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弟和李維漢百年前的同窗情

張昆弟和李維漢

百年前的同窗情

張昆弟和李維漢百年前的同窗情

1920年12月,工學世界社社員在法國蒙達尼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為張昆弟,三排右起第五人為李維漢。

張昆弟和李維漢百年前的同窗情

劉萬能

9月,風華正茂的莘莘學子懷揣理想,奔赴各自的大學,開啟人生新的篇章。在大學裡,他們將廣交朋友,同窗情誼成為一輩子最寶貴的財富,影響人的一生。百年前,同在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張昆弟和李維漢,就因深厚的同窗情,譜寫了值得後人銘記的人生傳奇。

1 三度同窗

張昆弟,1894年出生於桃江縣鸕鶿渡鎮龍塘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13年,19歲的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與蔡和森、毛澤東結為好友,形影不離。在張昆弟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在1917年9月與毛澤東一起出遊夜宿湘潭昭山寺並與毛澤東遊過湘江,去蔡和森家臥談的往事。1922年春天,張昆弟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內長期擔任重要領導職務,他是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發動領導了正太鐵路大罷工、隴海鐵路大罷工,是北方工人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人。

李維漢,原名厚儒,1896年出生於長沙縣高橋鎮學仕橋村一個清苦的鄉村知識分子家庭。1922年底,也是在北京,李維漢由毛澤東、蔡和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擔任過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曾和瞿秋白主持召開著名的八七會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籌備新政協“出力最大”,作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權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進行談判,促成西藏的和平解放。

這兩個異地的鄉村少年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1912年,張昆弟高小畢業後,考進長沙湘軍工廠藝徒學校,半工半讀。同時,李維漢和小學同學鄒彝鼎也考了進來,由此相識相交。他們半天學習,半天實習,後來幾乎整天做工。學校施行一套軍閥兼宗法的管理制度,學徒們遭受政治上的高壓和體力上的摧殘。有一次,工廠總辦無故懲罰藝徒,引起了藝徒們的憤怒。張昆弟、李維漢、鄒彝鼎帶領學生起來反對,三人被扣上“煽動鬧事”的罪名開除出校。

1913年春天,張昆弟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和鄒彝鼎同在第一部第六班。1916年李維漢考入一師後進了第二部第一班,他們三人再次成為同學。因為張昆弟、鄒彝鼎的關係,李維漢結識了毛澤東、蔡和森等進步青年,很快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他們品學兼優,得到同學們的一致認可。

1918年6月底,新民學會在一師附小開會,討論會友“向外發展”問題。張昆弟、李維漢一同與會,一致贊同赴法勤工儉學的決定。8月15日,毛、張、李等會友12人和李富春等湖南青年共24人,從長沙啟程赴京,於8月19日下午到達前門車站。9月10日,張昆弟、李維漢、李富春等入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第二班,學習法文及木工、電工等20多門課程,為赴法勤工儉學作準備。1919年初,張昆弟、李維漢一同護送重病的鄒彝鼎回湘。2月,張昆弟還鄉奔父喪,李維漢留在長沙為籌措赴法經費和安頓家庭而四處奔波。4月,鄒彝鼎病故,張昆弟、李維漢送別學友後,李維漢協助發行《湘江評論》,沒有再回保定。

2 一考定名

李維漢這個名字的由來,緣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也得益於張昆弟的熱心幫助。

1913年春天,張昆弟在族人的幫助下,考入不收費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16年春天,一個叫李維漢的人報考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但沒來參加入學考試。張昆弟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通知李厚儒。此時,李厚儒求學無門,生活清苦,常常每天只能吃上一頓飯。他先後在縣城華正小學和美算補習學校聽課。得到張昆弟的消息,李厚儒以李維漢的名義參考,憑著紮實的基礎,一下就考上了。李厚儒從此改名李維漢,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直到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終身都用這個名字。

3 兩次結社

李維漢1917年7月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一師附小初級部主任。毛澤東、張昆弟仍然在一師就讀。他們來往十分密切。據張昆弟日記記載,8月23日上午,李維漢來校同張昆弟交談。9月25日晚飯後,張昆弟至一師附小同李維漢交談。10月2日,參觀一師附小,張昆弟同李維漢等一起開座談會。他們討論的多是關於社會和人生的問題,“如何使個人及人類的生活向上”,企求為國家、民族、人民和社會做有益的事情。毛澤東創辦工人夜校,張昆弟、肖三負責張貼廣告,李維漢、羅學瓚負責報名接待。他們通過討論,逐漸得出一個結論:“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醞釀成立學會。1918年4月14日,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青年進步團體——新民學會成立,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張昆弟任幹事,李維漢為21個創始會員之一。

1920年2月,張昆弟、李維漢等在巴黎發起創建“勤工儉學勵進會”(簡稱“工學勵進會”),有張昆弟、李維漢、羅學瓚、肖三等新民學會會員和李富春、賀果等20多名湖南青年,他們以勞動好、學習好、互相勉勵、共同進步為目的。“工學勵進會”設幹事會,張昆弟當選幹事會負責人之一。5月,張昆弟、李維漢等組織成立“工學勵進通訊社”,以新民學會會員和“工學勵進會”會員為通訊員,從8月開始,每月分3次向國內寄稿,報道留法勤工儉學和華工運動等情況。張昆弟在上海《時事新報》發表《法國北海岸之華工》,得出“非全世界工人全體有徹底的覺悟,把這種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推翻不可”的結論。李維漢在《華工雜誌》第44期發表《勤工儉學研究發端》,明確提出馬克思學說:“我們理想的要求,是要解除一切不平等,成為沒有階級的社會。” 7月6日至10日,在法國的13名新民學會會員和外省籍的工學勵進會會員20多人,齊聚在蒙達尼公學的教室裡舉行為期5天的會議,討論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新民學會宗旨的問題。8月19日,工學勵進社更名為“工學世界社”,成員30餘人,張昆弟仍任幹事。10月,工學世界社在蒙達尼公學召開社員大會,張昆弟、李維漢等30多人蔘加,確立“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實行俄國式的社會革命”的宗旨。12月27日至31日,在蒙達尼公學召開工學世界社第一次年會,幫助部分社員糾正了工學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錯誤傾向。工學世界社社員已增加到百餘人,成為赴法勤工儉學學生中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性質的青年團體。

4 情同手足

同蓋一床被,同揭一口鍋。心心相印,患難與共。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在曲折複雜的革命征途中,張昆弟和李維漢相知甚深,成為情同手足的同志和兄弟。

1918年到京後,張昆弟、李維漢等開始住在楊昌濟先生家裡,後來李維漢和賀果等住在湖南會館,擠在一起睡,吃窩窩頭、酸菜。在保定預備班,張昆弟、李維漢、賀果3人住在一間屋裡。因為天氣太冷,他們無錢買煤取暖,三個人只好擠在炕上,擁著一床被子,一邊取暖一邊學習。肚子餓了,只能湊錢買幾個燒餅分食充飢。

1919年10月31日,張昆弟、李維漢等162人作為第五批勤工儉學學生坐法國“寶勒加”號郵輪從上海啟程赴法。他們兩個分在旨在有互相幫助性質的“同舟代表團”第10團,坐四等艙,在海上航行了40天,飽受臭蟲叮咬和風浪顛簸之苦。12月8日到達巴黎,住在西郊哥倫布華僑協社,30多人擠在一戰遺留的軍用帳篷裡。張昆弟、李維漢等人結成一個伙食單位,湊錢買了一個煤油爐子,自己做飯,吃的是馬鈴薯、黑麵包等廉價食品。他們一邊候工,一邊學習法文,讀書看報。

4月,張昆弟和李維漢到法國北部施耐德鋼鐵廠做工。張昆弟在聖伯尼分廠做鉗工,李維漢在勒哈佛爾分廠做鑄工。每天工作8小時,拿三等工人每日12法郎的工資,在工人食堂吃飯,住工人宿舍。做了大半年工,李維漢的身體支持不住。經大家勸說,李維漢應張昆弟邀請,到他那裡休息了一段時間,得到張昆弟的精心照顧。

5 並肩戰鬥

1921年,張昆弟、李維漢同蔡和森、周恩來等並肩作戰,積極組織、領導並參加了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的三次重要鬥爭。年底,張昆弟同蔡和森、李立三等104名勤工儉學學生被法國政府扣上“從事布爾什維克運動、擾亂治安”的罪名,強行遣送回國。

1922年春天,張昆弟到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李大釗領導下開展工人運動。6月,旅歐少年共產黨成立,周恩來任宣傳委員,李維漢任組織委員。11月20日,李維漢受“少共”委託向中共中央彙報工作,到達北京,就住在張昆弟處。1923年4月,李維漢調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離京前,張昆弟資助30元大洋給李維漢作父母的贍養費。

此後,張昆弟在北方開展工人運動,李維漢在南方領導革命鬥爭。1927年4月,李維漢出席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28年6月,張昆弟到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當選為中央審查委員會候補委員,李維漢、任弼時在上海留守中央。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擴大)在上海召開,因為反對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李維漢被撤銷中央委員職務,張昆弟被撤銷全國鐵路總工會黨團書記職務。1931年,張昆弟以“中央工運特派員”身份到湘鄂西蘇區,任總工會黨團書記,犧牲在洪湖;李維漢到中央蘇區瑞金,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後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張昆弟、李維漢從此再無緣相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