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脫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扶貧史上的奇蹟,奧祕何在?

日前,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引領新中國飛躍發展——馬克思反貧困思想與習近平脫貧攻堅論述”為主題的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壇在滬舉行。

與會者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的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把精準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並作出重大部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

中國的脫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扶貧史上的奇蹟,奧祕何在?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圍繞中國扶貧開發的歷史和經驗作了主題報告。他指出,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貧困問題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步伐,不斷出現又在不斷加以解決的過程當中。當今世界,貧困問題依然是世界性的難題,消除貧困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世界上的貧困表現為多種形式,而且原因紛繁複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從中國國情出發,始終致力於減貧脫貧,消除貧困問題和貧困現象,客觀地說,這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取得的成果是舉世公認的。

李忠傑認為,中國扶貧開發的特點和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始終把減貧扶貧作為重大任務來抓。二是從根本上端正路線方針,通過經濟發展消除貧困。三是將救濟式扶貧發展為開發式扶貧,走出一條中國式扶貧道路。這是中國扶貧經驗當中最實際最突出的一條,全世界很多地方扶貧多采用救濟式扶貧方式,發錢、發物資,但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幫助農民發展各種產業,使他們富裕起來。四是加強對口援助扶貧,實行東西互助和部門幫扶,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五是發揮舉國體制的作用,運用多種政策開展扶貧,這也是中國特色。他強調要把握好社會發展的動力與平衡力。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動力,沒有動力就不會前進;但是同時又需要平衡,沒有平衡就會亂套。落實到扶貧上面,就要辯證看待貧困問題,既要逐步縮小差距、減少貧困,也要客觀認識到,幾乎在任何一個國家相對貧困永遠是會有的,縮小差距不是限制人們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扶貧要打好攻堅戰,更要打好持久戰,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各項政策調整好,使之成為長效政策。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方世南教授認為,要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來看脫貧攻堅戰的整體性問題。脫貧攻堅不僅僅與經濟建設有關,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也緊密相關。不能把貧困地區老百姓看作低人一等,更不能把扶貧視為“恩賜”。要多考慮人的因素,加強貧困地區的教育和文化建設,絕對不能富了口袋、窮了腦袋。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扶貧全過程,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品。不能只解決表面貧困問題,卻讓生活質量成了問題,這不是人民群眾嚮往的美好生活。脫貧攻堅戰的最終目的就是走向“五位一體”的整體文明,即要使貧困地區走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和諧協調的整體性文明。

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章忠民教授表示,要將脫貧問題放在新中國70年發展的實踐邏輯當中來理解。解決貧困問題涉及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問題。我們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如果貧困問題沒有辦法解決的話,共產黨人就沒有辦法向老百姓交代。脫貧攻堅戰已經初步取得成果,創造了人類扶貧史上的奇蹟。中國的脫貧攻堅給世界各國樹立了榜樣,也增強了世界人民對共產主義、馬克思所倡導的人的自由而又全面發展以及自由人聯合體的認知。從這個意義上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僅具有中國意義,也具有世界意義。

本次論壇由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雜誌編輯部與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來自南京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等長三角地區財經類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及國內部分高校、科研機構的數十位專家學者與會。

(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文內圖:王珍 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