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點擊藍字關注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文源 | 大夏書系(ID:daxiashuke)

作者 | 鄭騰飛 編輯 | Vivi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們需要先簡單瞭解一下學霸主人公——鄭騰飛。

生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北京大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科學課程主任,上海市浦東新區築橋實驗小學課程中心主任,小學科學教師、IBDP化學教師。

世界一流大學的理學博士跨界去做教育,往往會讓旁人驚掉下巴。那麼主人公毅然決然的選擇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讀完這篇“學霸自省”後,你可能會找到答案。

在成為母親之前,我是個循規蹈矩的留美博士生。

每天按部就班地到實驗室做科研,週末開車買菜,逛逛公園,偶爾找一群朋友到家裡大吃一頓以秀秀廚藝,或者去聽聽高大上的講座。沉浸在世界名校的優越感裡,生活平靜而美好,未來也清晰明確 :做個科學工作者,一生受人尊敬,衣食無憂。

第一個孩子的降生像投進安靜湖面的一塊石頭。這個小軟香首先帶來的是母愛氾濫,但很快就拋給我一個將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 該怎樣教育他?

1

作為教育成功的典範

我卻離成功越來越遠

回想起當時近乎強迫症的狀態,最根本的原因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不滿。

幾乎在所有人的眼裡,當時的我是教育成功的典範 :

來自很小的城市,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年級第一名,保送進重點高中,但還是炫耀式地參加了中考,輕鬆拿了個狀元;千軍萬馬中考進北京大學,接著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讀博士 ;同時跑得了運動會,拿得起畫筆,還摻和在各種學生會裡——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然而在這個近乎完美的學霸故事裡,只有我自己知道一定有哪裡不對。因為隨著學歷的提升,我的自信心和學習效率都在急劇地降低。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我頻繁地做著重回高考考場卻什麼題也不會的噩夢。看看周圍的同學,總覺得自己是最差的那個。每天起床去實驗室都不情願,甚至多次產生過不再繼續讀博士的念頭。

小時候當科學家的夢想近在咫尺,可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想著能找到個不錯的工作就行。

孩子降生後,我急於教育他的偏執狂狀態,突然讓我意識到我對這樣的人生是不甘心的 ;同時也讓我靜下來思考,曾經的意氣風發,為何變成了只在乎“眼前的苟且”。

回想起來,從進入大學的時候開始,我的鬥志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在這之前,人生目標簡單而清晰 :考上名牌大學。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家長認同,只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可以萬事大吉。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也很明確 :考高分。

我從沒思考過上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也從未想過自己喜歡什麼,只要修煉考試技能就好,其他通通是浪費時間。偏偏我又在考試上有些天賦,加上學校裡分數統治一切的氛圍,我一路成就感爆棚,這又激勵我繼續埋頭苦練,終於拿到了亮閃閃的北大通關證書。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可是通關之後,沒人告訴我應該做什麼。從未獨立思考過的我,一下子迷茫起來。再說到選專業,更是一頭霧水,除了考過的科目,其他的完全沒有概念。最後就選了一個容易出國的專業,至於為什麼要出國,也沒想過。

大學的日子,沒有了努力的目標,對專業又缺乏興趣,我和周圍很多同學一樣,大量的時間都在打遊戲、看電影。坦白地說,大學生涯只留給了我拖延症和隱隱的挫敗感。學習動力不足帶來了拖延,而挫敗感則來自除了考試之外的評價體系的出現,比如科研成果和社團活動。

到了畢業時節,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的我隨大流來到了美國讀博士。當時的我對讀博士就意味著選擇科研道路完全不知情。

開始讀博之後才發現,考試成績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了,投身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我又都沒有訓練過,加上在麻省理工這樣的頂尖學校,周圍同學全是精英,我不得不接受更嚴重的信心打擊。

日復一日枯燥的實驗室工作加上學校之外相對安逸的生活條件,終於讓我忘記了曾經的躊躇滿志。堅持熬到畢業,找個體面的工作,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就很好了吧。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這樣的心路歷程,相信並不是個例。我看到很多大學同學和從國內其他名校來美讀博的學生,和我的狀態一樣。

當然,能夠在美國工作、定居,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奮鬥成功了。只是這樣的未來,是否對得起當年埋頭苦讀十二年為拼那萬分之一甚至幾十萬分之一的機會而付出的努力?

至少我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那篇“30 年 1000 名高考狀元無一成為頂尖人才”的新聞真的令人唏噓。

然而我想說,學霸們也是受害者。我們無疑是聰明的,但卻被應試教育引入歧途。

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修煉在社會中基本沒有用處的考試技能。一整套的規定動作又早早地扼殺了我們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談不上發展自己的愛好和做自己的選擇。

所有有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熱愛自己的事業,只有這種熱愛,才是長久地支持他們克服各種艱難堅持下去的源動力,同時也會帶給他們最真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梁啟超在《學問之趣味》中寫道 :“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

而我最痛苦的時刻,是告訴爸媽,我不喜歡我的專業,我讀不下去了,他們反問我,那你喜歡什麼?我竟然什麼也答不出來,那種茫然令我近乎絕望,那時,我已經年過三十。

2

我的孩子絕不要

再以考高分、當學霸為目標

養育孩子,一方面能幫我們重溫記憶模糊的童年,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去修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錯誤。我的孩子絕不要再以考高分、當學霸為目標,這根本不應該成為教育的目的。

尤其在我們的生活正在被互聯網顛覆的時代,原來需要靠高分才能獲得的優質教育資源現在都可以從網絡上輕鬆得到,學習的能力和效率將更為重要。

  • 我要努力讓孩子們成為一直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而不是靠別人設置好的目標去前進 ;


  • 我要讓孩子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在過剩信息的迷霧裡看清這個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眾的觀點綁架。


  • 而我最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找到他們所喜愛和擅長的事業,為之傾盡熱情和汗水,享受其中的磨難和收穫。不管世界怎麼改變,這都將成為能陪伴他們一生的幸福之源。

這樣的教育,遠比單純的“好好學習”更難。

孩子很多關鍵的品質,要從年幼時就開始培養。我為此開始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堅定了信念,學習了技巧,同時也意識到,最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家長的示範。

於是,畢業後我放棄了美國的工作機會,回國,尋找自己的方向。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3

我開始在教育行業探索

在參與了兒童早期教育、課後機構創業、留學諮詢等幾個項目後,我發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意識並沒有太大改變。

應試的風氣愈演愈烈,孩子們的壓力和競爭更加殘酷,童年已經被蠶食殆盡。高中的學生和大學的學生,還是一樣的迷茫,不過是有一批從拼高考變成了拼“洋高考”而已。

而如果真正想做出一點改變,只有到最核心的教育環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中去。

於是,二○一六年,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萬瑋校長,接納我這個跨界教育新人到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的課程中心。在這所久負盛名的學校裡,我有機會為一到十二年級的孩子設計科學課程,給高中 IB 學生上課,甚至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課程結構參與創辦了一所小學。

在與學生們相處的每一天中,在同時教小學一年級和高三的“分裂”體驗中,在看到那麼多同行為了更好的教育而不斷的付出中,我體會到了“做一件比自己更大的事”的使命感和價值感。

I work hard, not for a better life, but for a better world.(我努力工作,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

雖然工作比讀博士時更辛苦,雖然犧牲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雖然要學習大量的新知識新理論,但我樂此不疲。

我慶幸三十幾歲的自己,讀到“新視野號”搭載著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湯博 (Clyde Tombaugh) 的骨灰與冥王星相會,還會感動落淚 ;我慶幸我的家人,在最初的不解和失望之後選擇支持我的決定。

初心仍在,有人陪伴,我會在我熱愛的事業中努力前行,用有意義的人生去引導孩子們追尋幸福的未來。

*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回覆 小學書單,獲取語文名師蔡朝陽精選中文書單。

回覆 門薩書單,獲取門薩天才俱樂部K-12英文書單。

回覆 大禮包,獲取精選系列書單及紀錄片資源。

MIT博士媽媽的自省:中國式學霸為何不成功?!

點這兒,逛原版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