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死亡之地”千年羅布泊的難解之謎

羅布泊,位於我國新疆東部。原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我國第一大咸水湖是青海湖),這裡曾經湖光漣漪,水草豐茂,但由於各種原因,在40多年前徹底乾涸,現在那裡成了風沙和鹽鹼的王國,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死亡之地”,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家木和探險家餘純順就先後在這裡遇難。

神祕“死亡之地”千年羅布泊的難解之謎

羅布泊,過去曾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地方,古代這裡氣候溼潤,雨水豐沛、河湖眾多,農牧漁業都很發達。而依湖而建的古樓蘭國,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文化,並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一度成為西北強國的代名詞。唐代詩人王昌齡還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詩句。但大約在一千多年以前,這個強盛一時的國家竟神祕地消失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

近些年來,對古樓蘭的神祕消失,考古學家、水利學家、氣象學家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人認為是因為匈奴的入侵;有人說是古絲綢之路改道北移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由於塔里木河改道南行,使注入羅布泊的水大減,造成羅布泊嚴重缺水以至乾涸,等等,各有各的說法,都難以服人。

但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羅布泊地區越來越乾旱了,使得依湖而居的樓蘭人無法在這裡繼續生存下去而遷徙他地,只剩下一些古城堡在風沙中掙扎。

神祕“死亡之地”千年羅布泊的難解之謎

在羅布泊探險,最大的危險是迷路。即使是最有經驗的人,也很容易迷失方向。

一支地質工作隊在羅布泊勘探時,一名駕駛員晚上開著車從營地往800米外的工區送水,他8點鐘出發,走了很長時間,就是沒有開到工區。繞來繞去,直到11點了,車反而繞回到營地,而這條800米的路,他已經走了十幾趟。像他這樣在熟悉的地方還要迷失方向,並不是件奇怪的事。

我國著名科學家、有著幾十年野外考察經驗的彭家木,11次過長江、17次渡黃河,徒步征服了“世界第三極”的當代探險家餘純順,都是在這裡因迷失方向而罹難的。他們倆的遇難的時間相距16年,遇難的地點相距160公里。

就在1995年的9月,新疆建設兵團的兩輛吉普車和5個人在羅布泊失蹤,最後只找到一輛車和三具屍體,而另外一輛車和兩個人卻一直不知下落。

為什麼在羅布泊容易迷失方向呢?這是一個謎。有人認為,這裡沒有任何植物或景物可作參考,不是沙漠就是鹽殼地,即使依據太陽或星星判明瞭方向,但由於地勢高低不平,人或者車走著走著,在不知不覺中就偏離了方向。

但這只是一家之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的迷失,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像彭家木和餘純順的迷失,簡直叫人不可思議,並且是瞬間的事,至今還找不出確切的原因來。據說,彭家木的遺體至今沒有找到,這給神祕的羅布泊更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

神祕“死亡之地”千年羅布泊的難解之謎

羅布泊被稱之為地球的“幹極”,此言並不為過。因為羅布泊地區平均空氣溼度僅為5%,只有被稱之為“火洲”的吐魯番盆地的一半,而全天空氣溼度為零的日子也是經常有的。由於這裡太乾了,幹得連細菌都無法生存,所以,在羅布泊即使不講衛生,不洗臉洗澡,一樣不會染上任何疾病。

這裡為什麼這樣幹呢?主要是這裡的降水量小,僅為20毫米,而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100倍,所以這使地表越來越幹。

特別是,這裡夏天溫度太高,年平均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出5℃,六、七月份氣溫常在40℃以上,地面溫度通常在70℃以上。由於沒有什麼植被遮蓋,大地裸露在太陽下面,因而蒸發量極大。

加之羅布泊還是一個“風庫”,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颳大風,6級上以的大風經常連續刮三四天,把地表的一些水分挾掠一空,使這裡越來越幹。

由於羅布泊地區氣候乾燥,因而,埋在這裡的屍體、木簡等文物,歷經千年而保存完好,所以,這裡出土了著名的樓蘭少女,還有大量的漢簡等。

在沙漠裡,人們經常採用的避暑辦法是,除去沙漠表層的土,然後刨一個淺槽,袒露胸脯爬在沙槽裡,用這種辦法來降溫。如果用這種辦法在羅布泊避暑的話,恐怕只要爬下去就會永遠起不來了。因為這裡蒸發量特別大,人一爬到地下,身體的水分會很快蒸騰,導致人體迅速脫水,短時間就會使人衰竭而亡。所以,常規的避暑辦法在羅布泊萬萬使不得。

有意思的是,羅布泊有些地方在中午時會發出清脆的砰砰聲,就像放爆竹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由於這裡晝夜溫差大,每當中午溫度升高時,鹽殼受熱,相互位移錯動,產生摩擦,就會發出清脆的像爆竹一樣的響聲。

神祕“死亡之地”千年羅布泊的難解之謎

羅布泊地區獨特的荒漠景觀引得探險者趨之若鶩,這裡大部分地方都留下了人類的腳印,但至今還沒有人穿過有“大耳朵”之稱的羅布泊舊湖區。

在地球資源衛星對地面拍的相片上,羅布泊新湖區東面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圖形,很像一隻巨大的人耳朵,科學家認為,這隻“大耳朵”是羅布泊舊湖區。衛星相片上明暗相間的圖案實際上是高度不同的龜裂鹽殼,那一圈圈耳輪狀線條,是羅布泊由東向西在不斷退縮乾涸的過程中,湖水停滯時間長短不一留下的痕跡。

“大耳朵”目前尚屬探險禁區,就連石油物探隊的大型推土機也只觸及其邊緣地帶。據曾進入邊緣地帶的地質隊員介紹,這裡的鹽殼凹凸不平,帳篷都難以支撐,地面沒有可容納一人躺臥的平地,必須用鐵錘砸碎鹽殼,方能安床就寢。但這種鹽殼十分堅硬,用十字鎬很難挖動,有時需用鋼釺才能打開。

歷史上沒有任何人進入“大耳朵”中間。這裡不僅汽車無法穿越,就連徒步穿越也不可能。據專家測算,要想進入“大耳朵”中間,人員只有背水背糧徒步行走。但由於不斷地翻越鹽殼,一天最多步行四五公里。而每個人所能揹負的飲水、食物及其他用品,只夠一個星期用。而無論是縱穿還是橫穿,至少需要十天時間。所以,目前要穿越“大耳朵”只能是一個夢。

神祕“死亡之地”千年羅布泊的難解之謎

羅布泊因發現樓蘭古國都城遺址而名揚國內外,而羅布泊的興衰消亡也同時作為“歷史見證”,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發表了有關羅布泊探險的文章,聲稱中國地圖上標識的羅布泊位置和他實際到過的羅布泊在緯度上有1度之差,他的文章一發表,引發了一場國際地理學的論爭。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認為中國地圖沒有標錯,只是羅布泊“遊移”走了;中國學者經過考證後證實,羅布泊確實是個“遊移湖”,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著8個不同的羅布泊。

羅布泊為什麼會“遊移”?這成為世界爭論的話題,也被稱為世紀之謎。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遊移”的原因,是泥沙隨河水流入湖內,使湖面上升,湖水位置發生變換形成的;另外一些學者認為,塔里木河河流改道導致了羅布泊的“遊移”。

而我國相關專家則提出了新的看法:在遠古時期,以羅布泊為終點的河流主要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但是,大約在4000年前,孔雀河在中游形成了另一個湖泊——博斯騰湖,從而使流入羅布泊的水大量減少,導致了羅布泊的“遊移”和逐步消亡。

羅布泊古代原為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河水帶來了大量的礦物,由於後來羅布泊的水長年累月地蒸發了,而各種礦物就裸露在地表,很方便開發。

目前,地質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儲量約2.5億噸的鉀鹽礦床,這將是全國最大的鉀礦。科學家認為,這種鉀礦只有在極度乾旱的地區才有可能形成,而羅布泊正好符合這種條件,因而羅布泊地區鉀鹽儲量很大。

更令人驚奇的是,我國地質工作者認為,在羅布泊地下潛藏著一個“地下死海”,它與死海一樣鹹,一樣大,也具有一樣的經濟價植。這個“地下死海”的面積有1300平方公里,含鹽量為35%,與死海接近。二者均含有硫酸鹽、氯化鉀、氯化鈉等,化學成分幾乎完全相同,礦化度是普通海水的10倍,無法支持任何生命的存在。不過,羅布泊“地下死海”的水深只有60米,為死海的五分之一,鉀鹽儲量也僅為死海的十分之一,但儘管如此,對每年花大量外匯進口鉀肥的中國來說,羅布泊“地下死海”的經濟價值,令人矚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