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楊 來源:北京青年報

毛主席稱王諍為軍隊通信開山鼻祖


1953年配發連排使用的701型步談機

毛主席稱王諍為軍隊通信開山鼻祖


戰士折收BC-1000型無線電話機天線杆

毛主席稱王諍為軍隊通信開山鼻祖


19兵團無線電話營一、二隊調往北京整訓

1946年,晉察冀軍區通信兵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創制出第一部超短波無線電話機;

晉察冀野戰軍創立我軍第一支無線電話隊;

在華北戰場和西北戰場上的數次戰鬥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無線電話通信;

軍委為汲取金門失利的教訓,加強大規模渡海登島作戰的通信聯絡,將全隊作為拳頭力量,整體調往華東。

無線電話成為人民軍隊的一種獨立通信手段,這種利用無線電直接通話方式的形成,在後來歷次作戰行動中,甚至對於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為軍隊通信兵的發展史留下了重要篇章。

毛主席 “這個電話好,美國人能造這東西,我看你們也能造”

1930年底,“霧滿龍崗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在江西中央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全殲了國民黨軍的張輝瓚師。這一仗,領袖毛澤東和一個張輝瓚師的小戰士結下了不解之緣。

紅軍戰鬥中繳獲了“半部無線電臺”,說半部是因為電臺只有收信機完好,而發信機已經被砸壞不能用了。部隊還俘虜了負責電臺的報務員,其中有個小夥子叫王諍。有了電臺,又有了會用電臺的人,這對紅軍來說太重要了。毛澤東馬上接見了王諍等幾位電臺人員。從此,人民軍隊有了自己的無線電通信。後來,毛澤東稱王諍為軍隊通信的開山鼻祖。

1944年夏天,王諍已經是通信兵最高領導機構軍委三局的局長了。那時,來延安進行空中作戰氣象保障網談判的美軍攜帶有先進的通信裝備,王諍想“走後門”弄些來“參觀”,然後再偷偷還回去。他找到思想進步、來延安參加抗日的燕京大學電學專家、英國人林邁可,林邁可利用私人關係,又去找了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借”了不少寶貝。東西一拿來,王諍馬上就看出有兩部是超短波無線電話機,試著開機,果然好用。當即送往在棗園的毛主席和王家坪的朱總司令,兩人進行了聯機。毛主席一邊走一邊和朱總司令通話:“看來美國人的洋東西還是很不錯的,可以洋為中用嘛!”毛主席放下機器就對王諍局長說:“這個電話好,可以不用電線,美國人能造這東西,我看你們也能造,你們不是已經造出不少發電報的電臺了嗎?現在就交給你們三局一個新的任務,製造我們自己的無線電話機!”

送還美軍機器後,王諍局長馬上就佈置有關人員開始研製。當時軍隊中雖然早已經有了電臺,但只能發電報。在抗日戰爭已進入大反攻階段,軍委三局的工作極其繁忙,雖然一度做出了樣機,但都沒有成功。日本宣佈投降後,軍委三局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向各大解放區派遣得力幹部,王諍局長抓住這一時機,派遣精幹力量,到當時各方面基礎都比較好的晉察冀堅持研發無線電話機。派遣幹部中,有一個是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擔任機務員的年輕人,叫趙戈,雖然只有二十六七歲,卻有六七年的黨齡,思想好、技術精。王諍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鄭重地交代,要努力把無線電話機搞出來。

羅瑞卿 “這小東西還真挺複雜,難怪有這麼大作用”

1946年春,趙戈等五人抵達晉察冀軍區機關所在地——河北省張家口,被分配在晉察冀軍區通信聯絡分局的技術研究室,無線電話機的研製工作得以迅速展開。從日本鬼子手裡奪回來的張家口雖然物質條件比延安好,但也是百廢待興,主要的困難依舊是缺乏關鍵性的電子器件,比如真空管和用量很大的電池等。為了搞器材,甚至驚動了野戰軍的羅瑞卿政委。

有一次趙戈拿了介紹信跑到設在饒陽的晉察冀軍區外貿部,工作人員一看光電池就要1000節,真空管要十幾只,就說把倉庫裡的所有庫存搬出來也不夠,趙戈一急,就搶過賬本看。這下闖了禍,人家找羅瑞卿告狀,說通信分局的人“搶”了軍區外貿部。羅政委把趙戈叫到辦公室詢問,趙戈壯著膽子拿出美製真空管“3Q5”說明緣由,羅政委接過一隻“3Q5”,對著陽光細細地看著,“這小東西還真挺複雜,難怪有這麼大作用,這麼寶貝”。

1947年春,終於生產出12部無線電話機。起初就想把機器命名為“3Q5型”,可又不想用美國造的“洋貨”名,趙戈提出把“Q”去掉,叫“35”型,修配廠的同志說這是我們晉察冀生產的,應該加上“邊區造”,就這樣機器有了“邊區造35型”的命名。根據分局的指示,趙戈他們拉上參加無線電話機試驗的一個班,帶好12部機器,外加一部從晉察冀新華廣播電臺搞來的日式94型電臺等全部家當,直奔在河北滿城縣塬臺村的晉察冀野戰軍司令部。

耿飈 “好,聲音比有線電話還清楚”

在野戰軍司令部,耿飈參謀長放下繁忙的軍機要務,要親自聽趙戈他們彙報。當講到軍委三局首長親自交代任務時,耿參謀長插話說:“你們王諍局長我認識,他可是紅軍通信兵第一人呢!搞無線電話這件事有遠見!”他當即向在場的野戰軍司令部通信科曠泉吉科長指示:“明天我到現場,試驗給我聽聽。”

試驗現場是3公里左右的丘陵地,耿飈摘下風帽,戴上耳機,對著機箱上的送話器講了很多話,還詢問對方有多遠。耿飈摘下耳機高興地說:“好,聲音比有線電話還清楚。”他略作沉思,就對曠科長說:“你馬上以野司的名義起草一份電報,發各縱隊,選調一批年輕、有文化、有戰鬥經驗的戰士來學習訓練無線電話,你們看60個人怎麼樣?”接著,像是下達指示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就叫晉察冀野戰軍司令部無線電話隊吧!”耿飈又對趙戈說:“我們這個電話隊的隊長就是你啦!”他臨走時又特意叮囑:“人調齊了向我報告,我要來講話!”

三天後,剛剛進入電話隊的劉文達被任命為一排長。另一個排長叫陳玉俠。戰士們陸續到齊後,編成了12個無線電話臺,每排編六個臺,各配備一部機器,那部日式機器放在隊部作機動用。

不久,耿飈參謀長在電話隊成立典禮上宣佈:“今天是我們晉察冀野戰軍司令部無線電話隊成立的日子,你們是我軍有史以來的第一支無線電話隊!”

曾思玉 對著無線話筒大喊“開炮!”

1947年秋,晉察冀野戰軍遵照軍委的指示,決心在平漢路、保定以北地區發起攻勢作戰。部隊先期採取圍攻徐水城,尋機殲滅敵援軍的圍城打援戰法,但因敵方援軍隊形密集,雙方形成膠著狀態。

為打破僵局,野司決定誘敵援軍西進,在運動中殲敵。結果,坐鎮北平的蔣介石錯誤判斷我軍兵力不足已陷被動,急令駐石家莊的第三軍等北上保定,企圖南北夾擊消滅我軍於保定以北地區。野戰軍指揮員在西進途中獲悉這一敵情變化,將計就計,主力隱蔽南移,出敵不意在運動中計劃殲敵第三軍於保定以南地區,著名的清風店戰役就此展開。

無線電話隊原本跟隨野司機關從徐水地區向西行進,途中趙戈隊長突然接到命令,部隊要調頭向南,一晝夜要急行軍100多公里,並在行進中做好戰鬥準備。時任野司通信科長的張凱決定:由趙隊長帶電話隊二排以及一排的兩個臺,用於主力4縱和所屬10旅以及野司對炮兵旅、炮兵陣地、炮兵觀察所的指揮;劉文達排長帶一排四個臺用於4縱12旅。

電話隊的全體官兵做到了一晝夜負重奔襲100公里不掉隊,終於和作戰部隊一起,趕到了群眾基礎較好的清風店地區。而敵第三軍一晝夜只前行了不到90華里,剛好進至我軍預計的戰場。由於4縱等主攻部隊和野司炮兵旅加強了無線電話聯通,在部隊快速調動中,對上對下的通信聯絡保持了順暢。無線電話對部隊在運動中調整部署、佔領陣地、發起攻擊起到了關鍵作用。敵核心陣地很快被我4縱突破,敵第三軍軍部和其主力退守在幾個孤立的村莊裡。

計劃開始全面總攻了,可擔任主攻的4縱和野司炮旅的有線電話不是被敵人飛機和炮火炸斷,就是被我軍攻擊部隊在行進中誤弄斷,4縱曾思玉司令員很著急。趙戈隊長當即調整力量,派人迅速趕往炮指,並很快聯通了與炮旅鍾旅長的無線電話。曾司令對著無線電話的話筒大聲說:“開炮!”隨著鍾旅長的一連串口令,敵人龜縮的那幾個村莊馬上就被我軍強大的炮火覆蓋了,敵人四下奔逃,頃刻間土崩瓦解。

清風店戰役我軍取得了完勝,這也是無線電話隊成立以後經歷的第一次大勝仗。這一仗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關鍵作用。戰役剛結束,中央軍委就給晉察冀野戰軍發了賀電。今天的西柏坡紀念館裡,還有朱德總司令在清風店戰役結束時即興寫的詩作《賀晉察冀軍區殲蔣第三軍》。

沿革

1946年夏,晉察冀軍區通信聯絡分局試製成功四部無線電話機,即組成一個12人的試驗班,班長齊漢傑。由趙戈帶隊前往大同、集寧戰役前線進行作戰試驗。

1947年5月,晉察冀野戰軍司令部在河北滿城縣塬臺村成立了我軍第一支無線電話隊,隊長趙戈,編制為連級單位,員額60人。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原晉察冀野戰軍,改稱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原野司無線電話隊改稱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無線電話隊。

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統一編制和番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所轄三個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64、65軍。兵團無線電話隊擴編為三個隊(均為連級),編入各軍序列,劉文達、齊漢傑、王宗貴分別任隊長。

1949年10月,各軍無線電話隊歸建整編,由兩個隊編成軍委無線電話營,趙戈任營長。1950年5月進北京整訓換裝後奉命南下,6月在福州轉隸第10兵團兼福建軍區,擬運用於大規模渡海登島作戰。

1950年8月以該營為基礎,擴編為華東軍區司令部第三通信團,下轄無線電話營和無線報話營各一個。進入常規戰備和訓練。

原理

無線電話機是利用無線電波傳遞話音信息的通信設備。相對於有線電話機,它兼具無線電報機動性好和有線電話便捷高效的雙重優點。

早期的步談機、報話機和現代的對講機、手機等都屬於無線電話機。當今科學飛速進步,機器性能特徵更加突出,如供部隊在行軍中通話的就叫“步談機”,專為運動中通話設計的手持機就叫“手機”或“移動電話”等,也就不再籠統地稱無線電話機了。

無線電話機與無線電報機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當時都是非數字的模擬體制。整機由發信機和收信機組成;一般情況下,發信機為了能將300-3000赫茲帶寬的話音(又叫音頻)發射出去,就必須提高其頻率,用電子振盪器產生數十(短波)或數百(超短波)兆赫茲信號(又叫“射頻”)作為載頻或叫載波,把頻率不夠高很難發射的音頻“載”上,這個過程叫調製,也分為調幅和調頻,然後進行放大再通過天線發射出去。

收信機的作用於上相反,從天線接收到電波後,用檢波或叫解調,把搭在載頻之上的音頻“卸”下來,再經過放大就可以用耳機聽到發話方的話音了。由於耗電和收發信機共用部分部件的原因,使收與發不能同時進行,技術上稱為“單工”。現代的許多對講機仍採用單工方式。

本版文並供圖/榕楊

作者簡介:

榕楊,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通信部隊任職多年,在軍內外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章2000餘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