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思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題,早在漢代《古詩十九首》就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的詩句,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依戀。

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裡,從小受到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薰陶。他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那麼魯迅先生也應該和許多文人一樣,對自己的故鄉紹興懷有深厚的感情。

實際上,他18歲離家上學,後來回鄉教書兩年,還有一次回家變賣祖產,此外幾乎終生沒有再踏足故鄉一步。他在晚年,定居上海,按理說即使不回故鄉安度餘生,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但是他沒有。有人問起他的家鄉,他也只說浙江。那麼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呢?這一切源於魯迅對故鄉又愛又恨的多重複雜情感。

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首先,魯迅在他的小說《故鄉》中寫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小說虛構了一個"我過去的故事"。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我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出路。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結果"我"由失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魯迅對故鄉失望的同時又有著眷戀,這種情感在他的小說中有所體現。他的小說《在酒樓上》裡"我"有一段自白,特別引人注目:"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幹雪怎樣紛飛,這裡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於我都沒有什麼關係了。"這裡表現的是一種更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無可附著的漂泊感。在這個小說的背後,隱藏著魯迅內心對於故鄉的絕望與蒼涼,這也隱隱透露出魯迅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的原因。

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魯迅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和很多事情有關。首先與他的愛情婚姻有關。朱安是魯迅的妻子,也是紹興人。她和魯迅的婚姻是魯迅的母親包辦的。眾所周知,魯迅的這一段婚姻是失敗痛苦的,他們形同路人,有名無實。後來,魯迅有自己喜歡的愛人——許廣平,許廣平是他第一次嘗試自由戀愛的果實。晚年不回故鄉,避免了一些閒言碎語的攻擊,可能出於對愛人的保護。

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其次,魯迅晚年不回故鄉,可能和祖父逝世後紹興老家族人的冷酷和勢力有關。魯迅的處境可能很多人都有過,故鄉並不完全是溫柔的,相反,它常常很凌厲。他的祖父周介孚是前清進士,做過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等等,後來被捲進一場科場行賄案,判了斬監侯,雖然沒有真的行刑,卻讓周家家道就此中落。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紹興老屋由新臺門六房聯合出賣,魯迅接母親、朱安和周建人一家北上。年初的時候,他在給許壽裳的信中提及此事:"明年,在紹之屋為族人所迫,必須賣去,便擬挈眷居於北京,不復有越人安越之想。而近來與紹興之感情亦日惡,殊不自至(知)其何故也。"(《魯迅全集》第十一卷,第三百五十八頁)變賣紹興老屋是因為"為族人所迫,必須賣去",這裡面很可能與族人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魯迅的本家親戚,因在魯迅家庭的變故後,變得冷酷和勢利起來,這不禁讓魯迅對家鄉人產生一種感情上的憎惡。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因為生活變故帶來的心理落差、經濟壓力,更是精神上的壓抑,熟人甚至族人的輕蔑對他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魯迅對家鄉和家鄉人的感情是很複雜的,其中不乏一種憎惡。這裡面除了對紹興師爺、刀筆吏這種名聲的厭惡之外還有痛苦的少年經歷給他造成的巨大陰影。魯迅在紹興期間,故鄉的生活固然曾給予他很多溫煦和歡樂,但是那裡的大家族生活,也帶給他太多一輩子都難以癒合的創傷。這種家庭敗落後所飽嘗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一直折磨著魯迅的身心。

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再次,魯迅晚年不回故鄉,可能出於對故鄉和家人的保護。

魯迅憂國憂民,用文字之筆強烈地抨擊妖魔鬼怪,觸碰了很多人的利益。魯迅估計也想到了這個,所以在晚年時選擇保護家人,保護故鄉的親人朋友,選擇不回故鄉,甚至是選擇不願意向別人介紹自己是紹興人。

最後,魯迅晚年不回故鄉,可能和兄弟失和有關。魯迅的兩個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二人分別娶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羽太芳子姐妹,並各生育三個兒女。可是,一九二三年七月魯迅、周作人兄弟失和,手足情斷。紹興不是魯迅一個人的家鄉,與三兄弟及其妻子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回到紹興,自然無法迴避相關的話題,而這些涉及個人隱私,都是魯迅對家鄉親友不願提及的,不如避而不回,把紹興留在記憶深處。

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

魯迅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不代表他對故鄉沒有感情。只是這種感情,比較複雜。可以說,歸納起來就是: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但是現實中的人和事卻又有點深惡痛絕。從這一點上看,不管他對故鄉的主觀情感多麼複雜,實際最影響他一生的地方,還是他的故鄉紹興。魯迅誕生在紹興,也成長在紹興。他在紹興,是生活到了成年才去外地的。他小時的親人、老師、玩伴,還有故鄉的風物,讀過的書籍,如影隨形伴隨了他一生。我們看他的那些文章,從《故鄉》,到《吶喊.自序》,到《朝花夕拾》,也可以發現他其實無一日或忘紹興。素有水鄉名城之稱的紹興,它的烏篷船,它的紹興酒,它的百草園、它的三味書屋,魯鎮的街景、外婆家的橋、江南的集鎮、村莊好玩的農舍、子虛烏有的酒店、可愛的閏土的氈帽、地方風情的社戲等等,無限風情都在魯迅筆下。從這些地方我們大概也可以看出,魯迅對故鄉紹興的喜歡及掛念。

綜上,對於晚年的魯迅而言,其實也和我們很多人的情感並無二致,故鄉夢影,永留心間。晚年不回故鄉,正由於對故鄉愛恨交加的多重複雜情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