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魯山古地圖


難得的魯山古地圖


魯山縣城位於汝州正南100多公里。舊時屬汝州。城東有白龜山水池,西有召平臺水池,地勢略平坦,向南支流縱橫,土地十分肥沃。

全城呈矩形,四面為夯土城牆,非常整齊,沒有一點點彎曲狀態。魯山縣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樓都不相對,各城門洞都開券門。南城門在城南牆的中心,北城門偏向東端,東城門在東城牆的中心,而西城門向北偏,因此東、西城門也不相對。在城牆之頂端,城的四角建四座角樓,另在南城門之東牆的頂端建設聚奎樓,並在聚奎樓之東側城牆上又建設一座小型喇嘛塔①。在此城門之西城牆頂端建有玄帝廟,居高臨下,別有風味。

難得的魯山古地圖


魯縣位於淮河支流滍水上游。滍水今名沙河,發源於豫西山地八百里伏牛山脈東段主峰堯山東麓,自西向東流經魯山、寶丰、平頂山市區、葉縣、舞陽、襄城,與北汝河匯合。滍水又寫作“泜水”。西晉杜預注《左傳》謂:“水出魯陽縣西,經犨城、定陵,入汝。”魯山縣在秦漢魏晉時代名魯陽。定陵即今舞陽縣之北舞渡。《春秋地名考》稱:“泜水即滍水也,蓋音同而字異耳。”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也肯定“泜水即滍水,今名沙河。源出河南省魯山縣西沒大嶺,流經縣南,又東經寶丰、葉縣、舞陽,合於北汝河”。“沒大嶺”又名“木扎嶺”,是堯山主峰的延伸部分。

難得的魯山古地圖


劉累,堯之裔孫。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豢龍、御龍於豢龍氏。約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時,天降龍於今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派劉累到此養龍,長達7年這久。因劉累養龍御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代行豕韋國君。

後因一雌龍死,累把龍肉加工成美食,送給孔甲吃,孔甲享用後,感到味道鮮美,又向劉累求食,劉累怕死龍事發,孔甲追究問罪,便於約公元前1873年,劉累便遷徙到堯山(大龍山)東麓,今天的河南省魯山縣隱居,隱匿了原來的名字,改稱“丘”,人稱“丘公”,稱隱居的地方為“邱公城”。孔甲知道後,不再追究,丘公改為劉累,劉累族人遂改姓劉氏,中華劉姓遂劉累繁衍生息。早在明代前,後人把邱公城附近的耿集鎮(古稱竹峪寨)雅稱“豢龍故里”,又在西寨門迎門額上鑲刻“豢龍故里”門額石記之。劉累終卒於今河南省魯山縣邱公城,葬於邱公城東北30米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築昭平湖,劉累墓便沒於昭平湖中。

難得的魯山古地圖


劉累是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後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是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是省內外劉姓所信奉的劉姓始祖。據《左傳》、《史記》記載,劉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因出生時手上顯現“劉累”紋樣,家人以為吉祥,遂以劉累為名。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相傳是他養龍時所居處。劉累後來遷居魯山,死後葬於河南魯山縣。

黃河中下游華夏民族夏代,夏帝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龍,聽說劉累曾學養龍於“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賜他“御龍氏”,後來一龍死,劉累將其製成肉羹獻給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劉累再獻,劉累因懼怕龍死之事暴露,,遂遷到中嶽嵩山南側的堯山(大龍山,又名石人山)東麓,河南魯山縣昭平湖地區(今河南魯山),在此墾荒漁獵,最後卒葬於此,劉累子孫後來便以劉為姓,成為我國劉姓的最早起源。

難得的魯山古地圖


夏代孔甲時御龍氏劉累何以選擇魯山為遷居地,分析其原因有三:一、魯山是堯部落的祖居地,劉累遷魯是為了尋根問祖。二、魯山是豢龍氏故里,劉累遷魯是為了進一步討教養龍技術。三、魯山是原生龍大鯢的重要產地,劉累遷魯是為了保證御龍氏氏族有龍可御,有業可操。

今河南省魯山縣,早在夏代就以“魯”為名,稱“魯縣”。《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現代《左傳》研究權威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認為:“魯縣今在河南魯山縣”,為學術界所取信。魯縣故城在今魯山縣城西12公里昭平臺水庫中央之邱公城遺址。文獻有記載,考古有印證,無需多言。這裡探究的是為什麼劉累未遷於別地,而選擇遷於魯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