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無論是宋朝的“榜首”還是明清兩朝的300多個武狀元,都沒有任誰的戰功可與郭子儀相比,也沒有誰的人生有郭子儀完美。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那個蓄謀已久的死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叛軍席捲而南,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無論是宋朝的“榜首”還是明清兩朝的300多個武狀元,都沒有任誰的戰功可與郭子儀相比,也沒有誰的人生有郭子儀完美。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那個蓄謀已久的死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叛軍席捲而南,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的朝廷迅速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

郭子儀臨危受命,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來勢凶猛的叛軍展開生死搏殺,反覆較量。

其間,郭子儀兵行險著,以五百騎兵誘敵深入,在嘉山(今河北定西)斬敵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年老昏憒的唐玄宗放大昏招,嚴逼名將哥舒翰棄潼關迎敵。

結果,潼關失守,長安陷落。

唐玄宗急急勝似喪家之犬,惶惶仿如漏網之魚,哭著喊著遁往了四川避難。

大唐王朝風雨交加,帝國大廈搖搖欲墜。

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扈駕,“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極力促成向回紇借兵之舉,自己親率唐、回聯軍向叛軍發起反擊。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無論是宋朝的“榜首”還是明清兩朝的300多個武狀元,都沒有任誰的戰功可與郭子儀相比,也沒有誰的人生有郭子儀完美。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那個蓄謀已久的死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叛軍席捲而南,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的朝廷迅速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

郭子儀臨危受命,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來勢凶猛的叛軍展開生死搏殺,反覆較量。

其間,郭子儀兵行險著,以五百騎兵誘敵深入,在嘉山(今河北定西)斬敵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年老昏憒的唐玄宗放大昏招,嚴逼名將哥舒翰棄潼關迎敵。

結果,潼關失守,長安陷落。

唐玄宗急急勝似喪家之犬,惶惶仿如漏網之魚,哭著喊著遁往了四川避難。

大唐王朝風雨交加,帝國大廈搖搖欲墜。

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扈駕,“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極力促成向回紇借兵之舉,自己親率唐、回聯軍向叛軍發起反擊。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臨行,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果然,郭子儀不負眾望,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將叛軍逐至鄴城(今河南安陽)。

唐肅宗萬分感激,親自勞軍灞上,握著郭子儀的手,情深款款地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但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當九路節度使奉詔討伐安慶緒,唐肅宗卻擔心郭子儀功勞太大,以後會尾大不掉,故意不以之為帥,僅指定由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協調軍中大員。

這樣的安排是很危險的,已為接下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鄴城之戰,曠日持久,各個將領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最後一個個撤回了本鎮。

魚朝恩將鍋甩給郭子儀,說一切惡果都是郭子儀造成的。

唐肅宗聽信諂言,召郭子儀回朝,改讓李光弼指揮朔方軍。

郭子儀也不分辯,立刻解甲歸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戰敗,河陽失守,且太原、繹州(今山西新繹)兩地駐軍擅殺主帥,場面失控。

沒奈何,唐肅宗只好重新啟用郭子儀,晉封其為汾陽郡王。

這一年,郭子儀已經六十六歲了。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無論是宋朝的“榜首”還是明清兩朝的300多個武狀元,都沒有任誰的戰功可與郭子儀相比,也沒有誰的人生有郭子儀完美。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那個蓄謀已久的死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叛軍席捲而南,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的朝廷迅速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

郭子儀臨危受命,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來勢凶猛的叛軍展開生死搏殺,反覆較量。

其間,郭子儀兵行險著,以五百騎兵誘敵深入,在嘉山(今河北定西)斬敵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年老昏憒的唐玄宗放大昏招,嚴逼名將哥舒翰棄潼關迎敵。

結果,潼關失守,長安陷落。

唐玄宗急急勝似喪家之犬,惶惶仿如漏網之魚,哭著喊著遁往了四川避難。

大唐王朝風雨交加,帝國大廈搖搖欲墜。

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扈駕,“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極力促成向回紇借兵之舉,自己親率唐、回聯軍向叛軍發起反擊。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臨行,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果然,郭子儀不負眾望,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將叛軍逐至鄴城(今河南安陽)。

唐肅宗萬分感激,親自勞軍灞上,握著郭子儀的手,情深款款地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但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當九路節度使奉詔討伐安慶緒,唐肅宗卻擔心郭子儀功勞太大,以後會尾大不掉,故意不以之為帥,僅指定由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協調軍中大員。

這樣的安排是很危險的,已為接下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鄴城之戰,曠日持久,各個將領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最後一個個撤回了本鎮。

魚朝恩將鍋甩給郭子儀,說一切惡果都是郭子儀造成的。

唐肅宗聽信諂言,召郭子儀回朝,改讓李光弼指揮朔方軍。

郭子儀也不分辯,立刻解甲歸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戰敗,河陽失守,且太原、繹州(今山西新繹)兩地駐軍擅殺主帥,場面失控。

沒奈何,唐肅宗只好重新啟用郭子儀,晉封其為汾陽郡王。

這一年,郭子儀已經六十六歲了。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郭子儀到了絳州,三下五除二地平息了軍亂,並接連打了幾個勝仗。

但是,唐肅宗病重,不治身亡。新繼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罷免了郭子儀的軍權。

郭子儀這次不再沉默,為證清白,把唐肅宗賞賜給自己的詔書敕命千餘篇全部交給了唐代宗。

唐代宗讀之羞慚,下詔解釋說:“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眾叛親離的史朝義自殺,延續7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

但是,一波甫平,一波又起。

這一年,僕固懷恩不滿朝廷封賞,暗中約召回紇、吐蕃寇河西、踐徑州、犯奉天、武功。

唐代宗見勢不好,匆匆忙忙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坐鎮咸陽,自己離京陝州竄往避難。

郭子儀此前因遭罷官,身邊只有老部下數十個騎士,接到詔命,不畏艱難險阻,臨時抓瞎,不斷招攬民兵以擴充,南下路上,大張旗鼓,用疑兵計。

吐蕃人本已攻入了長安,但以為唐軍大部隊來了,倉皇撤去。

這樣,唐代宗得以平安返回皇宮。

唐代宗見到郭子儀,哽咽著聲音說:“我任用你太晚,才到這個地步。”下令賜郭子儀鐵券,並命人將他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上。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再次集結起回紇、吐蕃、党項三十萬人馬進犯長安。

郭子儀單騎單騎去會回紇首領,責以大義,用自己的一腔赤誠勸之退兵。

這,就是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事件——“單騎退回紇”。

此後,郭子儀就以副元帥的身份駐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多次擊退吐蕃入寇,忠誠地守衛著大唐帝國。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無論是宋朝的“榜首”還是明清兩朝的300多個武狀元,都沒有任誰的戰功可與郭子儀相比,也沒有誰的人生有郭子儀完美。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那個蓄謀已久的死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叛軍席捲而南,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的朝廷迅速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

郭子儀臨危受命,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來勢凶猛的叛軍展開生死搏殺,反覆較量。

其間,郭子儀兵行險著,以五百騎兵誘敵深入,在嘉山(今河北定西)斬敵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年老昏憒的唐玄宗放大昏招,嚴逼名將哥舒翰棄潼關迎敵。

結果,潼關失守,長安陷落。

唐玄宗急急勝似喪家之犬,惶惶仿如漏網之魚,哭著喊著遁往了四川避難。

大唐王朝風雨交加,帝國大廈搖搖欲墜。

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扈駕,“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極力促成向回紇借兵之舉,自己親率唐、回聯軍向叛軍發起反擊。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臨行,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果然,郭子儀不負眾望,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將叛軍逐至鄴城(今河南安陽)。

唐肅宗萬分感激,親自勞軍灞上,握著郭子儀的手,情深款款地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但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當九路節度使奉詔討伐安慶緒,唐肅宗卻擔心郭子儀功勞太大,以後會尾大不掉,故意不以之為帥,僅指定由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協調軍中大員。

這樣的安排是很危險的,已為接下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鄴城之戰,曠日持久,各個將領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最後一個個撤回了本鎮。

魚朝恩將鍋甩給郭子儀,說一切惡果都是郭子儀造成的。

唐肅宗聽信諂言,召郭子儀回朝,改讓李光弼指揮朔方軍。

郭子儀也不分辯,立刻解甲歸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戰敗,河陽失守,且太原、繹州(今山西新繹)兩地駐軍擅殺主帥,場面失控。

沒奈何,唐肅宗只好重新啟用郭子儀,晉封其為汾陽郡王。

這一年,郭子儀已經六十六歲了。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郭子儀到了絳州,三下五除二地平息了軍亂,並接連打了幾個勝仗。

但是,唐肅宗病重,不治身亡。新繼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罷免了郭子儀的軍權。

郭子儀這次不再沉默,為證清白,把唐肅宗賞賜給自己的詔書敕命千餘篇全部交給了唐代宗。

唐代宗讀之羞慚,下詔解釋說:“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眾叛親離的史朝義自殺,延續7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

但是,一波甫平,一波又起。

這一年,僕固懷恩不滿朝廷封賞,暗中約召回紇、吐蕃寇河西、踐徑州、犯奉天、武功。

唐代宗見勢不好,匆匆忙忙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坐鎮咸陽,自己離京陝州竄往避難。

郭子儀此前因遭罷官,身邊只有老部下數十個騎士,接到詔命,不畏艱難險阻,臨時抓瞎,不斷招攬民兵以擴充,南下路上,大張旗鼓,用疑兵計。

吐蕃人本已攻入了長安,但以為唐軍大部隊來了,倉皇撤去。

這樣,唐代宗得以平安返回皇宮。

唐代宗見到郭子儀,哽咽著聲音說:“我任用你太晚,才到這個地步。”下令賜郭子儀鐵券,並命人將他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上。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再次集結起回紇、吐蕃、党項三十萬人馬進犯長安。

郭子儀單騎單騎去會回紇首領,責以大義,用自己的一腔赤誠勸之退兵。

這,就是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事件——“單騎退回紇”。

此後,郭子儀就以副元帥的身份駐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多次擊退吐蕃入寇,忠誠地守衛著大唐帝國。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大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儀入朝,在延英殿拜見唐代宗,語及吐蕃的不斷坐大,自責不已,痛哭流涕,上表“乞骸骨”(退休)。

這時候的唐代宗相當清楚,郭子儀雖然年邁,卻仍是大唐帝國的擎天大柱,如何肯允?!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崩,唐德宗繼位。郭子儀被調回朝廷,進位太尉,仍兼中書令,充任皇陵使,賜號“尚父”,並加食邑至兩千戶。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誼前往探病。

該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唐德宗親往安福門哭送,追贈太師,賜諡號 “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墓,今陝西禮泉縣)。

按照禮儀制度,郭子儀的墓葬應有一丈八尺的高度,唐德宗特意將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顯其蓋世功勳。

郭子儀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後來皆為將相,其八子七婿,皆貴顯於當代。

典故“滿床笏”說的就是郭子儀晚年作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個個都是朝廷裡的高官,帶來的笏板堆了滿床頭。

郭子儀的一生,可謂“富貴壽考”四字俱全,堪稱贏家。

"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中國古代武舉制度創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該年,武則天“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並確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武職。

學者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武舉”或“武科”的肇始。

這之後,武舉考試為大多數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封建國家選取武備人材的重要制度。

不過,唐代的武舉制度很不完善,武舉科只是與“進士科”一樣,屬於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很低。

則唐朝的武舉及第者,罕有留下姓名者。

但郭子儀卻是個例外。

《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餘,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就因為成績為“武舉高等”,其後來名氣又大得驚人,故很多人喜歡以“武狀元”呼之。

實際上,即使在武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的宋代,正式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也沒有武狀元的叫法——對殿試第一名,人們只稱之為“榜首”。

到了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即只有武舉人,沒有武進士。

到了崇禎四年,大明國勢江河日下,崇禎皇帝為了發掘人材,挽救時局,毅然開設武舉殿試。

從崇禎四年到崇禎十六年共進行了5科,產生了5個歷史上真正的武狀元。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相同,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自順治三年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結束,一共209科,產生了209個狀元。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無論是宋朝的“榜首”還是明清兩朝的300多個武狀元,都沒有任誰的戰功可與郭子儀相比,也沒有誰的人生有郭子儀完美。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當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護神、擎天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那個蓄謀已久的死胖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叛軍席捲而南,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承平日久、文恬武嬉的朝廷迅速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滄海橫流,顯英雄本色。

郭子儀臨危受命,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來勢凶猛的叛軍展開生死搏殺,反覆較量。

其間,郭子儀兵行險著,以五百騎兵誘敵深入,在嘉山(今河北定西)斬敵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穩住了局勢。

可惜的是,年老昏憒的唐玄宗放大昏招,嚴逼名將哥舒翰棄潼關迎敵。

結果,潼關失守,長安陷落。

唐玄宗急急勝似喪家之犬,惶惶仿如漏網之魚,哭著喊著遁往了四川避難。

大唐王朝風雨交加,帝國大廈搖搖欲墜。

在這種背景下,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扈駕,“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極力促成向回紇借兵之舉,自己親率唐、回聯軍向叛軍發起反擊。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臨行,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果然,郭子儀不負眾望,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將叛軍逐至鄴城(今河南安陽)。

唐肅宗萬分感激,親自勞軍灞上,握著郭子儀的手,情深款款地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但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當九路節度使奉詔討伐安慶緒,唐肅宗卻擔心郭子儀功勞太大,以後會尾大不掉,故意不以之為帥,僅指定由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協調軍中大員。

這樣的安排是很危險的,已為接下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鄴城之戰,曠日持久,各個將領就互相觀望,進退失據,最後一個個撤回了本鎮。

魚朝恩將鍋甩給郭子儀,說一切惡果都是郭子儀造成的。

唐肅宗聽信諂言,召郭子儀回朝,改讓李光弼指揮朔方軍。

郭子儀也不分辯,立刻解甲歸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戰敗,河陽失守,且太原、繹州(今山西新繹)兩地駐軍擅殺主帥,場面失控。

沒奈何,唐肅宗只好重新啟用郭子儀,晉封其為汾陽郡王。

這一年,郭子儀已經六十六歲了。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郭子儀到了絳州,三下五除二地平息了軍亂,並接連打了幾個勝仗。

但是,唐肅宗病重,不治身亡。新繼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罷免了郭子儀的軍權。

郭子儀這次不再沉默,為證清白,把唐肅宗賞賜給自己的詔書敕命千餘篇全部交給了唐代宗。

唐代宗讀之羞慚,下詔解釋說:“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疑。”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眾叛親離的史朝義自殺,延續7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

但是,一波甫平,一波又起。

這一年,僕固懷恩不滿朝廷封賞,暗中約召回紇、吐蕃寇河西、踐徑州、犯奉天、武功。

唐代宗見勢不好,匆匆忙忙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坐鎮咸陽,自己離京陝州竄往避難。

郭子儀此前因遭罷官,身邊只有老部下數十個騎士,接到詔命,不畏艱難險阻,臨時抓瞎,不斷招攬民兵以擴充,南下路上,大張旗鼓,用疑兵計。

吐蕃人本已攻入了長安,但以為唐軍大部隊來了,倉皇撤去。

這樣,唐代宗得以平安返回皇宮。

唐代宗見到郭子儀,哽咽著聲音說:“我任用你太晚,才到這個地步。”下令賜郭子儀鐵券,並命人將他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上。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再次集結起回紇、吐蕃、党項三十萬人馬進犯長安。

郭子儀單騎單騎去會回紇首領,責以大義,用自己的一腔赤誠勸之退兵。

這,就是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事件——“單騎退回紇”。

此後,郭子儀就以副元帥的身份駐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多次擊退吐蕃入寇,忠誠地守衛著大唐帝國。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大曆九年(774年)二月,郭子儀入朝,在延英殿拜見唐代宗,語及吐蕃的不斷坐大,自責不已,痛哭流涕,上表“乞骸骨”(退休)。

這時候的唐代宗相當清楚,郭子儀雖然年邁,卻仍是大唐帝國的擎天大柱,如何肯允?!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崩,唐德宗繼位。郭子儀被調回朝廷,進位太尉,仍兼中書令,充任皇陵使,賜號“尚父”,並加食邑至兩千戶。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誼前往探病。

該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唐德宗親往安福門哭送,追贈太師,賜諡號 “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墓,今陝西禮泉縣)。

按照禮儀制度,郭子儀的墓葬應有一丈八尺的高度,唐德宗特意將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顯其蓋世功勳。

郭子儀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後來皆為將相,其八子七婿,皆貴顯於當代。

典故“滿床笏”說的就是郭子儀晚年作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個個都是朝廷裡的高官,帶來的笏板堆了滿床頭。

郭子儀的一生,可謂“富貴壽考”四字俱全,堪稱贏家。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而在郭子儀逝後第二年(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赫然位列其中。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有郭子儀一席之位。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也有郭子儀。

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郭子儀同樣在內。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郭子儀“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卻能“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真稱得上奇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