡然興起的“西域熱”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他們對異域物質文明及金錢的傾羨,又使西域之門為外人洞開。緣此,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強烈探險與考古慾望的異域人接連不斷地走進西域深入腹地,甚至從容不迫地攫取這裡豐富的歷史遺產。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兩次進人黑城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穫。1926年,已榮膺俄國、意大利、英國地理學會獎章的柯茲洛夫這樣敘述他在黑城所獲之豐:“19年前曾從黑城廢墟運出了40駝,駱駝運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計有2.4萬卷。”

柯茲洛夫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對在西域活動已久的考古學家無疑引發了更為強烈的慾望。1915年,第三次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的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追隨被他稱為“歐洲第一探考家柯茲洛夫上校”之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黑城。具有豐富考古學知識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統發掘,必定會進步發現考古學的寶藏。於是黑城再次遭遇了異域人的挖掘, 230餘冊漢文古籍與數百頁西夏文書為其所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1923年,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蘭登·華爾納,也步柯茲洛夫與斯坦因的後塵,懷著急迫的心情來黑城尋寶。但令他懊喪的是,這片廢墟中的遺產似乎已挖掘殆盡,10天中他只找到了幾件壁畫殘片與幾隻陶罐。

正如自額濟納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1927年9月27日,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合組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黑城。考察團由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博士與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教授任團長。

中國學者的身影第一次在黑城出現。在充滿科學熱忱的學者的目光注視下,已承受數百年強勁西風掃蕩的黑城,呈現出的是飽經風霜的蒼涼之美,於是佛塔、門樓、圓頂清真寺,都成為極富繪畫天賦的斯文·赫定的速寫對象。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過了500多個春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政府官員對本土西域文化蘊藏的漠然與亞洲及西方陡然興起的“西域熱”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他們對異域物質文明及金錢的傾羨,又使西域之門為外人洞開。緣此,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強烈探險與考古慾望的異域人接連不斷地走進西域深入腹地,甚至從容不迫地攫取這裡豐富的歷史遺產。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兩次進人黑城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穫。1926年,已榮膺俄國、意大利、英國地理學會獎章的柯茲洛夫這樣敘述他在黑城所獲之豐:“19年前曾從黑城廢墟運出了40駝,駱駝運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計有2.4萬卷。”

柯茲洛夫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對在西域活動已久的考古學家無疑引發了更為強烈的慾望。1915年,第三次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的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追隨被他稱為“歐洲第一探考家柯茲洛夫上校”之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黑城。具有豐富考古學知識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統發掘,必定會進步發現考古學的寶藏。於是黑城再次遭遇了異域人的挖掘, 230餘冊漢文古籍與數百頁西夏文書為其所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1923年,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蘭登·華爾納,也步柯茲洛夫與斯坦因的後塵,懷著急迫的心情來黑城尋寶。但令他懊喪的是,這片廢墟中的遺產似乎已挖掘殆盡,10天中他只找到了幾件壁畫殘片與幾隻陶罐。

正如自額濟納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1927年9月27日,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合組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黑城。考察團由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博士與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教授任團長。

中國學者的身影第一次在黑城出現。在充滿科學熱忱的學者的目光注視下,已承受數百年強勁西風掃蕩的黑城,呈現出的是飽經風霜的蒼涼之美,於是佛塔、門樓、圓頂清真寺,都成為極富繪畫天賦的斯文·赫定的速寫對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的歷史遺產無疑是豐富的。1983年9—10月與1984年8-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組成的考古隊,兩次在黑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書與其他文物。文書文字多為漢文也有一部分為西夏文、畏兀體蒙古文,還有少量藏文、八思巴字等文字。文書種類有公文、契約訴狀、帳冊、書信、寶鈔、柬帖票引,另有典籍圖書、佛經等。這些文書典籍及其他文物,所涉學科甚廣,考古、歷史、語言文字、文學、宗教、民族、農業交通、紡織均在其內,為今人認識西夏、元代的社會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黑城所出土的豐富的文獻資料,為神祕王朝西夏的歷史研究,打開了通往學術殿堂的大門。

西夏文字筆畫繁冗,素有“絕學”之稱。1909年,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伊鳳閣在整理堆積於地理學會一間屋子裡的黑城文獻時,發現了迄今唯一一部漢夏對音常用字手冊《番漢合時掌中珠》,由此破譯了釋讀西夏文字之謎。至20世紀30年代,經過前蘇聯、中國、日本的西夏學者的艱苦努力,西夏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32-1934年,我國西夏學研究泰斗王靜如撰寫出版了《西夏研究》1—3輯,榮獲法國東方儒蓮獎。前蘇聯著名西夏學者克恰諾夫潛心研究黑城出土的西夏法典《天盛年改舊新定律令》,歷時近20載,寫出4卷本鉅著,為西曆史研究填補了重大空白。正如額濟納流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過了500多個春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政府官員對本土西域文化蘊藏的漠然與亞洲及西方陡然興起的“西域熱”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他們對異域物質文明及金錢的傾羨,又使西域之門為外人洞開。緣此,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強烈探險與考古慾望的異域人接連不斷地走進西域深入腹地,甚至從容不迫地攫取這裡豐富的歷史遺產。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兩次進人黑城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穫。1926年,已榮膺俄國、意大利、英國地理學會獎章的柯茲洛夫這樣敘述他在黑城所獲之豐:“19年前曾從黑城廢墟運出了40駝,駱駝運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計有2.4萬卷。”

柯茲洛夫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對在西域活動已久的考古學家無疑引發了更為強烈的慾望。1915年,第三次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的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追隨被他稱為“歐洲第一探考家柯茲洛夫上校”之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黑城。具有豐富考古學知識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統發掘,必定會進步發現考古學的寶藏。於是黑城再次遭遇了異域人的挖掘, 230餘冊漢文古籍與數百頁西夏文書為其所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1923年,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蘭登·華爾納,也步柯茲洛夫與斯坦因的後塵,懷著急迫的心情來黑城尋寶。但令他懊喪的是,這片廢墟中的遺產似乎已挖掘殆盡,10天中他只找到了幾件壁畫殘片與幾隻陶罐。

正如自額濟納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1927年9月27日,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合組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黑城。考察團由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博士與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教授任團長。

中國學者的身影第一次在黑城出現。在充滿科學熱忱的學者的目光注視下,已承受數百年強勁西風掃蕩的黑城,呈現出的是飽經風霜的蒼涼之美,於是佛塔、門樓、圓頂清真寺,都成為極富繪畫天賦的斯文·赫定的速寫對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的歷史遺產無疑是豐富的。1983年9—10月與1984年8-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組成的考古隊,兩次在黑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書與其他文物。文書文字多為漢文也有一部分為西夏文、畏兀體蒙古文,還有少量藏文、八思巴字等文字。文書種類有公文、契約訴狀、帳冊、書信、寶鈔、柬帖票引,另有典籍圖書、佛經等。這些文書典籍及其他文物,所涉學科甚廣,考古、歷史、語言文字、文學、宗教、民族、農業交通、紡織均在其內,為今人認識西夏、元代的社會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黑城所出土的豐富的文獻資料,為神祕王朝西夏的歷史研究,打開了通往學術殿堂的大門。

西夏文字筆畫繁冗,素有“絕學”之稱。1909年,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伊鳳閣在整理堆積於地理學會一間屋子裡的黑城文獻時,發現了迄今唯一一部漢夏對音常用字手冊《番漢合時掌中珠》,由此破譯了釋讀西夏文字之謎。至20世紀30年代,經過前蘇聯、中國、日本的西夏學者的艱苦努力,西夏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32-1934年,我國西夏學研究泰斗王靜如撰寫出版了《西夏研究》1—3輯,榮獲法國東方儒蓮獎。前蘇聯著名西夏學者克恰諾夫潛心研究黑城出土的西夏法典《天盛年改舊新定律令》,歷時近20載,寫出4卷本鉅著,為西曆史研究填補了重大空白。正如額濟納流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標誌性建築“整舊如新”的外觀,在藍天、黃沙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黑城,也許難以再發掘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文物了。然而這座小城曾經承載過的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讓每一個面對它的人,內心都充滿了生髮於歷史的滄桑感與凝重感。

走出黑城,但見該城標誌性的建築——西南角的圓頂清真寺與西北角的覆缽式佛塔兩相對望,“整舊如新”的外觀在藍天、黃沙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刺眼,真實自然的古舊原貌已蕩然無存。形狀的規整與色彩的新麗,與城內其他遺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歷經歲月磨礪的完美和諧出現瞭如此難以彌補的裂縫,令人扼腕痛惜。

1927年9月27日,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結束當天的考察離開黑城時,圓錐狀的灌木叢有規則地延伸著,人們如同行走在植物的迴廊之中,兩旁的檉柳數不勝數。與此同時,無數的死樹也隨處可見。而現在我們離開黑城時,滿目只是戈壁、沙礫、枯枝、死樹,生命的氣息彷彿如此遙遠,死亡之神卻似觸手可及。在已然降臨的暮色中,漸漸遠去的黑城死一般地沉寂。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過了500多個春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政府官員對本土西域文化蘊藏的漠然與亞洲及西方陡然興起的“西域熱”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他們對異域物質文明及金錢的傾羨,又使西域之門為外人洞開。緣此,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強烈探險與考古慾望的異域人接連不斷地走進西域深入腹地,甚至從容不迫地攫取這裡豐富的歷史遺產。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兩次進人黑城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穫。1926年,已榮膺俄國、意大利、英國地理學會獎章的柯茲洛夫這樣敘述他在黑城所獲之豐:“19年前曾從黑城廢墟運出了40駝,駱駝運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計有2.4萬卷。”

柯茲洛夫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對在西域活動已久的考古學家無疑引發了更為強烈的慾望。1915年,第三次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的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追隨被他稱為“歐洲第一探考家柯茲洛夫上校”之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黑城。具有豐富考古學知識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統發掘,必定會進步發現考古學的寶藏。於是黑城再次遭遇了異域人的挖掘, 230餘冊漢文古籍與數百頁西夏文書為其所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1923年,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蘭登·華爾納,也步柯茲洛夫與斯坦因的後塵,懷著急迫的心情來黑城尋寶。但令他懊喪的是,這片廢墟中的遺產似乎已挖掘殆盡,10天中他只找到了幾件壁畫殘片與幾隻陶罐。

正如自額濟納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1927年9月27日,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合組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黑城。考察團由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博士與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教授任團長。

中國學者的身影第一次在黑城出現。在充滿科學熱忱的學者的目光注視下,已承受數百年強勁西風掃蕩的黑城,呈現出的是飽經風霜的蒼涼之美,於是佛塔、門樓、圓頂清真寺,都成為極富繪畫天賦的斯文·赫定的速寫對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的歷史遺產無疑是豐富的。1983年9—10月與1984年8-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組成的考古隊,兩次在黑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書與其他文物。文書文字多為漢文也有一部分為西夏文、畏兀體蒙古文,還有少量藏文、八思巴字等文字。文書種類有公文、契約訴狀、帳冊、書信、寶鈔、柬帖票引,另有典籍圖書、佛經等。這些文書典籍及其他文物,所涉學科甚廣,考古、歷史、語言文字、文學、宗教、民族、農業交通、紡織均在其內,為今人認識西夏、元代的社會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黑城所出土的豐富的文獻資料,為神祕王朝西夏的歷史研究,打開了通往學術殿堂的大門。

西夏文字筆畫繁冗,素有“絕學”之稱。1909年,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伊鳳閣在整理堆積於地理學會一間屋子裡的黑城文獻時,發現了迄今唯一一部漢夏對音常用字手冊《番漢合時掌中珠》,由此破譯了釋讀西夏文字之謎。至20世紀30年代,經過前蘇聯、中國、日本的西夏學者的艱苦努力,西夏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32-1934年,我國西夏學研究泰斗王靜如撰寫出版了《西夏研究》1—3輯,榮獲法國東方儒蓮獎。前蘇聯著名西夏學者克恰諾夫潛心研究黑城出土的西夏法典《天盛年改舊新定律令》,歷時近20載,寫出4卷本鉅著,為西曆史研究填補了重大空白。正如額濟納流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標誌性建築“整舊如新”的外觀,在藍天、黃沙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黑城,也許難以再發掘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文物了。然而這座小城曾經承載過的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讓每一個面對它的人,內心都充滿了生髮於歷史的滄桑感與凝重感。

走出黑城,但見該城標誌性的建築——西南角的圓頂清真寺與西北角的覆缽式佛塔兩相對望,“整舊如新”的外觀在藍天、黃沙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刺眼,真實自然的古舊原貌已蕩然無存。形狀的規整與色彩的新麗,與城內其他遺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歷經歲月磨礪的完美和諧出現瞭如此難以彌補的裂縫,令人扼腕痛惜。

1927年9月27日,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結束當天的考察離開黑城時,圓錐狀的灌木叢有規則地延伸著,人們如同行走在植物的迴廊之中,兩旁的檉柳數不勝數。與此同時,無數的死樹也隨處可見。而現在我們離開黑城時,滿目只是戈壁、沙礫、枯枝、死樹,生命的氣息彷彿如此遙遠,死亡之神卻似觸手可及。在已然降臨的暮色中,漸漸遠去的黑城死一般地沉寂。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在已經流逝的近千年中黑城走過了誕生、發展、嬗變廢棄、沉寂的歷程,而在剛剛逝去的20世紀初,黑城歷史的無數細節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新的世紀,它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在生態環境令人產生巨大憂患的今天,戈壁西風日益強勁沙化推進愈發加劇,倒地的胡楊不斷增加,無水的額濟納河道依然龜裂。

北漠中的孤城,不奢求你能綠洲再現,唯願你能永世長存。


"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聞名於世的黑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1908年4月1日,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得堡。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僱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秋日的黑城遺落在荒涼空曠的戈壁上,已帶有肅殺之氣的秋風掠起陣陣沙雨,如利刃般削割著千溝百壑的城垣。孤獨的佛塔、死寂的廢墟、剪影般的殘壁、遍地的瓦礫,交織成一幅悽美幽深的歷史畫卷,在北漠的天穹下徐徐展開。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在黑城的西北,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在它的東南,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魏晉以後,崛起於西北的党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於公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黑城北控大漠,西御回鶻,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公元1226年正月,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次月,黑城即迅速淪陷,同年西夏國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馬可·波羅近似白描的語言,傳遞出黑城所特有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當時黑城自然資源的優裕

元代繼續經營黑城。據考古發掘報告介紹,黑城遺址為早晚兩座城址疊壓在一起,外圍大城為元代擴建,小城的創建年代則早於元代而晚於漢代,所以應當是西夏時期建築的黑水城址。13世紀後半葉,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離開熱鬧繁盛的甘州城(今甘肅張掖)後,北行來到黑城。他這樣記述了他所見到的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城在北方沙漠邊界,屬唐古忒州。居民是偶像教徒,頗有駱駝牲畜,恃農業牧畜為生,蓋其人不為商賈也。其地產鷹甚眾。”此時距西夏亡國後近半個世紀。近似白描的語言,展示了黑城在兩個朝代間的生命延續,傳遞出它所特有的淵源於宗教的淡泊營利的民風習俗,又透視出了農牧業賴以發展的自然資源的優裕。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元在居延故城置亦集乃(西夏語“黑水”的音譯)路,立總管府,治所黑城舊址。元代對亦集乃城進行了規模要遠大於西夏黑城的擴建。城內的官署衙門、佛壇寺廟、街巷民居、店鋪列肆,顯現了繼西夏黑城後城市功能的完善與經營範圍的擴大。在設立亦集乃總管府的同年,總管忽都魯又經奏準,動員軍民、僧人合力開渠墾田,繼續經營這片自漢代即已開發的綠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這似乎是一座祥和富庶、充滿親和力的城市。在近7個世紀後出土的文書中,一份請柬記載的內容饒有趣味:“謹請賢良製造諸般品味,薄海饅頭錦妝,請君來日試嘗,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八日小可人馬二。”店主馬二發出請柬,誠邀城內賢良來店品嚐自制食品。語言平實,行文押韻,這個城市中的生活細節躍然紙上。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用40匹駱駝從黑城廢墟運出了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因北元勢力屢屢擾邊,朱元璋發兵三路出塞征討。徵西將軍馮勝取西道入甘肅,一路拔城陷池,勢不可擋。兵臨亦集乃城,守將卜顏帖木兒受降。同年,明置嘉峪關,縮小北控範圍,關外不復經營。

據考古發現,黑城最晚的出土文物為一方北元天元元年(1378)鑄造的銅印,表明在元末明初該城尚有人居住。然而弱水改道,生命之源斷絕,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滅頂之災。人們被迫逐水草而居,黑城終被廢棄而成為一座死城。從此,這座生命力曾長達300餘年、見證了兩個朝代嬗變的孤城,與樓蘭古城一樣,在大漠中一任歲月侵蝕,黃沙遮面。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已在沉寂中度過了500多個春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政府官員對本土西域文化蘊藏的漠然與亞洲及西方陡然興起的“西域熱”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他們對異域物質文明及金錢的傾羨,又使西域之門為外人洞開。緣此,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強烈探險與考古慾望的異域人接連不斷地走進西域深入腹地,甚至從容不迫地攫取這裡豐富的歷史遺產。

沙俄軍官柯茲洛夫兩次進人黑城遺址取得了重大收穫。1926年,已榮膺俄國、意大利、英國地理學會獎章的柯茲洛夫這樣敘述他在黑城所獲之豐:“19年前曾從黑城廢墟運出了40駝,駱駝運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圖書館,計有2.4萬卷。”

柯茲洛夫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對在西域活動已久的考古學家無疑引發了更為強烈的慾望。1915年,第三次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的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追隨被他稱為“歐洲第一探考家柯茲洛夫上校”之後,率中亞探險隊進入黑城。具有豐富考古學知識的斯坦因自知若在此地作系統發掘,必定會進步發現考古學的寶藏。於是黑城再次遭遇了異域人的挖掘, 230餘冊漢文古籍與數百頁西夏文書為其所獲。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1923年,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蘭登·華爾納,也步柯茲洛夫與斯坦因的後塵,懷著急迫的心情來黑城尋寶。但令他懊喪的是,這片廢墟中的遺產似乎已挖掘殆盡,10天中他只找到了幾件壁畫殘片與幾隻陶罐。

正如自額濟納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1927年9月27日,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瑞典合組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黑城。考察團由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博士與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教授任團長。

中國學者的身影第一次在黑城出現。在充滿科學熱忱的學者的目光注視下,已承受數百年強勁西風掃蕩的黑城,呈現出的是飽經風霜的蒼涼之美,於是佛塔、門樓、圓頂清真寺,都成為極富繪畫天賦的斯文·赫定的速寫對象。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的歷史遺產無疑是豐富的。1983年9—10月與1984年8-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組成的考古隊,兩次在黑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文書與其他文物。文書文字多為漢文也有一部分為西夏文、畏兀體蒙古文,還有少量藏文、八思巴字等文字。文書種類有公文、契約訴狀、帳冊、書信、寶鈔、柬帖票引,另有典籍圖書、佛經等。這些文書典籍及其他文物,所涉學科甚廣,考古、歷史、語言文字、文學、宗教、民族、農業交通、紡織均在其內,為今人認識西夏、元代的社會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黑城所出土的豐富的文獻資料,為神祕王朝西夏的歷史研究,打開了通往學術殿堂的大門。

西夏文字筆畫繁冗,素有“絕學”之稱。1909年,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伊鳳閣在整理堆積於地理學會一間屋子裡的黑城文獻時,發現了迄今唯一一部漢夏對音常用字手冊《番漢合時掌中珠》,由此破譯了釋讀西夏文字之謎。至20世紀30年代,經過前蘇聯、中國、日本的西夏學者的艱苦努力,西夏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32-1934年,我國西夏學研究泰斗王靜如撰寫出版了《西夏研究》1—3輯,榮獲法國東方儒蓮獎。前蘇聯著名西夏學者克恰諾夫潛心研究黑城出土的西夏法典《天盛年改舊新定律令》,歷時近20載,寫出4卷本鉅著,為西曆史研究填補了重大空白。正如額濟納流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孕育了簡牘學一樣,黑城出土的文獻已成為西夏學創立並發展的重要母體。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黑城標誌性建築“整舊如新”的外觀,在藍天、黃沙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黑城,也許難以再發掘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文物了。然而這座小城曾經承載過的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讓每一個面對它的人,內心都充滿了生髮於歷史的滄桑感與凝重感。

走出黑城,但見該城標誌性的建築——西南角的圓頂清真寺與西北角的覆缽式佛塔兩相對望,“整舊如新”的外觀在藍天、黃沙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刺眼,真實自然的古舊原貌已蕩然無存。形狀的規整與色彩的新麗,與城內其他遺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歷經歲月磨礪的完美和諧出現瞭如此難以彌補的裂縫,令人扼腕痛惜。

1927年9月27日,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結束當天的考察離開黑城時,圓錐狀的灌木叢有規則地延伸著,人們如同行走在植物的迴廊之中,兩旁的檉柳數不勝數。與此同時,無數的死樹也隨處可見。而現在我們離開黑城時,滿目只是戈壁、沙礫、枯枝、死樹,生命的氣息彷彿如此遙遠,死亡之神卻似觸手可及。在已然降臨的暮色中,漸漸遠去的黑城死一般地沉寂。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在已經流逝的近千年中黑城走過了誕生、發展、嬗變廢棄、沉寂的歷程,而在剛剛逝去的20世紀初,黑城歷史的無數細節開始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新的世紀,它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在生態環境令人產生巨大憂患的今天,戈壁西風日益強勁沙化推進愈發加劇,倒地的胡楊不斷增加,無水的額濟納河道依然龜裂。

北漠中的孤城,不奢求你能綠洲再現,唯願你能永世長存。


內蒙古西部一座名震中外的古城,曾是綠洲沃土,後被黃沙掩蓋千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