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談怎樣進行偉大斗爭'

"


"


毛澤東談怎樣進行偉大斗爭


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政治報告《論新階段》的一部分,以下簡稱《地位》),反覆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領導一個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的鬥爭”,並根據抗日戰爭進入新階段的形勢和任務,從認識鬥爭的意義、凝聚鬥爭的力量、指導鬥爭的理論等方面,深刻闡述了怎樣進行偉大斗爭的若干重大問題。

重溫這篇經典著作,對於我們今天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仍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進行偉大斗爭

必須充分認識鬥爭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肩負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經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鍛鍊,黨逐漸成長為團結全國人民進行革命的中流砥柱。毛澤東在《地位》中開門見山地指出:“我們有一個光明的前途;我們必須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必須建設新中國,也一定能夠達到這些目的。”要求全黨同志必須站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高度,明確地知道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以更加自覺的精神狀態開展偉大斗爭,並認真地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完成黨的歷史使命。

提出黨在民族戰爭中處於何種地位的問題,與當時的抗戰局勢密切相關。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後,在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調整侵華策略,將主要力量用來打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則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中國抗戰從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內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

在這個情況下,共產黨員能否正確認識自己,堅持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是能否把抗戰引向勝利的關鍵所在。毛澤東在《地位》中鄭重指出:“對於我們,失敗主義是罪惡,爭取抗日勝利是責無旁貸的。”全黨同志要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深刻認識“只有為著保衛祖國而戰才能打敗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而“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

進行偉大斗爭

必須努力凝聚鬥爭的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團結抗日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國共兩黨遵循先賢古訓,摒棄前嫌,實現第二次合作。儘管如此,由於兩黨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所以他們提出的抗戰路線又是截然不同的。共產黨實行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國民黨則採取單純由政府和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道路決定命運,堅持哪條抗戰路線對最終成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毛澤東在《地位》中明確指出,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發動全民族的力量,這是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的“唯一無二的方針”。

無論是堅持全面抗戰路線,還是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關鍵在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吸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深刻闡述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指出:在抗日戰爭中,“一切必須服從抗日的利益”是確定的原則;同時,“必須保持加入統一戰線中的任何黨派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就是“容許各黨派互相聯合,又容許各黨派獨立存在”。如果沒有這樣的獨立性,黨就無法放手發動群眾,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凝聚整個中華民族對日作戰的戰鬥力。

為了更好地凝聚鬥爭的力量,毛澤東在《地位》中強調共產黨員要注意改進統戰工作,必須以大局為重,有“照顧全局,照顧多數及和同盟者一道工作的觀點”。他專門指出協商辦事的重要性,要求在一切有願意和我們合作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共產黨員必須“採取和他們一道商量問題和一道工作的態度”。毛澤東還指出團結黨外人才的重要性,要求黨員幹部“去掉孤傲習氣,善於和非黨幹部共事,真心誠意地幫助他們,用熱烈的同志的態度對待他們,把他們的積極性組織到抗日和建國的偉大事業中去,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實踐證明,統一戰線既是中國共產黨凝聚力量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自身又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偉大斗爭中不斷鞏固和發展。

進行偉大斗爭

必須創造指導鬥爭的理論

“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這句名言是毛澤東重視理論工作的生動寫照。毛澤東在《地位》中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強調不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

特別重要的是,他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認識,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

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在《地位》中號召全體黨員加強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他強調:“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瞭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在指導抗日戰爭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標誌著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使全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內容、領導權和發展前途等問題,有了明確而完整的認識,指導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偉大勝利。

在毛澤東看來,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場新的偉大斗爭,需要進行新的“結合”,創造新的理論。新中國成立不久,他就指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強調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以蘇為鑑”,進行第二次“結合”。這個認識對黨內同志產生了深刻影響。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我們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公眾號摘編自《新湘評論》2019年第13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