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原本只是一名最底層的亭長,從集合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到打敗項羽統一天下,開創延續數百年的大漢基業,前後僅用了七年時間;而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劉備,費盡心機,奔波一生,卻只是建立了蜀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那麼,為何劉邦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而劉備為何就不能呢?


"

劉邦原本只是一名最底層的亭長,從集合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到打敗項羽統一天下,開創延續數百年的大漢基業,前後僅用了七年時間;而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劉備,費盡心機,奔波一生,卻只是建立了蜀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那麼,為何劉邦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而劉備為何就不能呢?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漢高祖劉邦


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時代背景、個人能力、部下以及對手強弱等諸多因素,所以,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得寫一本書。不過,在研究劉邦與劉備時,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曾面臨類似的情況,卻做出了不同的決策。而通過這個決策,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無法統一天下的關鍵原因。

秦末,楚懷王熊心與劉邦、項羽等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應封關中王。但項羽不承認,希望楚懷王封他為王,楚懷王答覆“如約”,引起了項羽的極大不滿。項羽於是強行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又依據個人喜好和親疏關係分封天下諸侯,把劉邦改封為漢王。

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派遣將士強迫熊心徙去郴縣。熊心無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不肯速徙,怨聲載道。項羽大怒,暗令九江王英布於途中截殺義帝。次年三月,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遇到三老董公,獲知義帝熊心死訊。

請大家注意劉邦在聞知義帝死訊後的反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這段歷史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劉邦在聞知義帝的死訊後,不僅哭得十分傷心,還立刻下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併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

於是,天下受項羽壓制、排擠的諸侯群起響應,劉邦因此得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從而揭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此後又經過三年,劉邦終於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


"

劉邦原本只是一名最底層的亭長,從集合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到打敗項羽統一天下,開創延續數百年的大漢基業,前後僅用了七年時間;而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劉備,費盡心機,奔波一生,卻只是建立了蜀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那麼,為何劉邦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而劉備為何就不能呢?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漢高祖劉邦


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時代背景、個人能力、部下以及對手強弱等諸多因素,所以,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得寫一本書。不過,在研究劉邦與劉備時,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曾面臨類似的情況,卻做出了不同的決策。而通過這個決策,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無法統一天下的關鍵原因。

秦末,楚懷王熊心與劉邦、項羽等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應封關中王。但項羽不承認,希望楚懷王封他為王,楚懷王答覆“如約”,引起了項羽的極大不滿。項羽於是強行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又依據個人喜好和親疏關係分封天下諸侯,把劉邦改封為漢王。

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派遣將士強迫熊心徙去郴縣。熊心無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不肯速徙,怨聲載道。項羽大怒,暗令九江王英布於途中截殺義帝。次年三月,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遇到三老董公,獲知義帝熊心死訊。

請大家注意劉邦在聞知義帝死訊後的反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這段歷史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劉邦在聞知義帝的死訊後,不僅哭得十分傷心,還立刻下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併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

於是,天下受項羽壓制、排擠的諸侯群起響應,劉邦因此得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從而揭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此後又經過三年,劉邦終於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劉備


與此相對應,或者說與劉邦遇到的上述情況相類似,黃初二年,蜀地有傳言,在許都的漢獻帝已被曹丕害死。

漢獻帝是東漢的末代皇帝,一生的處境都十分悲慘。但無論如何,對於自稱是漢室後裔,標榜要“匡扶漢室”的劉備來說,漢獻帝始終是他名義上的主子。換句話說,劉備與漢獻帝的關係,比之劉邦與楚義帝的關係,應該更加親近才是。

那麼,在聽到漢獻帝遇害的傳言後,劉備的反應又是什麼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即劉備的反應是:下令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行喪禮,並尊諡漢獻帝為孝愍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就在諸位臣子的簇擁之下,在成都西北武擔山之南登基稱帝,並大赦罪犯,改年號為章武。而後,劉備就大舉出兵。但劉備出兵,攻打的不是殺害漢獻帝的曹魏,而是殺害關羽的東吳。

對比劉邦在獲知義帝遇到後的反應和劉備在獲知漢獻帝遇害傳言後的反應,明眼人不難看出,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在惺惺作態,不同之處是劉邦趁機鼓動天下諸侯聯合起來攻打項羽,而劉備卻趁機自己稱帝,然後出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而不是為漢獻帝報仇。

這體現了劉邦與劉備在格局上的差異,也是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不能的關鍵原因所在。


"

劉邦原本只是一名最底層的亭長,從集合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到打敗項羽統一天下,開創延續數百年的大漢基業,前後僅用了七年時間;而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劉備,費盡心機,奔波一生,卻只是建立了蜀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那麼,為何劉邦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而劉備為何就不能呢?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漢高祖劉邦


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時代背景、個人能力、部下以及對手強弱等諸多因素,所以,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得寫一本書。不過,在研究劉邦與劉備時,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曾面臨類似的情況,卻做出了不同的決策。而通過這個決策,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無法統一天下的關鍵原因。

秦末,楚懷王熊心與劉邦、項羽等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應封關中王。但項羽不承認,希望楚懷王封他為王,楚懷王答覆“如約”,引起了項羽的極大不滿。項羽於是強行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又依據個人喜好和親疏關係分封天下諸侯,把劉邦改封為漢王。

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派遣將士強迫熊心徙去郴縣。熊心無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不肯速徙,怨聲載道。項羽大怒,暗令九江王英布於途中截殺義帝。次年三月,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遇到三老董公,獲知義帝熊心死訊。

請大家注意劉邦在聞知義帝死訊後的反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這段歷史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劉邦在聞知義帝的死訊後,不僅哭得十分傷心,還立刻下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併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

於是,天下受項羽壓制、排擠的諸侯群起響應,劉邦因此得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從而揭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此後又經過三年,劉邦終於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劉備


與此相對應,或者說與劉邦遇到的上述情況相類似,黃初二年,蜀地有傳言,在許都的漢獻帝已被曹丕害死。

漢獻帝是東漢的末代皇帝,一生的處境都十分悲慘。但無論如何,對於自稱是漢室後裔,標榜要“匡扶漢室”的劉備來說,漢獻帝始終是他名義上的主子。換句話說,劉備與漢獻帝的關係,比之劉邦與楚義帝的關係,應該更加親近才是。

那麼,在聽到漢獻帝遇害的傳言後,劉備的反應又是什麼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即劉備的反應是:下令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行喪禮,並尊諡漢獻帝為孝愍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就在諸位臣子的簇擁之下,在成都西北武擔山之南登基稱帝,並大赦罪犯,改年號為章武。而後,劉備就大舉出兵。但劉備出兵,攻打的不是殺害漢獻帝的曹魏,而是殺害關羽的東吳。

對比劉邦在獲知義帝遇到後的反應和劉備在獲知漢獻帝遇害傳言後的反應,明眼人不難看出,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在惺惺作態,不同之處是劉邦趁機鼓動天下諸侯聯合起來攻打項羽,而劉備卻趁機自己稱帝,然後出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而不是為漢獻帝報仇。

這體現了劉邦與劉備在格局上的差異,也是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不能的關鍵原因所在。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關羽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東吳的孫權派呂蒙在背後偷襲關羽、奪取荊州,此仇豈能不報?荊州是爭奪天下的戰略要地,豈能不奪回?所以,劉備的選擇沒錯,不能說他格局太小。

這種觀點看似有點道理,實則是沒能看到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無法看清,又談何去與人家爭奪江山、統一天下呢?

對劉備而言,與曹魏爭奪天下是他當時所面臨的主要矛盾,與東吳爭奪荊州則是次要矛盾。所以,他如果格局夠大,就應該暫時放下次要矛盾,與東吳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當初,正在就餐的曹操聽聞魯肅將荊州部分領土借給劉備,驚得連筷子都掉到地上。曹操之所以吃驚,並不在於荊州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孫權與劉備的聯盟。因為孫劉聯盟,對曹魏是個巨大的威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諸葛亮和魯肅提出的“聯合抗曹”戰略是十分正確的,具有大格局。

然而,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諫,為了替關羽報仇,為了奪回荊州,不惜破壞與東吳的聯盟,可見其格局不夠遠大,遠不如劉邦。


"

劉邦原本只是一名最底層的亭長,從集合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到打敗項羽統一天下,開創延續數百年的大漢基業,前後僅用了七年時間;而自稱是劉邦後代的劉備,費盡心機,奔波一生,卻只是建立了蜀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那麼,為何劉邦能在短時間內統一天下,而劉備為何就不能呢?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漢高祖劉邦


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時代背景、個人能力、部下以及對手強弱等諸多因素,所以,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得寫一本書。不過,在研究劉邦與劉備時,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曾面臨類似的情況,卻做出了不同的決策。而通過這個決策,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無法統一天下的關鍵原因。

秦末,楚懷王熊心與劉邦、項羽等將領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應封關中王。但項羽不承認,希望楚懷王封他為王,楚懷王答覆“如約”,引起了項羽的極大不滿。項羽於是強行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又依據個人喜好和親疏關係分封天下諸侯,把劉邦改封為漢王。

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派遣將士強迫熊心徙去郴縣。熊心無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不肯速徙,怨聲載道。項羽大怒,暗令九江王英布於途中截殺義帝。次年三月,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遇到三老董公,獲知義帝熊心死訊。

請大家注意劉邦在聞知義帝死訊後的反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這段歷史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劉邦在聞知義帝的死訊後,不僅哭得十分傷心,還立刻下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併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

於是,天下受項羽壓制、排擠的諸侯群起響應,劉邦因此得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從而揭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此後又經過三年,劉邦終於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劉備


與此相對應,或者說與劉邦遇到的上述情況相類似,黃初二年,蜀地有傳言,在許都的漢獻帝已被曹丕害死。

漢獻帝是東漢的末代皇帝,一生的處境都十分悲慘。但無論如何,對於自稱是漢室後裔,標榜要“匡扶漢室”的劉備來說,漢獻帝始終是他名義上的主子。換句話說,劉備與漢獻帝的關係,比之劉邦與楚義帝的關係,應該更加親近才是。

那麼,在聽到漢獻帝遇害的傳言後,劉備的反應又是什麼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即劉備的反應是:下令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行喪禮,並尊諡漢獻帝為孝愍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就在諸位臣子的簇擁之下,在成都西北武擔山之南登基稱帝,並大赦罪犯,改年號為章武。而後,劉備就大舉出兵。但劉備出兵,攻打的不是殺害漢獻帝的曹魏,而是殺害關羽的東吳。

對比劉邦在獲知義帝遇到後的反應和劉備在獲知漢獻帝遇害傳言後的反應,明眼人不難看出,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在惺惺作態,不同之處是劉邦趁機鼓動天下諸侯聯合起來攻打項羽,而劉備卻趁機自己稱帝,然後出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而不是為漢獻帝報仇。

這體現了劉邦與劉備在格局上的差異,也是劉邦能統一天下而劉備卻不能的關鍵原因所在。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關羽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東吳的孫權派呂蒙在背後偷襲關羽、奪取荊州,此仇豈能不報?荊州是爭奪天下的戰略要地,豈能不奪回?所以,劉備的選擇沒錯,不能說他格局太小。

這種觀點看似有點道理,實則是沒能看到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無法看清,又談何去與人家爭奪江山、統一天下呢?

對劉備而言,與曹魏爭奪天下是他當時所面臨的主要矛盾,與東吳爭奪荊州則是次要矛盾。所以,他如果格局夠大,就應該暫時放下次要矛盾,與東吳聯合起來對抗曹魏。

當初,正在就餐的曹操聽聞魯肅將荊州部分領土借給劉備,驚得連筷子都掉到地上。曹操之所以吃驚,並不在於荊州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孫權與劉備的聯盟。因為孫劉聯盟,對曹魏是個巨大的威脅。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諸葛亮和魯肅提出的“聯合抗曹”戰略是十分正確的,具有大格局。

然而,劉備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諫,為了替關羽報仇,為了奪回荊州,不惜破壞與東吳的聯盟,可見其格局不夠遠大,遠不如劉邦。


劉邦能統一天下,劉備為何不能?此事可見端倪

影視劇中的韓信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實際也遇到了許多窩心的事。比如,劉邦在廣武與項羽對峙時,攻下齊地的韓信不僅沒有派兵前來相助,反而趁機向劉邦請封“假王”;再比如,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後,又採納張良、陳平的建議,派人聯合韓信、彭越,約定時間共同追擊項羽,但當劉邦追至固陵時,韓信和彭越卻因為沒有得到封地而故意不來會合,致使漢軍被楚軍打得大敗等。

但劉邦明白,自己與項羽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而與韓信、彭越等人矛盾則是次要矛盾,所以,韓信想要當齊王,劉邦答應了,韓信和彭越要封地,劉邦也答應了,從而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打敗了項羽。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邦當初也與劉備一樣分不清主次,拒絕封韓信為齊王,拒絕給韓信、彭越封地,甚至像劉備一樣,放下主要敵人項羽不打,而先出兵攻打自己的盟友韓信、彭越等,那麼,劉邦最終還能統一天下嗎?

總之,由於劉邦具有非同常人的格局,故而能暫時剋制自己的憤怒,能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能看得更遠;劉備則正相反。所以,劉邦能最終統一天下,劉備卻不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