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一、魯迅批孔的一面

魯迅批孔最明顯之處在於魯迅對作為歷代統治者加強統治所構建起來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點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魯迅全集·第六卷》)。魯迅很明顯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後,運氣比較的好一點。權勢者們將他捧起來,把孔夫子當作磚頭用,敲過幸福之門,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凱、張傳芳、張宗昌。”同時,魯迅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處事原則也有批判。這一類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魯迅所批之“孔”,很多時候並不直接代表著孔子本人。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一、魯迅批孔的一面

魯迅批孔最明顯之處在於魯迅對作為歷代統治者加強統治所構建起來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點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魯迅全集·第六卷》)。魯迅很明顯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後,運氣比較的好一點。權勢者們將他捧起來,把孔夫子當作磚頭用,敲過幸福之門,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凱、張傳芳、張宗昌。”同時,魯迅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處事原則也有批判。這一類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魯迅所批之“孔”,很多時候並不直接代表著孔子本人。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魯迅批孔典型表現在新文化運動中,其筆鋒直指“孔家店”。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發出了“仁義道德”“吃人”的呼喊,在當時的社會可謂是掀起一股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的傳統文化的熱潮。《阿Q正傳》中,“樣樣合於聖經賢傳”的阿Q過得卻異常悲催。這一切可以說是魯迅先生對孔子為代表的傳統道德的極端鄙棄了。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魯迅認為“倫常”是“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最終,魯迅得出結論:“據我看來,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那種‘孔聖人張天師傳言由山東來’的方法,是全不對症的。”(《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一、魯迅批孔的一面

魯迅批孔最明顯之處在於魯迅對作為歷代統治者加強統治所構建起來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點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魯迅全集·第六卷》)。魯迅很明顯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後,運氣比較的好一點。權勢者們將他捧起來,把孔夫子當作磚頭用,敲過幸福之門,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凱、張傳芳、張宗昌。”同時,魯迅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處事原則也有批判。這一類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魯迅所批之“孔”,很多時候並不直接代表著孔子本人。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魯迅批孔典型表現在新文化運動中,其筆鋒直指“孔家店”。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發出了“仁義道德”“吃人”的呼喊,在當時的社會可謂是掀起一股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的傳統文化的熱潮。《阿Q正傳》中,“樣樣合於聖經賢傳”的阿Q過得卻異常悲催。這一切可以說是魯迅先生對孔子為代表的傳統道德的極端鄙棄了。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魯迅認為“倫常”是“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最終,魯迅得出結論:“據我看來,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那種‘孔聖人張天師傳言由山東來’的方法,是全不對症的。”(《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而在具體實踐上,魯迅對於“尊孔”類的活動是有所牴觸的。1913年時,魯迅正在教育部任職,不得不參加一些祭孔儀式。在其日記中他表達了對於祭祀孔子的厭惡:“星期休息。又云孔子生日也。昨汪總長令部員往國子監,且須跪拜,眾已譁然。晨七時往視之,則至者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錢念敬又從旁大聲而罵,頃刻間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話。”

晚年時魯迅依然不改其批孔的本色,針對中外各界尊孔的行為作出反擊,寫出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

另一個層面,魯迅對於孔子的某些思想是有所牴觸和批判的,這一點典型表現為魯迅對孔子“忠恕”思想的批判。孔子的“忠恕”所要構建的是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社會,也是儒家“溫良恭儉讓”思想的源頭之一。但魯迅對“忠恕”思想甚是反感,在魯迅去世前一個月所寫的《遺囑》中,魯迅對其怨恨之人的態度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此外,魯迅還寫到“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當然魯迅的這種思想是與他的吳越文化背景有關。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一、魯迅批孔的一面

魯迅批孔最明顯之處在於魯迅對作為歷代統治者加強統治所構建起來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點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魯迅全集·第六卷》)。魯迅很明顯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後,運氣比較的好一點。權勢者們將他捧起來,把孔夫子當作磚頭用,敲過幸福之門,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凱、張傳芳、張宗昌。”同時,魯迅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處事原則也有批判。這一類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魯迅所批之“孔”,很多時候並不直接代表著孔子本人。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魯迅批孔典型表現在新文化運動中,其筆鋒直指“孔家店”。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發出了“仁義道德”“吃人”的呼喊,在當時的社會可謂是掀起一股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的傳統文化的熱潮。《阿Q正傳》中,“樣樣合於聖經賢傳”的阿Q過得卻異常悲催。這一切可以說是魯迅先生對孔子為代表的傳統道德的極端鄙棄了。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魯迅認為“倫常”是“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最終,魯迅得出結論:“據我看來,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那種‘孔聖人張天師傳言由山東來’的方法,是全不對症的。”(《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而在具體實踐上,魯迅對於“尊孔”類的活動是有所牴觸的。1913年時,魯迅正在教育部任職,不得不參加一些祭孔儀式。在其日記中他表達了對於祭祀孔子的厭惡:“星期休息。又云孔子生日也。昨汪總長令部員往國子監,且須跪拜,眾已譁然。晨七時往視之,則至者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錢念敬又從旁大聲而罵,頃刻間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話。”

晚年時魯迅依然不改其批孔的本色,針對中外各界尊孔的行為作出反擊,寫出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

另一個層面,魯迅對於孔子的某些思想是有所牴觸和批判的,這一點典型表現為魯迅對孔子“忠恕”思想的批判。孔子的“忠恕”所要構建的是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社會,也是儒家“溫良恭儉讓”思想的源頭之一。但魯迅對“忠恕”思想甚是反感,在魯迅去世前一個月所寫的《遺囑》中,魯迅對其怨恨之人的態度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此外,魯迅還寫到“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當然魯迅的這種思想是與他的吳越文化背景有關。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總體上看,魯迅批孔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批孔實際上是批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這裡面又牽扯到魯迅對國民性格的批判;二,批孔實際上批的是傳統的政治制度;三,將批孔與當時的社會運動相結合,這在近代歷次尊孔運動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二、魯迅讚賞孔子的一面

魯迅對孔子並非是一味的批評。在魯迅眼中,孔子本人與被歷代統治者捧起來的孔子形象是要分開來看的。有時候,魯迅是把孔子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偉人的。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魯迅讚揚了孔子不迷信鬼神的思想,他說:“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無花的薔薇》中,魯迅又把孔子同釋迦摩尼、耶穌基督並列,稱之為“偉大的人物”。有時候,魯迅甚至對孔子給予充分的肯定,“孔墨都不滿足於現狀,要加以改革。”(《魯迅全集·第四卷》)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一、魯迅批孔的一面

魯迅批孔最明顯之處在於魯迅對作為歷代統治者加強統治所構建起來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點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魯迅全集·第六卷》)。魯迅很明顯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後,運氣比較的好一點。權勢者們將他捧起來,把孔夫子當作磚頭用,敲過幸福之門,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凱、張傳芳、張宗昌。”同時,魯迅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處事原則也有批判。這一類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魯迅所批之“孔”,很多時候並不直接代表著孔子本人。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魯迅批孔典型表現在新文化運動中,其筆鋒直指“孔家店”。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發出了“仁義道德”“吃人”的呼喊,在當時的社會可謂是掀起一股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的傳統文化的熱潮。《阿Q正傳》中,“樣樣合於聖經賢傳”的阿Q過得卻異常悲催。這一切可以說是魯迅先生對孔子為代表的傳統道德的極端鄙棄了。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魯迅認為“倫常”是“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最終,魯迅得出結論:“據我看來,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那種‘孔聖人張天師傳言由山東來’的方法,是全不對症的。”(《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而在具體實踐上,魯迅對於“尊孔”類的活動是有所牴觸的。1913年時,魯迅正在教育部任職,不得不參加一些祭孔儀式。在其日記中他表達了對於祭祀孔子的厭惡:“星期休息。又云孔子生日也。昨汪總長令部員往國子監,且須跪拜,眾已譁然。晨七時往視之,則至者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錢念敬又從旁大聲而罵,頃刻間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話。”

晚年時魯迅依然不改其批孔的本色,針對中外各界尊孔的行為作出反擊,寫出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

另一個層面,魯迅對於孔子的某些思想是有所牴觸和批判的,這一點典型表現為魯迅對孔子“忠恕”思想的批判。孔子的“忠恕”所要構建的是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社會,也是儒家“溫良恭儉讓”思想的源頭之一。但魯迅對“忠恕”思想甚是反感,在魯迅去世前一個月所寫的《遺囑》中,魯迅對其怨恨之人的態度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此外,魯迅還寫到“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當然魯迅的這種思想是與他的吳越文化背景有關。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總體上看,魯迅批孔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批孔實際上是批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這裡面又牽扯到魯迅對國民性格的批判;二,批孔實際上批的是傳統的政治制度;三,將批孔與當時的社會運動相結合,這在近代歷次尊孔運動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二、魯迅讚賞孔子的一面

魯迅對孔子並非是一味的批評。在魯迅眼中,孔子本人與被歷代統治者捧起來的孔子形象是要分開來看的。有時候,魯迅是把孔子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偉人的。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魯迅讚揚了孔子不迷信鬼神的思想,他說:“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無花的薔薇》中,魯迅又把孔子同釋迦摩尼、耶穌基督並列,稱之為“偉大的人物”。有時候,魯迅甚至對孔子給予充分的肯定,“孔墨都不滿足於現狀,要加以改革。”(《魯迅全集·第四卷》)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出關》是魯迅先生在1936年發表在《海燕》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對中國諸子百家文化略加梳理。《出關》一文的主人公雖然是老子,但魯迅先生卻說:“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去,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鬆的實行者;老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者。”(《魯迅全集·第六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讚賞之處。相對於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批判,可謂是大相徑庭了。

對於孔子的某些精神,魯迅先生也是給予贊成的。孔子一生未曾得志,但卻衷心不改始終堅持追求“仁”,可謂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魯迅也說:“‘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既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一定要有這種人,世界才不寂寞,這一點我是佩服的。”(《魯迅全集·第三卷》)

"

文/惜吾(魯迅的孔子觀)

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等對孔子的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也並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今天僅以魯迅為例,來看魯迅對孔子的態度。

提及魯迅先生與孔子有關話題,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孔乙己》一文了。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頑固而又令人可憐的形象可以說是科舉制被廢除後中國傳統讀書人悲慘生活的參照了,而其深層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態度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魯迅對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過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魯迅對孔子也有讚賞的一面。總體上,魯迅先生對孔子是以批判為主,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對孔子的讚賞。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一、魯迅批孔的一面

魯迅批孔最明顯之處在於魯迅對作為歷代統治者加強統治所構建起來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點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魯迅全集·第六卷》)。魯迅很明顯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後,運氣比較的好一點。權勢者們將他捧起來,把孔夫子當作磚頭用,敲過幸福之門,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凱、張傳芳、張宗昌。”同時,魯迅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處事原則也有批判。這一類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魯迅所批之“孔”,很多時候並不直接代表著孔子本人。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魯迅批孔典型表現在新文化運動中,其筆鋒直指“孔家店”。在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發出了“仁義道德”“吃人”的呼喊,在當時的社會可謂是掀起一股批判以孔子為代表的的傳統文化的熱潮。《阿Q正傳》中,“樣樣合於聖經賢傳”的阿Q過得卻異常悲催。這一切可以說是魯迅先生對孔子為代表的傳統道德的極端鄙棄了。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魯迅認為“倫常”是“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最終,魯迅得出結論:“據我看來,要救治這‘幾至國亡種滅’的中國,那種‘孔聖人張天師傳言由山東來’的方法,是全不對症的。”(《熱風·隨感錄三十三》)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而在具體實踐上,魯迅對於“尊孔”類的活動是有所牴觸的。1913年時,魯迅正在教育部任職,不得不參加一些祭孔儀式。在其日記中他表達了對於祭祀孔子的厭惡:“星期休息。又云孔子生日也。昨汪總長令部員往國子監,且須跪拜,眾已譁然。晨七時往視之,則至者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錢念敬又從旁大聲而罵,頃刻間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話。”

晚年時魯迅依然不改其批孔的本色,針對中外各界尊孔的行為作出反擊,寫出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

另一個層面,魯迅對於孔子的某些思想是有所牴觸和批判的,這一點典型表現為魯迅對孔子“忠恕”思想的批判。孔子的“忠恕”所要構建的是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社會,也是儒家“溫良恭儉讓”思想的源頭之一。但魯迅對“忠恕”思想甚是反感,在魯迅去世前一個月所寫的《遺囑》中,魯迅對其怨恨之人的態度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此外,魯迅還寫到“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當然魯迅的這種思想是與他的吳越文化背景有關。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總體上看,魯迅批孔特點有以下幾點:一,批孔實際上是批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這裡面又牽扯到魯迅對國民性格的批判;二,批孔實際上批的是傳統的政治制度;三,將批孔與當時的社會運動相結合,這在近代歷次尊孔運動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二、魯迅讚賞孔子的一面

魯迅對孔子並非是一味的批評。在魯迅眼中,孔子本人與被歷代統治者捧起來的孔子形象是要分開來看的。有時候,魯迅是把孔子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偉人的。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魯迅讚揚了孔子不迷信鬼神的思想,他說:“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無花的薔薇》中,魯迅又把孔子同釋迦摩尼、耶穌基督並列,稱之為“偉大的人物”。有時候,魯迅甚至對孔子給予充分的肯定,“孔墨都不滿足於現狀,要加以改革。”(《魯迅全集·第四卷》)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出關》是魯迅先生在1936年發表在《海燕》月刊上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對中國諸子百家文化略加梳理。《出關》一文的主人公雖然是老子,但魯迅先生卻說:“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去,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鬆的實行者;老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者。”(《魯迅全集·第六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讚賞之處。相對於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先生對孔子的批判,可謂是大相徑庭了。

對於孔子的某些精神,魯迅先生也是給予贊成的。孔子一生未曾得志,但卻衷心不改始終堅持追求“仁”,可謂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魯迅也說:“‘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既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一定要有這種人,世界才不寂寞,這一點我是佩服的。”(《魯迅全集·第三卷》)

批判與讚賞同在——魯迅為什麼對孔子的態度如此極端?

綜合來看,魯迅對孔子尤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傳統道德是以批判為主的;對於孔子本人,魯迅先生則偶有讚賞之處。魯迅之所以批孔,其深層次原因在於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仁人志士不斷尋求各種救國途徑;而作為傳統代表的孔子之學,既不能禦敵於國外,又不能根據世界潮流而作出改變。

魯迅是在儒家文化圈成長起來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看出來。同時,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對魯迅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在魯迅的婚姻和對他弟弟一家的照顧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從這一角度看,魯迅可以說既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批判者,又是儒家部分觀念的積極傳承者。這一點也無可厚非,中國諸多學者都有這一共性,即一面是批判孔子、反對儒家的,另一面卻是繼承著儒家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思想文化傳統的。


聲明:本文作者“闕里文道”惜吾,原創首發,禁止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聯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