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發生在樊城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單福和關羽。原文如下: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將到河邊,才欲尋船渡河,岸上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張飛也。曹仁死戰,李典保護曹仁下船渡河。曹軍大半淹死水中。曹仁渡過河面,上岸奔至樊城,令人叫門。只見城上一聲鼓響,一將引軍而出,大喝曰:“吾已取樊城多時矣!”眾驚視之,乃關雲長也。仁大驚,撥馬便走。雲長追殺過來。曹仁又折了好些軍馬,星夜投許昌。於路打聽,方知有單福為軍師,設謀定計。不說曹仁敗回許昌。且說玄德大獲全勝,引軍入樊城,縣令劉泌出迎。玄德安民已定。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那劉泌乃長沙人,亦漢室宗親,遂請玄德到家,設宴相待。只見一人侍立於側。玄德視其人器宇軒昂,因問泌曰:“此何人?”泌曰:“此吾之甥寇封,本羅侯寇氏之子也;因父母雙亡,故依於此。”玄德愛之,欲嗣為義子。劉泌欣然從之,遂使寇封拜玄德為父,改名劉封。玄德帶回,令拜雲長、翼德為叔。雲長曰:“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亂之有!”雲長不悅。玄德與單福計議,令趙雲引一千軍守樊城。玄德領眾自回新野。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仁兵犯新野,被化名單福的徐庶設計擊敗。此後,曹仁率部偷襲劉備營寨,不料又被徐庶識破。在徐庶的巧妙安排下,關羽、張飛、趙雲等人輪番向曹仁發動猛攻,曹仁大敗,不得不撤回許昌。戰事結束後,劉備來到樊城,將縣令劉泌的外甥寇封收為義子,並將其改名為劉封。但此舉卻令關羽不滿。關羽認為劉備已有兒子,再收下義子,日後必然生亂。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大獲全勝”,意為戰勝對方,取得全部勝利。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樊城之戰,在歷史上並未出現過。在劉備寄寓荊州的七年間,的確與曹軍發生過一場戰事,但對手卻不是曹仁。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劉表)使(劉備)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這次戰事的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時的徐庶尚未投靠劉備。因此,這場戰事的指揮者也就不可能是徐庶而是劉備本人。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劉備收寇封為義子之事,在歷史上確有發生。據《三國志·劉封傳》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這段記載說明一個問題,劉封成為劉備義子時,劉禪尚未出生。因此,小說中所謂的關羽不贊成之說實屬小說作者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說到劉封這個人物,稱得上是劉備集團中的一員悍將。《三國志·劉封傳》載:“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除此之外,劉封還率部攻克了東三郡地區,為劉備集團的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人是軍中猛將,卻死於諸葛亮之口,劉備只得默默哭泣


不過,劉封的結局卻非常悲慘。樊城之戰期間,關羽派人向劉封求援,劉封卻以東三郡局勢不穩為由拒絕。此後,孟達投降曹魏,帶著徐晃和夏侯尚向劉封發動進攻。劉封不敵,丟了東三郡,被迫回到了成都。雖然劉備對他不援助關羽及丟失東三郡非常惱火,但並未打算將其處死,但有人卻極力慫恿劉備處死劉封,令劉封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個人便是諸葛亮。據《三國志·劉封傳》載,諸葛亮認為 “(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劉備這才不得不下令將劉封處死。事後,劉備“為之流涕”,這也說明劉備對劉封之死感到非常痛心。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