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者如何篡史亂今?

近些年來,我國理論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展開了系統、深入的批判,揭露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與目的,撕下歷史虛無主義“學術研究”“價值中立”的偽裝,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它並未偃旗息鼓,而是不斷變換、調整表達策略。2018年,歷史虛無主義仍然“借道”多種路徑“頑強”地表現自己,在以下三個方面尤為突出。

藉助大眾娛樂惡搞、消費歷史,擾亂社會公眾的歷史認知

在當代中國,一些文化因其娛樂功能滿足了大眾緩解壓力、放鬆身心、紓解負面情緒的需求,成為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不斷藉助大眾文化的多種形式,如影視劇、微博文章、微信公眾號、視頻音頻、表情包、內涵段子等,選擇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歷史片段、英雄人物、紅色經典(包括文藝作品)等,在貼近大眾消遣娛樂、獲取信息、表達思想的習慣中進行戲說、惡搞,在製造“看點”“笑料”中引發人們對歷史的錯誤性認識。

歷史虛無主義者如何篡史亂今?

值得注意的是,從種種戲說、惡搞和消費歷史的參與者來看,涉及到公司職員、在校大學生、社會青年、影視創作人員等。或許這些群體並不一定清楚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什麼,或許沒有虛無歷史的主觀故意,只是為了“高興”“吸粉”或上座率、收視率。他們之所以產生符合歷史虛無主義傾向的行為,是因為歷史虛無主義以搭載大眾娛樂的方式,使其核心觀點、評價歷史的方法和價值取向在大眾化後下潛到大眾的心理層面,使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形成特定的群體無意識,包括“遠離崇高”“質疑主流”“娛樂無極限”“一切都別當真”“歷史是用來玩的”等錯誤思想觀念,久而久之,在一定場合下,人們就會將這種無意識自然流露出來。可以說,普通大眾在不自覺中參與歷史虛無主義的喧囂,顯示出歷史虛無主義在蔓延中塑造社會心理,同時又以特定社會心理為支持進一步蔓延的路徑。

以“精日”言行顛覆歷史記憶、消解民族尊嚴

“精日”行為罔顧民族感情、目無道德法規,引起社會公憤,但輿論空間中還存在著一些為“精日”辯護的聲音,或把“精日”淡化為“哈日”,或將其解釋為一般性的“嬉鬧”“cosplay(角色扮演)”,或是把“精日”視為“與愛國無關”的個人愛好、個人權利和自由,等等,似乎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深重苦難輕如鴻毛。當代中國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鑑,對學習研究日本文化,對喜歡日本動漫、影視劇和科技成果的個人和行為都給予尊重,但這決不意味著對“精日”現象的放任自流。“精日”言行試圖顛覆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抹殺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歷史意義,破壞人們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歷史的認知,挑戰社會道德底線、民族尊嚴底線和民族情感底線,影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依法懲治“精日”言行的社會共識正在形成。

歷史虛無主義者如何篡史亂今?

“精日”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薰陶”“培育”不無關係。長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的種種言論在擾亂人們歷史觀和價值觀上持續發力。其一,美化帝國主義侵華行徑,宣稱“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尤其是為日本侵華“洗地”,宣揚“日本並無亡我之心,只是關注滿洲國的歸屬”,“中國對日外交缺乏理性,導致戰爭爆發”等,還美化偽滿政權,一些製造“1945年滿洲國工業亞洲第一,超過日本本土”“滿洲國富強發達”謠言的文章在網絡空間大量轉發。其二,強調認識歷史要“客觀”“價值中立”,還應該“換位思考”,把抗日戰爭表述為“中日戰爭”,把淞滬抗戰稱為“上海事變”,其實質是屏蔽中國抗戰的正義性,鼓動放棄民族立場。其三,混淆是非,指責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為“極端民族主義”“盲目排外”,吹捧抗戰期間的漢奸是“為國為民”,要“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價”,為他們“平反昭雪”。其四,一些抗日“神劇”和電視、網絡專欄節目完全違背歷史事實,胡編亂造,惡搞抗日英雄,調侃抗戰艱辛。這一切都製造了一種不尊重歷史、不堅守民族利益、“歷史可以任人評說”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普通大眾,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產生嚴重誤導。2018年“精日”分子動作頻頻,可以說既是歷史虛無主義蔓延、影響的結果,也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種極端表現。

以“紀念”改革開放之名歪曲改革開放的性質、否定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充分總結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以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歷史虛無主義“紀念”改革開放卻表現出兩種傾向:一是將改革開放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並將我國改革開放的成績歸結到“以歐美為師”“向人類文明大道迴歸”,從而歪曲我國改革開放的性質、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億萬人民的勞動創造。二是無視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將對改革開放的“肯定”建立在貶抑、否定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或是簡單地將改革開放前的生活描述為“吃不飽”“一年都穿不上新衣服”,或是大談改革開放前“思想受到鉗制”“沒有自由”“封閉自大”等不實言論,抹殺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段時間裡我國所取得的成就,似乎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只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些政治運動,沒有給當代中國的發展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似乎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是從1978年開始“白手起家”的。

歷史虛無主義者如何篡史亂今?

歷史虛無主義“紀念”改革開放與中國共產黨紀念改革開放的立場和觀點有根本不同。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明顯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的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的生產力發展狀態、對外開放情況、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與現在不可比擬。對這一時期的評說,一是應該堅持歷史性,要將其提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作具體分析;二是要看這一時期相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什麼、貢獻了什麼;三是要分清這一時期歷史的主流和支流,歷史虛無主義將改革開放前的現象與改革開放後的現象作膚淺的歷史類比,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歷史的支流當作主流,違背了科學精神,也暴露了其特定的用心和取向。

歷史虛無主義者如何篡史亂今?

2018年曆史虛無主義思潮凸顯的三種表現在客觀上對我們控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消除、克服其負面影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內容上積極迴應大眾的現實關切、反映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表現形式和表達路徑上要符合大眾習慣。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深入研究及動態研判,一如既往地與其進行思想鬥爭。另一方面,需要在大眾日常生活層面精準發力,驅逐歷史虛無主義的魅影。為此,要認識任何文化都是意義的載體,大眾文化往往是在娛樂、消費中消解或者建構意義的,要正確把握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要積極引導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引導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探索更豐滿、更接地氣的歷史講述方式、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紅色經典傳播方式。

注: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2019年1月中

《歷史虛無主義的三個表現》

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楊軍

編輯:李思琪

視覺:王嘉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歷史虛無主義者如何篡史亂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