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上大勝 戰略上大錯 — 談呂蒙奇襲荊州

作者:徐長江 / 盛鑫

呂蒙先詐稱有病,然後以名氣並不響亮的儒將陸遜代替他掌管軍隊,並由陸遜以謙卑的書信麻痺關羽,放鬆對東吳的戒心。呂蒙帶軍隊到達尋陽,把精銳士卒都埋伏在民船中,讓百姓搖櫓,穿商人的衣服,晝夜兼程,將關羽設置在江邊守望的官兵全都捉了起來,所以關羽對呂蒙的行動一無所知,呂蒙奇襲荊州可以說是兵家用奇成功的一個典範戰例,為後世軍人所稱讚。看到我們稱此戰為戰術上大勝戰略上大錯的說法,一定會有不少軍迷網友想噴我一臉口水,煩請各位大神嘴下留情,且聽我們說完,如果認為該噴,那時自會洗耳恭聽。

當初,魯肅曾經勸說孫權,由於曹操勢力仍然存在,應該暫且安撫結交關羽,和他共同對敵,不能失去和睦。顯然魯肅是從小國面對強國欺凌必須抱團合作才能避免被強國兼併的全局戰略分析才對孫權作出這種勸說的。正是由於有了孫劉聯盟才有赤壁之戰的勝利,由於孫劉的抱團取暖讓曹操不能有立刻兼併天下的打算。魯肅這種長遠的戰略謀劃應該是相當正確的。


戰術上大勝 戰略上大錯 — 談呂蒙奇襲荊州


及至呂蒙代替魯肅駐軍陸口,認為關羽一貫勇猛雄武,懷有兼併江南的野心,況且他的軍隊駐紮在孫權勢力的上游,這種形勢難以持久,便祕密告訴孫權說:“如果現在命令徵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蔣欽率領流動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活動,哪裡出現敵人,就在哪裡投入戰鬥,而我在我方的上游據守襄陽,這樣,何必擔憂曹操,何必依賴關羽!況且關羽君臣自負他們的詭詐力量,反覆無常,不可以真心相待。現在關羽所以未立即向東進攻我們,是因為您聖賢英明,以及我和其他將領們還存在。如今,不在我們強壯時解除這一後患,一旦我們死去,再欲與他較量,還有可能嗎?”然而,後來司馬氏兩路出擊大敗東吳的歷史事實證明呂蒙的這些說法是大錯而特錯,失去了孫劉聯盟,東吳就將兩面受敵,只有敗亡一條路可走了。


戰術上大勝 戰略上大錯 — 談呂蒙奇襲荊州


事實上,當關羽圍攻曹仁時,陸渾百姓孫狼等造反作亂,殺死了縣主簿,向南歸附關羽。關羽授給孫狼官印,給他軍隊,讓他回去作寇賊。在許都以南,處處有人與關羽遙相呼應,關羽的威名震動了整個中原。魏王曹操與群臣商議,準備離開許都,以躲避關羽的威風、銳氣。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對曹操說:“于禁等人戰敗,是因為大水淹沒,並非因為攻戰失利,對國家大計沒有構成大損害。劉備和孫權,從外表看關係密切,實際上很疏遠,關羽得志,孫權必然不願意。可派人勸孫權威脅關羽的後方,答應孫權把江南封給他,這樣樊城之圍自然就解除了。”曹操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孫權寫信給魏王曹操,請求允許他討伐關羽,為朝廷效力,並請求不要把消息洩漏出去,使關羽有所防範。曹操問群臣,群臣都說應當保密。董昭卻說:“軍事行動,注重權變,要求合乎時宜。我們應當答應孫權為他保密,但暗中將消息洩露出去。關羽知道孫權來信的內容以後,若要回兵保護自己,樊城的包圍就迅速解除,我們便可獲利。同時,還使孫權、關羽像兩匹被勒住馬銜的鬥馬一樣,相互敵對而動彈不得,我們可以坐著等待他們精疲力盡。如果保守祕密不洩露,使孫權如意,這不是上策。再者,被圍的將士不知道有救兵,計算城中糧食不足以持久,心中會惶恐不安。倘若再有其他的想法,危害不會小,還是洩露出去為好。況且關羽為人強悍,自恃江陵、公安兩城防守堅固,一定不會很快退兵。”曹操說:“很對!”立即下令徐晃將孫權的書言用箭射入圍城之內和關羽軍營中。

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曹仁召集將領們商議,眾人都說:“如今趁關羽身陷困境,內心恐懼,可派兵追擊,將他擒獲。”趙儼說:“孫權僥倖乘關羽和我軍麋戰之機,試圖進戰關羽後路,又顧忌關羽率軍回救,怕我軍趁其雙方疲勞時,從中取利,所以才言辭和順地請求為我效力,不過是乘事機的變化觀望勝敗罷了。如今關羽已勢力孤單,正倉促奔走,我們更應讓他繼續存在,去危害孫權。如果對戰敗的關羽窮追不捨,孫權就將由防備關羽改為給我們製造禍患了,魏王必將對此深為憂慮。”於是,曹仁下令不要再窮追關羽。


戰術上大勝 戰略上大錯 — 談呂蒙奇襲荊州


東吳殺死關羽後,劉備出動大軍為關羽報仇,東吳不得以向魏稱臣,奏章言辭謙卑,還將於禁等人送還。朝廷大臣都表示祝賀,唯獨侍中劉曄說:“孫權無故向我投降,一定是內部發生危機。前不久,他偷襲並殺死了關羽,劉備必然會出動大軍討伐他。孫權外部有強大的敵寇,部屬心情不安,又恐怕我們乘機進攻,所以獻上土地請求投降,一可防止我們進兵,二可藉助我們的援助,加強他自己的地位,迷惑他的敵人。如今天下三分,我們佔有全國土地的十分之八,吳和蜀各自僅保有一個州的地域,憑恃險要,依託長江大湖,有急難時互相援救,這樣才對小國有利。我們應大舉進兵,直接渡江襲擊孫權。蜀從外部進攻,我們從內部偷襲,不出十天,吳必亡。吳滅亡,蜀的勢力也就孤單了,即使將吳的一地割讓給蜀,它也不會存在很久,何況蜀只得到吳的邊遠地區,我們卻能得到吳的本土。”

從某種程度上說,劉曄的說法與晉滅吳兩路夾擊的進軍戰略路線相同,可見,孫權始終處處都處於曹魏的戰略算計之中而不自知,,曹魏的謀略是從全局來考慮,而東吳將領的謀劃卻只從小處著眼。曹操不僅兵不血刃化解了巨大的危機,而且還成功撤散了孫劉聯盟。而東吳的將領卻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為一個芝麻大的荊州而一葉障目不見中原地區乃至全國這一更大利益,雖然戰術上呂蒙奇襲荊州是取得了大勝利,但是,卻犯下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如果,魏文帝能聽取劉曄的戰略謀劃,那東吳雖取得了荊州也難逃立刻傾覆的命運,三國一統的局面又怎會等到司馬氏來完成呢!幸好魏文帝不能用劉曄的主意,而要在東吳大敗蜀軍後才出兵攻吳,這才讓東吳的戰略失誤沒能立刻釀成苦果,呂蒙的奇襲在戰略上的失誤才沒能立刻顯現出來,如果蜀魏真如劉曄說的那樣聯手滅吳,那麼奇襲荊州就將不會以經典戰被後世所知,而將以反面教材使後人引以為鑑了。


戰術上大勝 戰略上大錯 — 談呂蒙奇襲荊州


在我們看來,在當時東吳最好的戰略應該是暗結西蜀,打出攘王除奸、共扶漢室的旗幟,這樣不僅西蜀可從漢中與襄陽、樊城兩路出擊曹操,而且天下英雄也會群起而討魏,這樣曹魏就只能分兵而戰,曹兵必定會力不從心,孫子云: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讓西蜀披堅執銳與曹魏作正面鏖戰,而東吳則兵出合肥批吭搗虛,沿江淮而進擊山中原之地,佔領地盤收取人心,擴大實力,以坐收卞莊刺虎之效,這才是東吳戰略上的上策。然而,東吳為一個小小的荊州而一葉障目,雖然戰術上東吳全勝,卻因此而失去了一個稱霸天下的機會,不僅如此還差點招來滅國之災,這難道不能算是戰術上大勝而戰略上大錯嗎?

我們認為,從三國爭霸的歷史可以看出,後世的兵家在進行大國搏弈時切不可象呂蒙奇襲荊州那樣只重視戰術上的成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犯下戰略上的嚴重錯誤。而應象魯肅或者曹魏謀臣那樣有全局心大局觀,分清楚誰才是最大的戰略威脅,誰可以抱團合作。只有小國弱國間的合作才能避免被大國分而制之,當強國忽然對弱國施恩示好時,首先要分清其目的是什麼,是否意在破解聯盟,更不可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破壞抱團取暖的合作關係,給真正的對手以逐個擊敗的機會。只有懂得舍小利,才能聯手對抗強國,才能待機而獲大利破強敵。在大國搏弈中,荊州可以是一個地點,也可以是一件事情,只有不忘初心始終認準心中的對手,不為中途生出的支節而改變目標,不中途樹敵,從戰略全局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以付,才能最終到達成功彼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