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黃帝,中華人文始祖,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黃帝雖以統一中華、開智化民的偉績載入史冊,但現今全國遺存可考的祀廟並不多(史載13處,現存有名的5處)。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而在鹿邑縣城東北18裡處,卻有一座軒轅黃帝廟,曾與廟中的一棵千年銀杏樹(俗稱白果樹,下同)遠近聞名,香火旺盛,千年不絕。可惜後因天災人禍被毀,只餘千年古樹守護至今。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千年白果樹(攝於本世紀初)

本世紀初,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文物部門在白果樹附近發現一無名遺存,後命名後吳樓文化遺址,並於2008年9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筆者通過調查瞭解,認為該遺址為古軒轅黃帝廟(以下簡稱黃帝廟)之重要遺存。

一、簡介

1、軒轅黃帝廟

又名披髮老祖廟、祖師廟,位於孫營行政村東,千年白果樹前,是為紀念黃帝用白果枝“一畫開河”浚通谷水(今惠濟河)拯救蒼生而建,與廟中的千年白果樹(傳為黃帝治水用的白果枝長成)同被鄉民感恩祭祀。

據鹿邑縣誌記載和當地民間傳說,廟在唐宋時就是一座道觀,興盛時佔地數百畝,建築百餘間。千年來,廟因樹而神,樹因廟而奇,引得豫東、蘇西、魯南、皖北方圓數百里信眾爭相朝拜供奉,香火旺盛,無人能達。

只是後來,鹿邑黃帝廟與全國多數古建多毀於戰火天災一樣,至解放前僅餘房屋十餘間,畝產十餘畝。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特殊原因最終廟院盡毀,香客絕跡。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千年白果樹(攝於本世紀初)

2、後吳樓文化遺址

遺址位於鹿邑縣渦北鎮孫營行政村後吳樓自然村西,千年百果樹南200餘米處,原為一土崗。唐、宋代,面積近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時出土有灰布紋瓦、小磚以及白釉、黒釉、黃綠釉瓷碗、罐、瓶等。保護範圍:向東、西、北各280米,向南26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西、南、北各50米。

2008年全國文物普查時,遺址已被民房等建築物覆蓋,土崗近無,面目全非,已難知原狀為何物。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參考圖:欒臺遺址

二、論證

根據鹿邑縣誌記載,按照田野考古結論,結合當地民間傳說,筆者認為後吳樓文化遺址是為軒轅黃帝廟遺存,證據有以下幾點:

1、遺址與樹和廟的時間、地理對證關係

以白果樹齡分析。排除神話傳說,以東漢初年(公元25年)劉秀遣董宣植白果樹的志載為參考,該樹距今已有1994年樹齡;再以全國著名的幾棵人工栽植的網紅千年白果樹為參照(根據各地提供的百科詞條為準),排名第一的鹿邑白果樹樹齡至少不低於1500-1600年以上(見《網紅千年銀杏樹,鹿邑白果排第一》),千年之前的白果樹足以引起篤信神明的先民祭祀。

以祭祀起始時間分析。根據以上推論,先有白果樹後才有祭祀應無紛疑。白果樹位於後吳樓遺址北260米,古人以北為上,以南為下,白果樹在吳樓遺址(黃帝廟)北,符合傳統祭祀禮制和祭祀格局。

以坐落方位分析。通過谷歌地球鳥瞰不難發現,惠濟河-白果樹-黃帝廟-後吳樓文化遺址,彼此相距約150-260米,面積500餘畝,相聯密切,實為一個有機整體,足以佐證黃帝廟規模及盛狀。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黃帝廟與白果樹、後吳樓遺址之間的位置

2、遺址與人證、物證的印證關係。

黃帝廟今雖微存,但一直未湮滅在歷史記憶中,各種證據證明其存在且輝煌的過去。

白果樹遺存。據當地退休教師孫長義、村民吳進才等人回憶:解放初,白果樹前剩存十餘間的黃帝廟院仍保存完好。1952年,為修建高口惠濟河大橋,廟院被全部扒掉,拆掉的大青磚和木料用於建大橋,曾經香火興旺的廟院被夷為平地。1958年前,白果樹前仍遺有一高約五尺古鐘,上鑄銘文“大唐貞觀”云云,是為黃帝廟珍貴遺存和最有力的證據,可惜古鐘在隨後大鍊鋼期間慘遭熔化。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千年白果樹(攝於本世紀初)

後吳樓遺址。通過走訪後吳樓、孫營等村七十歲以上村民,均記得同在世紀五十年代,該遺址仍有大型夯土堆,高一丈多許,周長約100餘米,疑為古代建築殿基。後夯土堆在農業生產中被村集體統一剷平取土,經近千人20余天挖掘,高臺蕩然無存。今遺址雖難見原貌,但根據唐宋時代的出土器物和白果樹唐鍾推論,可證明兩點:該處至少成型於宋前,與白果樹前的黃帝廟內在聯繫緊密。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參考圖:欒臺遺址

綜上,通過對遺址時間、地理、方位、祭祀、格局等關係的考查論證,後吳樓文化遺址應為古黃帝廟唐宋時遺存無疑。

通過對黃帝廟考證,筆者認為有幾點意義:

一是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傳承。軒轅黃帝作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廟作為祭祖之場所,寄託了華夏先民傳承千年的敬天敬祖感恩先賢的精神,更深層意義在於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同時,也有助於普通群眾對黃帝、傳說時代、中國文明起源、中國古代史、社會史、文物考古等諸多問題的初步認知。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新鄭黃帝故里祭祀大典

二是見證了道教文化發展的歷史。黃帝既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又是被尊為早期道教的教主和道教中煉丹得道成仙的仙人,其雙重身份決定了其與道教的緊密相連。黃帝崇拜起於先秦,興於漢唐,此時為道教始創發展期。黃帝廟在鹿邑民間又稱披髮老祖廟、祖師廟,此又與後期供奉的真武大帝有關(披髮老祖為真武大帝別稱)。真武信仰盛於宋明,尤其在明代真武信仰遍於全國,鼎盛一時,此階段正是道教興盛期。史載原黃帝廟中有軒轅大殿、祖師殿,加之古廟別稱,此脈絡證明了黃帝崇拜與真武信仰的演變,是道教文化發展史上難得的活資料。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千年白果樹(攝於2018年秋)

三、建議

1、黃帝廟與問禮宮之間的正本清源

2016年,為保護千年白果樹,提升老子故里文化旅遊產業,有關部門在白果樹附近規劃建設“問禮宮”項目,以紀念孔子於白果樹下問禮於老子。此說有待商榷,史載孔子問禮處一直在鹿邑縣城東隅,而白果樹周邊並無有關此傳說。經過調查,此說肇始於近年渦北一民間巫祝說法,屬一人之言以訛傳訛。所幸,後來及時調整為千年銀杏園項目。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千年白果樹(攝於2018年秋)

2、遺址保護與黃帝廟修復的探討

鹿邑黃帝廟,對於考證黃帝文化和中原歷史文化淵源,以及道教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遺址保護。作為黃帝廟主要遺存的後吳樓遺址,雖在2008年就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因保護不力,所劃定的保護範圍,甚至建設控制地帶已全部被民房侵佔,寶貴的文物遺產即將破壞殆盡,遺址保護迫在眉睫。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於黃帝廟修復。對於恢復修建古建遺蹟近年來一直很有爭議,去年筆者在網文中介紹黃帝廟時就遇到許多反對復建之聲,有的認為人造景點勞民傷財無意義,有的認為建的再好也不會比新鄭黃帝故里有名,根本吸引不了人來參觀消費。

對此意見,仁者見仁,不多評論,藉此只想談幾點個人看法:

1、軒轅黃帝雖為中華人文始祖和本土道教始祖,但在全國現存的祀廟並不多,與遍地神佛相比,實與國人敬天崇祖之傳統不相符。黃帝廟作為祭祖之場所,具有感恩先賢文化認同的重大意義,無論修復還是新建都是一種精神繼承的表現,理不應與一般文旅項目一樣等同視之。

2、鹿邑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黃帝廟遺址,是難得的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場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理不應與一般文旅項目一樣等同視之。

3、鹿邑是老子故里,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家古稱“黃老之術”,黃帝與老子被道家共尊,文化意義非凡,理不應與一般文旅項目一樣等同視之。

4、鹿邑雖距新鄭黃帝故里只有200多公里,但也有自身的區域優勢(現河南東部,乃至山東、江蘇、安徽均無一座黃帝廟存世),將黃帝廟的文化重建和旅遊開發納入到未來文旅規劃中,為鹿邑增添一個新的人文景點,理不應與一般文旅項目一樣等同視之。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千年白果樹(攝於2018年秋)

退一萬步講,哪怕將所謂的“問禮宮”奉上黃帝像,也算是對歷史和文化的一種尊重——無論是歷史遺存或是恢復重建的,畢竟都是代表了華夏兒女對人文始祖黃帝的崇敬與緬懷。

總比杜撰一個虛假故事忽悠外地人好一點。

注:本文只是對鹿邑黃帝廟做一考證,若認為建廟之處就是故里所在——有“搶”名人故里之嫌,實在誤會。


附:

黃帝廟與白果樹的傳說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鹿邑軒轅黃帝廟歷史悠久,是為先人感恩當年黃帝一劃成河救蒼生而建。

相傳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統一華夏後巡視九州,來到中原與東夷交匯處的今豫東鹿邑,見谷水(今惠濟河)因黃河改道導致河道阻塞,河水氾濫成災,百姓深受其苦。黃帝憐憫施法,用隨身的一根白果枝杖在平地上劃出一溝痕。溝痕忽暴增變大,瞬時成為一條東西長二十里、下深丈三、面寬三十餘丈(今約長十公里、深十米、寬約百米)之大河,於兩河口處(今天鹿邑太清鎮蔣營村北)將阻塞之水引至渦河。

事畢,黃帝將白果枝隨手插在河岸,繼續東巡而去,遺白果樹枝佇立河岸,受天地之氣神靈護佑河水滋潤,遂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至2500年後東周時期,白果已成六人合抱之木。

當地百姓為感念始祖恩澤,自發在白果樹周野建廟以祀之,引得豫東、蘇西、魯南、皖北方圓數百里信眾朝拜供奉,香火旺盛,千年不絕。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劉秀被追殺之惠濟河畔,因避難白果樹,樹遭莽兵焚枯。光武立帝后感念救命之恩,遣洛陽令董宣覆育雛樹,修復黃帝廟。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稱帝不久,乘舟經谷水回譙郡(今安徽亳州)省親,感念華佗獻白果葉醫治父疾之事,為報答神樹以顯孝心,遂棄舟登岸感恩拜謝,並當場下旨由朝廷撥付專款由郡縣官員負責擴建黃帝廟。

隋唐間,時鹿邑鄉民——魏徵、魯氏二兄弟於廟前樹下聚義,羅成、尉遲、叔寶等好漢聞之匯聚習武演兵,共商大業。後眾英雄聚義瓦崗追隨太宗遂功名垂世。太宗尊老子祖時,感念鹿邑聚眾諸將戰功,旨覆黃帝金身,再現恢弘。至此廟況規模大增,廟產百餘畝,盛達巔峰。

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年)幸鹿邑,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后又至谷水畔拜祀了黃帝廟。又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渴老子廟,並於開元十三年(725年)拜謁黃帝廟。

惜唐末兵亂,黃帝廟與南10裡的太清宮同焚,後雖經重修再難現往日輝煌,幾後歷經戰亂,終於明末毀於戰火,唯存白果樹不但倖免於難,更似有神佑,隨歷經風霜刀兵,仍枝葉繁茂,鬱郁千年。

鹿邑軒轅黃帝廟——後吳樓遺址考證

為加強白果樹景區的旅遊開發,縣委、縣政府進行規劃,把白果樹景區作為老子故里旅遊景區開發的一部分,以千年銀杏樹和淮河的重要支流——二百餘米水面的惠濟河秀美自然景觀為依託,建設一個百畝銀杏園,進而形成一條沿白果樹至渦河通往太清宮拜謁老子的水上休閒景觀帶。

祝願重建後的白果樹景區景色優美如此——白果樹枝葉繁茂,碧蔭參天,風光旖旎;惠濟河一水如碧,魚翔淺底,白鷺在河坡垂柳上起舞,野鴨在蘆葦蕩裡嬉戲;軒轅廟院香火旺盛,祈福納祥,遊客如梭;白果樹景區周圍即草木蔥蘢的原野,天藍氣清,飛鳥相鳴。對於那些常年飽飲霧霾心煩氣躁的都市人們,這裡實在是旅遊觀光、心靈休憩、訪道問幽的好地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