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為了將來輸送中國幹部赴蘇俄學習,維經斯基於同年秋,在上海創辦了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鬆任祕書的外國語學社。維經斯基夫婦教俄語,李達教日語,李漢俊教法語,李震瀛教英語。學生多時達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柯慶施、李啟漢、任弼時、蕭勁光、汪壽華、王一飛等。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在維經斯基指導下,楊明齋還在上海設立了由黨組織領導的華俄通訊社,報道翻譯了關於蘇俄和共產國際的許多消息;同時將中國的重要消息用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建黨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陳獨秀、李漢俊等堅決主張加緊工作,建立共產黨。9月,上海黨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在全國建立共產黨問題。會後,上海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幫助各地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成了中共的發起組織和全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至1921年春,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在濟南、長沙、武漢等工人比較集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較好的城市,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為了將來輸送中國幹部赴蘇俄學習,維經斯基於同年秋,在上海創辦了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鬆任祕書的外國語學社。維經斯基夫婦教俄語,李達教日語,李漢俊教法語,李震瀛教英語。學生多時達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柯慶施、李啟漢、任弼時、蕭勁光、汪壽華、王一飛等。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在維經斯基指導下,楊明齋還在上海設立了由黨組織領導的華俄通訊社,報道翻譯了關於蘇俄和共產國際的許多消息;同時將中國的重要消息用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建黨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陳獨秀、李漢俊等堅決主張加緊工作,建立共產黨。9月,上海黨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在全國建立共產黨問題。會後,上海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幫助各地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成了中共的發起組織和全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至1921年春,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在濟南、長沙、武漢等工人比較集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較好的城市,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1921年,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人員合影(左二為維經斯基)。

1920年夏秋開始醞釀召開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共產黨。1921年2月,陳獨秀在廣州起草了一份中國共產黨黨章轉往上海。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921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有各地黨的早期組織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這個黨章。會後發表共同聲明,闡明瞭中共的奮鬥目標、綱領和工作原則,對於黨與工會、共青團、軍隊和文化團體的關係,也作了說明。這次重要會議,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作了準備。

1921年春,維經斯基奉調回國,擔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祕書。他在中國一年間的工作熱情與謙和作風,給中國同志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路過北京時,與李大釗、張國燾在北大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進行過幾次座談,涉及共產黨員的基本理念、黨的組織原則、共產國際以及俄國革命等方面的問題。維經斯基還建議李大釗,應將各地的共產主義者迅速組織起來,建立統一的共產黨,然後加入共產國際。

再度來華,促進國共合作

1923年11月,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再度來華,接替馬林擔任第二任駐中共代表,其使命是作張國燾的工作,勸說他支持國共合作。

11月中旬,維經斯基抵達北京後約見了張國燾,在俄華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斯列帕克家裡進行會談。他針對張國燾不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思想,反覆對張國燾進行了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他說,共產國際要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不是遇事聽命於國民黨,或成為國民黨的左翼,而是要支持和團結國民黨內的左派,反對國民黨中的不革命分子,推進國民革命,實現黨的目標。

維經斯基之所以首先談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的前任馬林提出的,且經共產國際批准的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在中共中央內部遇到以張國燾為代表的一些人的抵制,在1922年8月的中共西湖特別會議上,張國燾的態度尤其激烈。張國燾不願意同國民黨合作的觀點,在1923年6月間召開的中共三大上受到批評,並因此丟掉了中央執行委員的職務。

之後他離滬回京,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總幹事。但他畢竟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在黨內有一定的影響,打通他的思想,對於促成黨內接受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是有重要作用的。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為了將來輸送中國幹部赴蘇俄學習,維經斯基於同年秋,在上海創辦了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鬆任祕書的外國語學社。維經斯基夫婦教俄語,李達教日語,李漢俊教法語,李震瀛教英語。學生多時達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柯慶施、李啟漢、任弼時、蕭勁光、汪壽華、王一飛等。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在維經斯基指導下,楊明齋還在上海設立了由黨組織領導的華俄通訊社,報道翻譯了關於蘇俄和共產國際的許多消息;同時將中國的重要消息用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建黨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陳獨秀、李漢俊等堅決主張加緊工作,建立共產黨。9月,上海黨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在全國建立共產黨問題。會後,上海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幫助各地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成了中共的發起組織和全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至1921年春,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在濟南、長沙、武漢等工人比較集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較好的城市,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1921年,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人員合影(左二為維經斯基)。

1920年夏秋開始醞釀召開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共產黨。1921年2月,陳獨秀在廣州起草了一份中國共產黨黨章轉往上海。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921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有各地黨的早期組織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這個黨章。會後發表共同聲明,闡明瞭中共的奮鬥目標、綱領和工作原則,對於黨與工會、共青團、軍隊和文化團體的關係,也作了說明。這次重要會議,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作了準備。

1921年春,維經斯基奉調回國,擔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祕書。他在中國一年間的工作熱情與謙和作風,給中國同志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路過北京時,與李大釗、張國燾在北大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進行過幾次座談,涉及共產黨員的基本理念、黨的組織原則、共產國際以及俄國革命等方面的問題。維經斯基還建議李大釗,應將各地的共產主義者迅速組織起來,建立統一的共產黨,然後加入共產國際。

再度來華,促進國共合作

1923年11月,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再度來華,接替馬林擔任第二任駐中共代表,其使命是作張國燾的工作,勸說他支持國共合作。

11月中旬,維經斯基抵達北京後約見了張國燾,在俄華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斯列帕克家裡進行會談。他針對張國燾不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思想,反覆對張國燾進行了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他說,共產國際要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不是遇事聽命於國民黨,或成為國民黨的左翼,而是要支持和團結國民黨內的左派,反對國民黨中的不革命分子,推進國民革命,實現黨的目標。

維經斯基之所以首先談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的前任馬林提出的,且經共產國際批准的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在中共中央內部遇到以張國燾為代表的一些人的抵制,在1922年8月的中共西湖特別會議上,張國燾的態度尤其激烈。張國燾不願意同國民黨合作的觀點,在1923年6月間召開的中共三大上受到批評,並因此丟掉了中央執行委員的職務。

之後他離滬回京,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總幹事。但他畢竟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在黨內有一定的影響,打通他的思想,對於促成黨內接受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是有重要作用的。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

共產國際之所以派維經斯基來華,有兩個原因。一是馬林的“黨內合作”方針受阻,特別是受到張國燾的強烈反對,多次發生當面爭吵,關係很緊張。如果馬林再在中國工作下去會遇到許多困難,需要換人;二是維經斯基1920年—1921年春在華幫助籌建中共時,與張國燾有許多接觸,關係融洽,互有好感,算是老朋友。而且,1923年10月24日,維經斯基還以好友的身份和語氣,從海參崴寫了一封長信,勸他轉變態度,支持國共實行“黨內合作”。張國燾心懷感激地回了信。所以,在馬林工作受阻時,共產國際便派維經斯基再次來華,以他當年在華工作的威望,推動國共合作。

維經斯基與張國燾談話後,張表示同意維的意見,贊成國共合作,但表示對一些問題尚需再加考慮。1923年11月下旬,維經斯基抵達上海會見陳獨秀,傳達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特別是“黨內合作”的意見,做陳獨秀的工作。因為陳對“黨內合作”也有不少疑慮,曾表示過反對這種合作方式。經過多次交談勸說,陳獨秀接受了維經斯基的觀點,願意積極推進國共合作。於是1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三屆一中全會召開,決定凡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一併加入”。維經斯基參加大會,並宣講國共合作思想和意義。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維經斯基圓滿完成了任務,於12月下旬回蘇聯。1924年1月4日,留在中國的鮑羅廷寫信向維經斯基報告說,改組國民黨的工作已經開始,國共合作形勢良好。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有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維經斯基在遠東局聞知,異常高興。他的第二次不足一個月的中國之行,終有成果。

三度來華,主張實行右傾策略

1924年春,維經斯基作為共產國際代表,第三次來中國工作。5月10日至15日,他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指導大會對許多問題作出正確決議,如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正確處理同國民黨左、右兩派關係等,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

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北方區委,專門負責華北和東北地區黨的工作,李大釗任書記,譚平山任副書記。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成立的中央派出機構。維經斯基是一個組織觀念很強的人,他12月19日寫信給共產國際執委會,對此事專門作了報告。他說,這個局成立後工作完成得不錯。

1924年末,在中國革命、國共合作等具體問題上,出現了鮑羅廷、瞿秋白為一方,與陳獨秀、蔡和森為另一方之間的激烈爭論。維經斯基對於這一衝突的解決,起到了重要的調解作用。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維經斯基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在第一天的會議上,作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的報告,介紹各國共運經驗,並對中國黨的工作提出意見,寄予厚望。他的報告激情洋溢,氣勢磅礴,受到代表們的熱烈歡迎。維經斯基還對大會進行了指導,幫助會議在加強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以及宣傳、組織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決議。但會議忽視了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

2月,維經斯基寫成《中國革命的趨勢與國民黨》一文,全面表達他對當時國共合作中許多問題的看法。他主張中共應該向國民黨左派作某些讓步,聯合國民黨左派,通過掌握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孤立右派,最終使右派從國民黨中分裂出去。這樣,就可以使國民黨的綱領和政策左傾,實現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為了實現這一幻想出來的藍圖,維經斯基還主張,共產黨人應該放棄在國民黨決策機構中的職位,以換取國民黨內左派同右派鬥爭的策略。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為了將來輸送中國幹部赴蘇俄學習,維經斯基於同年秋,在上海創辦了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鬆任祕書的外國語學社。維經斯基夫婦教俄語,李達教日語,李漢俊教法語,李震瀛教英語。學生多時達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柯慶施、李啟漢、任弼時、蕭勁光、汪壽華、王一飛等。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在維經斯基指導下,楊明齋還在上海設立了由黨組織領導的華俄通訊社,報道翻譯了關於蘇俄和共產國際的許多消息;同時將中國的重要消息用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建黨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陳獨秀、李漢俊等堅決主張加緊工作,建立共產黨。9月,上海黨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在全國建立共產黨問題。會後,上海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幫助各地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成了中共的發起組織和全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至1921年春,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在濟南、長沙、武漢等工人比較集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較好的城市,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1921年,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人員合影(左二為維經斯基)。

1920年夏秋開始醞釀召開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共產黨。1921年2月,陳獨秀在廣州起草了一份中國共產黨黨章轉往上海。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921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有各地黨的早期組織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這個黨章。會後發表共同聲明,闡明瞭中共的奮鬥目標、綱領和工作原則,對於黨與工會、共青團、軍隊和文化團體的關係,也作了說明。這次重要會議,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作了準備。

1921年春,維經斯基奉調回國,擔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祕書。他在中國一年間的工作熱情與謙和作風,給中國同志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路過北京時,與李大釗、張國燾在北大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進行過幾次座談,涉及共產黨員的基本理念、黨的組織原則、共產國際以及俄國革命等方面的問題。維經斯基還建議李大釗,應將各地的共產主義者迅速組織起來,建立統一的共產黨,然後加入共產國際。

再度來華,促進國共合作

1923年11月,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再度來華,接替馬林擔任第二任駐中共代表,其使命是作張國燾的工作,勸說他支持國共合作。

11月中旬,維經斯基抵達北京後約見了張國燾,在俄華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斯列帕克家裡進行會談。他針對張國燾不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思想,反覆對張國燾進行了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他說,共產國際要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不是遇事聽命於國民黨,或成為國民黨的左翼,而是要支持和團結國民黨內的左派,反對國民黨中的不革命分子,推進國民革命,實現黨的目標。

維經斯基之所以首先談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的前任馬林提出的,且經共產國際批准的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在中共中央內部遇到以張國燾為代表的一些人的抵制,在1922年8月的中共西湖特別會議上,張國燾的態度尤其激烈。張國燾不願意同國民黨合作的觀點,在1923年6月間召開的中共三大上受到批評,並因此丟掉了中央執行委員的職務。

之後他離滬回京,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總幹事。但他畢竟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在黨內有一定的影響,打通他的思想,對於促成黨內接受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是有重要作用的。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

共產國際之所以派維經斯基來華,有兩個原因。一是馬林的“黨內合作”方針受阻,特別是受到張國燾的強烈反對,多次發生當面爭吵,關係很緊張。如果馬林再在中國工作下去會遇到許多困難,需要換人;二是維經斯基1920年—1921年春在華幫助籌建中共時,與張國燾有許多接觸,關係融洽,互有好感,算是老朋友。而且,1923年10月24日,維經斯基還以好友的身份和語氣,從海參崴寫了一封長信,勸他轉變態度,支持國共實行“黨內合作”。張國燾心懷感激地回了信。所以,在馬林工作受阻時,共產國際便派維經斯基再次來華,以他當年在華工作的威望,推動國共合作。

維經斯基與張國燾談話後,張表示同意維的意見,贊成國共合作,但表示對一些問題尚需再加考慮。1923年11月下旬,維經斯基抵達上海會見陳獨秀,傳達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特別是“黨內合作”的意見,做陳獨秀的工作。因為陳對“黨內合作”也有不少疑慮,曾表示過反對這種合作方式。經過多次交談勸說,陳獨秀接受了維經斯基的觀點,願意積極推進國共合作。於是1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三屆一中全會召開,決定凡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一併加入”。維經斯基參加大會,並宣講國共合作思想和意義。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維經斯基圓滿完成了任務,於12月下旬回蘇聯。1924年1月4日,留在中國的鮑羅廷寫信向維經斯基報告說,改組國民黨的工作已經開始,國共合作形勢良好。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有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維經斯基在遠東局聞知,異常高興。他的第二次不足一個月的中國之行,終有成果。

三度來華,主張實行右傾策略

1924年春,維經斯基作為共產國際代表,第三次來中國工作。5月10日至15日,他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指導大會對許多問題作出正確決議,如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正確處理同國民黨左、右兩派關係等,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

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北方區委,專門負責華北和東北地區黨的工作,李大釗任書記,譚平山任副書記。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成立的中央派出機構。維經斯基是一個組織觀念很強的人,他12月19日寫信給共產國際執委會,對此事專門作了報告。他說,這個局成立後工作完成得不錯。

1924年末,在中國革命、國共合作等具體問題上,出現了鮑羅廷、瞿秋白為一方,與陳獨秀、蔡和森為另一方之間的激烈爭論。維經斯基對於這一衝突的解決,起到了重要的調解作用。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維經斯基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在第一天的會議上,作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的報告,介紹各國共運經驗,並對中國黨的工作提出意見,寄予厚望。他的報告激情洋溢,氣勢磅礴,受到代表們的熱烈歡迎。維經斯基還對大會進行了指導,幫助會議在加強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以及宣傳、組織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決議。但會議忽視了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

2月,維經斯基寫成《中國革命的趨勢與國民黨》一文,全面表達他對當時國共合作中許多問題的看法。他主張中共應該向國民黨左派作某些讓步,聯合國民黨左派,通過掌握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孤立右派,最終使右派從國民黨中分裂出去。這樣,就可以使國民黨的綱領和政策左傾,實現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為了實現這一幻想出來的藍圖,維經斯基還主張,共產黨人應該放棄在國民黨決策機構中的職位,以換取國民黨內左派同右派鬥爭的策略。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上海蘇聯領事館舊址。

1925年夏,戴季陶連續出版小冊子,公然反共。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張繼等人在北京西山開會,大肆進行反共和分裂統一戰線的活動。周恩來、陳延年等主張對西山會議派進行反擊,但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卻反對這樣做。他以維護統一戰線為由,極力主張向資產階級和國民黨右派讓步,以挽救革命。12月23日晚,維經斯基在上海邀請國民黨右派分子孫科、邵元衝、葉楚傖,到上海蘇聯領事館會談,表示團結友善願望。第二天,又在維經斯基促動下,陳獨秀、瞿秋白、張國燾作為中共代表,同孫科、葉楚傖、邵元衝在上海進行國共關係談判,達成包含妥協內容的7項協議。這就是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

12月,維經斯基登船回國前還找陳獨秀、張國燾、瞿秋白談話,要他們在即將召開的國民黨二大上,作出讓步。結果,在選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36名執委時,共產黨只佔了7名,蔣介石、胡漢民、孫科等右派分子則當選;在12名中央監察委員中,共產黨員只佔了1名,而且連被開除黨籍的反共先鋒戴季陶,也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這就為蔣介石奪取國民黨中央的領導權造成了有利條件。

1926年初,維經斯基奉調回國。但他依然關注中國革命,發表意見。5月6日,他發表了《中國形勢和帝國主義者的計劃》,再次否認蔣介石3月20日製造的中山艦事件的反革命政變性質。5月底,莫斯科得知國民黨5月15日至22日的二屆二中全會,通過限制和打擊中共的《整理黨務案》的消息,聯共(布)中央開會討論事態的發展。維經斯基向會議提出三點建議:設法與國民黨討論職務分工的可能性;身份已經公開的共產黨員可以從國民黨一切機構中撤出來;現在還不是兩黨分離的時候。這些建議為會議採納,要求中共委曲留在國民黨內,維護名存實亡的統一戰線。

四度來華,設立遠東局,以不圓滿的結局結束使命

1925年5月,維經斯基向共產國際執委會建議,應當設立共產國際遠東局,以便領導中、朝、日國家的黨和革命。當時,斯大林未置可否。(共產國際曾在俄國的伊爾庫茨克和海參崴設立過遠東局,1922年2月撤銷。)一年後的3月中山艦事件後,斯大林才表示可以在上海設立遠東局。共產國際責成熟悉中國情況的維經斯基牽頭籌備。

1926年5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整理黨務案》,迫使共產黨人全部退出國民黨中央黨部部長級職務,蔣介石壟斷了黨、政、軍、財大權。在這雲譎波詭的時刻,共產國際又派維經斯基於6月來華,一則在上海設立遠東局,一則糾正中共黨內因對蔣義憤而日漸明顯的退出國民黨傾向,指導中共中央的工作。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為了將來輸送中國幹部赴蘇俄學習,維經斯基於同年秋,在上海創辦了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鬆任祕書的外國語學社。維經斯基夫婦教俄語,李達教日語,李漢俊教法語,李震瀛教英語。學生多時達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柯慶施、李啟漢、任弼時、蕭勁光、汪壽華、王一飛等。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在維經斯基指導下,楊明齋還在上海設立了由黨組織領導的華俄通訊社,報道翻譯了關於蘇俄和共產國際的許多消息;同時將中國的重要消息用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建黨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陳獨秀、李漢俊等堅決主張加緊工作,建立共產黨。9月,上海黨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在全國建立共產黨問題。會後,上海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幫助各地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成了中共的發起組織和全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至1921年春,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在濟南、長沙、武漢等工人比較集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較好的城市,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1921年,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人員合影(左二為維經斯基)。

1920年夏秋開始醞釀召開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共產黨。1921年2月,陳獨秀在廣州起草了一份中國共產黨黨章轉往上海。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921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有各地黨的早期組織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這個黨章。會後發表共同聲明,闡明瞭中共的奮鬥目標、綱領和工作原則,對於黨與工會、共青團、軍隊和文化團體的關係,也作了說明。這次重要會議,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作了準備。

1921年春,維經斯基奉調回國,擔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祕書。他在中國一年間的工作熱情與謙和作風,給中國同志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路過北京時,與李大釗、張國燾在北大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進行過幾次座談,涉及共產黨員的基本理念、黨的組織原則、共產國際以及俄國革命等方面的問題。維經斯基還建議李大釗,應將各地的共產主義者迅速組織起來,建立統一的共產黨,然後加入共產國際。

再度來華,促進國共合作

1923年11月,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再度來華,接替馬林擔任第二任駐中共代表,其使命是作張國燾的工作,勸說他支持國共合作。

11月中旬,維經斯基抵達北京後約見了張國燾,在俄華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斯列帕克家裡進行會談。他針對張國燾不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思想,反覆對張國燾進行了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他說,共產國際要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不是遇事聽命於國民黨,或成為國民黨的左翼,而是要支持和團結國民黨內的左派,反對國民黨中的不革命分子,推進國民革命,實現黨的目標。

維經斯基之所以首先談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的前任馬林提出的,且經共產國際批准的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在中共中央內部遇到以張國燾為代表的一些人的抵制,在1922年8月的中共西湖特別會議上,張國燾的態度尤其激烈。張國燾不願意同國民黨合作的觀點,在1923年6月間召開的中共三大上受到批評,並因此丟掉了中央執行委員的職務。

之後他離滬回京,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總幹事。但他畢竟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在黨內有一定的影響,打通他的思想,對於促成黨內接受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是有重要作用的。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

共產國際之所以派維經斯基來華,有兩個原因。一是馬林的“黨內合作”方針受阻,特別是受到張國燾的強烈反對,多次發生當面爭吵,關係很緊張。如果馬林再在中國工作下去會遇到許多困難,需要換人;二是維經斯基1920年—1921年春在華幫助籌建中共時,與張國燾有許多接觸,關係融洽,互有好感,算是老朋友。而且,1923年10月24日,維經斯基還以好友的身份和語氣,從海參崴寫了一封長信,勸他轉變態度,支持國共實行“黨內合作”。張國燾心懷感激地回了信。所以,在馬林工作受阻時,共產國際便派維經斯基再次來華,以他當年在華工作的威望,推動國共合作。

維經斯基與張國燾談話後,張表示同意維的意見,贊成國共合作,但表示對一些問題尚需再加考慮。1923年11月下旬,維經斯基抵達上海會見陳獨秀,傳達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特別是“黨內合作”的意見,做陳獨秀的工作。因為陳對“黨內合作”也有不少疑慮,曾表示過反對這種合作方式。經過多次交談勸說,陳獨秀接受了維經斯基的觀點,願意積極推進國共合作。於是1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三屆一中全會召開,決定凡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一併加入”。維經斯基參加大會,並宣講國共合作思想和意義。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維經斯基圓滿完成了任務,於12月下旬回蘇聯。1924年1月4日,留在中國的鮑羅廷寫信向維經斯基報告說,改組國民黨的工作已經開始,國共合作形勢良好。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有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維經斯基在遠東局聞知,異常高興。他的第二次不足一個月的中國之行,終有成果。

三度來華,主張實行右傾策略

1924年春,維經斯基作為共產國際代表,第三次來中國工作。5月10日至15日,他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指導大會對許多問題作出正確決議,如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正確處理同國民黨左、右兩派關係等,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

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北方區委,專門負責華北和東北地區黨的工作,李大釗任書記,譚平山任副書記。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成立的中央派出機構。維經斯基是一個組織觀念很強的人,他12月19日寫信給共產國際執委會,對此事專門作了報告。他說,這個局成立後工作完成得不錯。

1924年末,在中國革命、國共合作等具體問題上,出現了鮑羅廷、瞿秋白為一方,與陳獨秀、蔡和森為另一方之間的激烈爭論。維經斯基對於這一衝突的解決,起到了重要的調解作用。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維經斯基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在第一天的會議上,作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的報告,介紹各國共運經驗,並對中國黨的工作提出意見,寄予厚望。他的報告激情洋溢,氣勢磅礴,受到代表們的熱烈歡迎。維經斯基還對大會進行了指導,幫助會議在加強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以及宣傳、組織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決議。但會議忽視了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

2月,維經斯基寫成《中國革命的趨勢與國民黨》一文,全面表達他對當時國共合作中許多問題的看法。他主張中共應該向國民黨左派作某些讓步,聯合國民黨左派,通過掌握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孤立右派,最終使右派從國民黨中分裂出去。這樣,就可以使國民黨的綱領和政策左傾,實現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為了實現這一幻想出來的藍圖,維經斯基還主張,共產黨人應該放棄在國民黨決策機構中的職位,以換取國民黨內左派同右派鬥爭的策略。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上海蘇聯領事館舊址。

1925年夏,戴季陶連續出版小冊子,公然反共。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張繼等人在北京西山開會,大肆進行反共和分裂統一戰線的活動。周恩來、陳延年等主張對西山會議派進行反擊,但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卻反對這樣做。他以維護統一戰線為由,極力主張向資產階級和國民黨右派讓步,以挽救革命。12月23日晚,維經斯基在上海邀請國民黨右派分子孫科、邵元衝、葉楚傖,到上海蘇聯領事館會談,表示團結友善願望。第二天,又在維經斯基促動下,陳獨秀、瞿秋白、張國燾作為中共代表,同孫科、葉楚傖、邵元衝在上海進行國共關係談判,達成包含妥協內容的7項協議。這就是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

12月,維經斯基登船回國前還找陳獨秀、張國燾、瞿秋白談話,要他們在即將召開的國民黨二大上,作出讓步。結果,在選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36名執委時,共產黨只佔了7名,蔣介石、胡漢民、孫科等右派分子則當選;在12名中央監察委員中,共產黨員只佔了1名,而且連被開除黨籍的反共先鋒戴季陶,也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這就為蔣介石奪取國民黨中央的領導權造成了有利條件。

1926年初,維經斯基奉調回國。但他依然關注中國革命,發表意見。5月6日,他發表了《中國形勢和帝國主義者的計劃》,再次否認蔣介石3月20日製造的中山艦事件的反革命政變性質。5月底,莫斯科得知國民黨5月15日至22日的二屆二中全會,通過限制和打擊中共的《整理黨務案》的消息,聯共(布)中央開會討論事態的發展。維經斯基向會議提出三點建議:設法與國民黨討論職務分工的可能性;身份已經公開的共產黨員可以從國民黨一切機構中撤出來;現在還不是兩黨分離的時候。這些建議為會議採納,要求中共委曲留在國民黨內,維護名存實亡的統一戰線。

四度來華,設立遠東局,以不圓滿的結局結束使命

1925年5月,維經斯基向共產國際執委會建議,應當設立共產國際遠東局,以便領導中、朝、日國家的黨和革命。當時,斯大林未置可否。(共產國際曾在俄國的伊爾庫茨克和海參崴設立過遠東局,1922年2月撤銷。)一年後的3月中山艦事件後,斯大林才表示可以在上海設立遠東局。共產國際責成熟悉中國情況的維經斯基牽頭籌備。

1926年5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整理黨務案》,迫使共產黨人全部退出國民黨中央黨部部長級職務,蔣介石壟斷了黨、政、軍、財大權。在這雲譎波詭的時刻,共產國際又派維經斯基於6月來華,一則在上海設立遠東局,一則糾正中共黨內因對蔣義憤而日漸明顯的退出國民黨傾向,指導中共中央的工作。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在上海居住過的地方。

6月18日,遠東局正式在上海設立,由俄共代表團4人和中朝日三國各推薦的一名共產黨幹部組成,維經斯基任主席。中共參與其工作的代表是陳獨秀,副代表是彭述之和瞿秋白。6月19日,俄共駐華代表團決定,維經斯基作為共產國際執委會的代表,進入中共中央,參加日常工作。另一位俄共人員拉菲斯參加中共刊物《嚮導》(1922·9—1927·7·18)的編輯工作。

7月12日,根據維經斯基的提議,中共中央召開四屆三次執委擴大會議,討論是否退出國民黨問題,會上發生激烈爭論。陳獨秀、彭述之主張退出;瞿秋白及多數代表主張留在國民黨內。最後,會議接受了維經斯基代表共產國際提出的“應當留在國民黨內”的意見。會後,維經斯基和陳獨秀把主要精力放在維持已經變質的統一戰線方面,處處對蔣介石讓步。

7月28日,遠東局組成以維經斯基為團長的三人調查團。為配合這次行動,由瞿秋白、張國燾組成中共中央考察團,一起赴廣州調查國民政府高等顧問鮑羅廷在“三二0事件”後對蔣實行的“左”傾政策及國共關係,以制定新的對策。這兩個團與鮑羅廷、中共廣東區委的陳延年、周恩來舉行了多次聯席會議,9月上旬回到上海。最後,維經斯基形成了共產黨過於“拋頭露面”導致“三二0事件”的錯誤結論,主張對蔣實行妥協退讓政策。9月21日,中共中央與維經斯基舉行聯席會,討論目前形勢,決定對蔣介石遷就退讓。維經斯基認為,廣州的同志對蔣犯了嚴重的政策錯誤。9月22日,他向共產國際作了報告,建議撤回鮑羅廷(鮑不久也轉向右傾)。11月,維經斯基的意見被否決,共產國際反而重用並確定鮑羅廷為駐華的主要政治代表。12月之後,在遠東局工作的蘇共人員不斷寫信回國,批評維經斯基在領導方法和作風上的一些錯誤,並認為他應對中共的機會主義負責。維經斯基遭到多數人的反對。他多次給莫斯科寫信,要求允許他在中共五大之後回國彙報工作。

"

文/孫國林

維經斯基(1893—1953),亦譯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名查爾欣,中國名字伍廷康,筆名魏琴。生於俄國一個林業職員家庭,當過印刷工。1913年去美國謀生,加入美國社會黨。1918年回到蘇俄,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時期,從事地下工作,後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處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來華工作。1921年春回國後任遠東局祕書(負責人)。此後,1923年、1924年、1926年又三次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在華工作,是來華次數最多的人。1927年回國後,他離開共產國際,擔任全俄農業合作社中央園藝部副主席。1929年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35年夏,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53年病逝。生前寫了許多研究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問題的論著。

首次來華,幫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十分活躍,新思想在與封建文化的鬥爭中節節勝利,蘇俄十月革命的消息和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迅速傳播。

但當時共產國際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狀況並不很清楚。於是,派人來華瞭解中國思想和政治動向,試探與中國的進步組織建立聯繫,幫助他們建立共產黨。起初,這些工作由俄共中央的西伯利亞局(遠東局)遠東民族事務處(1919年夏在海參崴設立)代管。1920年春之前,由於蘇俄國內戰事頻繁,俄共代表同中國革命者的聯繫時斷時續,內戰平息後才逐步正常起來。1920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准,俄共派海參崴處27歲的維經斯基,率其妻庫茲涅佐娃、祕書馬邁耶夫和翻譯楊明齋(祖籍山東,俄籍華人,俄共黨員,海參崴華僑聯合會負責人)來華。他們的任務是瞭解中國社會政治情況,與中國進步組織取得聯繫,以及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登記表。

在北京,維經斯基通過兩個在北大教俄語的俄國教師,與李大釗等革命人士取得了聯繫,並舉行了多次座談。維經斯基向他們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情況及對外政策,這使李大釗等更加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他還同李大釗等在北大圖書館主任辦公室,討論了建黨問題,雙方都認為這是中國革命的當務之急。李大釗還建議並介紹維經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會見,討論建黨問題。

維經斯基欣然同意,攜工作組成員及翻譯楊明齋一行4人去上海。由李大釗介紹,他們途經濟南時做了短暫停留,會見了那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濟南學生運動骨幹王盡美(濟南省立一師學生)、鄧恩銘、王翔千(濟南省立一中學生)等人,向他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5月初,他們到達上海後,首先會見了陳獨秀。陳獨秀又介紹他們與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張東蓀等人進行座談。不久,張東蓀和戴季陶因不贊同維經斯基的觀點而退出座談。此間,維經斯基還與上海學生聯合會正副議長狄侃、程天放及東吳大學學生代表何世禎等人進行過座談,也因觀點差距太大,沒有收到成效。在交談中,維經斯基向他們講述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意義和俄國社會新貌,談了關於中國社會改造的意見,還介紹了共產國際和俄共的情況。

經過多次交談,維經斯基和陳獨秀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都認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應該儘快組建共產黨。

1920年7月,在維經斯基幫助下,陳獨秀在上海《新青年》編輯部創建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俞秀鬆、施存統、邵力子、周佛海(不久回日本)、陳公培(不久赴歐洲)、楊明齋、袁振英等人。會上討論擬定出了具有黨綱黨章內容的文件,推選陳獨秀為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擔負起與各地共產主義者聯繫,籌備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為了將來輸送中國幹部赴蘇俄學習,維經斯基於同年秋,在上海創辦了由楊明齋任校長、俞秀鬆任祕書的外國語學社。維經斯基夫婦教俄語,李達教日語,李漢俊教法語,李震瀛教英語。學生多時達五六十人,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彭述之、柯慶施、李啟漢、任弼時、蕭勁光、汪壽華、王一飛等。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在維經斯基指導下,楊明齋還在上海設立了由黨組織領導的華俄通訊社,報道翻譯了關於蘇俄和共產國際的許多消息;同時將中國的重要消息用俄文發往莫斯科。它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建黨工作起了積極作用。

1920年7月19日,維經斯基幫助陳獨秀在上海召開了建黨積極分子會議,陳獨秀、李漢俊等堅決主張加緊工作,建立共產黨。9月,上海黨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在全國建立共產黨問題。會後,上海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幫助各地建立黨的早期組織,成了中共的發起組織和全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0月,李大釗在維經斯基工作組成員馬邁耶夫的幫助下,成立了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至1921年春,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在濟南、長沙、武漢等工人比較集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較好的城市,都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1921年,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人員合影(左二為維經斯基)。

1920年夏秋開始醞釀召開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共產黨。1921年2月,陳獨秀在廣州起草了一份中國共產黨黨章轉往上海。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921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有各地黨的早期組織代表參加的會議,討論這個黨章。會後發表共同聲明,闡明瞭中共的奮鬥目標、綱領和工作原則,對於黨與工會、共青團、軍隊和文化團體的關係,也作了說明。這次重要會議,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作了準備。

1921年春,維經斯基奉調回國,擔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祕書。他在中國一年間的工作熱情與謙和作風,給中國同志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他路過北京時,與李大釗、張國燾在北大圖書館李大釗的辦公室,進行過幾次座談,涉及共產黨員的基本理念、黨的組織原則、共產國際以及俄國革命等方面的問題。維經斯基還建議李大釗,應將各地的共產主義者迅速組織起來,建立統一的共產黨,然後加入共產國際。

再度來華,促進國共合作

1923年11月,共產國際派維經斯基再度來華,接替馬林擔任第二任駐中共代表,其使命是作張國燾的工作,勸說他支持國共合作。

11月中旬,維經斯基抵達北京後約見了張國燾,在俄華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斯列帕克家裡進行會談。他針對張國燾不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思想,反覆對張國燾進行了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他說,共產國際要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不是遇事聽命於國民黨,或成為國民黨的左翼,而是要支持和團結國民黨內的左派,反對國民黨中的不革命分子,推進國民革命,實現黨的目標。

維經斯基之所以首先談這個問題,是因為他的前任馬林提出的,且經共產國際批准的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在中共中央內部遇到以張國燾為代表的一些人的抵制,在1922年8月的中共西湖特別會議上,張國燾的態度尤其激烈。張國燾不願意同國民黨合作的觀點,在1923年6月間召開的中共三大上受到批評,並因此丟掉了中央執行委員的職務。

之後他離滬回京,任全國鐵路總工會總幹事。但他畢竟是中共的創始人之一,在黨內有一定的影響,打通他的思想,對於促成黨內接受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方針,是有重要作用的。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

共產國際之所以派維經斯基來華,有兩個原因。一是馬林的“黨內合作”方針受阻,特別是受到張國燾的強烈反對,多次發生當面爭吵,關係很緊張。如果馬林再在中國工作下去會遇到許多困難,需要換人;二是維經斯基1920年—1921年春在華幫助籌建中共時,與張國燾有許多接觸,關係融洽,互有好感,算是老朋友。而且,1923年10月24日,維經斯基還以好友的身份和語氣,從海參崴寫了一封長信,勸他轉變態度,支持國共實行“黨內合作”。張國燾心懷感激地回了信。所以,在馬林工作受阻時,共產國際便派維經斯基再次來華,以他當年在華工作的威望,推動國共合作。

維經斯基與張國燾談話後,張表示同意維的意見,贊成國共合作,但表示對一些問題尚需再加考慮。1923年11月下旬,維經斯基抵達上海會見陳獨秀,傳達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特別是“黨內合作”的意見,做陳獨秀的工作。因為陳對“黨內合作”也有不少疑慮,曾表示過反對這種合作方式。經過多次交談勸說,陳獨秀接受了維經斯基的觀點,願意積極推進國共合作。於是11月24日至25日,中共三屆一中全會召開,決定凡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一併加入”。維經斯基參加大會,並宣講國共合作思想和意義。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維經斯基圓滿完成了任務,於12月下旬回蘇聯。1924年1月4日,留在中國的鮑羅廷寫信向維經斯基報告說,改組國民黨的工作已經開始,國共合作形勢良好。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有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維經斯基在遠東局聞知,異常高興。他的第二次不足一個月的中國之行,終有成果。

三度來華,主張實行右傾策略

1924年春,維經斯基作為共產國際代表,第三次來中國工作。5月10日至15日,他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指導大會對許多問題作出正確決議,如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正確處理同國民黨左、右兩派關係等,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

在維經斯基幫助下,1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成立了中央北方區委,專門負責華北和東北地區黨的工作,李大釗任書記,譚平山任副書記。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成立的中央派出機構。維經斯基是一個組織觀念很強的人,他12月19日寫信給共產國際執委會,對此事專門作了報告。他說,這個局成立後工作完成得不錯。

1924年末,在中國革命、國共合作等具體問題上,出現了鮑羅廷、瞿秋白為一方,與陳獨秀、蔡和森為另一方之間的激烈爭論。維經斯基對於這一衝突的解決,起到了重要的調解作用。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維經斯基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在第一天的會議上,作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的報告,介紹各國共運經驗,並對中國黨的工作提出意見,寄予厚望。他的報告激情洋溢,氣勢磅礴,受到代表們的熱烈歡迎。維經斯基還對大會進行了指導,幫助會議在加強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以及宣傳、組織和群眾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決議。但會議忽視了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

2月,維經斯基寫成《中國革命的趨勢與國民黨》一文,全面表達他對當時國共合作中許多問題的看法。他主張中共應該向國民黨左派作某些讓步,聯合國民黨左派,通過掌握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孤立右派,最終使右派從國民黨中分裂出去。這樣,就可以使國民黨的綱領和政策左傾,實現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為了實現這一幻想出來的藍圖,維經斯基還主張,共產黨人應該放棄在國民黨決策機構中的職位,以換取國民黨內左派同右派鬥爭的策略。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上海蘇聯領事館舊址。

1925年夏,戴季陶連續出版小冊子,公然反共。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張繼等人在北京西山開會,大肆進行反共和分裂統一戰線的活動。周恩來、陳延年等主張對西山會議派進行反擊,但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卻反對這樣做。他以維護統一戰線為由,極力主張向資產階級和國民黨右派讓步,以挽救革命。12月23日晚,維經斯基在上海邀請國民黨右派分子孫科、邵元衝、葉楚傖,到上海蘇聯領事館會談,表示團結友善願望。第二天,又在維經斯基促動下,陳獨秀、瞿秋白、張國燾作為中共代表,同孫科、葉楚傖、邵元衝在上海進行國共關係談判,達成包含妥協內容的7項協議。這就是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

12月,維經斯基登船回國前還找陳獨秀、張國燾、瞿秋白談話,要他們在即將召開的國民黨二大上,作出讓步。結果,在選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36名執委時,共產黨只佔了7名,蔣介石、胡漢民、孫科等右派分子則當選;在12名中央監察委員中,共產黨員只佔了1名,而且連被開除黨籍的反共先鋒戴季陶,也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這就為蔣介石奪取國民黨中央的領導權造成了有利條件。

1926年初,維經斯基奉調回國。但他依然關注中國革命,發表意見。5月6日,他發表了《中國形勢和帝國主義者的計劃》,再次否認蔣介石3月20日製造的中山艦事件的反革命政變性質。5月底,莫斯科得知國民黨5月15日至22日的二屆二中全會,通過限制和打擊中共的《整理黨務案》的消息,聯共(布)中央開會討論事態的發展。維經斯基向會議提出三點建議:設法與國民黨討論職務分工的可能性;身份已經公開的共產黨員可以從國民黨一切機構中撤出來;現在還不是兩黨分離的時候。這些建議為會議採納,要求中共委曲留在國民黨內,維護名存實亡的統一戰線。

四度來華,設立遠東局,以不圓滿的結局結束使命

1925年5月,維經斯基向共產國際執委會建議,應當設立共產國際遠東局,以便領導中、朝、日國家的黨和革命。當時,斯大林未置可否。(共產國際曾在俄國的伊爾庫茨克和海參崴設立過遠東局,1922年2月撤銷。)一年後的3月中山艦事件後,斯大林才表示可以在上海設立遠東局。共產國際責成熟悉中國情況的維經斯基牽頭籌備。

1926年5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整理黨務案》,迫使共產黨人全部退出國民黨中央黨部部長級職務,蔣介石壟斷了黨、政、軍、財大權。在這雲譎波詭的時刻,共產國際又派維經斯基於6月來華,一則在上海設立遠東局,一則糾正中共黨內因對蔣義憤而日漸明顯的退出國民黨傾向,指導中共中央的工作。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維經斯基在上海居住過的地方。

6月18日,遠東局正式在上海設立,由俄共代表團4人和中朝日三國各推薦的一名共產黨幹部組成,維經斯基任主席。中共參與其工作的代表是陳獨秀,副代表是彭述之和瞿秋白。6月19日,俄共駐華代表團決定,維經斯基作為共產國際執委會的代表,進入中共中央,參加日常工作。另一位俄共人員拉菲斯參加中共刊物《嚮導》(1922·9—1927·7·18)的編輯工作。

7月12日,根據維經斯基的提議,中共中央召開四屆三次執委擴大會議,討論是否退出國民黨問題,會上發生激烈爭論。陳獨秀、彭述之主張退出;瞿秋白及多數代表主張留在國民黨內。最後,會議接受了維經斯基代表共產國際提出的“應當留在國民黨內”的意見。會後,維經斯基和陳獨秀把主要精力放在維持已經變質的統一戰線方面,處處對蔣介石讓步。

7月28日,遠東局組成以維經斯基為團長的三人調查團。為配合這次行動,由瞿秋白、張國燾組成中共中央考察團,一起赴廣州調查國民政府高等顧問鮑羅廷在“三二0事件”後對蔣實行的“左”傾政策及國共關係,以制定新的對策。這兩個團與鮑羅廷、中共廣東區委的陳延年、周恩來舉行了多次聯席會議,9月上旬回到上海。最後,維經斯基形成了共產黨過於“拋頭露面”導致“三二0事件”的錯誤結論,主張對蔣實行妥協退讓政策。9月21日,中共中央與維經斯基舉行聯席會,討論目前形勢,決定對蔣介石遷就退讓。維經斯基認為,廣州的同志對蔣犯了嚴重的政策錯誤。9月22日,他向共產國際作了報告,建議撤回鮑羅廷(鮑不久也轉向右傾)。11月,維經斯基的意見被否決,共產國際反而重用並確定鮑羅廷為駐華的主要政治代表。12月之後,在遠東局工作的蘇共人員不斷寫信回國,批評維經斯基在領導方法和作風上的一些錯誤,並認為他應對中共的機會主義負責。維經斯基遭到多數人的反對。他多次給莫斯科寫信,要求允許他在中共五大之後回國彙報工作。

蘇俄向中國派出的第一位紅色使者,策劃了在黨史上留下惡名的“上海談判”,對中國革命有功有過

◆鮑羅廷

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特別會議,維經斯基和鮑羅廷均出席,中心議題是關於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結果會議集中了過去黨內存在的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錯誤,並發展成在中央佔統治地位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對此,維、鮑完全同意。

1927年2月22日,蔣介石為了掩蓋其反共本質,主動邀請維經斯基赴九江面談。他對維經斯基說,他與武漢之間沒有任何衝突,只是與鮑羅廷之間有衝突,是鮑造成南昌與武漢兩個政府的對立。他相信這不是共產國際的方針。23日晨,蔣介石又問維經斯基,共產國際對目前中國問題的方針是什麼?聲明他反對鮑並不是反對共產國際。然後又提出放棄定都南昌意見而遷都武漢的條件:趕走鮑羅廷,黨內嚴格紀律。因為鮑曾堅決主張遷都武漢,阻止了蔣遷都南昌鬧分裂的企圖,蔣對此極為惱恨。這次“蔣維會見”,引起共產國際和中共一部分人的批評。

1927年3月,維經斯基從上海至武漢,與鮑羅廷商談對付蔣介石的政策。鮑主張聯合唐生智反蔣,維希望革命陣營不要分化太快。為此,他由武漢去南昌,企圖與蔣介石再次會談,尋求妥協。但蔣介石已決心反共,維經斯基徒勞而返。

4月2日,共產國際新任命的駐中共代表團團長(亦稱首席代表)羅易抵達武漢,此後維經斯基作為代表團成員仍在中國工作。4月4日,他出席了中共中央執委、湖北區委和共產國際代表團召開的聯席會議,討論召開中共中央全會、中共五大及全國國民會議等問題。4月9日,新任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羅易與維經斯基,在漢口宣佈遠東局解散。這顯然是共產國際的決定。此後,維經斯基只能聽從羅易的指揮而工作了。4月10日,在上述聯席會議上,決定成立中共中央特務委員會,由陳延年、李立三、維經斯基和在上海的周恩來、趙世炎組成,陳為臨時書記。會議要求他們立即赴上海,以應對蔣介石可能在滬發動反革命事件。但還未及開展工作,蔣介石就在上海製造了“四一二政變”。

4月13日至16日,中共四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召開,維經斯基出席會議,參與討論了中央向五大提交的政治組織報告及職工運動、農民土地問題等文件。會中,羅易與鮑羅廷就北伐與土地革命的先後問題發生激烈爭論。維經斯基默不作聲,以避代表團內部矛盾加劇。4月16日,維經斯基在上海出席中央特委與上海區委特委聯席會議,檢討前段鬥爭方針錯誤。4月22日,即四一二政變發生10天后,共產國際代表團才在漢口發表宣言,譴責蔣介石是中華民族的叛徒、帝國主義的工具,表現出奇的遲鈍和軟弱。

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漢口召開,維經斯基等共產國際代表出席。會議的中心內容是總結蔣介石叛變後党進行鬥爭的經驗教訓,確定黨在緊急時期的方針和任務。在會上,維經斯基發言談了兩個問題,一是為他去九江會見蔣介石作辯解;二是講土地問題,但沒講出什麼明確意見。他依然同意要“維護”統一戰線。

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組。不久,維經斯基奉調離開中國,結束了他作為共產國際代表的使命。他是唯一一個有自我批評精神的共產國際代表。經過幾年的反思,後來他在《關於中國共產黨在1925—1927年革命中的錯誤問題》一文中,檢查了自己在中國大革命時期各個階段所犯的機會主義錯誤,明確承認自己對中共所犯的錯誤要承擔比中共領導更大的責任。但他只檢討自己,不敢說明這些錯誤的根子在共產國際和斯大林。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