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路易·艾黎 秦嶺 嘉陵江 山丹 三秦人文地理 三秦人文地理 2017-08-28

2008年,一部由中國、澳、德三國聯合拍攝的影片《黃石的孩子》在全球熱播。該片講述了英國人喬治帶領 60多個孤兒,為避日軍戰火,撤離至甘肅山丹的故事。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其實這個故事中的黃石不是湖北的黃石,而是是陝西寶雞鳳縣的雙石鋪鎮。影片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也明確表示:“黃石”其實是“雙石鋪”。他說,故事原本發生在陝西寶雞的雙石鋪,在改編劇本時,編劇覺得“雙石鋪”在英文中很難發音,就把它簡化為“黃石”。

雙石鋪是秦嶺中一座小鎮,為何會上演這樣一出國際友人蔘與的大遷徙呢?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酈道元的《水經注》裡記載,據說這裡的老街上原來有一塊巨大的鎮水方石,由於古鎮有嘉陵江穿城而過,水患時時威脅著小鎮的居民。可是自打有了這塊鎮水方石,只要方石不淹,小鎮就安然無恙。古人就認為此石有鎮水避災之祥,所以就將古鎮取名為“方石鋪”。後來,因為發音的影響,漸漸將“方石鋪”叫作了“雙石鋪”。

從鳳縣地圖上看,雙石鋪位於整個地圖的稍西位置,其他鄉鎮、道路都是以雙石鋪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雙石鋪南到陝西漢中、四川,西臨甘肅,是連通關中與巴蜀的交通要道,而以前的縣城所在地鳳州,比較起來就稍顯偏僻。為了方便交通,1951年6月雙石鋪成為鳳縣縣城所在地。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從秦代以來,雙石鋪一直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人口不足兩千。民國初年,僅有嘉陵江南岸一條街道,店鋪錯雜,兩旁多為簡陋茅屋瓦舍。隨著kz的全面展開,因其地處陝、甘、川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突出,煤、鐵等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便很快繁盛起來。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當時的軍政機關如經濟部、財政部、軍政部及省、區、縣30個單位在這裡設立了派出機構。老舍等一些文化名人,當年也從這裡經過,留下了許多優美的文章詩詞。這裡還有寶(雞)雙(石鋪)段輕便鐵道雙石鋪車站、國際招待所等,這些都使雙石鋪成為西北的戰略重鎮。這裡也是河南等淪陷區難民雲集的地方,人口也逐漸增多。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雙石鋪一度繁華和引人注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合運動”在雙石鋪的快速發展。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1938年 9月,新西蘭人,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創始人路易·艾黎先生,在秦嶺小鎮鳳縣雙石鋪組建了鎢鐵社、機器社、造紙社和耐火磚社等 23個工業生產合作社,主要從事機器、採木、採礦、製革、造鞋等 14個項目,大量生產軍需民用物品,為前方提供了堅強的物質保障。

據雙石鋪柏家坪柏漢傑老人講,當時雙石鋪比縣城所在地鳳州繁華多了。那時,雙石鋪大街上說書的多、汽車多、賣小吃的多,簡直是要啥有啥,他經常和村裡的孩子到鎮上玩。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艾黎還在雙石鋪設立了培黎工藝學校,但由於條件艱苦,建校之初,相繼有 8位校長棄職而去,直到第九任校長——喬治·何克到來。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何克是英國人, 1942年,經艾黎推薦,何克來到鳳縣雙石鋪,擔任培黎工藝學校校長。他請教員,修校舍,籌劃培訓項目,購買教學器械。為了籌集辦學經費,他騎著一輛破自行車往返於雙石鋪與寶雞。在何克的帶領下,學校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在培黎工藝學校,學生們上午上文化課,下午在機器上實習操作或者勞動。何克不僅擔任校長,還負責教學生說英語、打籃球,並跟他們一起唱歌。所唱的歌曲既有他收集的民間小調,也有他學到的革命歌曲,甚至還有他自編自創的兒歌。跟這樣一位年輕而有活力的大哥哥在一起學習、生活,學生們都非常快樂。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1944年,經過對時局的分析,他和何克決定繼續辦學,為保存實力,但學校必須搬遷,帶主張學校搬到甘肅山丹,直到 1945年 3月上旬,何克和他的30多個學生終於到達山丹。然而, 1945年 7月 22日, 30歲的何克因破傷風感染,離開了他心愛的培黎工藝學校和那些可愛的學生們。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今天的鳳縣雙石鋪仍然保留著艾黎和何克的舊居,房屋內懸掛著工合在寶雞地區發展歷史的圖片,陳列著當年工業生產合作社勞動生產的工具和產品。路易艾黎故居坐落於柏家坪下,是艾黎在1938-1945年期間居住的地方。在鳳縣,有三條街分別以艾黎,何克,工合命名,艾黎路正對這柏家坪下的艾黎故居。

秦嶺深山中一座小鎮,一段鮮為人知的工合故事

文章來源:寶雞網

【三秦人文地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