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久在企業工作,難免有“露餡”的時候,企業看到了王尊農的繪畫才能,便調他去子校當老師。“以前子校還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我去了以後,在課堂上不僅有繪畫,還把速寫、泥塑、剪紙和工藝品增加進去,希望能豐富孩子們廣泛的藝術常識。”教學相長,王尊農像當年恩師們帶自己一樣,在教室裡畫畫,也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看風景、寫生,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王尊農就這樣享受著常人無法體味的“君子第三樂”二十年,之後他被調至企業宣傳部工作,直至退休。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久在企業工作,難免有“露餡”的時候,企業看到了王尊農的繪畫才能,便調他去子校當老師。“以前子校還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我去了以後,在課堂上不僅有繪畫,還把速寫、泥塑、剪紙和工藝品增加進去,希望能豐富孩子們廣泛的藝術常識。”教學相長,王尊農像當年恩師們帶自己一樣,在教室裡畫畫,也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看風景、寫生,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王尊農就這樣享受著常人無法體味的“君子第三樂”二十年,之後他被調至企業宣傳部工作,直至退休。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回看在企業工作的幾十年,雖然沒有專職從事藝術創作,但王尊農卻認為他一日也沒有離開所熱愛的繪畫。相反,由於常常為身邊的同事、朋友作畫,他還邁出所學的人物繪畫領域,在山水、花鳥、漫畫甚至書法等方面都不斷鑽研、精進,成長為一個“立得住”的畫家。

王尊農說,如果單從工作上看,自己不是專業畫家,但畫家專不專業,不是看他在什麼崗位上,而是看他的作品怎麼樣,如果畫得不好,即使是所謂“專業畫家”也不能稱為“專業”,如果畫得好,即使不以繪畫為生,也是一個有專業水準的畫家。什麼樣的畫才能稱之為好?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能引起人共鳴。什麼樣的畫家才能稱之為好畫家?就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不虛偽、不做作,有社會責任感,能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帶著這樣的想法,王尊農和幾位同道成立了寶雞中國畫院,發掘、培養了一批求真務實的年輕人,為寶雞中國畫壇補充新鮮血液。

紮根農村,繼往開來開闢寶雞新畫卷

如今的王尊農,在寶雞畫壇位列“二王”之一,他說:“我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所以跟農民有著感情上的親近。我這一輩子更多的關注西部、關注農村、關注農民,所以我叫‘尊農’。”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久在企業工作,難免有“露餡”的時候,企業看到了王尊農的繪畫才能,便調他去子校當老師。“以前子校還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我去了以後,在課堂上不僅有繪畫,還把速寫、泥塑、剪紙和工藝品增加進去,希望能豐富孩子們廣泛的藝術常識。”教學相長,王尊農像當年恩師們帶自己一樣,在教室裡畫畫,也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看風景、寫生,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王尊農就這樣享受著常人無法體味的“君子第三樂”二十年,之後他被調至企業宣傳部工作,直至退休。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回看在企業工作的幾十年,雖然沒有專職從事藝術創作,但王尊農卻認為他一日也沒有離開所熱愛的繪畫。相反,由於常常為身邊的同事、朋友作畫,他還邁出所學的人物繪畫領域,在山水、花鳥、漫畫甚至書法等方面都不斷鑽研、精進,成長為一個“立得住”的畫家。

王尊農說,如果單從工作上看,自己不是專業畫家,但畫家專不專業,不是看他在什麼崗位上,而是看他的作品怎麼樣,如果畫得不好,即使是所謂“專業畫家”也不能稱為“專業”,如果畫得好,即使不以繪畫為生,也是一個有專業水準的畫家。什麼樣的畫才能稱之為好?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能引起人共鳴。什麼樣的畫家才能稱之為好畫家?就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不虛偽、不做作,有社會責任感,能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帶著這樣的想法,王尊農和幾位同道成立了寶雞中國畫院,發掘、培養了一批求真務實的年輕人,為寶雞中國畫壇補充新鮮血液。

紮根農村,繼往開來開闢寶雞新畫卷

如今的王尊農,在寶雞畫壇位列“二王”之一,他說:“我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所以跟農民有著感情上的親近。我這一輩子更多的關注西部、關注農村、關注農民,所以我叫‘尊農’。”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細觀王尊農的作品,他的鼻尖直對基層,或勾勒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或描繪西部地區的農村農民,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王尊農說,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藝術作品與觀眾應在感情上溝通,產生共鳴,應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久在企業工作,難免有“露餡”的時候,企業看到了王尊農的繪畫才能,便調他去子校當老師。“以前子校還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我去了以後,在課堂上不僅有繪畫,還把速寫、泥塑、剪紙和工藝品增加進去,希望能豐富孩子們廣泛的藝術常識。”教學相長,王尊農像當年恩師們帶自己一樣,在教室裡畫畫,也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看風景、寫生,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王尊農就這樣享受著常人無法體味的“君子第三樂”二十年,之後他被調至企業宣傳部工作,直至退休。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回看在企業工作的幾十年,雖然沒有專職從事藝術創作,但王尊農卻認為他一日也沒有離開所熱愛的繪畫。相反,由於常常為身邊的同事、朋友作畫,他還邁出所學的人物繪畫領域,在山水、花鳥、漫畫甚至書法等方面都不斷鑽研、精進,成長為一個“立得住”的畫家。

王尊農說,如果單從工作上看,自己不是專業畫家,但畫家專不專業,不是看他在什麼崗位上,而是看他的作品怎麼樣,如果畫得不好,即使是所謂“專業畫家”也不能稱為“專業”,如果畫得好,即使不以繪畫為生,也是一個有專業水準的畫家。什麼樣的畫才能稱之為好?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能引起人共鳴。什麼樣的畫家才能稱之為好畫家?就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不虛偽、不做作,有社會責任感,能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帶著這樣的想法,王尊農和幾位同道成立了寶雞中國畫院,發掘、培養了一批求真務實的年輕人,為寶雞中國畫壇補充新鮮血液。

紮根農村,繼往開來開闢寶雞新畫卷

如今的王尊農,在寶雞畫壇位列“二王”之一,他說:“我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所以跟農民有著感情上的親近。我這一輩子更多的關注西部、關注農村、關注農民,所以我叫‘尊農’。”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細觀王尊農的作品,他的鼻尖直對基層,或勾勒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或描繪西部地區的農村農民,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王尊農說,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藝術作品與觀眾應在感情上溝通,產生共鳴,應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多年來王尊農還曾到川南彝區、藏區去採風、寫生,創作出一大批反映彝族、藏族群眾生活的作品,拙樸、深沉的畫風,流露出時代和地域交織出的滄桑、厚重之感。他努力探索,勤奮耕耘,在中國畫人物、山水、書法等領域不斷實踐,不斷追求。

王尊農一直認為,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感性顯現,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寶雞作品要有地域特徵,是寶雞畫家就要更觀注本地的山川風貌、風土人情,要把從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感受經過整理提煉,集中地體現在畫面上,把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達出來,這才是有寶雞味道的作品。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久在企業工作,難免有“露餡”的時候,企業看到了王尊農的繪畫才能,便調他去子校當老師。“以前子校還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我去了以後,在課堂上不僅有繪畫,還把速寫、泥塑、剪紙和工藝品增加進去,希望能豐富孩子們廣泛的藝術常識。”教學相長,王尊農像當年恩師們帶自己一樣,在教室裡畫畫,也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看風景、寫生,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王尊農就這樣享受著常人無法體味的“君子第三樂”二十年,之後他被調至企業宣傳部工作,直至退休。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回看在企業工作的幾十年,雖然沒有專職從事藝術創作,但王尊農卻認為他一日也沒有離開所熱愛的繪畫。相反,由於常常為身邊的同事、朋友作畫,他還邁出所學的人物繪畫領域,在山水、花鳥、漫畫甚至書法等方面都不斷鑽研、精進,成長為一個“立得住”的畫家。

王尊農說,如果單從工作上看,自己不是專業畫家,但畫家專不專業,不是看他在什麼崗位上,而是看他的作品怎麼樣,如果畫得不好,即使是所謂“專業畫家”也不能稱為“專業”,如果畫得好,即使不以繪畫為生,也是一個有專業水準的畫家。什麼樣的畫才能稱之為好?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能引起人共鳴。什麼樣的畫家才能稱之為好畫家?就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不虛偽、不做作,有社會責任感,能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帶著這樣的想法,王尊農和幾位同道成立了寶雞中國畫院,發掘、培養了一批求真務實的年輕人,為寶雞中國畫壇補充新鮮血液。

紮根農村,繼往開來開闢寶雞新畫卷

如今的王尊農,在寶雞畫壇位列“二王”之一,他說:“我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所以跟農民有著感情上的親近。我這一輩子更多的關注西部、關注農村、關注農民,所以我叫‘尊農’。”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細觀王尊農的作品,他的鼻尖直對基層,或勾勒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或描繪西部地區的農村農民,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王尊農說,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藝術作品與觀眾應在感情上溝通,產生共鳴,應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多年來王尊農還曾到川南彝區、藏區去採風、寫生,創作出一大批反映彝族、藏族群眾生活的作品,拙樸、深沉的畫風,流露出時代和地域交織出的滄桑、厚重之感。他努力探索,勤奮耕耘,在中國畫人物、山水、書法等領域不斷實踐,不斷追求。

王尊農一直認為,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感性顯現,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寶雞作品要有地域特徵,是寶雞畫家就要更觀注本地的山川風貌、風土人情,要把從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感受經過整理提煉,集中地體現在畫面上,把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達出來,這才是有寶雞味道的作品。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今,雖早已年過古稀,但王尊農依然精神矍鑠,對藝術的渴求和探索精神一如往昔。他以不息的創作激情和全面的修為造詣,成為西秦畫壇的領軍人物,更以他紮根基層的實幹精神激勵著後輩繼往開來,開闢獨標風骨的寶雞新畫卷。(寶雞新聞網記者 黃河)

"

詩言志,畫亦然。繪畫是畫家心靈深處的性情抒發,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寶雞籍著名畫家王尊農以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為主要表達對象,作品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他為自己取名叫“尊農”,就是希望能深深紮根中國人千百年來根植的“邦本”。在他的筆下,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自然、農村的情有獨鍾。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在西安美院求學五年,劉文西是他的班主任

1940年,王尊農生於寶雞鳳翔。陝西人都知道鳳翔有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這裡的女子心靈手巧,因而民間工藝發達,有“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王尊農生於茲長於茲,從小深受鳳翔民間藝術的薰陶。雖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那個吃穿用度都很缺少的年代,王尊農依然對藝術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家裡常見的木版年畫和罩金漆畫、剪紙、刺繡上那些明豔的色彩,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1957年,王尊農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理想的小火苗在心頭燃起。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在父母的鼓勵下,隻身前往省城求學。“當時班裡有40個同學,很多畫畫、學習都很拔尖,給我的壓力不少。”王尊農以勤奮應對,化壓力為動力,日日新、又日新,畫畫水平不斷提高。

四年的美院附中學習畢業後,王尊農進入西安美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這裡,他有了更大、更廣的空間去放手一搏。特別是劉文西、陳志忠、陳瑤生、鄭乃珖、羅銘、陳光健等國內知名大師親自授課,讓好學的王尊農不斷吮吸著養分。在老師們的精心指教下,他廣泛學習各種繪畫形式、方法和技巧,為之後的藝術創作生涯奠定了豐富且堅實的基礎。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告訴記者,在西安美院學習,前後一共九年,得到了眾多老師的培養,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劉文西。劉文西只比王尊農年長7歲,師生感情親如兄弟。對待學生,劉文西沒有過多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有一次,劉文西老師帶我們去延安實習,正值寒冬,有一天北風直吹,還飄著小雪,我和同學們怕冷躲在窯洞裡不出去,只有劉文西老師一個人在窯洞外,頂風冒雪地畫速寫,雖然臉蛋凍得發紅、耳朵凍得發青,鼻涕也凍得流了下來,但手還一刻不停地在紙上畫著……”正是在老師們以身作則的示範下,王尊農逐漸懂得,與天賦相比,學畫最重要是要敢吃苦、能堅持,這為他日後在藝術領域成長奠定了基礎。

韜光養晦,畢業後他當了七年木工

1966年,王尊農畢業後,在革委會留校兩年,本也有機會去外地一展才華,但生於寶雞、長於寶雞的王尊農,沒有離開腳下這一片熱土。當時正值“文革”之中,王尊農只好將畫筆收起來,從此暫避鋒芒、韜光養晦,選擇進入長嶺機器廠,做了一名木工,且一干就是七年。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久在企業工作,難免有“露餡”的時候,企業看到了王尊農的繪畫才能,便調他去子校當老師。“以前子校還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我去了以後,在課堂上不僅有繪畫,還把速寫、泥塑、剪紙和工藝品增加進去,希望能豐富孩子們廣泛的藝術常識。”教學相長,王尊農像當年恩師們帶自己一樣,在教室裡畫畫,也帶領學生在學校周圍看風景、寫生,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王尊農就這樣享受著常人無法體味的“君子第三樂”二十年,之後他被調至企業宣傳部工作,直至退休。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回看在企業工作的幾十年,雖然沒有專職從事藝術創作,但王尊農卻認為他一日也沒有離開所熱愛的繪畫。相反,由於常常為身邊的同事、朋友作畫,他還邁出所學的人物繪畫領域,在山水、花鳥、漫畫甚至書法等方面都不斷鑽研、精進,成長為一個“立得住”的畫家。

王尊農說,如果單從工作上看,自己不是專業畫家,但畫家專不專業,不是看他在什麼崗位上,而是看他的作品怎麼樣,如果畫得不好,即使是所謂“專業畫家”也不能稱為“專業”,如果畫得好,即使不以繪畫為生,也是一個有專業水準的畫家。什麼樣的畫才能稱之為好?就是要有真情實感,能引起人共鳴。什麼樣的畫家才能稱之為好畫家?就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不虛偽、不做作,有社會責任感,能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帶著這樣的想法,王尊農和幾位同道成立了寶雞中國畫院,發掘、培養了一批求真務實的年輕人,為寶雞中國畫壇補充新鮮血液。

紮根農村,繼往開來開闢寶雞新畫卷

如今的王尊農,在寶雞畫壇位列“二王”之一,他說:“我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所以跟農民有著感情上的親近。我這一輩子更多的關注西部、關注農村、關注農民,所以我叫‘尊農’。”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細觀王尊農的作品,他的鼻尖直對基層,或勾勒西北風土人情、山川風貌,或描繪西部地區的農村農民,深沉質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王尊農說,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生活熱愛之情的表露和藝術創造的結晶,藝術作品與觀眾應在感情上溝通,產生共鳴,應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多年來王尊農還曾到川南彝區、藏區去採風、寫生,創作出一大批反映彝族、藏族群眾生活的作品,拙樸、深沉的畫風,流露出時代和地域交織出的滄桑、厚重之感。他努力探索,勤奮耕耘,在中國畫人物、山水、書法等領域不斷實踐,不斷追求。

王尊農一直認為,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感性顯現,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寶雞作品要有地域特徵,是寶雞畫家就要更觀注本地的山川風貌、風土人情,要把從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感受經過整理提煉,集中地體現在畫面上,把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達出來,這才是有寶雞味道的作品。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今,雖早已年過古稀,但王尊農依然精神矍鑠,對藝術的渴求和探索精神一如往昔。他以不息的創作激情和全面的修為造詣,成為西秦畫壇的領軍人物,更以他紮根基層的實幹精神激勵著後輩繼往開來,開闢獨標風骨的寶雞新畫卷。(寶雞新聞網記者 黃河)

他是劉文西的學生,在寶雞做過七年木匠,終成一代名家


王尊農藝術名片

寶雞鳳翔人,1961年畢業於西安美院附中,同年進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專業學習。

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山水畫研究會副主席、陝西書畫院名譽院長、陝西省中國畫學會藝術顧問,寶雞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寶雞畫院學術顧問,寶雞市文聯委員、寶雞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等。

出版有《王尊農書畫作品集》《王尊農山水畫集》《稼齋翰墨—王尊農書法作品》《扇裡春秋—王尊農扇面畫作品》《王尊農人物小品畫作品集》《榮寶齋畫譜473分冊—王尊農山水部分》《榮寶齋畫譜516分冊—王尊農人物部分》《尊農漫筆—王尊農漫畫集》等作品集,並主編了《水墨之韻中國畫作品集》和《古陳倉新寶雞主題山水畫作品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