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毛澤東 春節家書 嵩縣在線 2019-09-13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電影出現以後,緊接著是家家戶戶安上了小喇叭,為了表示對喇叭的厚愛,讀 四年級的我,還在喇叭旁寫了五個大紅字 :‘’宇宙傳紅波"。隊里人白天干了一天活不知疲憊,夜裡經常有人彈鋼琴,有人拉二絃、有人拉板胡、拉著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年來來到了。還經常跑到四里以外的呂屯村看八大樣板戲,看到深更半夜才回來。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電影出現以後,緊接著是家家戶戶安上了小喇叭,為了表示對喇叭的厚愛,讀 四年級的我,還在喇叭旁寫了五個大紅字 :‘’宇宙傳紅波"。隊里人白天干了一天活不知疲憊,夜裡經常有人彈鋼琴,有人拉二絃、有人拉板胡、拉著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年來來到了。還經常跑到四里以外的呂屯村看八大樣板戲,看到深更半夜才回來。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小時候我是個娃子王。那時的娃子王並不是領著小夥伴們打架玩耍,而是和大 人們一樣吃著粗茶淡飯,幹著力所能及的 事。我曾封自己為司令,封別人副司令、副官、參謀長、警衛員等等。星期天或假期,我領著好幾十個夥伴上山拾柴,每人 捆好柴火後,背到嶺頭排好隊,有我的一聲令下,幾十個小夥伴順著竄坡往下拉,人柴隨著坡勢轉,彎如一條扭軀的長龍,弄得塵土飛揚。看著一天比一天高的柴火垛,夥伴們一個個心中自豪,忘記了翻山越嶺,坡陡路滑的種種艱辛。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電影出現以後,緊接著是家家戶戶安上了小喇叭,為了表示對喇叭的厚愛,讀 四年級的我,還在喇叭旁寫了五個大紅字 :‘’宇宙傳紅波"。隊里人白天干了一天活不知疲憊,夜裡經常有人彈鋼琴,有人拉二絃、有人拉板胡、拉著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年來來到了。還經常跑到四里以外的呂屯村看八大樣板戲,看到深更半夜才回來。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小時候我是個娃子王。那時的娃子王並不是領著小夥伴們打架玩耍,而是和大 人們一樣吃著粗茶淡飯,幹著力所能及的 事。我曾封自己為司令,封別人副司令、副官、參謀長、警衛員等等。星期天或假期,我領著好幾十個夥伴上山拾柴,每人 捆好柴火後,背到嶺頭排好隊,有我的一聲令下,幾十個小夥伴順著竄坡往下拉,人柴隨著坡勢轉,彎如一條扭軀的長龍,弄得塵土飛揚。看著一天比一天高的柴火垛,夥伴們一個個心中自豪,忘記了翻山越嶺,坡陡路滑的種種艱辛。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生產隊除了過春節,一年最沸騰的時 刻就是刨紅薯。生產隊把刨出來的紅薯,按生產隊有多少戶拾成多少堆進行抓鬮。開始抓鬮了,開始抓鬮了,人們歡呼著奔走相告。抓到鬮後,這個說我抓了一號,那個說我抓了四十號。上了秤,大人氣大 的能擔一百五到二百斤。我用鉤擔挑著二 個小藍,一次只能挑幾十斤。填飽肚子有了盼頭,人們不覺得累。

人們心情最低落 的時候就是過躍進年。大年初二人們最不 願聽到的一聲沒能奪過,隊長喊道:‘’吃了清早飯上陰坡修大渠嘍"。人們邁著沉重的腳步,打不起精神來。到地後,人們雖然沒有痛失腮邊淚,沒年沒節,讓人身在蓸營心在漢,憑工分吃飯又能奈何了誰!

記得七十年代初,十幾歲的我和一個 姓葛的夥伴到前坡拾柴火,聽見大路上有打竹板說快書的聲音,我倆抬頭一看,是從車村方向下來的部隊。部隊軍容整齊,打著竹板說的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和姓葛的夥伴懷著嚮往的心情,從一里多高的山頭上喊叫著向解放軍學習,向解放軍致敬,一直朝山下奔去。到了部隊跟前,他們拉著我倆的手,走有二里地才把我倆的手鬆開說到:‘’你們現在年齡還小,等到長夠年齡,歡迎你們當兵,祖國需要你們保護"。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電影出現以後,緊接著是家家戶戶安上了小喇叭,為了表示對喇叭的厚愛,讀 四年級的我,還在喇叭旁寫了五個大紅字 :‘’宇宙傳紅波"。隊里人白天干了一天活不知疲憊,夜裡經常有人彈鋼琴,有人拉二絃、有人拉板胡、拉著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年來來到了。還經常跑到四里以外的呂屯村看八大樣板戲,看到深更半夜才回來。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小時候我是個娃子王。那時的娃子王並不是領著小夥伴們打架玩耍,而是和大 人們一樣吃著粗茶淡飯,幹著力所能及的 事。我曾封自己為司令,封別人副司令、副官、參謀長、警衛員等等。星期天或假期,我領著好幾十個夥伴上山拾柴,每人 捆好柴火後,背到嶺頭排好隊,有我的一聲令下,幾十個小夥伴順著竄坡往下拉,人柴隨著坡勢轉,彎如一條扭軀的長龍,弄得塵土飛揚。看著一天比一天高的柴火垛,夥伴們一個個心中自豪,忘記了翻山越嶺,坡陡路滑的種種艱辛。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生產隊除了過春節,一年最沸騰的時 刻就是刨紅薯。生產隊把刨出來的紅薯,按生產隊有多少戶拾成多少堆進行抓鬮。開始抓鬮了,開始抓鬮了,人們歡呼著奔走相告。抓到鬮後,這個說我抓了一號,那個說我抓了四十號。上了秤,大人氣大 的能擔一百五到二百斤。我用鉤擔挑著二 個小藍,一次只能挑幾十斤。填飽肚子有了盼頭,人們不覺得累。

人們心情最低落 的時候就是過躍進年。大年初二人們最不 願聽到的一聲沒能奪過,隊長喊道:‘’吃了清早飯上陰坡修大渠嘍"。人們邁著沉重的腳步,打不起精神來。到地後,人們雖然沒有痛失腮邊淚,沒年沒節,讓人身在蓸營心在漢,憑工分吃飯又能奈何了誰!

記得七十年代初,十幾歲的我和一個 姓葛的夥伴到前坡拾柴火,聽見大路上有打竹板說快書的聲音,我倆抬頭一看,是從車村方向下來的部隊。部隊軍容整齊,打著竹板說的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和姓葛的夥伴懷著嚮往的心情,從一里多高的山頭上喊叫著向解放軍學習,向解放軍致敬,一直朝山下奔去。到了部隊跟前,他們拉著我倆的手,走有二里地才把我倆的手鬆開說到:‘’你們現在年齡還小,等到長夠年齡,歡迎你們當兵,祖國需要你們保護"。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六七十年代,當兵是一項無限光榮的事,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崇敬。當了三年兵媳婦娃子要不清,是對那時當兵者的真實寫照。一驗上兵,就有人主動提親說媒,走時胸戴大紅花,大隊組織人們排著長隊敲鑼打鼓歡送到公社。定了婚的女人,有的送到縣城,有的甚至送到洛陽。

六七十年代,最難忘的就是毛主席提出的:‘’移風易俗"。移風易俗的大力實施, 減輕了人們的巨大負擔,使人們受到了巨 大的恩惠。婚姻減辦並沒有削弱男女愛情 ,相比而言:比今朝大操大辦夫妻能相伴一生不移不棄的比例還要大。如今的人們在有錢的前提下自由,金錢成了人的命脈 ,多少人被拉的渾身沒皮,為失去的移風 易俗而痛惜不已!

金錢社會人們變的更加現實了,女人怕嫁給兵哥哥受常年分離之苦,崇愛軍人沒有過去那樣強烈了。軍人心中既有國情也有親情,哪個英雄寧願一生孤單。高科院士是在重金賞賜下,才為國家研究出尖端高科技的。現在家家一臺戲,城樓相鄰人不識,缺少了鄉音鄉情。社會在前進是不可否認的,人類不都是從原始進化而來的,吸取過去的長處避其短,今天的人們如果多了些改革開放前那種清廉作風和吃苦耐勞的精氣神,多了些過去那種好的風俗習慣,人與人不更加和諧?祖國不更上一層樓?更加繁榮富強嗎?


"

我生於五十年代末,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從改革開放前經過。飽嘗了改革開放前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後的生活相比較,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評價兩個不同時代:‘’改革開放前人們靠的是精神支柱,改革開放後人們靠的是金錢支柱"。

我最早的記憶應該是六十年代初,有一星期天,叔父從木植街公社教學回來帶了一件娛樂工具,是一個墨色的圓盤盤又黑又亮,家裡人看見此東西不懂,叔父告訴家裡人它叫洋戲片。叔父從屋裡搬了一張桌子,把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在一根扁方形的黑棍棍控制下洋戲片開始旋轉,裡邊唱起了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第一次聽到如此動聽的洋戲片讓人舒服極了,輕飄飄如同走進極樂世界。年僅幾歲的我深感奧妙之處,奧妙那洋戲 片如此之薄,人的身軀那麼高大,不知道是怎麼進去歌唱的?

電影的第一次出現,也是六十年代。各大隊人員包括學生敲鑼打鼓打著五星紅旗,有的還一邊走一邊拉,到棗園大隊接電影。把電影接到呂屯大隊後,夜裡進行播放。當時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學生沒能看懂,聽大人們說:‘’放的電影叫《喬老爺坐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電影出現以後,緊接著是家家戶戶安上了小喇叭,為了表示對喇叭的厚愛,讀 四年級的我,還在喇叭旁寫了五個大紅字 :‘’宇宙傳紅波"。隊里人白天干了一天活不知疲憊,夜裡經常有人彈鋼琴,有人拉二絃、有人拉板胡、拉著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年來來到了。還經常跑到四里以外的呂屯村看八大樣板戲,看到深更半夜才回來。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小時候我是個娃子王。那時的娃子王並不是領著小夥伴們打架玩耍,而是和大 人們一樣吃著粗茶淡飯,幹著力所能及的 事。我曾封自己為司令,封別人副司令、副官、參謀長、警衛員等等。星期天或假期,我領著好幾十個夥伴上山拾柴,每人 捆好柴火後,背到嶺頭排好隊,有我的一聲令下,幾十個小夥伴順著竄坡往下拉,人柴隨著坡勢轉,彎如一條扭軀的長龍,弄得塵土飛揚。看著一天比一天高的柴火垛,夥伴們一個個心中自豪,忘記了翻山越嶺,坡陡路滑的種種艱辛。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生產隊除了過春節,一年最沸騰的時 刻就是刨紅薯。生產隊把刨出來的紅薯,按生產隊有多少戶拾成多少堆進行抓鬮。開始抓鬮了,開始抓鬮了,人們歡呼著奔走相告。抓到鬮後,這個說我抓了一號,那個說我抓了四十號。上了秤,大人氣大 的能擔一百五到二百斤。我用鉤擔挑著二 個小藍,一次只能挑幾十斤。填飽肚子有了盼頭,人們不覺得累。

人們心情最低落 的時候就是過躍進年。大年初二人們最不 願聽到的一聲沒能奪過,隊長喊道:‘’吃了清早飯上陰坡修大渠嘍"。人們邁著沉重的腳步,打不起精神來。到地後,人們雖然沒有痛失腮邊淚,沒年沒節,讓人身在蓸營心在漢,憑工分吃飯又能奈何了誰!

記得七十年代初,十幾歲的我和一個 姓葛的夥伴到前坡拾柴火,聽見大路上有打竹板說快書的聲音,我倆抬頭一看,是從車村方向下來的部隊。部隊軍容整齊,打著竹板說的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和姓葛的夥伴懷著嚮往的心情,從一里多高的山頭上喊叫著向解放軍學習,向解放軍致敬,一直朝山下奔去。到了部隊跟前,他們拉著我倆的手,走有二里地才把我倆的手鬆開說到:‘’你們現在年齡還小,等到長夠年齡,歡迎你們當兵,祖國需要你們保護"。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六七十年代,當兵是一項無限光榮的事,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崇敬。當了三年兵媳婦娃子要不清,是對那時當兵者的真實寫照。一驗上兵,就有人主動提親說媒,走時胸戴大紅花,大隊組織人們排著長隊敲鑼打鼓歡送到公社。定了婚的女人,有的送到縣城,有的甚至送到洛陽。

六七十年代,最難忘的就是毛主席提出的:‘’移風易俗"。移風易俗的大力實施, 減輕了人們的巨大負擔,使人們受到了巨 大的恩惠。婚姻減辦並沒有削弱男女愛情 ,相比而言:比今朝大操大辦夫妻能相伴一生不移不棄的比例還要大。如今的人們在有錢的前提下自由,金錢成了人的命脈 ,多少人被拉的渾身沒皮,為失去的移風 易俗而痛惜不已!

金錢社會人們變的更加現實了,女人怕嫁給兵哥哥受常年分離之苦,崇愛軍人沒有過去那樣強烈了。軍人心中既有國情也有親情,哪個英雄寧願一生孤單。高科院士是在重金賞賜下,才為國家研究出尖端高科技的。現在家家一臺戲,城樓相鄰人不識,缺少了鄉音鄉情。社會在前進是不可否認的,人類不都是從原始進化而來的,吸取過去的長處避其短,今天的人們如果多了些改革開放前那種清廉作風和吃苦耐勞的精氣神,多了些過去那種好的風俗習慣,人與人不更加和諧?祖國不更上一層樓?更加繁榮富強嗎?


王德風:記憶青少時


作者簡介:王德風,嵩縣三合村農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