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耳背,在院裡平時不搭別人的話,我給她說話一般要高八度,沒想到在公證處整出了喜劇效果。當時政策寬鬆,況有交易文書,也是當下國情,隨後房產過戶至我的名下。當時辦公證50元,過戶花了800多元,我是咬著牙辦的,現在看來早辦有早辦的好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是在操場巷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無甚建樹,始終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得到了許多血緣以外的關愛,誠如大姑和陳大娘這般把我視同自己兒子,處處呵護,關愛有加,讓我倍感溫暖。如今,老人們均已百年,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對我的愛始終存於我心,始終鼓勵和加持著我。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耳背,在院裡平時不搭別人的話,我給她說話一般要高八度,沒想到在公證處整出了喜劇效果。當時政策寬鬆,況有交易文書,也是當下國情,隨後房產過戶至我的名下。當時辦公證50元,過戶花了800多元,我是咬著牙辦的,現在看來早辦有早辦的好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是在操場巷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無甚建樹,始終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得到了許多血緣以外的關愛,誠如大姑和陳大娘這般把我視同自己兒子,處處呵護,關愛有加,讓我倍感溫暖。如今,老人們均已百年,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對我的愛始終存於我心,始終鼓勵和加持著我。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耳背,在院裡平時不搭別人的話,我給她說話一般要高八度,沒想到在公證處整出了喜劇效果。當時政策寬鬆,況有交易文書,也是當下國情,隨後房產過戶至我的名下。當時辦公證50元,過戶花了800多元,我是咬著牙辦的,現在看來早辦有早辦的好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是在操場巷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無甚建樹,始終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得到了許多血緣以外的關愛,誠如大姑和陳大娘這般把我視同自己兒子,處處呵護,關愛有加,讓我倍感溫暖。如今,老人們均已百年,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對我的愛始終存於我心,始終鼓勵和加持著我。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耳背,在院裡平時不搭別人的話,我給她說話一般要高八度,沒想到在公證處整出了喜劇效果。當時政策寬鬆,況有交易文書,也是當下國情,隨後房產過戶至我的名下。當時辦公證50元,過戶花了800多元,我是咬著牙辦的,現在看來早辦有早辦的好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是在操場巷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無甚建樹,始終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得到了許多血緣以外的關愛,誠如大姑和陳大娘這般把我視同自己兒子,處處呵護,關愛有加,讓我倍感溫暖。如今,老人們均已百年,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對我的愛始終存於我心,始終鼓勵和加持著我。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耳背,在院裡平時不搭別人的話,我給她說話一般要高八度,沒想到在公證處整出了喜劇效果。當時政策寬鬆,況有交易文書,也是當下國情,隨後房產過戶至我的名下。當時辦公證50元,過戶花了800多元,我是咬著牙辦的,現在看來早辦有早辦的好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是在操場巷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無甚建樹,始終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得到了許多血緣以外的關愛,誠如大姑和陳大娘這般把我視同自己兒子,處處呵護,關愛有加,讓我倍感溫暖。如今,老人們均已百年,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對我的愛始終存於我心,始終鼓勵和加持著我。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的家距離我家最近,她們也是我最親近的人。尤其在我的父母雙雙撒手而去後,是她們給了我濃濃的母愛,讓我時時感到溫暖不覺孤單。

大姑的丈夫樑大爺在工商銀行大差市分理處做廚師,有著一身的好手藝,經常為小巷婚喪嫁娶做大席。他們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我多次提及的留柱哥,傳承了父親的手藝,是我婚宴的大廚;女兒桂芝接樑大爺班,從櫃檯儲蓄員一直做到支行副行長,是大姑一輩子的驕傲。

大姑身體孱弱,不能像我媽那樣出苦力,但做了許多比較巧的事,比如縫手套,每個月領個十打八打在家縫,然後去交去領,交活領活就是樑大爺的事,有時候還會為院裡鄰居代交代領。縫手套主要是將手掌和手腰部分縫合,這些是女人們的活計。然後用鉤針將每個指頭的末端線頭拉緊鉤實,讓使用起來更貼切,這個活有時候男孩們可以做,我那時就常常鉤指頭。用細長的鉤針從一側穿進去,勾住線頭後拉過來,然後別在指頭套內即可,有點技術活的感覺。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那時候男人們忙著上班賺錢,女人們做飯洗衣看孩子,得空都做針線活。大姑的孩子大了,家裡沒有什麼活計要做,於是樑大爺便會用白砂糖熬製糖稀,裝在一個帶蓋子的搪瓷碗裡,每到放學時分,大姑蒯個籃子坐在小學門口賣糖稀,都是一分二分的零錢,有學生來買二分的,就用兩根冰棍的棍棍開始攪動、纏繞,兩根小棍尖便魔術一般的逐漸變大,一般到彈球大小,會玩的孩子屏息閉氣很認真的拉開、攪動,不一會就會發現越攪越大,顏色也會由紅變白,這個過程很具魔幻性!就這樣一分二分的一個月也能賣十多塊,說起來比縫手套還省心,還給家裡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70年代初,留柱哥的大兒子小強出生了,像我這般年齡的人都很喜歡這個白胖小子,幾個月後大姑開始照看他,一來二去不知不覺中把他送進小學。期間興起買收音機聽豫劇,小強從小耳濡目染,四五歲時便能有模有樣地唱一段……後來老二小偉,小三以及外孫女張綺都是大姑一把把屎尿拉扯大的。

樑大爺是廚師大姑不太炒菜,但擀麵條蒸饃等卻是一把好手。一次,看著家裡永遠也吃不完的雜糧麵條犯愁,大姑說:不吃咋辦?我給你說個辦法包你愛吃。她教我將雜麵煮熟淋水後,放油炒著吃。只是一點油鹽、一點蔥花、還有她送我的醃青椒,立馬讓乾澀難嚥的雜麵條有了滋味,生活的技能是實踐出來的。我想或許她是受樑大爺炒菜的啟發耳濡目染,讓生活滋味濃郁起來。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冬天為了取暖,大家經常把火爐搬到屋內。一次,大清早大姑慌慌忙忙的敲我家門,我父母姐姐都出去了,家裡僅我一人,大姑急急說了聲“快來幫忙!”,於是失急慌忙的跑到後院。誰知大姑等不及,一個人將中了煤氣的桂枝從屋裡弄到屋外,冷冰冰地躺在地上。她一勺一勺的往女兒口中喂醃酸菜的湯,就這樣半小時後桂枝醒了,稍事休息後背著書包上學去了。

我不知道大姑當時哪來那麼大的勁,在求助無望時的自救那麼果斷、及時又富有成效,從心裡對大姑有了另一重敬畏。後來得知,發現煤氣中毒後應儘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並立即打開門窗,流通空氣。鬆解衣釦,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給以氧氣吸入。從上述流程及處置足以看出大姑的智慧和毅力。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攝影:張宇明

和大姑一樣關心我的還有陳大娘。陳家是個大家,子孫滿堂,陳大娘在這個大家裡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她快人快語,直來直去,是非面前毫不含糊,人未到聲先至,先聲奪人直擊要害,因此兒女孫輩及大小孩子都很怵她。

陳大娘裹腳是小腳老婆,她的天地自然就在鍋臺邊。她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烙饃。烙饃是河南民間一種吃法,就是像擀麵條一樣擀出直徑約一尺直徑的薄餅在鐵鏊子上烙,鐵鏊子用兩塊磚頭墊起,下面燒刨花柴火,因火大鏊子導熱快,常常是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燒火烙饃,大姑和陳大娘是最佳搭檔。烙好的薄烙饃口感勁道、耐嚼、抗飢,在捲上炒豆芽、土豆絲、青椒,別提多美味了。

我父親一輩子愛吃米飯,但對烙饃(掰碎)、西紅柿、莧菜一起煮情有獨鍾,後來我也嘗試著這麼做,果然是另一重風味。烙饃卷甜麵醬蒸青椒是父親獨創,引許多人效仿。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約1983年左右,我和搪瓷廠兩個工友下夜班回家,一大早他們想喝酒,我擔心母親嚷我就跑到陳大娘家。陳大娘二話沒說給調了兩個涼菜,家裡當時也的確沒有什麼,正嘀咕著大孫女進屋,他急忙嚷著:快去給你連源叔買點菜去。工友忙說,大娘不用,不用了。他們喝完酒不住的誇陳大娘人好,對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我忙於賣服裝,時常顧不上吃飯,有上頓沒下頓。每次收攤回來,大姑、陳大年就會噓寒問暖,端著自家的飯讓我吃。一次,陳大年拿了烙饃卷菜,大姑端了碗餃子,兩人非得讓我吃,盛情難卻,卻之不恭,左右為難。陳大娘說“我先來的吃我的。”大姑說“我的好吃吃我的。”索性一口烙饃,一口餃子的吃,兩個老婆高興的像個小孩。

我蓋房子時,有鄰居背地議論,每到這時陳大娘就會說:“去恁孃的X,有本事也像連源一樣蓋房去,一個小子容易不?!”所以,我常常說,我11歲失去父親,21歲失去母親,但我從來不缺少父愛、母愛,操場巷內如此,操場巷外亦如此。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和陳大娘曾聯袂為我留下一段笑談。

那是在1987年,我蓋好房子的第二年,房管局開始行使管理職能,要求居民辦理房產證,我家最南邊的房是買劉家的,由於當時不能買賣,故一直持劉姓地契居住。蓋了房我想辦到自己名下,房管局要我去辦理公證,於是大姑和陳大娘出馬,陪我去公證處做見證。

公證員詢問房產購買情況我如是作答,大概意思為:1964年作為李家長子的出生,家裡需要一個新的住處,我父親便為我買了這間房子(交易文書如是寫),但因政策原因無法過戶,現在我在原址翻建,所以要將產權更至我的名下……

隨後,公證員徵詢陳大娘是否如此,陳大娘不但確定事實,還添油加鹽為我開釋;公證員又徵詢大姑:“他(指我)說的是否屬實?”大姑一臉茫然,隨後公證員大聲複述“他說的是否屬實?”大姑脫口說到啥,恁說的啥我一句也沒聽清楚!公證處內大譁。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大姑耳背,在院裡平時不搭別人的話,我給她說話一般要高八度,沒想到在公證處整出了喜劇效果。當時政策寬鬆,況有交易文書,也是當下國情,隨後房產過戶至我的名下。當時辦公證50元,過戶花了800多元,我是咬著牙辦的,現在看來早辦有早辦的好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是在操場巷特定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雖無甚建樹,始終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得到了許多血緣以外的關愛,誠如大姑和陳大娘這般把我視同自己兒子,處處呵護,關愛有加,讓我倍感溫暖。如今,老人們均已百年,但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對我的愛始終存於我心,始終鼓勵和加持著我。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西安故事:操場巷裡大姑和陳大娘往事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在此致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