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7

在解除太平天國的威脅之後,朝廷總算是鬆了口氣,但一心想要振興大清王朝的曾國藩此時卻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強大和危險的對手——洋人。

那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小吏,都認為天朝高高在上,那些外夷只有俯首稱臣的份,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兩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讓曾國藩看到,如今這些外夷,實力絕不能小視,甚至早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有句老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更好的瞭解洋人,曾國藩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各種西洋事物,例如武器還有各種科學和技術。

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即學取他人之長,而制約於人。

為官做人十分謹慎的曾國藩,在對待洋務運動上卻十分激進,大力鼓勵開辦西式工業,還提出了三個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外交觀點: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7

在解除太平天國的威脅之後,朝廷總算是鬆了口氣,但一心想要振興大清王朝的曾國藩此時卻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強大和危險的對手——洋人。

那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小吏,都認為天朝高高在上,那些外夷只有俯首稱臣的份,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兩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讓曾國藩看到,如今這些外夷,實力絕不能小視,甚至早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有句老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更好的瞭解洋人,曾國藩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各種西洋事物,例如武器還有各種科學和技術。

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即學取他人之長,而制約於人。

為官做人十分謹慎的曾國藩,在對待洋務運動上卻十分激進,大力鼓勵開辦西式工業,還提出了三個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外交觀點: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在曾國藩的積極推動下,一些西式工廠開始出現,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除了身體力行為國家賣命,曾國藩也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為官期間,不遺餘力去提拔新人,把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智商高,才華出眾,還是一個綜合型人才,既能辦實事,文字功夫也了得,因此,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自己身邊,便於教授。

年少時的李鴻章,仗著自己功名地位高,常常目空一切,曾國藩就故意讓他出醜,在人前折他的銳氣;

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以身作則,每天早起,督促李鴻章養成了每日早起的習慣;

當太平軍進攻上海時,曾國藩命李鴻章創建淮軍前去救援,並教會他如何行軍、紮營、挖壕、待敵,親手為淮軍制定營制營規,還從湘軍中調撥成熟得力的隊伍供李鴻章使用;

包括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上,曾國藩也教導李鴻章如何與洋人打交道……

在曾國藩的悉心教導之下,李鴻章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為大清朝出力頗多。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7

在解除太平天國的威脅之後,朝廷總算是鬆了口氣,但一心想要振興大清王朝的曾國藩此時卻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強大和危險的對手——洋人。

那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小吏,都認為天朝高高在上,那些外夷只有俯首稱臣的份,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兩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讓曾國藩看到,如今這些外夷,實力絕不能小視,甚至早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有句老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更好的瞭解洋人,曾國藩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各種西洋事物,例如武器還有各種科學和技術。

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即學取他人之長,而制約於人。

為官做人十分謹慎的曾國藩,在對待洋務運動上卻十分激進,大力鼓勵開辦西式工業,還提出了三個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外交觀點: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在曾國藩的積極推動下,一些西式工廠開始出現,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除了身體力行為國家賣命,曾國藩也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為官期間,不遺餘力去提拔新人,把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智商高,才華出眾,還是一個綜合型人才,既能辦實事,文字功夫也了得,因此,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自己身邊,便於教授。

年少時的李鴻章,仗著自己功名地位高,常常目空一切,曾國藩就故意讓他出醜,在人前折他的銳氣;

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以身作則,每天早起,督促李鴻章養成了每日早起的習慣;

當太平軍進攻上海時,曾國藩命李鴻章創建淮軍前去救援,並教會他如何行軍、紮營、挖壕、待敵,親手為淮軍制定營制營規,還從湘軍中調撥成熟得力的隊伍供李鴻章使用;

包括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上,曾國藩也教導李鴻章如何與洋人打交道……

在曾國藩的悉心教導之下,李鴻章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為大清朝出力頗多。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8

晚年的曾國藩已經官至直隸總督,成為疆臣之首,就在他準備將整頓吏治進行到底之時,發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差點使他的一世聲名,毀於一旦。

所謂的“天津教案”,指的是一個叫武蘭珍的人在天津某村迷拐了一位少年,案犯被抓後供述是受教堂中的教民指使所為,然而卻並沒有實證。

一牽扯到洋人,地方官就不知道如何查下去,可是這件事卻惹怒了天津民眾,因為在當時,民間一直流傳著外國傳教士挖眼剜心用來做藥或者鍊金之類的傳說。

憤怒的群眾焚燬了教堂,還打死了包括法國領事在內的二十個洋人。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7

在解除太平天國的威脅之後,朝廷總算是鬆了口氣,但一心想要振興大清王朝的曾國藩此時卻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強大和危險的對手——洋人。

那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小吏,都認為天朝高高在上,那些外夷只有俯首稱臣的份,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兩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讓曾國藩看到,如今這些外夷,實力絕不能小視,甚至早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有句老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更好的瞭解洋人,曾國藩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各種西洋事物,例如武器還有各種科學和技術。

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即學取他人之長,而制約於人。

為官做人十分謹慎的曾國藩,在對待洋務運動上卻十分激進,大力鼓勵開辦西式工業,還提出了三個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外交觀點: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在曾國藩的積極推動下,一些西式工廠開始出現,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除了身體力行為國家賣命,曾國藩也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為官期間,不遺餘力去提拔新人,把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智商高,才華出眾,還是一個綜合型人才,既能辦實事,文字功夫也了得,因此,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自己身邊,便於教授。

年少時的李鴻章,仗著自己功名地位高,常常目空一切,曾國藩就故意讓他出醜,在人前折他的銳氣;

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以身作則,每天早起,督促李鴻章養成了每日早起的習慣;

當太平軍進攻上海時,曾國藩命李鴻章創建淮軍前去救援,並教會他如何行軍、紮營、挖壕、待敵,親手為淮軍制定營制營規,還從湘軍中調撥成熟得力的隊伍供李鴻章使用;

包括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上,曾國藩也教導李鴻章如何與洋人打交道……

在曾國藩的悉心教導之下,李鴻章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為大清朝出力頗多。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8

晚年的曾國藩已經官至直隸總督,成為疆臣之首,就在他準備將整頓吏治進行到底之時,發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差點使他的一世聲名,毀於一旦。

所謂的“天津教案”,指的是一個叫武蘭珍的人在天津某村迷拐了一位少年,案犯被抓後供述是受教堂中的教民指使所為,然而卻並沒有實證。

一牽扯到洋人,地方官就不知道如何查下去,可是這件事卻惹怒了天津民眾,因為在當時,民間一直流傳著外國傳教士挖眼剜心用來做藥或者鍊金之類的傳說。

憤怒的群眾焚燬了教堂,還打死了包括法國領事在內的二十個洋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下鬧大了,北京的八國公使聯合起來,直接找到外交事務的最高負責人恭親王,法國軍艦駛抵大沽,鳴炮示威,知道事情嚴重性的慈禧指派曾國藩前往辦理。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身患重病,他深知此事的凶險。

弄不好的話就會引發國際大戰,而此時清朝的實力根本鬥不過人家,那他就將成為千古罪人被後世謾罵,可是他依然臨危受命,前往天津調查此事。

在臨行前,曾國藩給兒子們寫下了一份很長的遺囑,把為人處事最重要的幾點交代了下來。

到天津後,曾國藩先是把辦事不力的三名地方官撤職,以讓外國人消氣,然後花大力氣徹查了案件,他發現並不存在所謂的“挖眼剜心”用來做藥的事情。

於是他寫了一份奏摺,大體意思是說百姓的憤怒是因為誤信傳言,直到法國領事對中國人開槍,才終於激起事變,而外國傳教士一心勸人向善,也不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

這份奏摺可謂有理有據,也為兩邊都說了好話,可是內閣在發抄這封奏摺時,居然將為中國人說話的關鍵內容刪掉了,只剩下專為洋人說話的部分。

曾國藩一下子成為人民公敵,被人罵作賣國賊!朝廷這麼做其實就是在推卸責任,把曾國藩放到火上烤,讓百姓以為是曾國藩軟弱,而不是朝廷軟弱。

多重壓力之下,曾國藩舊病復發,已經無力再督辦此案,便請求派李鴻章前來收尾,這次的功績,自然也就給了後來的李鴻章。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7

在解除太平天國的威脅之後,朝廷總算是鬆了口氣,但一心想要振興大清王朝的曾國藩此時卻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強大和危險的對手——洋人。

那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小吏,都認為天朝高高在上,那些外夷只有俯首稱臣的份,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兩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讓曾國藩看到,如今這些外夷,實力絕不能小視,甚至早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有句老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更好的瞭解洋人,曾國藩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各種西洋事物,例如武器還有各種科學和技術。

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即學取他人之長,而制約於人。

為官做人十分謹慎的曾國藩,在對待洋務運動上卻十分激進,大力鼓勵開辦西式工業,還提出了三個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外交觀點: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在曾國藩的積極推動下,一些西式工廠開始出現,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除了身體力行為國家賣命,曾國藩也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為官期間,不遺餘力去提拔新人,把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智商高,才華出眾,還是一個綜合型人才,既能辦實事,文字功夫也了得,因此,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自己身邊,便於教授。

年少時的李鴻章,仗著自己功名地位高,常常目空一切,曾國藩就故意讓他出醜,在人前折他的銳氣;

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以身作則,每天早起,督促李鴻章養成了每日早起的習慣;

當太平軍進攻上海時,曾國藩命李鴻章創建淮軍前去救援,並教會他如何行軍、紮營、挖壕、待敵,親手為淮軍制定營制營規,還從湘軍中調撥成熟得力的隊伍供李鴻章使用;

包括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上,曾國藩也教導李鴻章如何與洋人打交道……

在曾國藩的悉心教導之下,李鴻章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為大清朝出力頗多。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8

晚年的曾國藩已經官至直隸總督,成為疆臣之首,就在他準備將整頓吏治進行到底之時,發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差點使他的一世聲名,毀於一旦。

所謂的“天津教案”,指的是一個叫武蘭珍的人在天津某村迷拐了一位少年,案犯被抓後供述是受教堂中的教民指使所為,然而卻並沒有實證。

一牽扯到洋人,地方官就不知道如何查下去,可是這件事卻惹怒了天津民眾,因為在當時,民間一直流傳著外國傳教士挖眼剜心用來做藥或者鍊金之類的傳說。

憤怒的群眾焚燬了教堂,還打死了包括法國領事在內的二十個洋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下鬧大了,北京的八國公使聯合起來,直接找到外交事務的最高負責人恭親王,法國軍艦駛抵大沽,鳴炮示威,知道事情嚴重性的慈禧指派曾國藩前往辦理。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身患重病,他深知此事的凶險。

弄不好的話就會引發國際大戰,而此時清朝的實力根本鬥不過人家,那他就將成為千古罪人被後世謾罵,可是他依然臨危受命,前往天津調查此事。

在臨行前,曾國藩給兒子們寫下了一份很長的遺囑,把為人處事最重要的幾點交代了下來。

到天津後,曾國藩先是把辦事不力的三名地方官撤職,以讓外國人消氣,然後花大力氣徹查了案件,他發現並不存在所謂的“挖眼剜心”用來做藥的事情。

於是他寫了一份奏摺,大體意思是說百姓的憤怒是因為誤信傳言,直到法國領事對中國人開槍,才終於激起事變,而外國傳教士一心勸人向善,也不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

這份奏摺可謂有理有據,也為兩邊都說了好話,可是內閣在發抄這封奏摺時,居然將為中國人說話的關鍵內容刪掉了,只剩下專為洋人說話的部分。

曾國藩一下子成為人民公敵,被人罵作賣國賊!朝廷這麼做其實就是在推卸責任,把曾國藩放到火上烤,讓百姓以為是曾國藩軟弱,而不是朝廷軟弱。

多重壓力之下,曾國藩舊病復發,已經無力再督辦此案,便請求派李鴻章前來收尾,這次的功績,自然也就給了後來的李鴻章。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9

天津教案對曾國藩的精神打擊是巨大的,不僅讓他聲譽受損,通過這件事,更讓他看清了自己當初致力的所謂“同治中興”完全就是一場幻夢,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了。

縱觀他的一生,都在為了這個王朝拼盡心力,補天填海,只是窟窿卻越補越多。

當然,他的努力也不是沒有效果,在他和其他“中興名臣”的努力下,大清王朝也確實一度出現了欣欣向榮之態,史稱“同治中興”。

可是,這個時間不長,在這個過程中,曾國藩發現“中興”的基礎並不牢靠,而這個末世王朝的領導人也並非中興之主。

慈禧心裡只關注自身的權力是否夠大,而從不關心王朝的前途,而“天津教案”中,慈禧的做法也令他徹底寒了心,她竟然為了自己的面子,把忠心耿耿的老臣輕易拋出來當替罪羊!!

曾國藩早年立下的宏願,併為此辛苦奮鬥了一生,然而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發現自己耗盡一生精力,全然白費了!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走到了人生盡頭。

"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作者:涅槃

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1

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嗎?好像沒有。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當他呱呱落地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許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財富;

有的人天資聰慧,十幾歲就上得頂尖名校,獲獎無數,未來一片光明;

有的人境遇難得,頻頻被貴人提攜幫助,踩準了時代契機,收穫財富和名望……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普通人就沒有向上攀爬的機會,只不過要比這些“走好運”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過程雖然艱辛,但起碼有光,有希望。

在兩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出生寒門的農家子弟,他資質普通,甚至到了有些愚鈍的程度,卻最終靠著不懈努力,成為一代名臣,讓晚清朝的“最後一口氣”蔓延了數十年。

他,就是有著"千年完人"之稱的曾國藩。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1811年11月1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家裡祖輩以務農為生,還算溫飽。

那時候都流行考功名,普通子弟家的孩子更是將此定為人生翻盤的惟一機會,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他實在太笨,連續考了好幾次都沒能中得秀才。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有次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樑上聽,結果小偷都會背了,他還沒背下來,氣得小偷跳下來當場背誦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的這種愚鈍是有基因遺傳的,曾家往上好幾代都沒出過什麼大官,他的父親曾麟書連著考了17次,直到43歲才勉強考個秀才。

那個時候,曾國藩和父親經常並肩去趕考,在當地成了一對“名人”,也是被眾人嘲諷的笑柄。

考到第6次時,曾國藩由於試卷寫得太差,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公示,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這次“示眾”對曾國藩刺激太大了,他滿心不服,決定找出失敗的原因。

於是回家之後一頭鑽進書房,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終於找出了差距所在。

此後用心改正自己做文章的缺點,最終在第七次的時候,以全縣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中了秀才。

如此艱難的科舉經歷讓曾國藩養成了“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肯下笨功夫也成了他一生成功的祕訣。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2

考中秀才後,曾國藩的仕途開始慢慢變得順利起來,經過幾年會考,中了進士,入京進了翰林院。

可是到北京後不久,曾國藩便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在翰林院裡,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曾國藩和他們一比,不禁顯得太過於土氣。

他的普通話不好,時常操著一口難懂的方言,加上沒什麼見識,視野狹窄,跟他們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所以,曾國藩當時很難融入那個集體之中。

為了完善自我,三十歲那年,曾國藩立志要學做“聖人”,而達成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寫日記,他在日記中寫道:“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此後,他開始在日記中記錄下自己的缺點和每日工作計劃,日記中規定的內容就一定要做到,並且時常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他把寫日記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來做,這一寫就寫了數十年,哪怕去世前一天,還在寫。

這種堅持,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質,那就是“有恆”,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得半途而廢。

藉著日記的書寫,曾國藩一步步精進自我,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好。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3

通過寫日記這件事可以看出,曾國藩對自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還自創了做人的“十二條軍規”: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些自我規定哪怕是放到現在,都是十分適用的,但要數十年如一日去執行,那難度可想而知。

正是這些自我約束,讓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這讓他整個人在學識和談吐上都有了很大飛躍,在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朋友,仕途開始變得非常順利。

他從1840年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裡,官位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紀錄。

自律的力量何其強大,不僅讓曾國藩變得越來越優秀,也獲得了當時皇帝的寵臣穆彰阿的賞識,在道光面前對其美言讚賞。

在穆彰阿的推薦之下,道光對曾國藩也比較欣賞,這也是他迅速升遷的重要原因。

1849年,曾國藩升為禮部右侍郎,正式成為“副部長”級別的官員,他雄心勃勃,想要有所建樹,為國家出力,於是工作更加努力了。

但是,現實卻給曾國藩的熱情重重地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正值道光暮年,鴉片戰爭的失利讓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嚴重打擊,官僚階級也是腐敗不堪,官員只知享樂,每天混日子,而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也正在醞釀之中。

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汙濁混沌的官場風氣,但又無計可施,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太過孱弱,於是這官也做得不耐煩了,正想回老家時,道光皇帝去世,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了。

這下機會來了,咸豐一上臺,立掃死氣沉沉的官場,把只知溜鬚拍馬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也撤了,然後發佈上諭,歡迎大家進言提建議。

曾國藩當即寫下一封《應詔陳言疏》,大獲咸豐賞識,覺得他是一個肯做實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委派重任,到後來,曾國藩一個人身兼五部官職,風光無限。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4

正當曾國藩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他發現這位新皇帝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美好,皇帝其實並沒有雄才大略,只是個剛愎自用、做事有始無終的人。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直接指出了皇帝的缺點,並警告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一下把咸豐給惹急了,此後處處為難曾國藩,而其他官員見風使舵,也對他開始疏遠,因為這件事,曾國藩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但他的這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民間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他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基礎。

咸豐二年七月,曾國藩正準備前往江西上任,卻在半路上得知母親去世,那時候,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對官場失去信心的曾國藩準備在家安心讀書,不問世事,結果卻收到一紙命令,要其興辦“團練”,保衛鄉里,因為此時太平軍已成氣候,正揮師北上。

再三思量後,曾國藩決定出山組建湘軍。

很快,曾國藩憑藉往日積累的好名聲招募了一隻隊伍,從此安心練兵,並初步組建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咸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大軍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軟弱無能。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他打掉牙齒和血吞,帶領隊伍艱苦奮鬥,終於取得了幾場勝利,成功挽回顏面,站穩了腳跟。

而對勢不可擋的太平軍,大清朝當時的正統綠營兵完全不堪一擊敗,但是曾國藩的湘軍卻能擊退敵人,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湘軍是惟一能與太平軍抵抗的力量。

由此可見曾國藩雖是一位文官,卻成功轉型成了一位將軍。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5

在湖南取得勝利後,曾國藩乘勝追擊,率大軍從長沙出發,攻向湖北,收復了兩湖最大的城市武漢,迅速扭轉了全國戰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屢建奇功的曾國藩開始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擠,在皇帝那不斷說他的壞話,咸豐聽信讒言,起了提防之心,並收回了原本對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任命。

得不到領導信任的曾國藩,雖然能打仗,但在地方上沒有實權,還處處受到歧視,招兵、選將、購置武器,地方官往往不予配合,這又一次讓他陷入兩難境地。

加上後來咸豐的錯誤指揮,令曾國藩錯失戰機,陷入困境,在直取九江的時候,在湖口遭遇慘敗,差點被太平軍生擒,他寧死不屈,投水自殺,幸好被及時救出,才撿回性命。

經歷過湖口大敗後,湘軍元氣大傷,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相繼病死戰死,這令他十分傷心。

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亂,戰頭力也被削弱不少,此時咸豐帝以為依靠嫡系部隊就能戰勝太平軍,因此更加不重視曾國藩。

期間,曾國藩父親去世,處理完家中喪事之後,曾國藩向咸豐攤牌,要求給他實權,否則就在家守孝。短視的咸豐帝順勢,批准了曾國藩在家守制的奏請。

這一年,曾國藩47歲,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人在最落魄時才能看到最真的人性,被解除兵權後的曾國藩,開始有人跳出來大罵他是假道學、假忠義,這讓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床。

為保命,曾國藩聽從好友的建議,開始翻閱莊子的著作,靜下心來反思過往。

這一時期,曾國藩發現自己此前雖然建功無數,但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所以得罪了許多人。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國藩又得到了一次“重生”,認識到自己為人處世的缺點,並嘗試去修正改變。

獲得這樣認知的曾國藩如換了個人,開始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此後他再次被咸豐邀請出山,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6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軍功蓋世,湘軍氣勢高昂,為得到朝廷的信任,曾國藩主動裁撤了湘軍,緩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朝廷也放心讓他當了兩江總督。

上任後,曾國藩開始大力整頓吏治,要救萬民於水火,減輕官吏對百姓的魚肉和沉重剝削,為起表率,他打算從自己開始。

他出行時特別叮囑部下,不要搞迎送儀式,而對自己的下屬們,也制定了一份工作準則。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曾國藩在任期間,身體力行的遵守著這些準則,他生活非常簡樸,穿衣越來越簡單,在吃的方面根本不講究,對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地嚴苛。

官場還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就是官員之間的送禮,身在官場,要想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

你一點兒不收,顯得不近人情,無法與別人建立起情感聯接,收的話,那又無法清正官風。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會從對方所送的禮物當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收下來,既給對方留了面子,也保持清廉的作風,一舉兩得。

他不做如海瑞一般的清官,什麼都不收,曾國藩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海瑞的清廉太過死板,容易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其它力量,自然也辦不成什麼大事。

所以,曾國藩的做法,遠比單純做清官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7

在解除太平天國的威脅之後,朝廷總算是鬆了口氣,但一心想要振興大清王朝的曾國藩此時卻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還有一個比太平天國更強大和危險的對手——洋人。

那時候,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小吏,都認為天朝高高在上,那些外夷只有俯首稱臣的份,根本不放在眼裡。

而兩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和結果讓曾國藩看到,如今這些外夷,實力絕不能小視,甚至早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

有句老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更好的瞭解洋人,曾國藩開始積極主動地研究外情,除了閱讀書本,他還努力接觸各種西洋事物,例如武器還有各種科學和技術。

並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即學取他人之長,而制約於人。

為官做人十分謹慎的曾國藩,在對待洋務運動上卻十分激進,大力鼓勵開辦西式工業,還提出了三個在當時與眾不同的外交觀點: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在曾國藩的積極推動下,一些西式工廠開始出現,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除了身體力行為國家賣命,曾國藩也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為官期間,不遺餘力去提拔新人,把畢生所學都傾囊相授,他的學生遍佈全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智商高,才華出眾,還是一個綜合型人才,既能辦實事,文字功夫也了得,因此,曾國藩把李鴻章留在自己身邊,便於教授。

年少時的李鴻章,仗著自己功名地位高,常常目空一切,曾國藩就故意讓他出醜,在人前折他的銳氣;

李鴻章愛睡懶覺,曾國藩以身作則,每天早起,督促李鴻章養成了每日早起的習慣;

當太平軍進攻上海時,曾國藩命李鴻章創建淮軍前去救援,並教會他如何行軍、紮營、挖壕、待敵,親手為淮軍制定營制營規,還從湘軍中調撥成熟得力的隊伍供李鴻章使用;

包括在後來的洋務運動上,曾國藩也教導李鴻章如何與洋人打交道……

在曾國藩的悉心教導之下,李鴻章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為大清朝出力頗多。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8

晚年的曾國藩已經官至直隸總督,成為疆臣之首,就在他準備將整頓吏治進行到底之時,發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差點使他的一世聲名,毀於一旦。

所謂的“天津教案”,指的是一個叫武蘭珍的人在天津某村迷拐了一位少年,案犯被抓後供述是受教堂中的教民指使所為,然而卻並沒有實證。

一牽扯到洋人,地方官就不知道如何查下去,可是這件事卻惹怒了天津民眾,因為在當時,民間一直流傳著外國傳教士挖眼剜心用來做藥或者鍊金之類的傳說。

憤怒的群眾焚燬了教堂,還打死了包括法國領事在內的二十個洋人。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這下鬧大了,北京的八國公使聯合起來,直接找到外交事務的最高負責人恭親王,法國軍艦駛抵大沽,鳴炮示威,知道事情嚴重性的慈禧指派曾國藩前往辦理。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身患重病,他深知此事的凶險。

弄不好的話就會引發國際大戰,而此時清朝的實力根本鬥不過人家,那他就將成為千古罪人被後世謾罵,可是他依然臨危受命,前往天津調查此事。

在臨行前,曾國藩給兒子們寫下了一份很長的遺囑,把為人處事最重要的幾點交代了下來。

到天津後,曾國藩先是把辦事不力的三名地方官撤職,以讓外國人消氣,然後花大力氣徹查了案件,他發現並不存在所謂的“挖眼剜心”用來做藥的事情。

於是他寫了一份奏摺,大體意思是說百姓的憤怒是因為誤信傳言,直到法國領事對中國人開槍,才終於激起事變,而外國傳教士一心勸人向善,也不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

這份奏摺可謂有理有據,也為兩邊都說了好話,可是內閣在發抄這封奏摺時,居然將為中國人說話的關鍵內容刪掉了,只剩下專為洋人說話的部分。

曾國藩一下子成為人民公敵,被人罵作賣國賊!朝廷這麼做其實就是在推卸責任,把曾國藩放到火上烤,讓百姓以為是曾國藩軟弱,而不是朝廷軟弱。

多重壓力之下,曾國藩舊病復發,已經無力再督辦此案,便請求派李鴻章前來收尾,這次的功績,自然也就給了後來的李鴻章。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09

天津教案對曾國藩的精神打擊是巨大的,不僅讓他聲譽受損,通過這件事,更讓他看清了自己當初致力的所謂“同治中興”完全就是一場幻夢,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了。

縱觀他的一生,都在為了這個王朝拼盡心力,補天填海,只是窟窿卻越補越多。

當然,他的努力也不是沒有效果,在他和其他“中興名臣”的努力下,大清王朝也確實一度出現了欣欣向榮之態,史稱“同治中興”。

可是,這個時間不長,在這個過程中,曾國藩發現“中興”的基礎並不牢靠,而這個末世王朝的領導人也並非中興之主。

慈禧心裡只關注自身的權力是否夠大,而從不關心王朝的前途,而“天津教案”中,慈禧的做法也令他徹底寒了心,她竟然為了自己的面子,把忠心耿耿的老臣輕易拋出來當替罪羊!!

曾國藩早年立下的宏願,併為此辛苦奮鬥了一生,然而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發現自己耗盡一生精力,全然白費了!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走到了人生盡頭。

他曾7次落榜,同行中最差的一個,卻力挽瀕死帝國,終成儒家聖人

雖然沒能力挽狂瀾,但曾國藩一生努力自強、自省,不斷立功、立德、立言,為後世樹立了絕佳的榜樣。

他時時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五十年後相繼影響了中國的兩個大人物——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很推崇他。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很高。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他的努力也為晚清王朝的生命延續了數十年的時間,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為人、修身、治天下”思想,將影響後世無數代人,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