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小微金融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19年年初國家號召給小微企業減負,從過去17%的稅點減至16%的稅點,將過去的企業開戶許可進行簡化,針對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小於10萬元進行免徵增值稅。同時也做了一個大的舉措,要求銀行給小微企業放款並增加放款授信額度,針對小微企業進行定向降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多維度落實了國家在19年需要給小微企業落實普惠金融、實打實的優惠政策,主要還是為了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

但從行業從業者來說,給小微企業放貸是一個頭疼的事情,從過往幾年的違約金額比例來看,15、2016年分別為27.82%、39.67%,而到2017年佔比提高至73.64%,此外小微企業的存活年限都在3年左右,按照12月的借貸週期,很難形成一個長久以往的借貸效應。銀行應對國家要求給小微企業放款的任務,不得不放出去,怎麼放、給誰放、怎麼收回來,成為了橫在銀行面前的一道難題。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就是怎麼找精準用戶流量、給用戶授信多少額度,通過什麼方式減少逾期率。

從目前行業從事小微金融行業的平臺來看,前有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做先驅,在18年大量小微企業用戶進行放款,二者在怎麼放和給誰放上面做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網上銀行,通過給關聯淘寶、天貓旗下的企業賣家發放貸款,從源頭上解決了流量,精準定位了小微企業用戶人群,通過他們的每月的店鋪的流水交易實施關鍵授信因子。而對於銀行來說,銀行沒法獲取小微企業的流水,只能獲取某些企業的工資發放流水,或者部分企業的水電稅費,只獲取這些數據,只能做到區域性,不能做到全國性的小微企業普惠金融,依然無法解決源頭問題。

於是乎新的模式出現,一些銀行開始和平臺進行合作,從某種程度來說可以認為是一個助貸模式,比如通過和某些大的電商平臺進行合作,通過電商平臺賣家導流到銀行小微信貸產品,每成交一個,平臺從中抽成借貸金額的提成,這是簡單的導流CPS合作。往深度一點合作是通過聯合運營,按照收益的點如1-2點進行抽成。這裡就會出現用戶預期壞賬怎麼填平,是通過整體收益去墊付虧損,還是由平臺擔保或者第三方擔保公司來墊付?這個問題沒解決的話,合作是無法進行。平臺想要收益,很大一方面會優先選擇CPS的合作模式,對於壞賬部分不予承擔,但對於銀行方面,不會輕易選擇一個平臺進行合作,收益是銀行最為看重的,如果產生逾期壞賬,需要更大的信貸金額來稀釋,假如有一個第三方擔保公司出來進行反擔保資產,估計這項目合作是完全進行的。

此外還存在一個問題,假如銀行對平臺信任了,有了擔保公司來操作,項目進行下去了,銀行和平臺皆大歡喜,但是這種流量平臺在市面上很少,況且目前很多平臺雖然能給到企業的經營流水、月度繳納稅收、企業用電數據,但這種都是一種單一的企業經營數據,無法做到互通,參考維度更廣更豐富。此外這些數據都無法真實表達企業真實經營數據,沒有一個通力的平臺能撐下這個大盤數據。事實上很多小微金融更多的還是利用了企業法人、董事、監事的信用數據來給用戶授信。在如此獲客場景下,一方面銀行需要完成國家政策層面下達的放款業務,一方面又要面臨壞賬平衡的問題,一把懸在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把控著銀行的小微金融發展。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