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上一季奇葩說,楊奇函說他每天都會問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博學了嗎?

有一次,蔡康永終於忍不住,問李誕,你每天睡覺前也這樣問自己嗎?

李誕立刻接過話茬:

對,我也每天問自己這個問題,今天更博學了嗎?

沒有,但是沒有關係,安穩地睡去。

當時很多人都在笑。

李誕又補充了一句:

沒有,但是沒關係,放過自己!

學會和自己和解!

放過自己,和自己和解,這不正是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本事嗎?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唐朝末年,有一位特別的詩人,他的名字叫羅隱。

特別在哪?

第一,羅隱特別有才,當時一朋友高中進士,他寫詩祝賀,他朋友的父親說:相比兒子高中進士,我更開心的是能得到羅相公的詩。羅隱的才學出眾,就連當時的宰相鄭畋和李蔚都對他青眼相待。

第二,特別慘,公元833年,羅隱和後來的唐懿宗李漼同年出生,而在公元859年,李漼繼帝位,羅隱入京都應試,但是很不幸,名落孫山。

一次考不中就多考幾次嘛,對不對,畢竟唐代歷史上一次考中進士的詩人也不多,不是誰都像王維那樣一考就考了個狀元,想孟郊54歲才考中進士,那就再考嘛,第一年不中,第二年不中……就這樣羅隱考了七年都不中。

要是普通人早就崩潰了,這就是羅隱的第三特別之處——羅隱是一個特別能和自己和解的詩人,連續考了七年都不中,第八年,老羅準備歇一歇,寫寫書,調整調整狀態。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這一休息就不得了,歷史上爆火的小品文《讒書》就這樣出世了。

很多讀者可能不理解什麼是小品文,這個說來話長,簡單點說小品文就是散文的一種,大多具有諷刺性,或自嘲或鍼砭時弊。舉個例子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就是一篇自嘲類型的小品文。

而羅隱的《讒書》更多的是諷刺意味,這顯然在當時不會被統治階級買賬,不僅不買賬,甚至對羅隱深惡痛絕。由此也可見羅隱進士不中的端倪。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

但這並不能影響羅隱,要是你不喜歡我就不寫、不說了,那我還是羅隱嗎?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寫書之餘,為了調整自己的狀態,老羅也寫詩寬慰自己: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老羅這首詩頗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風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各種愁啊恨啊,再多我也要樂悠悠的。正所謂日出東山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只要杯中有酒,就痛痛快快的喝他個一醉方休,明天的憂愁,明天的煩惱,明天再考慮。這等豪情一點也不比太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遜色。

放過自己,調整好狀態,老羅再次向進士發起衝鋒,又斷斷續續衝了幾次,前後考了十多次始終沒有中第。老羅戲稱自己“十二三年就試期”,歷史也給他貼了一個“十上不第”的標籤。

但這都沒關係,考不上進士難道還能影響羅隱寫詩?只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罷了!所以他用諸葛亮的典故寫詩寬慰自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唐才子傳》中記載有這樣一段故事:羅隱當年前往京城參加進士考試,途中路過鍾陵遇到歌妓雲英。十二年前的羅隱,年少英敏,風華正茂,才氣逼人;而歌妓雲英也正值妙齡,體態輕盈,色藝雙全。當年兩人彼此傾慕,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兩人經常歡飲達旦,又都是少男少女,乾柴烈火,免不了身體和靈魂的碰撞,兩人當時肯定許下了很多美好的諾言。

然而誰能想到十二年後,羅隱回去路過鍾陵又遇到了曾經的老情人云英。十二年的時間,雲英以為羅隱功成名就,而羅隱以為雲英已經嫁作人婦。但此次相遇,完全沒有久別重逢的感覺,場面一度相當尷尬,於是雲英率先打破尷尬說:羅秀才尚未脫白?

羅隱心裡想:你不是還雲英未嫁(這個成語出處就是這裡),於是寫詩嘲諷道(但羅隱嘲諷是是自己還是雲英,誰又可知呢):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有人說,這是羅隱的“毒舌”,但竊以為僅僅說“毒舌”是不全面的,為什麼不看作這是羅隱和自己心中的那個“羅隱”的對話,說的什麼呢?和前面一樣,放下吧,老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公元909年,羅隱去世,終年77歲。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樣的高壽在唐代詩人中並不多見,這不得不說和老羅的心態有很大關係。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羅隱像

另外一位特別能和自己和解的詩人,是筆者最欣賞的蘇軾。

蘇軾幼年時便立志要成為範滂那樣的時代巨人,自幼深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心懷匡扶社稷的遠大志向。

然而出仕後的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我們不得不承認,蘇軾當時對變法的積極認識是不夠的),被調離京城,在地方任職,縱然遠離京城,但蘇軾始終心懷天下,完全做到了范仲淹提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於是對變法多有不滿,也曾寫詩諷刺。

元豐二年,一群奸佞小人用這些詩和部分報表大做文章,上書羅列蘇軾的種種罪狀,硬生生給蘇軾扣上一個“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的帽子。

北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由此爆發,慶幸的是,入獄130天后,蘇軾平安出獄——被貶黃州。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但這次事情給蘇軾帶來了深刻打擊,也從思想上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

在“烏臺詩案”前,蘇軾內心可能大都是儒家積極出仕、仁愛治國的思想;但經歷這件事之後,蘇軾的內心開始往佛家思想轉變,蘇軾在內心開始逐漸和曾經的自己和解。

元豐六年,因為受到蘇軾“烏臺詩案”牽連的老朋友王鞏遇赦北歸,繞道專門來黃州看望蘇軾,兩人相談歡愉。

與王鞏隨行的只有一名侍妾,名叫柔奴,三年來,柔奴陪伴在王鞏身邊,與他同甘共苦,無怨無悔,蘇軾對這位女子甚是感激,便問道:嶺南風土應是不好?

誰知道柔奴卻回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其實這何嘗不是蘇軾內心的想法呢,只不過借柔奴之口說出來罷了。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又能經歷幾度新涼的秋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時的蘇軾已經認識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想自己22歲參加考試時是多麼雄心壯志,多麼豪氣干雲。用600字寫下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氣呵成,無一字贅餘。而如今呢,貶謫到這黃州井底之地,陪伴他的只有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既然“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何不明朝散發弄扁舟,駕一葉小舟,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學會和自己和解的蘇軾,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面對一次次貶謫,他再也不感到意外。面對狂風暴雨,他自閒庭信步。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來,司馬光重回宰相,蘇軾也得到重用,此時的他見慣了民間疾苦,也深知官場黑暗。於是主動請求外任,誰知道這一貶,就一步步貶到了海南的不毛之地——儋州。雖然終日奔波很鬧累,身體很受苦,但在精神上蘇軾很滿足,他達到了“無我”的境界。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真正在他的身上融為一體。

當他寫下絕筆詩《自題金山畫像》時,雖然有壯志未酬的嘆息,但這又怎能不說是他和畫像中的自己進行最後一次對話呢:嘿,老夥計,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什麼?你問我這輩子幹了啥?你看,我去了黃州、惠州、儋州,其實何止這些地方,還有杭州、密州、徐州……雖然沒有實現遠大的政治抱負,但是我也為百姓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就這樣吧,我釋懷了,你也釋懷吧!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怎樣才能對過往不糾結?蘇東坡和羅隱教你:學會和自己和解

人們常常說羅隱毒舌,卻未可知那不過是和另一個耽於幻想的自己對話,不“毒”不足以叫醒那個美夢中的自己。“得即高歌失即休”——這才是真實酣暢的人生。

人們都欣賞蘇東坡的超然灑脫,但卻忽略了每一份灑脫的背後,都有一個蘇軾“死”去,只有和所有的蘇軾和解,蘇軾才能進入“無我”的境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果你也在問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博學了嗎?

沒有,但是沒關係。放過自己。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