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不韋

有學者指出,這段話中所使用的語彙和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只能產生於階級社會而非原始社會,比如“天常”濫觴於老子哲學中的“常”、“道”、“太一”,而正式提出則是《呂氏春秋》和《荀子》,作為德行的“德”最早見於《尚書·盤庚》,“地德”最初見於《國語》,《呂氏春秋》實際上是“用後代的語彙表現了原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趙沛霖:《關於葛天氏八閱樂歌的時代性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見地。也就是說,《呂氏春秋》的“葛天氏之樂”是以後代思想來解釋前代文化時,“變形”之後的產物。

即使我們退一步,肯定《呂氏春秋》的描述有所根據,姑且認為確實存在葛天氏這個氏族,那麼從所透露出的基本信息判斷,葛天氏之歌很可能是夏商之歌,而且分為迴環復沓的兩個部分。這種判斷的根據是:

第一,我們應該意識到,西周以前,歌非歌,舞非舞,詩非詩,均是巫術的一部分。一方面,就文字推測,葛天氏似與藤本植物的“葛”有某種關聯。《說文》雲:“葛,絺、綌,草也。從草、葛聲。”另一方面,從商代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來看,上古時期的巫術都有強烈的動物圖騰指向。牛在夏商時並未用於耕地,蓄養目的主要為祭神和食肉。葛天氏在樂舞時要操弄牛尾,牛尾作為巫術中的聖器,很可能它就是這個氏族的主要圖騰。牛所食者草,且葛天氏巫術主要目的與草木、五穀有關。那麼,葛天氏如果真的存在,那它就是個以農牧為主的氏族,氏族圖騰大約是牛。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不韋

有學者指出,這段話中所使用的語彙和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只能產生於階級社會而非原始社會,比如“天常”濫觴於老子哲學中的“常”、“道”、“太一”,而正式提出則是《呂氏春秋》和《荀子》,作為德行的“德”最早見於《尚書·盤庚》,“地德”最初見於《國語》,《呂氏春秋》實際上是“用後代的語彙表現了原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趙沛霖:《關於葛天氏八閱樂歌的時代性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見地。也就是說,《呂氏春秋》的“葛天氏之樂”是以後代思想來解釋前代文化時,“變形”之後的產物。

即使我們退一步,肯定《呂氏春秋》的描述有所根據,姑且認為確實存在葛天氏這個氏族,那麼從所透露出的基本信息判斷,葛天氏之歌很可能是夏商之歌,而且分為迴環復沓的兩個部分。這種判斷的根據是:

第一,我們應該意識到,西周以前,歌非歌,舞非舞,詩非詩,均是巫術的一部分。一方面,就文字推測,葛天氏似與藤本植物的“葛”有某種關聯。《說文》雲:“葛,絺、綌,草也。從草、葛聲。”另一方面,從商代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來看,上古時期的巫術都有強烈的動物圖騰指向。牛在夏商時並未用於耕地,蓄養目的主要為祭神和食肉。葛天氏在樂舞時要操弄牛尾,牛尾作為巫術中的聖器,很可能它就是這個氏族的主要圖騰。牛所食者草,且葛天氏巫術主要目的與草木、五穀有關。那麼,葛天氏如果真的存在,那它就是個以農牧為主的氏族,氏族圖騰大約是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婦好墓出土石牛

第二,如果氏族圖騰是牛,為什麼又要歌頌玄鳥?在圖騰文化中,按照所影響的範圍,圖騰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氏族圖騰,二是胞族圖騰,三是部落圖騰,四是民族圖騰。按照圖騰的發展,則可以認為早期的圖騰崇拜視崇拜對象為氏族的血緣祖先,中期時所崇拜的是被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晚期的圖騰則將圖騰作為保護神。從前者來看,可以理解為居於從屬地位的氏族有其小圖騰,居於主導地位的部落有其大圖騰。從後者來看,牛與玄鳥共同作為氏族的守護神,形成簡單的多神組合亦未為不可。

商文化中,鳥崇拜居於核心地位,遠古人類普遍認為“鳥載日”,鳥崇拜與太陽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商文化區域內的農耕氏族,在歌頌本氏族圖騰之後,再歌頌帶來光明的部落聯盟圖騰“玄鳥”,也就可以理解了。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不韋

有學者指出,這段話中所使用的語彙和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只能產生於階級社會而非原始社會,比如“天常”濫觴於老子哲學中的“常”、“道”、“太一”,而正式提出則是《呂氏春秋》和《荀子》,作為德行的“德”最早見於《尚書·盤庚》,“地德”最初見於《國語》,《呂氏春秋》實際上是“用後代的語彙表現了原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趙沛霖:《關於葛天氏八閱樂歌的時代性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見地。也就是說,《呂氏春秋》的“葛天氏之樂”是以後代思想來解釋前代文化時,“變形”之後的產物。

即使我們退一步,肯定《呂氏春秋》的描述有所根據,姑且認為確實存在葛天氏這個氏族,那麼從所透露出的基本信息判斷,葛天氏之歌很可能是夏商之歌,而且分為迴環復沓的兩個部分。這種判斷的根據是:

第一,我們應該意識到,西周以前,歌非歌,舞非舞,詩非詩,均是巫術的一部分。一方面,就文字推測,葛天氏似與藤本植物的“葛”有某種關聯。《說文》雲:“葛,絺、綌,草也。從草、葛聲。”另一方面,從商代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來看,上古時期的巫術都有強烈的動物圖騰指向。牛在夏商時並未用於耕地,蓄養目的主要為祭神和食肉。葛天氏在樂舞時要操弄牛尾,牛尾作為巫術中的聖器,很可能它就是這個氏族的主要圖騰。牛所食者草,且葛天氏巫術主要目的與草木、五穀有關。那麼,葛天氏如果真的存在,那它就是個以農牧為主的氏族,氏族圖騰大約是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婦好墓出土石牛

第二,如果氏族圖騰是牛,為什麼又要歌頌玄鳥?在圖騰文化中,按照所影響的範圍,圖騰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氏族圖騰,二是胞族圖騰,三是部落圖騰,四是民族圖騰。按照圖騰的發展,則可以認為早期的圖騰崇拜視崇拜對象為氏族的血緣祖先,中期時所崇拜的是被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晚期的圖騰則將圖騰作為保護神。從前者來看,可以理解為居於從屬地位的氏族有其小圖騰,居於主導地位的部落有其大圖騰。從後者來看,牛與玄鳥共同作為氏族的守護神,形成簡單的多神組合亦未為不可。

商文化中,鳥崇拜居於核心地位,遠古人類普遍認為“鳥載日”,鳥崇拜與太陽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商文化區域內的農耕氏族,在歌頌本氏族圖騰之後,再歌頌帶來光明的部落聯盟圖騰“玄鳥”,也就可以理解了。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出土玉鳥

第三,前四闕歌與後四闕存在對應關係:對於“載民”,楊蔭瀏教授認為是“歌頌負載人民的地面”,也有學者按《集韻》雲:“都代切,音戴,與戴通。”《說文解字》雲:“分物得增益曰戴,從異戴聲。”認為載、戴二字依韻可以通假,“載民”即“戴民”,意為部族領袖對民愛戴、愛護。但是在夏商以及之前的時期,王權是依託於神權的,載民者與其說是首領,不如說是神靈。因此“載民”所歌頌的應該是與氏族關係最密切的神靈,比如牛神,它可能也具有大地、生殖的意義,與楊蔭瀏教授所說“負載人民的地面”相近,也與第五闕“敬天常”相通。對於“玄鳥”,在商代文化中存在一位至高神“上帝”,玄鳥為上帝之使者,因此與“達帝功”相對應。對於“遂草木”,遂,有“如意”、“成功”之意,如“遂人心願”,另一種解釋,認為此處“遂”通“燧”,指刀耕火種,燒除草木以種植。既然葛天氏為農耕氏族,此處以後者更妥。“遂草木”而播種乃至收割,這就是“依地德”。至於“奮五穀”,家禽家畜均需要五穀以存活,因此與“總禽獸之極”相聯繫。

(三)“葛天文化”的文化內涵

“葛天文化”這張牌,不好打。

首先要證明葛天氏與寧陵或者長葛有關。寧陵縣拿出的證據是,寧陵乃古葛國遺址。《漢書·地理志》:“故葛伯國,今葛鄉是矣。”《後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晉朝杜預說“葛國,在樑國寧陵縣東北。”《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到了《史記集解》,也說“葛,今樑國寧陵之葛鄉。”這樣看來,寧陵與古葛國似乎確實有些關係,今天寧陵縣政府立了一個“葛城遺址”,大約縣裡已經認定這裡就是古葛國的遺址,後來商、周時葛伯的封地。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不韋

有學者指出,這段話中所使用的語彙和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只能產生於階級社會而非原始社會,比如“天常”濫觴於老子哲學中的“常”、“道”、“太一”,而正式提出則是《呂氏春秋》和《荀子》,作為德行的“德”最早見於《尚書·盤庚》,“地德”最初見於《國語》,《呂氏春秋》實際上是“用後代的語彙表現了原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趙沛霖:《關於葛天氏八閱樂歌的時代性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見地。也就是說,《呂氏春秋》的“葛天氏之樂”是以後代思想來解釋前代文化時,“變形”之後的產物。

即使我們退一步,肯定《呂氏春秋》的描述有所根據,姑且認為確實存在葛天氏這個氏族,那麼從所透露出的基本信息判斷,葛天氏之歌很可能是夏商之歌,而且分為迴環復沓的兩個部分。這種判斷的根據是:

第一,我們應該意識到,西周以前,歌非歌,舞非舞,詩非詩,均是巫術的一部分。一方面,就文字推測,葛天氏似與藤本植物的“葛”有某種關聯。《說文》雲:“葛,絺、綌,草也。從草、葛聲。”另一方面,從商代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來看,上古時期的巫術都有強烈的動物圖騰指向。牛在夏商時並未用於耕地,蓄養目的主要為祭神和食肉。葛天氏在樂舞時要操弄牛尾,牛尾作為巫術中的聖器,很可能它就是這個氏族的主要圖騰。牛所食者草,且葛天氏巫術主要目的與草木、五穀有關。那麼,葛天氏如果真的存在,那它就是個以農牧為主的氏族,氏族圖騰大約是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婦好墓出土石牛

第二,如果氏族圖騰是牛,為什麼又要歌頌玄鳥?在圖騰文化中,按照所影響的範圍,圖騰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氏族圖騰,二是胞族圖騰,三是部落圖騰,四是民族圖騰。按照圖騰的發展,則可以認為早期的圖騰崇拜視崇拜對象為氏族的血緣祖先,中期時所崇拜的是被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晚期的圖騰則將圖騰作為保護神。從前者來看,可以理解為居於從屬地位的氏族有其小圖騰,居於主導地位的部落有其大圖騰。從後者來看,牛與玄鳥共同作為氏族的守護神,形成簡單的多神組合亦未為不可。

商文化中,鳥崇拜居於核心地位,遠古人類普遍認為“鳥載日”,鳥崇拜與太陽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商文化區域內的農耕氏族,在歌頌本氏族圖騰之後,再歌頌帶來光明的部落聯盟圖騰“玄鳥”,也就可以理解了。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出土玉鳥

第三,前四闕歌與後四闕存在對應關係:對於“載民”,楊蔭瀏教授認為是“歌頌負載人民的地面”,也有學者按《集韻》雲:“都代切,音戴,與戴通。”《說文解字》雲:“分物得增益曰戴,從異戴聲。”認為載、戴二字依韻可以通假,“載民”即“戴民”,意為部族領袖對民愛戴、愛護。但是在夏商以及之前的時期,王權是依託於神權的,載民者與其說是首領,不如說是神靈。因此“載民”所歌頌的應該是與氏族關係最密切的神靈,比如牛神,它可能也具有大地、生殖的意義,與楊蔭瀏教授所說“負載人民的地面”相近,也與第五闕“敬天常”相通。對於“玄鳥”,在商代文化中存在一位至高神“上帝”,玄鳥為上帝之使者,因此與“達帝功”相對應。對於“遂草木”,遂,有“如意”、“成功”之意,如“遂人心願”,另一種解釋,認為此處“遂”通“燧”,指刀耕火種,燒除草木以種植。既然葛天氏為農耕氏族,此處以後者更妥。“遂草木”而播種乃至收割,這就是“依地德”。至於“奮五穀”,家禽家畜均需要五穀以存活,因此與“總禽獸之極”相聯繫。

(三)“葛天文化”的文化內涵

“葛天文化”這張牌,不好打。

首先要證明葛天氏與寧陵或者長葛有關。寧陵縣拿出的證據是,寧陵乃古葛國遺址。《漢書·地理志》:“故葛伯國,今葛鄉是矣。”《後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晉朝杜預說“葛國,在樑國寧陵縣東北。”《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到了《史記集解》,也說“葛,今樑國寧陵之葛鄉。”這樣看來,寧陵與古葛國似乎確實有些關係,今天寧陵縣政府立了一個“葛城遺址”,大約縣裡已經認定這裡就是古葛國的遺址,後來商、周時葛伯的封地。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相比之下,長葛的底氣似乎沒有那麼壯。長葛這個地名出現極早,《春秋左氏傳》魯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晉朝杜預注:“潁川長社縣北有長葛城。”可見先秦時期就已有此名。至於長葛是怎麼和傳說中的葛天氏聯繫起來的,大約要到明清時期。清康熙三十年,長葛知縣何鼎撰寫的《長葛縣誌·沿革》雲,“邑以葛天氏得名”;又說,“長葛,上古傳為葛天氏之墟”。這一說法在民國時期《長葛縣誌》中又得到了確認:“長葛,蓋葛天氏故址也,後人思永其澤,故名曰長葛。”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不韋

有學者指出,這段話中所使用的語彙和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只能產生於階級社會而非原始社會,比如“天常”濫觴於老子哲學中的“常”、“道”、“太一”,而正式提出則是《呂氏春秋》和《荀子》,作為德行的“德”最早見於《尚書·盤庚》,“地德”最初見於《國語》,《呂氏春秋》實際上是“用後代的語彙表現了原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趙沛霖:《關於葛天氏八閱樂歌的時代性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見地。也就是說,《呂氏春秋》的“葛天氏之樂”是以後代思想來解釋前代文化時,“變形”之後的產物。

即使我們退一步,肯定《呂氏春秋》的描述有所根據,姑且認為確實存在葛天氏這個氏族,那麼從所透露出的基本信息判斷,葛天氏之歌很可能是夏商之歌,而且分為迴環復沓的兩個部分。這種判斷的根據是:

第一,我們應該意識到,西周以前,歌非歌,舞非舞,詩非詩,均是巫術的一部分。一方面,就文字推測,葛天氏似與藤本植物的“葛”有某種關聯。《說文》雲:“葛,絺、綌,草也。從草、葛聲。”另一方面,從商代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來看,上古時期的巫術都有強烈的動物圖騰指向。牛在夏商時並未用於耕地,蓄養目的主要為祭神和食肉。葛天氏在樂舞時要操弄牛尾,牛尾作為巫術中的聖器,很可能它就是這個氏族的主要圖騰。牛所食者草,且葛天氏巫術主要目的與草木、五穀有關。那麼,葛天氏如果真的存在,那它就是個以農牧為主的氏族,氏族圖騰大約是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婦好墓出土石牛

第二,如果氏族圖騰是牛,為什麼又要歌頌玄鳥?在圖騰文化中,按照所影響的範圍,圖騰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氏族圖騰,二是胞族圖騰,三是部落圖騰,四是民族圖騰。按照圖騰的發展,則可以認為早期的圖騰崇拜視崇拜對象為氏族的血緣祖先,中期時所崇拜的是被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晚期的圖騰則將圖騰作為保護神。從前者來看,可以理解為居於從屬地位的氏族有其小圖騰,居於主導地位的部落有其大圖騰。從後者來看,牛與玄鳥共同作為氏族的守護神,形成簡單的多神組合亦未為不可。

商文化中,鳥崇拜居於核心地位,遠古人類普遍認為“鳥載日”,鳥崇拜與太陽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商文化區域內的農耕氏族,在歌頌本氏族圖騰之後,再歌頌帶來光明的部落聯盟圖騰“玄鳥”,也就可以理解了。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出土玉鳥

第三,前四闕歌與後四闕存在對應關係:對於“載民”,楊蔭瀏教授認為是“歌頌負載人民的地面”,也有學者按《集韻》雲:“都代切,音戴,與戴通。”《說文解字》雲:“分物得增益曰戴,從異戴聲。”認為載、戴二字依韻可以通假,“載民”即“戴民”,意為部族領袖對民愛戴、愛護。但是在夏商以及之前的時期,王權是依託於神權的,載民者與其說是首領,不如說是神靈。因此“載民”所歌頌的應該是與氏族關係最密切的神靈,比如牛神,它可能也具有大地、生殖的意義,與楊蔭瀏教授所說“負載人民的地面”相近,也與第五闕“敬天常”相通。對於“玄鳥”,在商代文化中存在一位至高神“上帝”,玄鳥為上帝之使者,因此與“達帝功”相對應。對於“遂草木”,遂,有“如意”、“成功”之意,如“遂人心願”,另一種解釋,認為此處“遂”通“燧”,指刀耕火種,燒除草木以種植。既然葛天氏為農耕氏族,此處以後者更妥。“遂草木”而播種乃至收割,這就是“依地德”。至於“奮五穀”,家禽家畜均需要五穀以存活,因此與“總禽獸之極”相聯繫。

(三)“葛天文化”的文化內涵

“葛天文化”這張牌,不好打。

首先要證明葛天氏與寧陵或者長葛有關。寧陵縣拿出的證據是,寧陵乃古葛國遺址。《漢書·地理志》:“故葛伯國,今葛鄉是矣。”《後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晉朝杜預說“葛國,在樑國寧陵縣東北。”《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到了《史記集解》,也說“葛,今樑國寧陵之葛鄉。”這樣看來,寧陵與古葛國似乎確實有些關係,今天寧陵縣政府立了一個“葛城遺址”,大約縣裡已經認定這裡就是古葛國的遺址,後來商、周時葛伯的封地。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相比之下,長葛的底氣似乎沒有那麼壯。長葛這個地名出現極早,《春秋左氏傳》魯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晉朝杜預注:“潁川長社縣北有長葛城。”可見先秦時期就已有此名。至於長葛是怎麼和傳說中的葛天氏聯繫起來的,大約要到明清時期。清康熙三十年,長葛知縣何鼎撰寫的《長葛縣誌·沿革》雲,“邑以葛天氏得名”;又說,“長葛,上古傳為葛天氏之墟”。這一說法在民國時期《長葛縣誌》中又得到了確認:“長葛,蓋葛天氏故址也,後人思永其澤,故名曰長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其次要分析出葛天文化的內涵。葛天文化究竟以什麼為特色,有些什麼傳承,這需要深入探索之後才能進行相應的後續宣傳與推廣,才能判斷“葛天文化藝術”是什麼藝術,“葛天文化之鄉”應該是怎樣的鄉。大約歌舞文化(尤其是歌)是“葛天文化”中比較顯著的一面。司馬相如《上林賦》雲:“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奏唐陶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之蕩波。”“葛天氏之歌”隆重而近於通神,《呂氏春秋》中的葛天氏之歌本質上是巫術之歌,這是由它在上古時期承載的“敬天常”、“達帝功”等功能決定的。這種巫歌在長葛或者寧陵是否傳承至今,又以什麼方式傳承下來,恐怕已經難以梳理清楚。

其次,“葛天文化”應該是一種以農牧為主的定居式文化。從“葛天氏”所在的上古時期開始,這一氏族就已經開始著力生產“五穀”、“草木”,蓄養禽獸了。定居以農事,告別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這意味著獲得了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與葛伯和農事相聯繫的史料,還有一則記錄於《孟子·滕文公下》中:

“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 ’曰: ‘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 ‘何為不祀? ’曰: ‘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

這裡的葛伯,是不事稼穡、不務畜牧的代名詞,與《呂氏春秋》裡熱情呼籲“遂草木”、“奮五穀”的葛天氏頗可對照。

再次,“葛天文化”是一種形成於上古時代的非理性文化,它蘊含著原始宗教的萌芽,它的八闕使我們想起《禮記·郊特牲》所載伊耆氏時代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蠟辭》反映出農業已經是一種比較重要的生產事業了,但這種生產事業對先民來說是神祕的,因此需要在祭禮中以神祕的儀式來保佑收穫。經過漫長的時代,葛天氏之樂和《蠟辭》中所體現的巫術文化還以五花八門的民間信仰的形式存在著,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裡,巫術文化顯然已經不再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

"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熱衷於“老祖宗”文化。有了老祖宗的“故里”、“故居”等名義,就可以起雕像、開研討會、建小區,最終設計旅遊項目。偏偏中國古書對於周代以前都語焉不詳,也難有明確的考古材料加以辨析。漫長的歷史中,又孵化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這都為辨識老祖宗們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不小難度。於是,就有了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的黃帝故里之爭,甘肅秦安、河北涉縣、陝西平利縣等地的女媧故里之爭,山西臨汾和陝西長治的堯帝故里之爭,以及舜、禹故里之爭,甚至還有嫦娥故里之爭、孫悟空故里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就連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的“葛天氏”,如今也有寧陵縣和長葛市在“明爭暗鬥”,這兩個地方相距有大約有400裡。不過他們爭得比較“和平”:長葛市聲稱自己是葛天氏故里,寧陵縣修了葛天氏陵,他倆一個是頭,一個是尾。

(一)眼花繚亂的“葛天文化”

寧陵縣和長葛市都熱心於打“葛天氏”這個文化牌。在寧陵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葛天文化小鎮、葛天氏陵、葛天公園、葛天文化藝術中心、葛天大劇院、葛天詩社、葛天花園安置房小區、葛天中學、葛天大橋、葛天商貿港……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有葛天氏故里、祭天台、葛天氏文化研究會、葛天書畫院、葛天大道、八七路葛天氏塑像、葛天生態園,葛天源旅遊度假區……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長葛市葛天氏雕塑

長葛市和寧陵縣都舉辦有葛天文化藝術節

2007年,寧陵開了個學術研討會,證明其“葛天文化”的正統性。在寧陵縣人民政府承辦“葛天文化與呂坤思想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香港中文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52人蔘會。

2012年,長葛也開了個學術研討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中共長葛市委宣傳部承辦了“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從葛天氏傳說與葛姓源流、葛天氏的發明與貢獻、葛天氏族屬與葛國地望以及奠天氏文化傳承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討論。

目前看來,寧陵縣更加積極一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還向寧陵授予了中國葛天文化之鄉稱號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誰能想到,所有關於葛天氏的故事,不過來源於《呂氏春秋》的57個字呢?

(二)《呂氏春秋》所載葛天氏

葛天氏的記錄,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總共57個字,我們只能看出葛天氏和音樂有點關係。這段話中所說的葛天氏,指的應該是這個氏族。所描寫的 “操牛尾,投足以歌”的這八闕,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巫術。

這段話如果要作為史料,就不得不面臨以下問題:

第一,這段話的描寫是否可靠;

第二,葛天氏是否真實存在;

第三,葛天氏這個樂舞的內涵是什麼。

從其陳述的可靠性上,秦王嬴政即位後,呂不韋才組織撰寫《呂氏春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46年左右。“葛天氏”既然以“氏”來稱呼,通常被認為是商代或之前時期的部落首領。高誘為《呂氏春秋》作注時說:“葛天氏,古帝名。”班固《漢書·古今人表》中視葛天氏為炎帝神農氏以前的遠古帝王,這樣看來,“葛天氏之樂”其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呂氏春秋》記敘葛天氏,就好像今日的我們敘述唐末的事情,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呂不韋

有學者指出,這段話中所使用的語彙和所反映的思想觀念只能產生於階級社會而非原始社會,比如“天常”濫觴於老子哲學中的“常”、“道”、“太一”,而正式提出則是《呂氏春秋》和《荀子》,作為德行的“德”最早見於《尚書·盤庚》,“地德”最初見於《國語》,《呂氏春秋》實際上是“用後代的語彙表現了原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趙沛霖:《關於葛天氏八閱樂歌的時代性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見地。也就是說,《呂氏春秋》的“葛天氏之樂”是以後代思想來解釋前代文化時,“變形”之後的產物。

即使我們退一步,肯定《呂氏春秋》的描述有所根據,姑且認為確實存在葛天氏這個氏族,那麼從所透露出的基本信息判斷,葛天氏之歌很可能是夏商之歌,而且分為迴環復沓的兩個部分。這種判斷的根據是:

第一,我們應該意識到,西周以前,歌非歌,舞非舞,詩非詩,均是巫術的一部分。一方面,就文字推測,葛天氏似與藤本植物的“葛”有某種關聯。《說文》雲:“葛,絺、綌,草也。從草、葛聲。”另一方面,從商代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來看,上古時期的巫術都有強烈的動物圖騰指向。牛在夏商時並未用於耕地,蓄養目的主要為祭神和食肉。葛天氏在樂舞時要操弄牛尾,牛尾作為巫術中的聖器,很可能它就是這個氏族的主要圖騰。牛所食者草,且葛天氏巫術主要目的與草木、五穀有關。那麼,葛天氏如果真的存在,那它就是個以農牧為主的氏族,氏族圖騰大約是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婦好墓出土石牛

第二,如果氏族圖騰是牛,為什麼又要歌頌玄鳥?在圖騰文化中,按照所影響的範圍,圖騰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氏族圖騰,二是胞族圖騰,三是部落圖騰,四是民族圖騰。按照圖騰的發展,則可以認為早期的圖騰崇拜視崇拜對象為氏族的血緣祖先,中期時所崇拜的是被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晚期的圖騰則將圖騰作為保護神。從前者來看,可以理解為居於從屬地位的氏族有其小圖騰,居於主導地位的部落有其大圖騰。從後者來看,牛與玄鳥共同作為氏族的守護神,形成簡單的多神組合亦未為不可。

商文化中,鳥崇拜居於核心地位,遠古人類普遍認為“鳥載日”,鳥崇拜與太陽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商文化區域內的農耕氏族,在歌頌本氏族圖騰之後,再歌頌帶來光明的部落聯盟圖騰“玄鳥”,也就可以理解了。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殷墟出土玉鳥

第三,前四闕歌與後四闕存在對應關係:對於“載民”,楊蔭瀏教授認為是“歌頌負載人民的地面”,也有學者按《集韻》雲:“都代切,音戴,與戴通。”《說文解字》雲:“分物得增益曰戴,從異戴聲。”認為載、戴二字依韻可以通假,“載民”即“戴民”,意為部族領袖對民愛戴、愛護。但是在夏商以及之前的時期,王權是依託於神權的,載民者與其說是首領,不如說是神靈。因此“載民”所歌頌的應該是與氏族關係最密切的神靈,比如牛神,它可能也具有大地、生殖的意義,與楊蔭瀏教授所說“負載人民的地面”相近,也與第五闕“敬天常”相通。對於“玄鳥”,在商代文化中存在一位至高神“上帝”,玄鳥為上帝之使者,因此與“達帝功”相對應。對於“遂草木”,遂,有“如意”、“成功”之意,如“遂人心願”,另一種解釋,認為此處“遂”通“燧”,指刀耕火種,燒除草木以種植。既然葛天氏為農耕氏族,此處以後者更妥。“遂草木”而播種乃至收割,這就是“依地德”。至於“奮五穀”,家禽家畜均需要五穀以存活,因此與“總禽獸之極”相聯繫。

(三)“葛天文化”的文化內涵

“葛天文化”這張牌,不好打。

首先要證明葛天氏與寧陵或者長葛有關。寧陵縣拿出的證據是,寧陵乃古葛國遺址。《漢書·地理志》:“故葛伯國,今葛鄉是矣。”《後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晉朝杜預說“葛國,在樑國寧陵縣東北。”《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到了《史記集解》,也說“葛,今樑國寧陵之葛鄉。”這樣看來,寧陵與古葛國似乎確實有些關係,今天寧陵縣政府立了一個“葛城遺址”,大約縣裡已經認定這裡就是古葛國的遺址,後來商、周時葛伯的封地。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相比之下,長葛的底氣似乎沒有那麼壯。長葛這個地名出現極早,《春秋左氏傳》魯隱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晉朝杜預注:“潁川長社縣北有長葛城。”可見先秦時期就已有此名。至於長葛是怎麼和傳說中的葛天氏聯繫起來的,大約要到明清時期。清康熙三十年,長葛知縣何鼎撰寫的《長葛縣誌·沿革》雲,“邑以葛天氏得名”;又說,“長葛,上古傳為葛天氏之墟”。這一說法在民國時期《長葛縣誌》中又得到了確認:“長葛,蓋葛天氏故址也,後人思永其澤,故名曰長葛。”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其次要分析出葛天文化的內涵。葛天文化究竟以什麼為特色,有些什麼傳承,這需要深入探索之後才能進行相應的後續宣傳與推廣,才能判斷“葛天文化藝術”是什麼藝術,“葛天文化之鄉”應該是怎樣的鄉。大約歌舞文化(尤其是歌)是“葛天文化”中比較顯著的一面。司馬相如《上林賦》雲:“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奏唐陶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穀為之蕩波。”“葛天氏之歌”隆重而近於通神,《呂氏春秋》中的葛天氏之歌本質上是巫術之歌,這是由它在上古時期承載的“敬天常”、“達帝功”等功能決定的。這種巫歌在長葛或者寧陵是否傳承至今,又以什麼方式傳承下來,恐怕已經難以梳理清楚。

其次,“葛天文化”應該是一種以農牧為主的定居式文化。從“葛天氏”所在的上古時期開始,這一氏族就已經開始著力生產“五穀”、“草木”,蓄養禽獸了。定居以農事,告別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這意味著獲得了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與葛伯和農事相聯繫的史料,還有一則記錄於《孟子·滕文公下》中:

“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 ’曰: ‘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 ‘何為不祀? ’曰: ‘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

這裡的葛伯,是不事稼穡、不務畜牧的代名詞,與《呂氏春秋》裡熱情呼籲“遂草木”、“奮五穀”的葛天氏頗可對照。

再次,“葛天文化”是一種形成於上古時代的非理性文化,它蘊含著原始宗教的萌芽,它的八闕使我們想起《禮記·郊特牲》所載伊耆氏時代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蠟辭》反映出農業已經是一種比較重要的生產事業了,但這種生產事業對先民來說是神祕的,因此需要在祭禮中以神祕的儀式來保佑收穫。經過漫長的時代,葛天氏之樂和《蠟辭》中所體現的巫術文化還以五花八門的民間信仰的形式存在著,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裡,巫術文化顯然已經不再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

《呂氏春秋》57個字衍生出的“葛天文化”之爭

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地區從民間、民俗文化遺產中尋找資源,或者為了挖掘和豐富地區的文化內涵,或者為了建立本地區的文化特色,或者單純為了“文化搭臺”,無論哪個目的都可以理解。但是某一文化的存在與否和傳承脈絡並不是通過一些研討會、幾塊牌匾就能確定的,我們更需要尊重真正的傳統文化,儘量不要牽強附會,不要誇大渲染,不要強拉甚至虛構出在歷史上並未真實存在過的文化。

最後,晉代學者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會不會有一天,有什麼地方打出“柏皇文化”、“朱襄文化”或者“陰康文化”的招牌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