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

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里處李固村北。李固村東距輝縣和西距馬村區地界均不足一公里,李固村古稱濁鹿城,據《路史》載:黃帝與同蚩尤戰於濁鹿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青陽氏玄囂曾於此築城,故又稱青陽城。現村北有龍山文化保護遺址,1963年6月,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濁鹿城遺址。

"

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里處李固村北。李固村東距輝縣和西距馬村區地界均不足一公里,李固村古稱濁鹿城,據《路史》載:黃帝與同蚩尤戰於濁鹿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青陽氏玄囂曾於此築城,故又稱青陽城。現村北有龍山文化保護遺址,1963年6月,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

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里處李固村北。李固村東距輝縣和西距馬村區地界均不足一公里,李固村古稱濁鹿城,據《路史》載:黃帝與同蚩尤戰於濁鹿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青陽氏玄囂曾於此築城,故又稱青陽城。現村北有龍山文化保護遺址,1963年6月,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

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里處李固村北。李固村東距輝縣和西距馬村區地界均不足一公里,李固村古稱濁鹿城,據《路史》載:黃帝與同蚩尤戰於濁鹿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青陽氏玄囂曾於此築城,故又稱青陽城。現村北有龍山文化保護遺址,1963年6月,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

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里處李固村北。李固村東距輝縣和西距馬村區地界均不足一公里,李固村古稱濁鹿城,據《路史》載:黃帝與同蚩尤戰於濁鹿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青陽氏玄囂曾於此築城,故又稱青陽城。現村北有龍山文化保護遺址,1963年6月,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

李固遺址位於修武縣城東北12公里處李固村北。李固村東距輝縣和西距馬村區地界均不足一公里,李固村古稱濁鹿城,據《路史》載:黃帝與同蚩尤戰於濁鹿之山,三年十戰而勝,其子青陽氏玄囂曾於此築城,故又稱青陽城。現村北有龍山文化保護遺址,1963年6月,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西南有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漢獻帝禪位後居住的小城(濁鹿城遺址)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獻帝被奉為山陽公,邑萬戶,都濁鹿城並終老於此,並葬西北四里的古漢山上。北魏時,濁鹿城為北修武的縣治所在地,隋末唐初,李世民設陟州州臺在此地,當時濁鹿城的週迴達十五里,未經幾次併入殷州,此後濁鹿、青陽二名漸沒,現名為李固。千百年來古城輪廓分明,一九七零年前後,村民墊地起土,城牆迅速消失,今僅存村西南200餘米一段尚存。

現村北為一高出四周2--3米的土丘。遺址四周斷崖上,暴露出大量遺物,曾發有石刀、石鏟、石斧、石鏃和大量的漢代空心磚以及骨器和帶有陶文符號的陶片。1981年秋,北大歷史系考古專家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

文化層分為七層。第一層:為擾亂層(耕土層)。土色灰黃,土質疏鬆,包含有各個時代的陶片。第二層:春秋戰國文化層。灰色土,出土有戰國時期的筒板瓦片和少部分春秋時期的細把豆、灰陶盆等。第三、四層:為商代文化層。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繩紋居多,相當於鄭州二里崗上層文化層。第五層:為早商文化層。土色較花,土質細密。出土器物有蛋形甕等。第六、七層:為龍山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紋飾以方格紋、籃紋為主。器形有夾砂罐、缽、小平底碗等。

當地村民在古漢山礦修建時,曾出土有盔甲等兵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