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年時間內,雲計算領域成為科技行業新寵,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一線巨頭無不將此視為重要戰略,國內的阿里、騰訊以及華為、聯通、中國電信也是竭盡全力搶佔市場。

"

在過去幾年時間內,雲計算領域成為科技行業新寵,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一線巨頭無不將此視為重要戰略,國內的阿里、騰訊以及華為、聯通、中國電信也是竭盡全力搶佔市場。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截至2018年末,全球雲計算年產值已經超過800億美元大關,業內外對此也是寄予了厚望,“向雲端要增量”也成為相當部分企業的共識,但殊不知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懸在頭頂。

正進入換擋期的雲計算行業

在第三方機構Canalys連續幾個季度的行業報告中顯示,整個行業的增速變緩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2018年全行業完成804億美金產值,同比增長46.5%,但到了2019年Q2,該數字已經變為37.6%。

2019年Q2,馬遜的AWS增速由上年同期的41%降為37%,微軟雖仍有64%的增速,但2018全年該數字有82.4%之多。

雲計算幾大巨頭的增速仍然高於行業平均值,這意味著行業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IBM、甲骨文、英特爾、思科等老牌企業的地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要退出市場,在2018年全球5大雲計算名單中,IBM僅有3.8%的份額,而上年尚有4.7%,是唯一一個市場收縮的廠商。

再看國內,在雲計算初期,由於騰訊和百度高層對雲計算的錯誤估計,為阿里雲的發展贏得了極佳的行業環境,阿里雲的增速也連續多個季度增速在100%以上,根據資本市場估值,阿里雲當今估值在390億美金左右,佔阿里總市值的8%左右。

此前有評論認為阿里雲對提振資本市場對阿里的定價,有著極高的價值,也並非空穴來風。

但在2018年,阿里雲開始告別三位數增速,2019財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增速為84%,全年實現了247億元營收,以Canalys的自然年統計為口徑,2018自然年,阿里雲總營收為32億美金,同比增長92%。

2019年Q1,阿里雲同比增長77%,較之過去也是一個低點。

今年初,《金融時報》曾預測中國雲計算的發展趨勢,見下圖

"

在過去幾年時間內,雲計算領域成為科技行業新寵,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一線巨頭無不將此視為重要戰略,國內的阿里、騰訊以及華為、聯通、中國電信也是竭盡全力搶佔市場。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截至2018年末,全球雲計算年產值已經超過800億美元大關,業內外對此也是寄予了厚望,“向雲端要增量”也成為相當部分企業的共識,但殊不知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懸在頭頂。

正進入換擋期的雲計算行業

在第三方機構Canalys連續幾個季度的行業報告中顯示,整個行業的增速變緩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2018年全行業完成804億美金產值,同比增長46.5%,但到了2019年Q2,該數字已經變為37.6%。

2019年Q2,馬遜的AWS增速由上年同期的41%降為37%,微軟雖仍有64%的增速,但2018全年該數字有82.4%之多。

雲計算幾大巨頭的增速仍然高於行業平均值,這意味著行業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IBM、甲骨文、英特爾、思科等老牌企業的地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要退出市場,在2018年全球5大雲計算名單中,IBM僅有3.8%的份額,而上年尚有4.7%,是唯一一個市場收縮的廠商。

再看國內,在雲計算初期,由於騰訊和百度高層對雲計算的錯誤估計,為阿里雲的發展贏得了極佳的行業環境,阿里雲的增速也連續多個季度增速在100%以上,根據資本市場估值,阿里雲當今估值在390億美金左右,佔阿里總市值的8%左右。

此前有評論認為阿里雲對提振資本市場對阿里的定價,有著極高的價值,也並非空穴來風。

但在2018年,阿里雲開始告別三位數增速,2019財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增速為84%,全年實現了247億元營收,以Canalys的自然年統計為口徑,2018自然年,阿里雲總營收為32億美金,同比增長92%。

2019年Q1,阿里雲同比增長77%,較之過去也是一個低點。

今年初,《金融時報》曾預測中國雲計算的發展趨勢,見下圖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摘自金融時報

至2023年,中國雲計算總規模會在2500億元左右,其增速也會由高峰的40%左右回調至20%,結合當今國外雲計算行業已經出現的下行跡象,不難發現,未來中國將會是雲計算行業的一大熱土。

迄今為止來看,騰訊雲、阿里云為代表的頭部廠商增速均是平均值的數倍,從正常發展軌跡看,中國雲計算的集中度也將會是一大趨勢。

若對比中美頭部廠商增速情況,我們也發現雙方的增速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下圖為截至到2018年末彭博社之前所做AWS和阿里雲在近8個季度以來的同比增速情況。

"

在過去幾年時間內,雲計算領域成為科技行業新寵,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一線巨頭無不將此視為重要戰略,國內的阿里、騰訊以及華為、聯通、中國電信也是竭盡全力搶佔市場。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截至2018年末,全球雲計算年產值已經超過800億美元大關,業內外對此也是寄予了厚望,“向雲端要增量”也成為相當部分企業的共識,但殊不知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懸在頭頂。

正進入換擋期的雲計算行業

在第三方機構Canalys連續幾個季度的行業報告中顯示,整個行業的增速變緩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2018年全行業完成804億美金產值,同比增長46.5%,但到了2019年Q2,該數字已經變為37.6%。

2019年Q2,馬遜的AWS增速由上年同期的41%降為37%,微軟雖仍有64%的增速,但2018全年該數字有82.4%之多。

雲計算幾大巨頭的增速仍然高於行業平均值,這意味著行業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IBM、甲骨文、英特爾、思科等老牌企業的地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要退出市場,在2018年全球5大雲計算名單中,IBM僅有3.8%的份額,而上年尚有4.7%,是唯一一個市場收縮的廠商。

再看國內,在雲計算初期,由於騰訊和百度高層對雲計算的錯誤估計,為阿里雲的發展贏得了極佳的行業環境,阿里雲的增速也連續多個季度增速在100%以上,根據資本市場估值,阿里雲當今估值在390億美金左右,佔阿里總市值的8%左右。

此前有評論認為阿里雲對提振資本市場對阿里的定價,有著極高的價值,也並非空穴來風。

但在2018年,阿里雲開始告別三位數增速,2019財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增速為84%,全年實現了247億元營收,以Canalys的自然年統計為口徑,2018自然年,阿里雲總營收為32億美金,同比增長92%。

2019年Q1,阿里雲同比增長77%,較之過去也是一個低點。

今年初,《金融時報》曾預測中國雲計算的發展趨勢,見下圖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摘自金融時報

至2023年,中國雲計算總規模會在2500億元左右,其增速也會由高峰的40%左右回調至20%,結合當今國外雲計算行業已經出現的下行跡象,不難發現,未來中國將會是雲計算行業的一大熱土。

迄今為止來看,騰訊雲、阿里云為代表的頭部廠商增速均是平均值的數倍,從正常發展軌跡看,中國雲計算的集中度也將會是一大趨勢。

若對比中美頭部廠商增速情況,我們也發現雙方的增速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下圖為截至到2018年末彭博社之前所做AWS和阿里雲在近8個季度以來的同比增速情況。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可以較為直觀看出:1.AWS一直面臨上行不力的問題,突破50%增速已是相當大的挑戰;2.阿里雲的增速下滑較為明顯。

總結本部分:國內外雲計算行業集中度加強,但增速均在變緩,中美的增長差距也在縮小,若無外因,市場總量恆定,較大獲利者大致為本市場的頭部企業。

那麼,開篇所說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究竟是什麼呢?

“達摩克利斯之劍”究竟是何?

中美貿易戰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在今年初,彭博社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在披露一個消息,即:中美在進行雲計算開放的談判。

今年3月,有媒體披露,中方可能會允許美國雲計算廠家在自貿區進行雲計算服務,而美方也在要求更為開放的市場。

在此之前,美國雲計算廠家若要在中國落地,在IDC建設,股權結構(如不能超過50%)均有不同的限制,這也相當大程度限制了AWS、谷歌和微軟為代表廠商在華的進取程度,如AWS選擇與國內廠商光環新網進行合作。

如前文所言,國外雲計算廠商普遍進入瓶頸期,若要突破就要尋找新興市場,中國這塊將要達到2500億元大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國外廠商在中國市場也仍有較大的競爭力,以與AWS合作的光環新網為例,2018全年雲計算收入為44億元,同比增長52%,在團隊、商業化以及市場化團隊都相對較小規模處境下取得此成績,可見AWS對部分客戶仍有較大吸引力。

隨著中美談判的破裂,該項討論進展也不得而知,且雲計算事關國家數據安全,其中難度不言而喻。

7月22日,四部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佈《雲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公告,對為黨政機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提供服務服務的廠商進行嚴格評估。

結合前文,在尚不明確開放程度之時,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加強立法,以法律來確保一旦開放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也可視為一旦開放,國家宏觀管理如何應對。

這對於中國雲計算廠商可謂是悲喜交加。

先看悲的一方,阿里雲在2018年完成247億元銷量,其中螞蟻金服、微博為代表的關聯公司大概有10億,天貓、淘寶為代表的阿里生態採購,亦有阿里投資類企業的支持,還有智慧城市項目,阿里雲宣稱A股一半上市公司均為其客戶,大致在1800家左右。

排除非上市公司的交易量,平均每家A股公司與阿里雲的訂單量在1000萬元左右,這隻能是一筆起點數字,阿里雲在此之前進行了製造雲的業務拓展,也將釘釘納入其體系內,其打通企業環節,將雲貫穿運營的目的已經相當明顯,但此時,若一開放,新增競爭對手,會打亂此前定好的運營節奏。

騰訊亦是如此,2018年通過企業架構調整,強化產業互聯網,2018年雲計算增長超過100%達到91億元,騰訊雲的一大優勢在於遊戲雲、此外向微信以及投資生態的拓展也極為明顯(如滴滴、永輝均是其客戶)。

迄今為止,雖然騰訊雲和阿里雲都推出了種種金融雲業務,但合作機構實屬寥寥,傳統四大行並未選擇這兩大頭部雲計算廠商。

我們在中國電信天翼雲的名單裡發現:上海證券交易所、工商銀行、中國保信、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招商局、中國鐵塔等知名企業。

關乎國計民生的企業更傾向於選擇國資背景的雲計算廠商。

對於阿里雲和騰訊云為代表企業而言,接下來要面臨:其一,與外來對手之間的市場爭奪,尤其在行業大環境進入調整期的關鍵時刻,此前資本對阿里雲估值已經達到390億美金之多,守好市場也是守好阿里的大盤;其二,對內一些優質客戶面臨與電信、聯通甚至是華為的競爭,而這部分客戶是可以提高當下單位客戶付費相對較低的狀態的。

"

在過去幾年時間內,雲計算領域成為科技行業新寵,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一線巨頭無不將此視為重要戰略,國內的阿里、騰訊以及華為、聯通、中國電信也是竭盡全力搶佔市場。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截至2018年末,全球雲計算年產值已經超過800億美元大關,業內外對此也是寄予了厚望,“向雲端要增量”也成為相當部分企業的共識,但殊不知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正懸在頭頂。

正進入換擋期的雲計算行業

在第三方機構Canalys連續幾個季度的行業報告中顯示,整個行業的增速變緩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2018年全行業完成804億美金產值,同比增長46.5%,但到了2019年Q2,該數字已經變為37.6%。

2019年Q2,馬遜的AWS增速由上年同期的41%降為37%,微軟雖仍有64%的增速,但2018全年該數字有82.4%之多。

雲計算幾大巨頭的增速仍然高於行業平均值,這意味著行業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IBM、甲骨文、英特爾、思科等老牌企業的地位不斷下降,有些甚至要退出市場,在2018年全球5大雲計算名單中,IBM僅有3.8%的份額,而上年尚有4.7%,是唯一一個市場收縮的廠商。

再看國內,在雲計算初期,由於騰訊和百度高層對雲計算的錯誤估計,為阿里雲的發展贏得了極佳的行業環境,阿里雲的增速也連續多個季度增速在100%以上,根據資本市場估值,阿里雲當今估值在390億美金左右,佔阿里總市值的8%左右。

此前有評論認為阿里雲對提振資本市場對阿里的定價,有著極高的價值,也並非空穴來風。

但在2018年,阿里雲開始告別三位數增速,2019財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增速為84%,全年實現了247億元營收,以Canalys的自然年統計為口徑,2018自然年,阿里雲總營收為32億美金,同比增長92%。

2019年Q1,阿里雲同比增長77%,較之過去也是一個低點。

今年初,《金融時報》曾預測中國雲計算的發展趨勢,見下圖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摘自金融時報

至2023年,中國雲計算總規模會在2500億元左右,其增速也會由高峰的40%左右回調至20%,結合當今國外雲計算行業已經出現的下行跡象,不難發現,未來中國將會是雲計算行業的一大熱土。

迄今為止來看,騰訊雲、阿里云為代表的頭部廠商增速均是平均值的數倍,從正常發展軌跡看,中國雲計算的集中度也將會是一大趨勢。

若對比中美頭部廠商增速情況,我們也發現雙方的增速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下圖為截至到2018年末彭博社之前所做AWS和阿里雲在近8個季度以來的同比增速情況。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可以較為直觀看出:1.AWS一直面臨上行不力的問題,突破50%增速已是相當大的挑戰;2.阿里雲的增速下滑較為明顯。

總結本部分:國內外雲計算行業集中度加強,但增速均在變緩,中美的增長差距也在縮小,若無外因,市場總量恆定,較大獲利者大致為本市場的頭部企業。

那麼,開篇所說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究竟是什麼呢?

“達摩克利斯之劍”究竟是何?

中美貿易戰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年,在今年初,彭博社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都在披露一個消息,即:中美在進行雲計算開放的談判。

今年3月,有媒體披露,中方可能會允許美國雲計算廠家在自貿區進行雲計算服務,而美方也在要求更為開放的市場。

在此之前,美國雲計算廠家若要在中國落地,在IDC建設,股權結構(如不能超過50%)均有不同的限制,這也相當大程度限制了AWS、谷歌和微軟為代表廠商在華的進取程度,如AWS選擇與國內廠商光環新網進行合作。

如前文所言,國外雲計算廠商普遍進入瓶頸期,若要突破就要尋找新興市場,中國這塊將要達到2500億元大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國外廠商在中國市場也仍有較大的競爭力,以與AWS合作的光環新網為例,2018全年雲計算收入為44億元,同比增長52%,在團隊、商業化以及市場化團隊都相對較小規模處境下取得此成績,可見AWS對部分客戶仍有較大吸引力。

隨著中美談判的破裂,該項討論進展也不得而知,且雲計算事關國家數據安全,其中難度不言而喻。

7月22日,四部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佈《雲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公告,對為黨政機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提供服務服務的廠商進行嚴格評估。

結合前文,在尚不明確開放程度之時,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加強立法,以法律來確保一旦開放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也可視為一旦開放,國家宏觀管理如何應對。

這對於中國雲計算廠商可謂是悲喜交加。

先看悲的一方,阿里雲在2018年完成247億元銷量,其中螞蟻金服、微博為代表的關聯公司大概有10億,天貓、淘寶為代表的阿里生態採購,亦有阿里投資類企業的支持,還有智慧城市項目,阿里雲宣稱A股一半上市公司均為其客戶,大致在1800家左右。

排除非上市公司的交易量,平均每家A股公司與阿里雲的訂單量在1000萬元左右,這隻能是一筆起點數字,阿里雲在此之前進行了製造雲的業務拓展,也將釘釘納入其體系內,其打通企業環節,將雲貫穿運營的目的已經相當明顯,但此時,若一開放,新增競爭對手,會打亂此前定好的運營節奏。

騰訊亦是如此,2018年通過企業架構調整,強化產業互聯網,2018年雲計算增長超過100%達到91億元,騰訊雲的一大優勢在於遊戲雲、此外向微信以及投資生態的拓展也極為明顯(如滴滴、永輝均是其客戶)。

迄今為止,雖然騰訊雲和阿里雲都推出了種種金融雲業務,但合作機構實屬寥寥,傳統四大行並未選擇這兩大頭部雲計算廠商。

我們在中國電信天翼雲的名單裡發現:上海證券交易所、工商銀行、中國保信、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招商局、中國鐵塔等知名企業。

關乎國計民生的企業更傾向於選擇國資背景的雲計算廠商。

對於阿里雲和騰訊云為代表企業而言,接下來要面臨:其一,與外來對手之間的市場爭奪,尤其在行業大環境進入調整期的關鍵時刻,此前資本對阿里雲估值已經達到390億美金之多,守好市場也是守好阿里的大盤;其二,對內一些優質客戶面臨與電信、聯通甚至是華為的競爭,而這部分客戶是可以提高當下單位客戶付費相對較低的狀態的。

亞馬遜、微軟或要來華 阿里雲們面臨“達摩克利斯之劍“

亞太和中國地區公有云排行榜,亞馬遜AWS都不容忽視(摘自Synergy)

無論國外,亦是國內,雲計算的第一輪紅利,即,業務的初級階段上雲正被消耗,其後無論是客戶開拓難度以及競爭程度都將是現在的數倍,如果開放也只是誘因,而非根本。

即便目前政策上對國外雲計算廠家有諸多限制,但AWS在國內市場仍然取得了不可小視的成績,足夠說明這些國外雲計算廠商對於國內市場用戶的吸引力之大。所以對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這些廠商來說,如果政策放開國外雲計算廠商的衝擊不可小覷,此其一。其二,對於我們上述所提到國內優質客戶目前更青睞選擇國資背景的雲計算廠商,這也是阿里雲們面臨的現實情況。

無論政策開放與否,無論國內雲計算行業未來的潛力如何,對於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來說,它們可能都要面臨一個增長的天花板。

當然對於雲計算廠商,當今仍處於投入期,如google的資本性支出在2018年增加了80%,達到68億美金,其中大部分被用在雲計算領域,騰訊的資本性支出也由2017年的136億,暴增至2018年的239億元,阿里的資本性支出在2019財年更達到了355億元,雲計算均是重要支出業務。

從品牌性、客戶服務、再到現金儲備等因素通盤考慮,雲計算行業集中度是無可更改的事實,但誰能真正贏得大盤迄今尚難以有定論。

變數過多,無論大小企業均要考慮好這柄已經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