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託燕以言興衰。當年笏板滿床的王謝之家如今已成陋室空堂,往昔封建社會的門閥士族已經煙消雲散,但是現代世界的學術家族卻仍然延綿不絕。這些學術家族除了為現代世界的知識創造提供了綿綿不絕的動力之外,還傳承著濃濃的血脈親情。李四光一家便是極好的代表——兩代人中出了三位院士。

一家兩代三院士,李四光也干涉女兒選專業 | 賽先生

李林與鄒承魯的結婚合影,從左到右分別為李四光、李林、許淑彬、鄒承魯(圖源:wikipedia)

撰文 | 魏宇心

編輯 | 趙坤

1949年8月25日,英國伯恩茅斯的海邊,一位兩鬢已斑白的男士宣佈一雙男女結為夫妻,併合影留念。那時,誰也未曾想過,此3人會在未來數十年中,為中國科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並全部當選中科院院士。

和石頭過日子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他家境貧寒,從小念書就十分用功,這使得他在年僅15歲時就被選中有機會公費留學日本,學習造船。之後李四光又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開始學習的是採礦。李四光認為工礦是建立實業的基礎,國家要想真正富強,必須要有充足的煤、鐵等礦產資源。1915年,在採礦系進行了一年的學習之後,李四光深深感到礦產資源的開發必須依靠地質科學,進而轉學地質學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回北京大學任教。在那段時間裡,他和許淑彬結婚,並生下了他心愛的獨生女兒李林[1]。

一家兩代三院士,李四光也干涉女兒選專業 | 賽先生

李四光、許淑彬和李林(圖源:wikipedia)

愛女初生,我國的地質學尚屬起步階段,李四光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很少有精力放在家裡。許淑彬喜歡吃醃菜,有一次她找不到壓醃菜用的石頭,一看,李四光的桌上放著的一塊石頭正好合適,便隨手用來壓了鹹菜[2]。

李四光回家後發現找不到樣本,問清來龍去脈後嚴厲地指責了許淑彬。李四光走後,許淑彬越想越生氣:你既然這麼寶貝你這堆石頭,那就和石頭過日子去吧!抱著年幼的女兒就跑回了孃家[3]。

李四光夜晚回家來,發現家裡黑燈瞎火的一片,以為母女倆已經睡了,便輕手輕腳地回到房間,以免驚醒家人。他來到床邊才發現,床上哪有什麼夫人孩子,被子蓋著的竟然全是他那堆石頭!李四光這才意識到許淑彬在衝他生氣,連忙趕到她孃家去勸她回來[2]。

對女兒全方位關注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四光一家南遷到廣西。李林天資聰穎,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她從小就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同樣讓李林受益良多[2]。初三還未上完的李林,為了報考高中,在填寫報名表時效仿父親當初因不捨得花錢再買一張報考學堂的報名表而將寫在姓名一欄中的“十四”改為李四光之事,將自己的原名李熙之改為李林,以免被人發現。由此,初中尚未畢業的李林得以跳級進入高中學習。當她16歲準備報考貴陽醫學院的時候,父母不放心她遠離自己,勸她報考廣西大學。然而廣西大學沒有醫學專業,李四光便鼓勵女兒學習機械。這段經歷便為她後來研究金屬物理打下了基礎[2],李四光的舐犢之情也可見一斑。

1946年,大學畢業的李林得到了一個留學英國的機會,就讀父親的母校伯明翰大學,她便致信父親商量專業的選擇。李四光建議李林學習彈性力學(elasticity),但祕書在打字時不小心將首字母E打成了P,李林便陰差陽錯地選擇了塑性力學(plasticity),開始涉足金屬物理[2]。在李林於伯明翰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李四光對女兒的學業以及生活都保持著全方位的關注,他不間斷地用英文給遠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女兒寫信,鼓勵她“不要著急”。

在伯明翰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李林赴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時,年輕的鄒承魯也在劍橋大學學習生物化學[2]。

鄒承魯1923年出生于山東青島,童年和少年時期曾輾轉瀋陽、武漢、天津等地,在1941年考上西南聯大的化學系。1946年,他在招考庚子賠款公費出國留學生的考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得到了赴劍橋大學留學的機會,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那時,劍橋大學的中國人很少,異國他鄉的兩個年輕人就這麼相識了[2]。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國地質學會到英國去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之後又留在英國做地質考察工作,李四光一家得以在英國團聚[3]。對於女兒喜得佳婿,李四光十分欣喜。同時他也非常欣賞女兒的眼光,很喜歡鄒承魯,並在1949年8月25日兩人結婚時,親自主持了婚禮[2]。終是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感召孩子回到祖國懷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李四光一家振奮不已,郭沫若此時又給李四光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回國[3]。那時李林和鄒承魯剛剛渡完蜜月,李四光已經等不及女兒女婿拿到博士學位,便先行輾轉回國[2]。

1950年,鄒承魯和李林先後獲得博士學位,在父親的感召之下立刻回到了祖國懷抱。

鄒承魯回國後開始從事酶學的研究,並在後來發起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工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合成的具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的國家[6]。李林則在透射電子顯微、金屬物理、超導材料和核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6]。1980年,兩人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5,6]。

一家兩代三院士,李四光也干涉女兒選專業 | 賽先生

鄒承魯和李林夫婦

1971年,82歲的李四光去世。李林於2003年去世,享年80歲。3年後的2006年,鄒承魯去世。這家人如今已在另一個世界團聚,而他們的故事則一直被晚輩們講述和銘記。王謝之家雖已成舊事,但堂前的燕子依舊還在繁忙地哺育後嗣,在新的家族的廕庇之下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很多情況下,能夠促成知識持續創造的不僅僅是智力的延續,還有愛的血脈傳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