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美術 徐悲鴻 藝術 賀龍 真跡網 2017-07-16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他是徐悲鴻的學生、黃永玉的朋友、陳丹青的老師、中央美院黃金時代的親歷者,你可能不知道他,他叫楊先讓,中國版畫家。

如今87歲的楊先讓先生,生於山東牟平養馬島,所以愛稱自己是“島里人”。他1939年隨家人遷居朝鮮,1944年回國求學,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是親眼見過徐悲鴻先生的美院學子。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黃永玉在《天末懷先讓》裡說,楊先讓是他“在狗屁嘮嘈的混賬時代撿到的一個寶貴朋友”;著名畫家陳丹青說:“像先讓老師這樣的人格現在已經沒有了,一點私心都沒有,真的熱愛美院,熱愛他們做的事情,也熱愛他們周圍的所有人,友善,熱情,有趣。”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1974年楊先讓與黃永玉合作版畫《紅太陽升起的地方》

當然,他還有諸多頭銜,比如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和創作員、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副會長等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一手創辦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並14次率隊考察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著述完成《黃河十四走》。《黃河十四走》這是一部考察收錄黃河地區民間藝術的巨大著作。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嚷”出一個民間美術系

1980年,在重新落實政策、剛剛回到領導崗位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江豐的提議下,美院新成立了年畫、連環畫系,可是這個畫種不被重視還累人,誰都不願意去,太太也阻止。領導們就紛紛跑來動員楊先讓,讓他“挑大樑”,說是幹兩年就好,後來這個副主任一干就是10年,從招生到培養師資、排課、考察,都是楊先讓一手抓,“學校就那麼大點兒地方,七個系分教師、教學、經費、招生和留校名額,我們系教員利益都要爭取,楊先讓每回都去“嚷嚷”,落得了個“楊先嚷”

後來一次探親,讓楊先讓感悟到:西方十分注重民間藝術,而年華、連環畫都來自於民間,為何不廣泛在民間藝術土壤幾區,陶冶出一種贊新的更有名族氣魄的藝術呢?

回國後,楊先讓就“嚷”開了,一定要把年畫、連環畫系改成“民間美術系”,不改就不幹了。院長古元起初不解也不贊成:“美術學院裡怎麼能培養民間藝人呢?”楊先讓回答:“民間藝人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培養得了嗎?”他嗓門大,到處嚷嚷民間美術的重要性,院裡決定給他最後一次機會,開會讓他“申訴”。一場暢快淋漓的“申訴”之後,古元第一個表示贊同,就這樣,改系方案通過了。

紙上談兵總比不得身體力行,藝術也是這樣,必須去嘗試去接觸了,就會發現其中有意思的東西了。

很快,楊先讓就發現熱情代替不了知識,他並不知道民間藝術到底有些什麼。最終成了《黃河十四走》。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敦煌幻想曲

“刀刀都充滿著感情”

“自蔡元培創辦的北大畫法研究會,到徐悲鴻接掌的國立北平藝專,再到上世紀50年代初易名的中央美院……我相信,先讓老師竭盡全力而鉅細無遺的記述,並非純然出於私人性:他是這所百年老校黃金時代的親歷者,他對母校人事的晦暗與湮沒,更有切膚之感。除了著名的前輩與同事,他寫到了一打以上被遺忘的藝術家,並不僅僅因為私誼,而是,他所記住的故人都是美院成長的一部分,他不願忘記。”陳丹青說。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徐悲鴻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弘一法師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周恩來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冼星海-作曲家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梁漱溟-思想家、哲學家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郭蘭英-歌唱家

正是因為如此,楊老先生十分有自己的堅持。不瞭解的不畫,不感動的不畫。

只為佩服之人下筆

1977 年,賀龍的女兒賀捷生找到我說:“你給我爸爸刻幅木刻畫吧。”我說:“可我不瞭解他呀。”她說:“我告訴你,他死得太可憐,連病帶酷刑而且是餓死的,一個將軍死後連遺體都找不到了。”

賀捷生後來給了我一些賀龍事蹟的文字材料,並一次次流著淚向我講述他父親的事蹟。

慢慢地我進入到賀龍所生活的歷史空間。我瞭解了他年輕時被逼上“梁山”的原因,他家庭的故事以及他姐姐活動在洪湖地區的英勇傳說。

新中國成立後,賀龍給人們的印象是生動活潑的,留著小鬍子,叼著菸斗,哈哈笑著,用他的愛心護佑著新中國體育隊伍的成長。那是中央首長群體中不可少的一員大將。

我抓住賀龍一貫的雄姿,選擇他在洪湖邊建隊伍的年代,強調天空密雲翻滾,遠處放射著的曙光照耀著湖面……

終於趕在了賀龍紀念日前完成。那天當我在廣播新聞中聽到了報道我的作品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消息時,心裡真的欣慰。我用刻刀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

不感動我的,堅決不畫

魯迅

魯迅在廈大平民學校對那些窮家孩子們說的話令人感動不已:“你們貧窮的只是金錢,聰明與智慧你們並不缺乏。”在《魯迅在“廈大” 講話》這幅畫面中,我強化了木刻的黑白效果,讓窗外的陽光照射在孩子們的身上,一群樸實天真的孩子認真靜聽著一位導師的殷切教誨。

木刻版畫一定要強調刀刻出來的效果,刀刻與筆畫的質感是完全不同的,木刻版畫的風格是其他繪畫技法所不能代替的。

“我刻過的自己喜歡的名人肖像,有冼星海、魯迅、周恩來等,還刻了一位外國人——白求恩。長期以來,我對從加拿大來中國援助抗日戰爭的白求恩大夫崇敬有加,在我的作品中缺少了白求恩那將是一個遺憾。”

我開始琢磨如何表現他的形象,是他為戰士醫治時的工作情景,還是別的什麼情節。經過反覆構圖,最後決定用套一色的方式刻畫他的正面肖像,背景是雄偉的太行山,他行走在山間崎嶇的小路上,牲口馱著他的醫療器材。

此畫完成後,心中感到一種釋放,總算為自己所喜歡的人刻了一件作品。

“黃永玉關心我,看見我到處跑就說,你都在別人地裡,自己地荒了。但他替我著急,我不著急,我也不知道我的一畝二分地在哪兒。我這個人,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我自己也不在乎,沒想當大畫家,我就是美術工作者。”

——楊先讓

藝術家是什麼?是為了能賺多幾個錢,還是如同明星那樣,星光熠熠?老一輩的藝術家可不是這樣想,他們認為藝術不是什麼物質衡量,高大上的東西,反而是要為藝術研究可以付出自己,勇敢表達自己的思想,只為大眾闡述美的觀點,只為了發現美的藝術,宣揚藝術。真跡也是如此,我們不敢說能致力維護藝術,我們的願望只是希望弘揚藝術文化,藝術不應該被埋沒,藝術家不能為五斗米壓彎了腰。

真跡,為藝術發聲,藝術需要你們的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