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禮敬青木川】

青木川最早是由蜿蜒的金溪河衝出一片平坦的川穀後,才有了建築,有人居住。一條“回龍場”古街從南向北把小鎮拉得悠長,猶如彎弓一般,因街的南端有古青木樹,遂稱青木川。這條古街南北長800餘米,原有明清四合院120多座,隨著時間流逝、主人更迭、自然破損等原因被拆掉80餘座,至今尚留完好建築40餘座,整條古街呈現出“平盤端凳,雕窗扇門,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

東西兩邊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從沿街洞開的木板門進去,是幾進的天井院落。院落裡青石鋪地,一角堆放著鐵杴、扁擔、竹竿、犁鏵、雨鞋、揹簍,還有盛糧食用的木鬥或木桶,我竟將木桶說做洗澡用,惹得農家大嫂一通好笑。在一邊碼放的揹簍裡,裝著剛割下來餵豬用的新鮮滕蔓,有同行女士新奇揹負一試,結果人斜簍倒,滕蔓灑了一地,惹得房東老奶奶笑得合不籠嘴。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青木川古建築群以明清民居為主,有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等樣式繁多,五花八門。普通民居大多風格相似,大戶人家的則有名號,前邊說了魏輔堂的“洋房子”叫唐世盛,緊靠唐世盛旁邊的是輔友社,是魏輔堂的錢莊。再往南不遠是魏輔堂大哥魏元成的榮盛昌,這處建築翹簷雕樑,木雕柱礎,雕花門扇,處處精巧,依稀可見殘破窗格內的戲文圖譜。坐落在中街的“旱船房”叫榮盛魁,是青木川地形的標誌建築,是當時休閒、娛樂、談生意的地方。

在僅存為數不多的一家“大煙館”內,至今還完好保存著徽派建築裡屏風式木門,高大威武。徽商尚文,講究忠孝廉恥。門正中上方雕有四個蝙蝠,寓意“四面埋伏”;每扇門的下方,長方形的木框內雕著“二十四孝”民間故事,教導人們尊重傳統,尊敬老人。青木川居民崇尚文化之風由此可見一斑。同行“聰兒”此時來了靈感,要以此門為背景留下倩影,於是效仿者變本加利,搬來躺椅故做休閒狀,輪番拍照。一旁“高導”為魏輔堂畫就的人物素描靜靜地注視著這群來自山外的不速之客。

青木川民居建築風格窘異,博大精深。出“大煙館”,對面竟看到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牆,垂直遞增的牆體被削減了高度,以圓柔貼切的形式出現在這裡,入鄉隨俗。

在回龍場南面的高臺上坐落著1947年竣工並投入使用的輔仁中學,校門為“筆架式”正對筆架山,進入校園,正中為一可容納千人的“教堂式”大禮堂,後面是一座高大考究的辦公樓,樓上辦公室至今還保留著民國初期各級名流提寫的匾額。2004年8月寧強縣文化教育局將青木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400萬元,投到輔仁中學,建起了新校區,譜寫了青木川重視文化教育新的篇章。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站在輔仁中學操場上,環顧四周鳳凰山與龍池山相對,據說是少有的地穴,有“鳳凰遙對魚龍池,神仙居所度晚年”之說。魏輔堂在發跡後便將魏氏宅院建在這裡,此後果真生了兩個男孩。新宅院原有三進,第一進已被拆除。正房正中兩根柱子的礎石是一隊精美而形象溫馨和藹的雪石獅子,同時融入西方建築風格,簡潔寬大,莊嚴肅穆,沿中軸上下、左右、前後對稱,頗有故宮韻味。

中午十分,恬靜的小鎮依舊安寧。一家熱涼皮店的老闆不緊不慢地在做著涼皮,小孩子靠著牆壁邊吃邊玩,老人則坐在門檻上旁若無人的吃著,時而有牽著水牛的農戶悠然地從身邊走過,小溪中石頭上農婦有節奏地搓洗著衣物,三三兩兩的遊客指指點點、駐足拍照,此刻,時光在這裡彷彿慢了下來.......

時值仲秋,鬱鬱蔥蔥的山上憑添幾點豔色,或紅、或黃,有些樹梢還掛著非常誘人的果子。沿著沒人荒草,我們登臨小鎮南側回龍寺小山,一覽全景。整個小鎮青瓦屋頂猶如一條大船在金溪河上向南緩緩伸展著、遊動著,巍巍壯觀。一旁的金溪河在回龍寺小山下轉彎南下,化成優美的“S”形匯入嘉陵江,小溪中部的中式廊橋----飛鳳橋歷經風雨,連接著大山內外的文明,使尋幽到此的人們留下幾多《廊橋遺夢》.......

輕車曲路柳生煙,青木川來了夙願。

小鎮風聞添秀色,朱樓傳說夢魂牽。

傳媒鏡裡千秋筆,嚮導舌尖百事鮮。

盛世鈞沉興未了,奇招妙計扮坤乾。

西安鵝毛扇於2006年10月

1)小鎮東西兩邊的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從沿街洞開的木板門進去,都是幾進的天井院落。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2)看著城裡的遊人揹簍出洋相,老奶奶笑得合不籠嘴。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3)僅存為數不多的一家“大煙館”內,至今還完好保存著徽派建築裡屏風式木門,高大威武,氣派非凡。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4)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牆,垂直遞增的牆體被削減了高度,以圓柔貼切的形式出現在這裡,入鄉隨俗。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5)輔仁中學的正對筆架山的“筆架式”校門,在這裡顯得格外另類。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6)學校辦公樓上至今還留有當時社會名流提寫的匾額。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7)魏輔堂在發跡後建魏氏宅院,就是在這裡生了兩個男孩。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8)旱船坊是青木川當時的商務會所。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9)令人魂牽夢饒的回龍場老街。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10)青木川古鎮全景。

十三年前走進青木川,聆聽一座小鎮曾經的故事(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