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雜憶兩則


童年雜憶兩則

少先隊員


七彩的童年(慶祝六一兒童節)

作者:楊傳泳

“六月裡花兒香,六月裡好陽光,‘六一’兒童節,歌兒到處唱……”1952年6月,盛澤鎮成立了少年兒童隊(少先隊的前身)。當時,全鎮只有2個大隊,除了盛湖初級中學外,全鎮9所小學,只設1個大隊,下轄11箇中隊,我就讀的人民街小學只有1箇中隊。


童年雜憶兩則

人民街小學畢業證書


我戴上紅領巾後高高興興地回家,興奮地告訴了父母。自此,十分珍愛紅領巾,每逢吃飯十分小心,唯恐菜湯沾染上紅領巾;每天夜裡把它摺疊得方方正正,放在枕頭底下壓平,洗晒時也不讓陽光曝晒而泛白。因為輔導員說,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它。我們十分珍惜少先隊的榮譽,具有一種光榮感,時時鞭策自己起表率作用。戴上紅領巾走在大街上,遇到相向而行的兄弟學校少兒隊員,便恭恭敬敬行隊禮,十分融洽。

有一次,各校少兒隊代表在盛澤電影院觀看演出,演出前兄弟中隊間相互拉歌,往往一人領呼眾人應:“長江流水嘩啦啦,黃河流水沙啦啦,人民街小學——”“來一個,”“不來一個,怎麼樣——”“難為情!”你拉我唱,氣氛熱烈,聲浪陣陣迴盪在影院上空。


童年雜憶兩則

盛澤電影院


那個時候,少兒隊活動可謂豐富多彩,有下鄉捉稻螟蟲,赤腳下田把螟蛾一一捉到瓶子裡,不讓它產卵繁殖,危害莊稼。賣廢紙、節省零用錢,一百元、二百元(即現在一分錢、二分錢),捐款支援蘇北洪水災民。參觀鎮壓反革命展覽會,看到匪特投毒、殺人種種罪行,十分氣憤。有時圍坐在操場上,觀看演出。有兩位隊員演起了《兄妹開荒》,哥哥頭上扎個羊肚巾,妹妹梳著長辮子,肩扛鋤頭,唱道:“雄雞雄雞高啊末高聲唱,扛起鋤頭上啊末上山崗……”唱出了翻身農民的歡快心情。


童年雜憶兩則

《兄妹開荒》


有的演《朱大嫂送雞蛋》,一位女同學包上頭巾,手挎竹籃子,去慰問子弟兵,演得活靈活現。儘管道具簡單,操場是不平的泥地,可是大家看得出神,不時響起掌聲,多麼快樂啊!活動課上跳起集體舞,邊跳邊唱:“找啊找啊找,找到一個朋友,敬個禮來鞠個躬,哆發咪來哆沙,哆發咪來哆沙”,男女同學手拉手地旋轉了一圈,然後再換一個舞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增進了友誼。

最難忘的要數夏令營生活。營址設在思古浜小學,大約為期一週。該校校舍較好,活動設施較齊全,有一幢樓房,東西北角有一些輔房,東邊是蠶花殿廣場。每天高唱《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繼承著我們的父兄,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鬥,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稚聲真摯響亮整齊。是啊,從小立志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一切,是我們少兒隊員的理想,所以唱起來總是激情滿懷的,用稚嫩的童聲表達自己的心聲。

童年雜憶兩則

思古浜小學


輔導員還給我們講一些英雄故事:劉胡蘭視死如歸英勇就義,董存瑞捨身炸燬敵人暗堡。在此同時,一個個“最可愛的人”——志願軍英勇戰鬥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娓娓動聽:用胸膛擋住敵人槍口,讓戰友衝鋒;嚴守紀律,忍住炮火燒身而英勇犧牲;為救跌入冰窟裡的朝鮮兒童而獻身等。這些事蹟都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裡生根發芽,英雄的精神激勵了我。在一次列隊操練中,遇上馬蜂飛來,想起來邱少雲的事蹟,我也一動不動,結果被咬上一個大疙瘩。

童年雜憶兩則

劉胡蘭英勇就義

童年雜憶兩則

董存瑞捨身炸敵人碉堡

輔導員還組織我們參加拔草勞動,教做手工製作,開展“丟手絹”“滾鐵環”遊戲,十分帶勁。中午教唱歌曲,有高亢的《團結就是力量》,抒情的《金日成將軍之歌》,也有曲調輕快的兒歌,至今我也能哼上幾句:“嗨啦啦,嗨啦啦,嗨啦啦,嗨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開紅花。全國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國兵啊!全世界人民團結緊,把反動勢力連根拔那個連根拔!”回想當時,少年兒童隊組織我們投身實踐,生活豐富多彩,充滿童趣,獲得快樂,受到教育,有很高的幸福感,這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的夏令營,使我終生難忘。

百渡深味兒時路

作者:汝 裕

回到鄉下,我一直喜歡到河埠邊去晃晃泊在岸邊的小船,好像踩在船上能喚起我童年時的快樂。


童年雜憶兩則

河埠邊的小船


河埠旁邊有一棵梧桐,這棵樹是一直用來繫纜頭繩的,聽爺爺說那是高祖爺在爺爺出生的時候種下的。家門前的淌水河橋距今已經200多年了,是老祖宗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購置的家產,流傳到現在延用至今。

童年雜憶兩則

祖傳地契(乾隆六十年)


在“奇原灣”這一片,搖只小船一天內泛遊來回於江浙滬是習以為常的事。奇士港、原黃港、南鬥灣這一帶常被統稱為“奇原灣”,是黎裡的最南邊,與浙江相鄰。原黃蕩隸屬江浙兩省,蕩北歸於江蘇省吳江縣,蕩南部位於嘉善和嘉興交接處,歸隸浙江兩縣管轄,故有“一蕩兩省三縣管”的說法。

童年雜憶兩則

奇士港


小時候我常隨爺爺奶奶下船遊玩。那個年代路只能走二輪車,而爺爺不會騎車,到街上去買東西只能靠走或搖船出行。好在那時五十里水路,路路通暢,想到哪裡都能搖去。出街置物,滿倉糶谷,量油糶菜籽,爺爺奶奶都會帶著我一起去。

出糶不是在鎮西的羅漢寺糧庫就是在鎮東梅蘭橋堍下岸的通源米行。出糶院子邊像個集市一樣,聚集了很多小攤小販。

童年雜憶兩則

斬白糖


“唔哩唔哩”吹短笛的是換糖擔;“篤-篤-篤”賣斬白糖的小販把扁擔往兩個籮筐上一擱,有力地敲著手中的小榔頭和斬糖刀,不時喊著“斬白糖哦斬白糖”;賣小百貨的攤位上放著當紅歌曲“春天的故事”,攤子上擺著香皂、洋瓷盆子、花布衫、洋油、自來火等生活品;一個弱冠少年頭頂托盤,托盤裡裝的是些滷味熟菜,牛肉、豬舌頭、豬耳朵等,很是饞人。

童年雜憶兩則

餛飩擔子


門口的大槐樹下還有一個耄耋老翁挑著餛飩擔子。每次來爺爺都會落小餛飩給我吃,大餛飩一塊二,小餛飩六角。但他和奶奶是捨不得吃的,只是向餛飩擔子要了點開水,泡了一些家裡帶來的飯餈幹,就著行灶裡煨好的山芋吃。“爹爹儂哪哈不吃餛飩啊?”我時常舀起只餛飩塞到他嘴裡問,“阿弟吃,阿爹否吃。”爺爺一直這樣推脫。那時,只有和爸爸一起上街,他才會領我到滸涇弄下岸去吃多肉大餛飩,那裡有個邱老伯是爸爸的故交,會在餛飩裡多放一個醬蛋給我,吃好餛飩我還會纏著爸爸跟我買活面殼子,爸爸拗不過我只好帶我進中百店去。


童年雜憶兩則

黎裡多肉餛飩店

童年雜憶兩則

黎裡多肉餛飩

但我最開心的不是和他們街上去,而是搖船賣瓜去。六七月裡很熱,熱的人都不願多動一下,但是一想到能和奶奶一起去賣瓜,我多熱都高興。因為賣瓜就會到浙江去,我家浙江的親戚可多了,不但能玩而且看見我們路過,還會從家裡拿東西給我吃,可樂壞我了。

那時,起早毛四點鐘,爺爺奶奶就拿著大傢伙什出門選瓜去了。栲栳、笆斗和洋笸原來是秋收裝谷用的,這一次也都派上用場了,栲栳裝滿他們就回上來了。瓜地到河埠有一段路,六點模樣爸媽上班前會幫我們把瓜挑到船艙裡,奶奶把需要的東西一點點搬到船上:熱水瓶和行灶是必帶的,兩隻小凳一把大洋傘和一隻長檔籃。長檔籃裡放的東西可重要了:一隻鋁皮的飯盒子、一個灌滿糖湯茶的酒瓶狀的玻璃瓶還有一個油紙包好的包紮和一副沒做好的鞋子,飯盒子裡裝的不是飯而是大大小小的零錢,那是奶奶提前備好的找零。而瓶裡的糖湯茶就是我一天解渴的飲料了,那時候花幾毛錢買一瓶汽水都是奢侈的。


童年雜憶兩則

香瓜


揹著日出,一路向西搖,出了黃字港的潭基灣一直過西就是鐵皮蕩,鐵皮蕩南岸的灘腳就是東西潛。聽爺爺說在太浦河開通前,鐵皮蕩是江浙滬間的輪船航道,村莊的老少們半夜隨著湖班輪船的鳴笛聲入夢,朝晚霞映紅蕩面時還能欣賞到朝六晚六盛澤班漂亮的“霞光映帆”。

童年雜憶兩則

鐵皮蕩

童年雜憶兩則

鐵皮蕩

到了東西潛,也只是朝陽初升時。河邊散散落落著一些淘米、洗衣服、挑水的人,偶爾也有的端著飯碗邊吃早粥邊閒談的,看見我們的瓜船來了,就都吆著叫我們靠邊停停,他們好下船來買。象一股風吹一樣,你買三斤他買四斤,沒多少時間一大半瓜就沒了。聚攏來的人也三三兩兩散去了,爺爺就讓奶奶解開纜頭繩撐起鎬子,我們要到下一個村莊去了。我拿起酒瓶子像個老酒鬼一樣的泯了幾口糖湯水,哇!真甜啊。

開船的時候,爺爺在船艄搖櫓,水路逆時奶奶會在邊上緩幫,風順時奶奶就陪我坐在船艙裡大洋傘下,一邊納著鞋底一邊跟我講老底子的故事。講他們年輕時到太湖裡打篙蘆,到澱山湖耙河泥,上海飛機場割牛草。這些地方都是搖船去的,快則四五天,有時候也要十天半個月。晚上幾個人就蜷縮在船艙過夜,不僅冷還有跳蚤,但是沒辦法啊,要等艙載滿了,船舷齊了水面才能回去。奶奶說,“那時候是真的苦啊,做生活都要講工分,一年做的少,工分不滿還要透支。現在單幹戶日子好過了,只要打理好自己的田地就不會捱餓了。”

童年雜憶兩則

搖櫓


聽著聽著,船就行到了祥迎港。“老金,長遠不見啊”。其實爺爺姓汝,名字裡也沒有金字,小時候乳名“金銀官”,所以認識他的人叫他老金。爺爺族輩裡還有很多的“官”爺爺,後來我看了《黎裡古鎮》一書才知道這個“官”是黎裡當時的一種風氣。這裡的人都認識爺爺和奶奶,因為爺爺的弟弟家就在這裡。這個爺爺生出來的時候八斤重,然後就叫他八金官了,我叫他叔爺爺。叔爺爺是江蘇的,叔奶奶是浙江的,入贅到叔奶奶家,就變成浙江人了;我奶奶她孃家是浙江金珍村北梗的,小時候因為家裡窮,被老太公送到了泥文灣,因為奶奶的養母是奇士港嫁到泥文灣的,所以老太奶奶就在奇士港給奶奶找爺爺嫁了,奶奶也就成了江蘇人。其實在我們這個吳根越角之地,江浙兩省聯姻是常有的事,既有江蘇討到浙江的又有浙江嫁到江蘇的,而江浙兩家“對換親”的,更拉近了江浙兩地“分省不分親,兩省一家親”的關係。

這樣搖搖停停、歇歇賣賣,穿越大漾蕩、過了錢家莊,再往蕩東搖,就是北梗了,那是奶奶的孃家。實際上,錢家莊和原黃港就隔了一個原黃蕩,江浙兩省沒有聯通的橋,蕩灘邊的籪棚裡,有個杖朝之年的老奶奶會給需要的人擺個渡去對岸。


童年雜憶兩則

籪棚


看船艙裡的瓜賣得沒剩多少了,奶奶便拿了一些瓜和在家就準備好帶給舅爹爹的包紮,讓我們上舅爹爹家去。舅爹爹喜歡弄魚蝦,駁岸邊的網袋裡常裝著他收穫的魚蝦。那天,舅爹爹抓了條鯽魚、燉了一個調碎蛋留我們吃中飯,吃完還逮了點小蝦讓我帶回去吃。


童年雜憶兩則

舅爹爹招待我們的菜

童年雜憶兩則

舅爹爹招待我們的菜

六月的晌午,太陽熱的毒辣,舅爹爹讓我們在他家吹吹電風扇涼涼再走,老兄妹長遠不見說了一會話後,幾個隔壁鄉鄰見奶奶來,也都過來闊談一番,奶奶又回了一趟船艙拿出一籃瓜,讓他們分了帶回去。

等日頭小點後,我們辭別舅爹爹,繼續搖船。經過毛漾蕩時,蕩裡種著蓮藕,六月正是“映日荷花別樣紅”之際。奶奶幫我採了幾個蓮蓬頭,我們就向一條小港搖去,那是河泥甸港。奶奶指著東邊告訴我,那是泥文灣,她小時候就在那邊長大,是她的第二個家。搖到南勝蕩就算是回到江蘇了,蕩南岸的叫南勝是浙江,北岸叫北勝是江蘇的,前面不遠就是陳家漾了,螺螄、蜆子和河蚌多,每年爺爺都會來陳家漾耥螺螄、扒蜆子,炎夏時節,爸爸也會和場上那些水性好的的叔叔伯伯們來下河摸河蚌。

童年雜憶兩則

耥螺螄


穿越南鬥灣,拐進汙泥鬥,過了三道河簾門,往那邊的河港進去,就回到了奇士港。正好天還沒黑,夕陽落在村西老陸家的屋脊上,奶奶跑去船頭撐鎬,爺爺大幅度地控制著船櫓,讓船向駁岸靠攏,爸爸見我回來了跳下船來一把把我抱到岸上,媽媽放下手中的活,鋪了塊跳板,下來幫奶奶一起搬東西,還不停地對奶奶喊著“當心,慢點”。奶奶開心地說,“今天的瓜賣的快,賣了四五十塊呢”。手裡的長檔籃傳給媽媽,籃子裡還剩著七八個被太陽晒得“滾瓜爛熟”的剩瓜,這是我不要吃的也沒人要買的瓜,奶奶他們不捨得扔,帶回來留著自己吃。這樣的一圈遊歷應該說是我當初覺得最快樂的時光了。

童年雜憶兩則

奶奶在浙江遊玩的照片


新春假期,我們帶爺爺奶奶去嘉興蓮泗盪風景區遊玩,一路上經塔橋從各小村莊穿越而過,爺爺說:“現在社會變化太快了,這麼遠的路,一個鐘頭都好到過了。”

童年雜憶兩則

章灣蕩

童年雜憶兩則

章灣蕩

童年雜憶兩則

章灣蕩

童年雜憶兩則

章灣蕩

如今,美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鄉間村道路越來越寬,環村公交來到村口,章灣蕩生態公園建設在村莊邊,就像自家的後花園一樣打開窗戶就能望見;更有黎裡古鎮公交車與滬浙接軌直達上海青浦、嘉善西塘,再也不用搖船在河裡過夜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小汽車直接開回家院場,將來高鐵也會從門前經過。衷心祝願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作者簡介


童年雜憶兩則


汝裕,1991年出生,土生土長黎里人。喜文學、愛攝影,樂賦詩詞、探考哲學宗教,探索黎裡古今掌故。大學期間任校園學生記者,從事校刊發表文獻等文學編輯工作。現任職於蘇州桃源建築有限公司,是區仁夕社工服務站志願者。

—END—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責任編輯:錢曉燕、吳英

技術編輯:吳英

圖片來源:楊傳泳、汝裕、《歲月留痕》、館藏及網絡


童年雜憶兩則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